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
1、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简介
(1)、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2)、“你家的家风是什么?”被问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迷茫,因为大部分人很少接触到“家风”这一词汇,我的父母,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的父母那代也压根儿没有什么家风、家训、家规之类。他们是典型的农村人,小学没有毕业的他们,却培养了我和弟弟两个大学生。而他们对我们姐弟俩教育最深的,就是一个“信”字,也就是诚信,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吧。
(3)、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5)、勤于治学。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6)、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7)、曾国藩家训讲到:君子临大难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就是说君子在面对大的困难从不畏惧,看到闪光的刀刃放在面前就像没看到一样。
(8)、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9)、生活就像是在拍电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各个角色之间是都有界限。
(10)、“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规。”这句话曾经一直在我耳边回荡,让我明白了每个家庭都有家风、家训。家风就是家里的道德品质,家训就是家里的规矩。我家的家风就是品德高尚,家训是诚实守信。
(11)、暴风雨前的低气压,估计下一秒就要爆发。周围人都屏住呼吸,可妹妹还不会看脸色地边哭边喊“爸爸,你骗人,说好不打针的,你说话不算数!”谁知道,爸爸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刚刚憋的那口气被爸爸深深的吐了出来,下一秒居然对着妹妹尴尬生硬地扬起嘴角,可能是想让他自己看起来是在笑吧,轻轻地拍着哭的很委屈的妹妹,温柔的说:“是,是,对不起,是爸爸说谎了,是爸爸说话不算数,爸爸错了,下次绝对不会不守信用了”,最后和妹妹勾了勾小手指才算了结了这件事。
(12)、与那些恶少交往,久而久之一定会被他们拖累.与老成的人交往,如果碰到急的事情可以依靠他们
(13)、尽管郦波很早就阅读《曾国藩家训》,且常读常新,多有收获,但这次在百家讲坛评说曾国藩家训,最根本的动力是对教育现状的某种忧虑。
(14)、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所以一直能获得长久利益的事情不要做,因为那可能是骗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别人都想去的地方不要前去,因为那里有可能有危险,《论语》中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15)、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16)、注: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唐浩明、颜爱民对讲家风家教揭秘“富不过三代”的传说(点击可查看),《曾国藩家书》以及网络文章。
(1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18)、王 新 13575830605 630605
(19)、在享受家人的爱的同时,家庭中的每个成员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0)、 对于曾国藩的是非功过,后人虽褒贬不但对其家训思想却大多广为推崇。楹联强调的“勤劳”“俭朴”“孝悌”等思想,正是曾国藩家训的核心内容。
2、曾国藩家风家训内容以及注解
(1)、我们今天也常讲,孩子有一个青春叛逆期。叛逆是怎么形成的?有时和父母的挑剔、拘束过甚脱不了关系。可见,父母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孩子被过分管束,他的天性就被完全遏制。所以,治家贵严,但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宽严并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觉得宽松、不拘束。
(2)、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封封家信,被后人装订成册,起名为《曾国藩家书》,此书至今流传甚广。
(3)、 反思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会有许多误区,比如,一种是对孩子的极端负责,恨不得将子女的一生都作了周密的安排,其心理支撑是,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另一种是放任,任由孩子发展,不去干预,其口头禅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4)、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
(5)、二:那么在曾国藩的十一条家训中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6)、曾国藩将培养人才的办法归纳为主要三条:读书、历练、言传身教。
(7)、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8)、读着他一封封散发着墨香的家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贤孝儿孙、温恭兄弟和慈厚长者的形象。他对家人关怀备至,日常琐碎,事无巨细,细细询问,切切叮咛,谆谆善诱,字里行间透露着再平常不过的亲情。他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传授给晚辈,毫不吝惜地帮助他们。
(9)、此次国学班以教育为主题,邀请颜爱民、贤清法师、陶妙如、刘铁芳、李兵等知名专家学者讲授家风家教、子女教育、心性教育等内容。精彩可期。
(10)、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
(11)、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12)、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13)、不要依仗着势力就去凌辱威逼孤弱的人.不要贪于嘴上的享受就恣意屠杀牲畜
(14)、 在这些古朴恢弘的古建筑群中,有不少楹联广为传颂。比如,“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等等。这些楹联之中,最能体现曾国藩家训思想的当属悬挂于其出生地白玉堂正厅两侧的这副楹联:“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通“悌”)同科”,意为居家过日子,勤于劳作、生活俭朴是最根本的方法;尽心尽力耕田做事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对家庭兴旺发达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15)、好的家庭是经营出来的,一个善于经营家庭的人,一定是个有智慧、有头脑之人。
(16)、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17)、我们不要做悔之晚矣的事情,世间事有轻重缓急,我们起码要分清主次要。
(18)、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曾国藩家训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19)、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20)、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家风家训对我的家庭来说,非常重要,时刻引领者我们朝正确的道路上行驶。
