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内容全文
1、论语原文内容
(1)、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3)、⑰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6)、zǐ yuē mín kě shǐ yóu zhī bù kě shǐ zhī zhī
(7)、拿什么孝敬我们的父母长辈——《中华文化大讲堂》经典讲解机
(8)、曾在美国、加拿大、台湾、澳洲、新西兰等地讲学,将“国学智慧”与“科学般若”引入企业高端培训课程,是大学生人生规划设计、职场情商培养、领导力提升培养的资深专家、教授,被加拿大《环球华报》誉为“中国文化的布道者”。
(9)、解析:过去的种种错就错了,追悔已来不及,但将来的一切还是可以预料,还可以努力使事情往好方向发展。
(10)、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1)、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
(12)、gōng yě huànhū qí yǒu wén zhāng
(13)、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此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有历史来源,尊重历史事实,本人原内容复述,无任何添油加醋。)
(15)、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6)、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17)、内容提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思想的根基。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儒家思想,而要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思想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论语》。
(18)、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朱注: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里仁》)
(20)、虽然以前我对孔圣人便心生敬仰,且熟识《论语》,但这次和大家一起重温经典,一章一章地深入理解与学习,共同分享心得体会,让我感到:前行的路上,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是这样的温暖和有力量。感恩每一位同行者!我会让经典继续指导我的工作与生活,坚守梦想,不忘初心。
2、论语全书内容
(1)、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3)、古代相传的《论语》有三种,即鲁国流传的《鲁论》二十篇、齐国流传的《齐论》二十二篇,以及孝景帝年间,鲁恭王坏孔子故宅墙壁,得到的《古文论语》。但《古论》和《齐论》到了汉魏之间,都已逐渐散失,现在传诵的《论语》只有《鲁论》二十篇了。
(4)、译文:《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敬称。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说:同“悦”,高兴。愠(yùn):恼怒,怨恨。
(5)、zēng zǐ yuē kě yǐ tuō liù chǐ zhī gū kě yǐ jì bǎi lǐ zhī mìng
(6)、孔子说:“见到贤人,(便用心学他)希望和他齐头并进;见到不好的人,便自我反省(是不是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7)、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爲也。」
(8)、yān chǐ yě bāngwú dào fù qiě guì yān chǐ yě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0)、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
(11)、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2)、rén kǒng zǐ yuē cái nán bù qí rán hū tángyú zhī jì yú sī wéi shèng
(1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翻译〗
(14)、 ——北京考试院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6)、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17)、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翻译〗
(18)、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20)、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
3、论语全部文章
(1)、zǐ yuē kuángér bù zhí tóngér bú yuàn kōngkōng ér bú xìn wú bù
(2)、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3)、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
(4)、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5)、wú zhī miǎn fú xiǎozǐ
(6)、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9)、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10)、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1)、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
(12)、zēng zǐ yǒu jí zhàomén dì zǐ yuē qǐ yǔ zú qǐ yǔ shǒu shī
(13)、lǐ zé luàn zhí ér wú lǐ zé jiǎo jūn zǐ dǔ yú qīn zé mín xīngyú
(1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翻译〗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6)、zǐ yuē yǔ wú wú jiànrán yǐ fěi yǐn shí ér zhì xiào hū guǐ shén
(17)、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8)、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B102教室(离人大西门近)
(19)、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0)、做一名教师,是我小时候的理想,很高兴,在我的人生轨迹里,我实现了理想,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在为人师的生涯里,我已经匆匆走过了17个春秋,正沿着第18个年轮画圈。
4、《论语》内容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翻译〗
(2)、不说历史,不说社会这样大的话题,就是我们处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总结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败得失等等,也都是很有意义的借鉴。
(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朱注:困,谓,有所不通。言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季氏》)
(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
(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这是累积知识的认知功夫,不是修道的境界功夫。
(6)、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忘!
(7)、跟读书群诵读和听讲《论语》,最大的收获是对学习的认识。孔子之所以好学,是因为他有高远的目标,希望把美好呈现给这个世界。而我们呢?最近发现群里坚持背书的人越来越少,内心很不理解,为何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不能坚持下去呢?这时候正好听到欧阳菊映老师的讲解,启发很大,我开始认真观察他们,其实每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而不是内心不情愿学习的。所以,我开始考虑如何活跃读诵群的气氛,鼓励大家多互动并分享心得等等,以此来激发大家好学的积极性。慢慢的,这种纠结在磨练中消失,大家在学习中以圣者们为榜样,树立远大目标,不断练就好学特质,突破自我,努力去改变生命的格局!~~北京周金凤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
(9)、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10)、zǐ yuē gōng ér wú lǐ zé láo shèn ér wú lǐ zé xǐ yǒng ér wú
(11)、zǐ yuē xué rú bù jí yóu kǒngshī zhī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14)、老农、老圃的知识、技能,就是小道,作用有限的道理。
(15)、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16)、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7)、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
(18)、张孝勇作品 68cm*68cm
(19)、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20)、 更全面的内容,我们周六讲座用纸质版发给大家,考生和家长可以现场领取。
5、论语全文目录及译文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3)、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4)、“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6)、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7)、bù jū tiānxià yǒu dào zé xiàn wú dào zé yǐn bāngyǒu dào pín qiějiàn
(8)、子夏说:「虽然作用有限的道理,它一定在某些地方有其作用,但是,恐怕它会拖住、限制自己往高远境界的发展,所以君子不会去致力于那些作用有限的道理。」
(9)、「日知其所亡」是「新知」,不是「知新」的境界,「月无忘其所能」是「故温」,不是「温故」的境界。
(10)、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1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2)、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了而后知道的,是次等人;遇了难题知道自己不行而后学的,是又次一等人;遇了难题仍不学习以求解决的,这种人,是最下等的了!”
(13)、阅读经典文学和文化名著,具有滋养人的精神品格、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双重作用、形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和能力,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