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最经典10句(文案精选98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09-28 11:25:10 浏览59

王阳明家训100句话

1、王阳明家训名言

(1)、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2)、而贪图小利,则容易昏了头脑,被人利用。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人们嘲笑蜀侯是贪小利而失大利。

(3)、杨震说话的重点并非在责备王密上,而是在其自治方面。「自治」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都知道了。如果我们自律自治能达到这种境界,还会担心自己德行有亏吗?

(4)、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朱熹《朱子文集》

(5)、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8)、并不是这些家电企业的管理不行,反而是这些家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太高了,超过了它们的经营水平。

(9)、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10)、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增广贤文》

(11)、(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1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光复大业;韩信胯下之辱,十年磨剑,终遇明主。

(13)、因为草率从事,混入杂质,所以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4)、其实沃尔玛和我们的企业在经营战略上没有差异,我们的企业和它的差异就是管理与经营战略的匹配水平上的差异。

(15)、而孝悌,《论语》中称「其为人之本与」。王阳明一上来就说了人生的两件大事,孝悌和读书。孝悌是人之根本,而读书则是发明本心,修身而成为圣贤的途径。

(16)、东汉时期,有个清官叫杨震。他在荆州做官的时候发现了才华横溢的王密,就推举他做了昌邑县令,当扬震东莱出任太守途经昌邑时,王密为答谢杨震以前对自己的举荐之恩,趁夜深人静怀揣10锭黄金到驿馆拜见杨震。杨震对王密此举很是生气,毅然拒绝。王密四下瞅了瞅说:“夜黑人静,是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么说没有人知呢?”说完他生气地将黄金掷于地上:“好一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虽然你不说我不说就每人知道了,但心知道了整个世界就知道了啊。”

(17)、故事背景: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18)、漫观云卷云舒,知我者近我,疑我者远我,信我者懂我。

(1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20)、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欣幸心。——《治家格言》

2、王阳明家训最经典10句

(1)、在现实面前我们选择了苟且,全身心投入到了娱乐和消费主义的怀抱中,于是各方都皆大欢喜,商家赚钱越来越容易。

(2)、让一个人获得尊重的,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修炼自身。

(3)、身体不好,不是先补,而是先排毒。现代人,不缺补,缺排毒!老祖宗说,进出平衡,才是健康之本!进补不排毒,虚不受补,是因为毒素太多了,影响人体的营养吸收。 

(4)、对此,王阳明鼓励我们多赞赏孩子,孩子的内心富足了,才会自信,孩子自己的心态平和,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虚心提升自己。

(5)、某一天,我的一位前辈技术员坐在清洗场上,用刷子仔细洗刷罐磨机中的石块。

(6)、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

(7)、而贪图小利,则容易昏了头脑,被人利用。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有人献计造能下金粪的石牛送给蜀侯。蜀侯中计,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人们嘲笑蜀侯是贪小利而失大利。

(8)、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朱柏庐《朱子家训》

(9)、 不需要大篇幅进行市场分析,保证论证逻辑正确即可。能拿到这个BP的投资人,对行业都有基本认识。

(10)、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11)、译: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恶之人。

(12)、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3)、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14)、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15)、王阳明用的比喻非常贴切。他说心就像果子的蒂一样,而人的行为就像果子一样,如果蒂不好,果子会受到影响;如果蒂坏了,果子也会尚未成熟就坠落,甚至烂掉。

(16)、这个话题很大,简单说就是吃喝玩乐应有尽有特别好玩。

(17)、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8)、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葛亮《诫子书》

(20)、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3、王阳明家训:短短96字

(1)、因此,每天实验结束后,用过的器具都必须用水洗干净。

(2)、贪图眼前的小利,则容易昏了头脑,被人利用。

(3)、听三国:第148回 曹 操 抹 书 疑韩遂

(4)、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5)、但是我所看到的实际情况是,很多企业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很少考量这个人的品德,更多的是关心学历、工作经验、个人能力。

(6)、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7)、任性放纵,不知道约束和管理自己的性格,这是非常危险的。

(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10)、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

(1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2)、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是很远的。中国的孩子大都热衷当官,这个选择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坏了心术。你从小就在这个圈子里,如果你心术不正,可能整个家族风气也都败坏了。

(13)、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14)、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