3、曾国藩八大金句
(1)、曾国藩就是一位极其爱家的人,他虽在京师做官,但始终挂念在湖南的家人老小,每隔几天就要给老家写信,经常在信中关心家人的身体状况,叮嘱他们注意养生之法。
(2)、到曾国藩的晚年,为了勉励两个儿子及诸侄辈,在《诫子书》中写下了日课四条,作为遗嘱,那就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简单概括就是八个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3)、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4)、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5)、在我五岁的时候,养成了一个坏习惯:随手拿了东西就随手乱放,不物归原位。有一次,好朋友王启瑞来我家玩,我们从玩具架上拿了许许多多的玩具来玩,不想玩了就随手一扔丢到地上。我们玩得不亦乐乎。等玩完之后,我才发现地上已经堆满了玩具,一片狼藉,毫无立足之地—每动一下就会踩到许多玩具!为了不被困在玩具堆里,我只好认认真真地做整理:先把玩具堆到一起,再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放回玩具架,虽然看起来只有两步,不过在有父亲母亲帮忙的情况下,我都用了整整一个小时!做完“工作”,我累得气喘吁吁,自言自语道:“唉,累死我啦1我下次再也不拿这么多玩具出来了。”父亲神秘兮兮地说:“我有一个秘诀,可以让你既玩得尽兴,又收得很快。”“什么方法?”我迫不及待地问道。“就是你每拿出一样东西,玩好之后随手就放回原位,这样虽然当时有点麻烦,但在你最后收拾的时候就不用像今天一样花这么长时间来做整理了。”父亲慢条斯理地解释道。“噢,原来如此,这真是个好办法。”我不禁恍然大悟。想起以前,去父亲的办公室玩,看到他的办公室既整齐又漂亮,原来就是用的这个好办法。
(6)、一宜勤读;礼仪勿疏狂,逊让敦慕邻,又须规以四宜,绝戒骄傲情,妄救无益,行路当随后行,游则共方;兄弟不和,衣则传服朱子家训弟子规曾国藩家训颜氏家训孟子,留钱做什么,开口就要尊称;不惜元气。饮食先让长者;兄弟互相助,留钱做什么:一戒是(晚)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慈悲无边境,前襟后裾,处下思恭:孝道当竭力;三宜爱众:入则孝顺父母:不孝父母:兄弟者。长上有问必答,博爱惜生灵,成家种善根,风水无益;四戒骄傲;心高气傲。勤读圣贤书,服药无益,聪明无益,虽有悖乱之人;谦恭尚廉洁;子孙不如我,各子其子;
(7)、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好书可明理,明理,依理行事便是君子。
(10)、虽时移世易,曾国藩这位“完人”的智慧依然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他对曾氏家风的形成及传承可谓身体力行,收效极佳。其家书中的句句妙语,讲求精神境界与人生追求,可谓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其字里行间的殷切情怀,对那些骨肉亲情日渐淡漠、亲戚朋友形同陌路的人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的提醒。
(11)、“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己其身。”所以,读书要读经典、读史…
(12)、但是张洎仍然手写徐铉的文章,访求他的亲笔书札,收藏于书箱书柜里,比宝贵的古玩还要珍惜。智者看到也不会心冷。
(13)、————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14)、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15)、星期五的中午,老师来发钱,零钱不够了,就让我去换零钱,我来到商店,老板给了我一打零钱,我数了数,发现数目不对,这时老板已经进房里去了,我内心里有个声音,走吧,老板没发现。突然,一个更大的声音响起,“赵紫怡,你是少先队员,你学的知识哪去了,怎么能丢失人的原则?”我赶紧喊来老板,把多的钱还了回去,老板夸奖了我,我脸上火辣辣的。这着实给我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思想道德课,以后将时刻警醒着我,做人要诚实守信。
(16)、释义:父子之间要严肃,而不可以轻忽;骨肉之间要有爱,但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轻忽了怠慢就会产生。
(17)、孔子问:“学礼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18)、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承父业,曾担任晚清政府驻韩和驻德大使,后来他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除了曾广铨,曾氏家族中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19)、曾国藩总结其祖父星冈公平日"家训"之言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永为家训"。
(20)、季洪是曾国藩幼弟曾国葆的字。曾国藩的意思是这个弟弟天资一般,可能功名路上走不远,不如好好练练字,将来在家里帮帮忙。就像他的叔叔曾骥云,虽然一辈子都是个老童生,但是在家里帮着管管家务,也算有功于家庭。
4、家风 曾国藩家书
(1)、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要想象是不是别人的污蔑,应当忍耐多思考.因为事情互相争吵,要想象是不是自己的不是,要平心静气再想
(2)、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3)、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4)、一碗粥一碗饭,应当考虑它们是来之不易的.(衣服,布料上的)半丝,半缕线,一定要想他们来的是很困难的
(5)、释义: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对于老二曾纪鸿,曾国藩就更是这样了,不仅鼓励曾纪鸿培养出数学研究的兴趣,难能可贵的是,曾纪鸿结婚之后,他的老婆郭筠是个喜欢读书的女性,曾国藩觉得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社会环境下,儿媳妇能喜欢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在教儿子的时候,还顺便教儿媳。郭筠不像曾纪鸿一样喜欢数学,她只喜欢文学与历史,这一方面曾国藩绝对是大家。所以在曾国藩的引导下,郭筠通读《十三经注疏》和《资治通鉴》,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才女。
(7)、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曾国藩“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
(8)、对于这个家训,我最早记住的是“明德守信”。小时候,在田字方格本上学写字,爷爷就会在旁边说,写字要写满整个“田”字格,横平竖直,就像做人一样,大大方方,品德正直。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不可能结识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成功。信用很重要,答应别人的事情,哪怕再难也要做到。爷爷说的多,我听得也多,但是直到亲眼目睹了一件事才让我深刻领悟这些话的意思。
(9)、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史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评价是多样化的,有关他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他治家与教子的理念却一直被大家所赞赏和学习。
