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二十篇及翻译及注释(文案精选101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02 10:58:48 浏览59

论语全文二十篇及翻译

1、论语全文二十篇及解释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3)、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4)、(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原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6)、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

(7)、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8)、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9)、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0)、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11)、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1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14)、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15)、1-12有子日:“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6)、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19)、(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20)、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论语全文二十篇及翻译及注释

(1)、(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2)、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4)鲜:音xia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4)、(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7)、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8)、(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9)、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10)、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1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4)、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15)、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6)、(原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8)、(⑴)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1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

3、论语全文二十篇及翻译

(1)、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3)、◆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雍也篇第11-15章

(4)、(⑴)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2)行:音xing,指行为举止等。

(5)、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6)、(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7)、1-11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⑵);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9)、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1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阳货篇第1-26章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2)、◆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5章

(1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4)、(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15)、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6)、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17)、注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1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卫灵公篇第1-42章

(1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20)、(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4、论语全文二十篇及翻译拼音

(1)、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和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在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六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翻译〗

(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9)、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0)、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2)、(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1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4)、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翻译〗

(16)、1-2有子⑴)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17)、(译文)孔子说:爱好勇敢的人,如果厌恶贫困,就会作乱生事。对于不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人,如果厌恶得太过分,也会使他作乱生事。

(18)、(原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1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0)、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5、论语全文二十篇及翻译注释

(1)、(⑴)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

(2)、(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3)、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文。《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泰伯篇第1-10章

(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第1-10章

(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8)、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9)、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1)、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12)、(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如五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4)、(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15)、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路篇第1-30章

(17)、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8)、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19)、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20)、翻译: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