(15)、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16)、第四个状态叫“做除法”,如果你做一个品牌和公司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负面,没有主动告诉用户你有任何的缺陷,你就丧失了一个做大品牌的机会。举一个例子:杜淳,很多人最近喷他,说他难道不排练吗?排练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吗?他没有经纪人吗?我想告诉你,这就是他做除法的一步。你要相信我,这个节目结束的一刹那,他的粉丝有可能是最多的。包括最近老罗也是,卖了一个假货,不是他的问题但是他全程的道歉,然后去做危机公关。这些人在有问题的时候做扭转带来的逆势的品牌,黑转粉的能量远远大于路转粉的能量。所以辛巴其实这一场,我只能说团队太差了,如果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的话,这个事情不应该能做成这样。

(17)、 (寒)症:怕冷,怕吹空调,晚上睡觉感觉冷;

(18)、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

(19)、人不应该是情绪的奴隶,学会控制自己,才能走得更远。

(20)、这些管理观点都是非常错误的。管理是在责任的基础上所做的行为选择,

4、王阳明家训原文

(1)、礼仪不是外在的教条,而是内心的谦逊与尊重。

(2)、析:曾国藩也曾说过,天下才人俱以一傲字败,真乃英雄所见略同。

(3)、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汝于此处,宜加猛省。

(4)、立身作家读书,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生无悔无尤。——《家诫要言》

(5)、一般人眼中,读书是人获取知识的最关键途径。但在王阳明看来,我们心中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所以读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验证、呼唤我们良知所已有的知识。由此可知,王阳明让人勤读书,和其他「要你勤读书」的古人有很大的不同。

(6)、《论语》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黄帝内经》上也说:“饮食有节”,这是古人对于饮食的态度。

(7)、《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8)、析:王阳明自提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后,无论是对门人弟子,还是对家人子弟,皆谆谆教之以“致良知”,这个良知,便是孔孟之“仁”,程朱之天理,“致良知”,既是阳明学派的门风,也是王阳明一家的家风。

(9)、由此可见,他给我的启示是;“智,仁,勇”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明有两个方面。一般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则看见更远的事物,这叫高明。

(10)、析:人心从根本上说是向善的,所谓的恶念恶行都是后天熏习的结果。根据王阳明的心学,世界上没有十恶不赦的人,只要照见自己的本心,善念必然驱逐恶习。教育子女,最终要的就是要让他们立志向善,远离那些恶习的熏染。

(1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2)、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3)、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4)、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5)、 “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

(16)、“满招损,谦受益”,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17)、有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对自己的行为毫无顾忌,但是他人若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便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口诛笔伐,这种人,很难得到尊重。

(18)、所以常常看到的管理结果是有苦劳的人得到肯定、组织里熬年头的人得到重用。

(19)、孝是成事的根本,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责任。谦恭是傲气的对立面。它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谦恭和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内在谦恭自然外在流露礼貌。

(20)、CollaboratingforHealthandDevelopment

5、《王阳明家训》

(1)、“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做事才能事半功倍,也能促进邻里和睦。

(2)、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司马光《家范》

(3)、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4)、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5)、人有正确的三观和好的修养,足够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6)、不抬高自己,亦不贬低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7)、可是,在任何领域,在取得丰硕的成果之前,都必须对工作进行改良改善,必须做基础性试验、收集数据,必须四处奔走承揽订单,必须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反反复复,精益求精。

(8)、孩童时代是人一生当中习惯养成和学习的黄金时期,错过了这个阶段,再聪明的孩子也耽误了。

(9)、墨子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有胸怀,有气量的人,身边就会有很多人,而且并非常人。试想,你是什么样子的人,就会散发什么样的气质,同时也就会吸引同样气质的人。所以,朋友多,路好走,成就也就不远!

(10)、当少壮时,须体念衰老的酸辛。——《赠广贤文》

(11)、阳光导师分享人生价值(Rose)(Rose)(Rose)

(12)、译:对科举考试这件事情,我又怎么敢强迫于你呢。获悉你有这份立志向上的想法,对我来讲也够高兴的了。

(13)、再说一遍,当你喜欢所有的东西时,你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了。《易经》告诉我们,每一个东西都有不同的关系,这关系会决定你跟人的态度,那一定的。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一样。凡是对每个人都一样,那就是形式上的礼貌,没有真诚的关怀,那就不叫礼。

(14)、他的意思是说;君子立下的志向,是想为民众请命的器度。也就是说,我这条命是为民众服务的,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为了民众纵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15)、阳光导师,祝大家福寿康宁,心想事成,万事如意(Rose)(Rose)(Rose)

(1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7)、人人都想做大事,殊不知,难事发展于简易,所有大事也都是从细枝末节做起的。

(18)、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