(10)、意思是,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11)、周希陶《增广贤文》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12)、《曾国藩家书》上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13)、梅玉荣,团风人。湖北省作协会员,湖北省首届、第四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文学创作人才百人名单。《读者》《格言》签约作家。作品见于《诗刊》《芳草》《长江文艺》《人民日报》等报刊。获全国鲁藜诗歌奖一等奖、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世界华文散文诗大赛优秀奖等。出版诗集《手余梅香》《梅花落》《月光倾城》《走神》等。
(14)、爷爷奶奶年纪都大了,难免有时会有些小矛盾,一遇到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总是耐心的劝说,从不顶撞爷爷奶奶。尽管他们有时说的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丝毫没有要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妈妈常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就是说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15)、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险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16)、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要职,封一等毅勇侯,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17)、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错误而否定他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一点怨言而忘记别人曾赋予的恩惠。所以看人要从整体出发,不要因为局部的瑕疵而全盘否定,更不要以貌取人。《礼记》上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意思即是爱一人但是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但是了解他的优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抱有一颗公正客观的态度。
(18)、如果家中人人关系融洽,即使是吃不上饭,也有高兴的事情
(19)、别人的生活的怎么样,我们不要去嫉妒,因为那是别人的位置,你所拥有的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必去盲目追随别人。
(20)、从丁部侍郎到两江总督,再到湘军统帅,曾国藩找准了位置,成功打开了一片天地。
5、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1)、释义: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2)、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3)、国学的学习完毕,即使口袋里面没有什么钱,也自得其乐
(4)、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5)、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6)、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
(7)、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8)、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9)、旧时读书人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农民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做官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农民子弟就有考中进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祖辈务农为生,虽是地主,但也是农人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10)、修身养德关键“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如一;静:指心、气、神、体,处于安静放松状态;谨:指言语和行动上谨慎;恒:有恒心,生活有规律。修身修心,刚柔并济。太柔则靡,太刚则折。自立自强,稳固自己的位置。隐忍广博,言传身教。以个人品牌,感召天下人才。
(11)、可是,现今很多的人,把时间和精力,全投入到事业上,忽视了家庭的存在。
(12)、每当穿梭在文化名城的小巷深处时,不经意间就会看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匾额。尽管房屋已是老旧简陋,但有了这些穿越历史的家训,才更能显示出房屋主人曾经沧桑的经历以及世代延续家风所带来的家业平安的传承。细细品味这十个字,不免让人陷入沉思,回味深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不亚于血缘的传承。“忠厚”与“诗书”,就是中国古人所强烈追求的理想精神与文化特质。古人渴望这种精神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也就把它作为家族兴旺与骄傲一种图腾符号。
(13)、妹妹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病了要去医院,但是她害怕打针,一直哭闹个不停,爸爸着急的情况下就答应她说不打针,只是给医生看下。我陪着妹妹,跟着爸爸一起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完之后,悄悄地和爸爸说妹妹需要打针,示意要爸爸配合他一下,爸爸想了想就抱起妹妹,哄骗她,转移她的注意力,医生就趁机快速地给妹妹打了针。妹妹意识到疼的时候已经打完了,马上大哭。这是在医院经常见到的一幕,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惊呆了在场的人。只听到“啪!”的一声,妹妹狠狠的给了爸爸一个耳光!因为她是被抱着,离爸爸的脸最近,小孩子也不懂得控制力道,不知道是因为打的大力,还是因为生气,爸爸的脸立马就红了,看着爸爸一口气憋在嘴里,脖子青筋都起来了,眉毛也紧紧皱着,怒生生的瞪着妹妹。
(14)、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15)、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16)、又过了一个生日,年纪已经到了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对于“立”的含义,想起小时候爷爷一直挂在嘴边教导我的话——“明德守信,为立心之本;勤勉高节,为立身之本;忠君孝祖,为立人之本。”当时我年纪还小,爷爷一遍一遍的解释给我听,他告诉我一定要像爸爸一样牢记这句话,遇到事情多想想,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现在虽然爷爷不在了,但是这句话一直伴随我成长,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家的家训。
(17)、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18)、事情大多因为匆忙着急缺少思考而没能做成,做成了的事都是取决于成熟稳重的想法所致。遇事需冷静是一切的前提。
(19)、其实,人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的精彩,就像天上的彩虹一样五彩缤纷。
(20)、做什么事都要留出余地,取得成功就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