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原文及翻译注释(文案精选66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02 10:56:51 浏览59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及感悟

1、论语原文注释及翻译

(1)、(译文)鲁哀公问宰我用什么木头做土神的牌位好。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木做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战战兢兢。”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说它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2)、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3)、②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4)、(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5)、(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6)、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8)、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9)、(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10)、(大意)孔子说:“作为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那怎么能行呢?如同大车没有安横木的,小车没有安横木的,靠什么走呢?”

(11)、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12)、(译文)子张请教孔子说:“怎么做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行,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恩惠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无怨言;追求施行仁德,自己却不贪图财利;庄重矜持却不傲慢;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子张说:“什么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己却不耗费呢?”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恨谁呢?想要施行仁德就能得到仁德,又贪求什么财利呢?君子不管对方人数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庄重矜持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端正,神色庄严,使人看到便为之敬畏,这不就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是四恶呢?”孔子说:“不事先教育,犯了错的便杀戮的,叫做暴虐;不事先告诫,却突然查验完成情况的,就是残暴;命令下达很晚,却要求限期完成的,就叫贼害;同样是要给与人的东西,在拿出来的时候又很吝啬,这就是库吏的小气作风。”

(13)、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14)、(评析)程颐说,一般人望之俨然,即之就不温,唯有孔子两者皆全。其言之厉更毋庸置疑。

(15)、(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16)、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8)、(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9)、(大意)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总说能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还能得到人的饲养呢。如果对父母不是诚心诚意敬重、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0)、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论语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1)、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够帮助他们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的需要。

(2)、(译文)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但有行不通的地方,这是因为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3)、(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4)、11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5)、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在适当的时候”,“习”字的本意是鸟儿练习飞翔,在这里是温习和练习的意思,也可译为践习,在实践中温习。 

(6)、④无: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较委婉的说法。 

(7)、(注释1)攻:治,钻研。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8)、说:通假字,音yue,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9)、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10)、④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11)、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2)、(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有官做,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13)、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14)、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5)、(意思是说“你要问什么是孝吗,想一想你生病时父母为你担忧的那种心情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尽孝道了。”说穿了,所谓孝不在乎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生病时父母是如何的焦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这就是孝。)

(16)、(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7)、大意: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8)、(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9)、(注释)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正:改正,修正。

(20)、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3、论语原文注释译文

(1)、(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2)、(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放任自己充分地流露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之丧的时候吧。”

(3)、(译文)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4)、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5)、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注释)①祭:这一个“祭”指祭鬼(死去的祖先),与下句祭神对举。②与:参与,参加。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①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10)、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11)、(译文)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

(12)、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13)、(大意)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14)、11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1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16)、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7)、(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18)、(注释)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论语》中的“士”则多指读书人,即知识分子。

(19)、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20)、(注释)(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当时人认为他为直率。(2)醯:音xī,即醋。

4、论语原文译文及感悟

(1)、(注释)罔:通“悯”,迷惑而无所得。 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3)、(译文2)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4)、(大意)孔子说:“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5)、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6)、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