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诫子格言
1、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都是在倡导一种
(1)、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2)、红紫乱朱色,淫声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诸葛亮《察疑第五》)。。
(3)、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诸葛亮《泣答皇帝托孤》)。
(4)、观日月之行,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诸葛亮《视听第三》)。
(5)、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6)、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诸葛亮《兵要》)。
(7)、1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诸葛亮《将苑·习练》)。
(8)、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诸葛亮《治国第一》)。
(9)、1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诸葛亮《将苑·习练》)。
(10)、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11)、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12)、1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顺也;以智克智,机也(诸葛亮《将苑·机形》)。
(13)、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14)、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15)、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6)、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诸葛亮《视听第三》)。
(17)、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诸葛亮《察疑第五》)。
(1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9)、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诸葛亮《察疑第五》)。
(20)、如不能珍惜时光,岁月与意志都将似水流逝,终将落魄,与世无济,苦守穷舍,后悔不及了。
2、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
(1)、 诸葛亮《诫子训》的精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2)、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
(3)、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诸葛亮《治军第九》)。
(4)、翻开史页,孔明先生未发迹前乃一介布衣,耕读于南阳中。农暇,展读经籍,向往先贤,或三五友好吟咏诗歌、游山玩水,日子过得如同诗情画意般,其乐融融。相形之下,今人何其苦呢?
(5)、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6)、⒁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7)、1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之,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将苑·将诫》)。
(8)、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佐;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诸葛亮《治军第九》)。
(9)、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10)、1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诸葛亮《将苑·腹心》)。
(11)、年与时迟,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诸葛亮《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训诫急躁和冒进。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着重围绕一个“静”字作文章,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在做的过程中把“躁”加以避免。
(13)、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合外,万物昭然(诸葛亮《视听第三》)。
(14)、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15)、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诸葛亮《隆中对》)。
(1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7)、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18)、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免之而不惧,故良将之功也,犹璧之不污(诸葛亮《兵要》)。
(19)、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诸葛亮《答法正书》)。
(20)、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南征教》)。
3、诸葛亮诫子格言原文
(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合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诸葛亮《又诫子书》)。
(3)、《诫子书》(作者)诸葛亮 (朝代)三国时期
(4)、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5)、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诸葛亮《赏罚第十》)。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起於非功(诸葛亮《赏罚第十》)。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不纵可戮之士,怒不可犯无罪之人;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诸葛亮《喜怒第十一》)。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为先,以武为后。先胜则必后负,先怒则必后悔,一朝之忿,而亡其身(诸葛亮《喜怒第十一》)。君子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诸葛亮《喜怒第十一》)。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诸葛亮《治乱第十二》)。10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上,后理下;先理身,后理人(诸葛亮《治乱第十二》)。10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诸葛亮《治乱第十二》)。10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诸葛亮《教令第十三》)。
(6)、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诸葛亮《将诫》)。
(7)、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写只写了八十六个字,却包含了做人、做事、处世、学习、惜时等具体的忠告。讲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奉献社会的道理。
(8)、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9)、10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诸葛亮《斩断第十四》)。
(10)、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11)、克食於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诸葛亮《治人第六》)。
(12)、1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诸葛亮《思虑第十五》)。
(13)、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上下合顺,则君臣之道具矣(诸葛亮《君臣第二》)。
(14)、其实,虽然这是诸葛先生的家训,但于我们修行人来说,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出很多修行和做人的道理:
(15)、“火上有火”就是炎字,代表司马炎会称帝。“光烛中土”烛代表燃烧的时间不会太长,果然司马炎去世后,司马衷继位爆发了八王之乱,紧接着中原被少数民族占领。而武帝司马炎实质上是假禅让之名,行篡夺曹魏之实而称帝,故言“称名不正”。公元 317 年,司马睿在建康宣布继位称帝,史称东晋。建康地处江东,故曰“江东有虎”。
(16)、1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诸葛亮《将苑·智用》)。
(17)、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18)、在今天,社会上到处都讲“快速”,求“效率”,见“成果”。因此,许多事经常在没有周全思考下就决定,其所衍生的事端,往往更加棘手,甚至招架不住!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周遭有那么多人,每天活在疲于奔命中,日日沉陷在挣钱的追逐下,这是何等的悲哀!
(19)、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天下得到了统百姓休养生息,怀柔以安天下,也正应了“惟天生水,顺天应人”。
(20)、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诸葛亮《为皇帝伐魏诏》)。
4、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原文
(1)、你有否全心全力地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2)、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精简沟通更有效果。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简沟通吗?
