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论语原文及翻译【文案115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02 10:57:42 浏览59

五年级论语原文及翻译

1、

(1)、(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2)、(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教材高清电子版汇总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6)、初一|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知识点

(7)、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8)、子在川上曰(孔子在河边感慨地说):“逝者如斯夫(逝去的一切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不舍昼夜(日夜不停呀)。”——珍惜时间(学习态度)

(9)、译: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10)、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视频汇总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3)、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但平民百姓的志气不可以被改变)。”——道德修养

(16)、(译文)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8)、(注释)(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3)女:同汝,你。(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19)、(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

(20)、阅读理解‖初三《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2、

(1)、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译: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三年级下册)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译文)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7)、(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8)、(译文)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9)、(注释)(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10)、(注释2)攻:攻击。异端:指怪异的杂学邪说。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11)、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2)、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13)、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15)、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8)、逾(yú)矩(jǔ)  罔(wă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陋巷(xiàng)

(1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1)、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2)、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4)、(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5)、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6)、初中语文(3个年级)文言古诗速记锦囊(包君成老师教学视频)

(7)、徐文兵《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1-14全集

(8)、《泰伯》第十九章: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9)、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1)、  故,古义:学过的知识;今义:缘故,故居,故友等。 

(12)、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3)、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6)、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7)、(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18)、(解读)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

(1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0)、(注释)①《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写男主人公追求心上人的忧思,并想象追求到以后的快乐。②淫:不局限于现代仅指性行为的狭义,而取广义的解释,即过度的意思。

4、

(1)、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2)、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3)、(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 ②妻:作动词用,读qì,指把女于嫁给某人。 ③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代指监狱。④子:古时儿女都称子,这里指女儿。

(7)、(注释)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阙疑:阙,同“缺”,保留的意思。阙疑即对有疑问的地方持保留态度。尤:错误。阙殆:殆与疑是同义词,阙疑和阙殆意思一样,是“互文”见义的写作手法。

(8)、《论语》:国学经典规范读本,无障碍阅读国学经典《论语》,北京大学等名校国学班教师推荐国学教材

(9)、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11)、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1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泰伯》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翻译: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意指劝导人改过。

(15)、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6)、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德:古代有德治、礼治、法治的分别。德治的基础,主要在于帝王本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帝王责任重大,而效果据说也十分理想,几乎像是无为而治了。事实上,德治与无为而治不同,但是为何天下自然而然归于太平?这是因为孔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会自动回应德治的帝王。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客观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理国家时,暴力和强制手段只是治标却不是治本之道。为政者的德行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使人们见贤思齐,从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受到良好的引导和感化,使每个人都知礼义廉耻,行为有格,这才是治世根本之道。同样,希望获得别国的尊重与青睐,仅仅靠武力和硬实力是不可以的,人的归顺必然是心的归顺,仅仅依靠行为上的归顺而不得人心,这种所谓的局面必然不能长久。相反,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昭然于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邻为善,用平等的地位和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国家,既不颐指气使也不奴颜婢膝,不卑不亢,和而不同,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赢得真正的尊重。

(17)、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18)、《泰伯》第十四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译文)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20)、(注释)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下文的孟孙也指他。”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御:“驾车”。

5、

(1)、答案: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2)、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6)、翻译: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答案: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人吗? 

(9)、《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10)、(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1)、(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12)、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3)、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14)、孔子说:“不愁没有职位,只愁没有足以胜任职务的本领。不愁没人知道自己,应该追求能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

(15)、(注释)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16)、译: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17)、子曰:“三人行(几个人一同走路),必有/我师焉(在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学习态度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20)、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译: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4)、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就连商业大鳄马云也说:《论语》是真正人类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的书。

(6)、《论语绎解》:让《论语》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使读者亲身感受到《论语》指导人生的意义;参考数十种中日韩三国学者《论语》研究专著,发现《论语》的当代价值,阐述详细,却又不流于繁琐 

(7)、(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8)、孔子说:“早晨听懂了人生理想,就算当晚要死也不妨。”理想是人存于世上的一精神寄托,没有理想,人多一切活动可以说的都是盲目的,都是毫无计划的。古今中外,对于理想可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的话"hopeisagoodthing,maybethebestofthing",正是有希望在指引,安迪才能在经过20年冤屈囚禁生活后安然从肖申克监狱成功逃脱,开始崭新的人生。希望和人生价值是理想是明确人之所以为人,何以为人的重要导师。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旨在强调理想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要了解人生应该如何的理想。了解人生的价值何在,可以依此而行,死而无憾。这也是“守死善道”的意思。同时这句话也深刻反映着孔子的生死观,显示孔子知生也知死,而这种贯穿生死的道,无异于他一再强调的仁。孔子将人生的理想、对真理的追求都置于生死之上,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他的灵魂而闪光。相对于周围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孔子的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更是值得学习和反思的。不少人认为只有获取知识拥有好的人生才是个人应该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也将之作为人生的理想,拥有这些只是为了活着,而孔子认为生命不是最终的归宿,而是一种媒介,人拥有生命就是为了明确自已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为了汲取更多的真理和学问,是为了传到授业解惑,是为了将仁爱之道普度众生。这就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根本。这让我反思,作为大学生我的学习和探索的根本动因何在,是为了拥有一个好的人生还是为了汲取更多有用的东西来回报社会,创造生产力。

(9)、译文:曾子(曾参)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来往是否信守承诺?传授学生道理是否印证练习?(或:老师传授给我的道理,我有没有去认真实践呢?)”

(10)、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1)、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12)、(4)温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13)、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个就可以当老师了。”

(1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15)、《泰伯》第十章: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