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完整版全文(文案精选71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02 10:56:48 浏览59

论语全文原文古诗文网

1、《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1)、27(国学经典)《论语》宪问篇第十四(23-44章)

(2)、(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人不知而不愠(        )(        )  

(5)、 《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6)、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7)、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9)、《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1)、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2)、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3)、(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14)、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15)、(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6)、17(好文分享)别在最好的年纪,活得太安逸

(1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8)、译文:孔子说:“君子开诚布公,而不偏爱同d;小人偏爱同d,而不开诚布公。(又:君子大公无私而不自私自利,小人自私自利而不大公无私。)”

(19)、11-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论语完整版全文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3)、《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4)、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6)、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7)、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8)、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9)、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10)、(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2)、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13)、   孔子病重,子路让孔子的学生充当家臣准备料理丧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些了,知道了这事,说:“仲由做这种欺诈的事情很久啦!我没有家臣而冒充有家臣。我欺骗谁呢?欺骗上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家臣手中,也宁可死在你们这些学生手中啊!而且我纵使不能按照大夫的葬礼来安葬,难道会死在路上吗?”

(14)、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很疑惑。"

(15)、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6)、(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17)、孔子说:“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18)、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怎样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呢?”孔子答道:“提拔正直的人,放置在邪恶的人之上,民众就服从了;提拔邪恶的人,放置在正直的人之上,民众就不会服从。”

(19)、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殷纣王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一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评析)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是君子之所为,在需要自己献出生命的时候,他可以毫不犹豫,勇于献身。同样,在有利可得的时候,他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点。

(20)、◆诵读国学经典《论语》-为政篇第6-10章

3、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

(1)、8(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四(14-26章)

(2)、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3)、 吾日三省吾身(        )(            )  

(4)、(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5)、24(好文分享)你总要有一段独处的时光25(好文分享)这五句话,致新一年的自己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子罕篇第1-10章

(9)、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0)、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1)、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2)、“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13)、11-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4)、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15)、18 (国学经典)《论语》乡d篇第十(1-14章)

(1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17)、◆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6-20章

(18)、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1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1-15章

(20)、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4、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1)、饭疏食饮水(                )

(2)、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3)、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4)、25(国学经典)《论语》子路篇第十三(16-30章)

(5)、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2-10(好文分享)没事少迷茫,有空多读书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0)、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1)、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