(3)、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诸葛亮《纳言第四》)。
(4)、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5)、《周公诫子》中周公训导儿子的第一句话就已经点明了其所要“诫”的中心内容,即“往矣,子其勿以鲁国骄士。”下面的话都是针对这一句展开陈述的。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6)、1示之以进退,故人知禁;诱之以仁义,故人知礼;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劝;决之以赏罚,故人知信(诸葛亮《将苑·善将》)。
(7)、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昂扬,徒然随众附和,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继续伏匿于凡庸人之中,终究不免于卑下的地位。
(8)、诸葛先生劝诫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以“静”做学,以“俭”修身,而文中的“俭”不只是节省用钱,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的保养。
(9)、1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诸葛亮《将苑·将弊》)。
(10)、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1)、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用。
(12)、1根伤则叶枯,叶枯则花落,花落则实亡。柱细则屋倾,本细则末挠,下小则上崩(诸葛亮《阴察第十六》)。
(13)、《诫子书》中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4)、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15)、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6)、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17)、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18)、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19)、任重才轻,故多阙漏(诸葛亮《与参军掾属教》)。
(20)、“拯患救难 是唯圣人”,代表会有圣人出来引导中国。“阳复而治 晦极生明”这句至今不知道什么意思。
5、诸葛亮诫子书图片
(1)、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2)、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诸葛亮《兵要》)。
(3)、1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诸葛亮《将苑·不陈》)。
(4)、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5)、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好学之人,能力总是要强人许多,这也是大家所羡慕的。但细细观察,“学识、能力、经验”不是凭空而得,它是需要付出学习、体会、省思、改过,再加恒心、毅力才能积累而成的。故孔子云:「好学近乎智」。所以《诫子文》第二个关键,在告诫子孙一定要“认真学习”,将来才会有成就;有了“定静”作为基础,当要发奋图强,才智厚实,方足任重道远。否则,一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就只有抱憾终身了!
(7)、1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谓之八恶也(诸葛亮《将苑·将强》)。
(8)、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之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诸葛亮《答法正书》)。
(9)、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10)、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11)、我们将持续为您传递更多国学教子良方和育儿秘籍
(12)、1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诸葛亮《将苑·将骄吝》)。
(13)、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14)、帷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后《出师表》)。
(15)、庶人之所好者,唯躬耕勤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诸葛亮《治人第六》)。
(16)、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1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18)、在学堂,不敬信师友,欺诈傲慢,习以性成,望其读书明义理,向后长进,难矣。
(19)、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
(20)、1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鱼,树弱无巢;墙坏屋倾,堤决水漾(诸葛亮《阴察第十六》)。
(1)、 曲阜教子有方将始终以帮助大众建立“以德为本、以孝为先、以俭养德、廉以知耻、上行下效、持之以恒”的学习型家庭为己任,从而促进家庭更加幸福和谐,促进孩子更加健康快乐成长,为社会更加稳定繁荣,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一份力量。
(2)、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3)、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德,何患于不济(诸葛亮《戒外甥书》)。
(5)、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6)、“十八男儿 起于太原”,十八男儿就是李字,代表李渊会从太原起义。“动则得解”代表李渊如果不起义将被消灭,当时李密、杜伏威等人对李渊虎视眈眈,如果他不起兵迟早会被消灭。“日月丽天”就是曌,代表天下会被武曌(武则天)夺去。
(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8)、《诫子书》中心思想: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劝勉其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10)、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11)、《诫子文》语意深远,绕富惕厉,有识父母,您说是不是呢?
(12)、知有所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诸葛亮《兵法》)。
(13)、 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14)、《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15)、意思是宁静可以修炼自己的心性,勤俭可以保养自己的德操。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只有宁静心 性才能让自己行稳致远。
(16)、 曲阜教子有方建设风格完全仿古,内设可容纳20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古琴室、棋室、书画室、国学堂、传习坊、朋来轩、少儿读经室、禅修室等九间教室。宿舍21间总共床铺120张,膳食堂可以120人同时就餐。校区内采用冷暖地温节能型中央空调,确保一年四季如春。
(17)、 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杂言》
(18)、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19)、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如此,富国安家,不亦宜乎?(诸葛亮《治人第六》)夫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安(诸葛亮《治人第六》)。
(20)、良将之为政也,使人择之,不自举,使法量功,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不能者不可饰,妄誉者不能进也(诸葛亮《兵要》)。
(1)、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评论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
(2)、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诸葛亮《又称蒋琬》)》。
(3)、1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诸葛亮《将苑·将刚》)。
(4)、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5)、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逾珍馐。(一作: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6)、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7)、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8)、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9)、 曲阜教子有方坐落在首善之区、儒家圣城——山东曲阜,建筑面积约3300平方米。培训中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主要培训内容有短期的传统文化、家庭教育、艺术特长、家道教育培训与交流等课程。
(10)、《诫子书》为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11)、清浊太明,善恶太分(诸葛亮《论张温被废》)。
(12)、纵观全文,诸葛亮这篇《诫子书》,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更重要的是它画龙点睛般的突出了文中的精髓所在,那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