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文库(文案精选131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0 10:52:49 浏览59

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

1、老子道德经名篇

(1)、0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4)、(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5)、道德经经典名句,在书籍里面隐藏着非常多的经典的句子,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喜欢将自己喜欢的句子保留下来,而且不少人会将喜欢的句子做成自己喜欢的书签,一起看看道德经经典名句吧.

(6)、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还是习大大用过的典故哦!

(7)、(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8)、了解、通晓别人的人算是很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有智慧的明白人。战胜别人的人算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时有本事的强者。

(9)、说好听的话,是可以得到人的好感,但是只有把事情做得漂亮,才能真正得到一人的真心认同。

(10)、(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11)、(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2)、能了解、认识别人算得上智慧,但是有自知之明才是强大的。因为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到客观,要么自视甚高,要么妄自菲薄,这都是不对的。要懂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才能越来越强大和优秀。

(13)、对0.01%的人来说,它是一盏“指路明灯”,揭开纷纷扰扰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14)、老子名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5)、(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16)、老子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7)、(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18)、(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9)、(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20)、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2、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文库

(1)、老子名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人的身体正是人的大患,所有的幻想和苦恼都是因为过分认同肉身所导致。——老子

(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老子 《道德经》

(5)、(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6)、老子名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8)、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就发生了。

(9)、(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10)、(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1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老子 《道德经》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4)、(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16)、老子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8)、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 《老子六十三章》

(19)、(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3、老子道德经金句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 《道德经》

(5)、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6)、老子名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8)、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伏。 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老子第五十八章》

(9)、(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11)、(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12)、而“弱者道之用”,意思则是道的作用是无形的,但是不是消极的,因为道是万物之根,道对于一切事物的作用不是那么强硬的,反而是让它自然而然地发展,也就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

(13)、那为什么又会“常与善人”呢?就是因为善人会顺应自然规律,一切顺道而为,而恶人却不懂这个道理,常常违逆自然规律,从而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

(14)、这是在《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篇章中所说的一句话,意思就是:长寿的人占3/短命的人占3/本来可以长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占3/

(15)、《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16)、当代管理巨著《第五项修炼》风靡全球,他的作者“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1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8)、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9)、(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20)、(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4、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及翻译

(1)、看完了还不过瘾?扫描关注,更多精彩等你来!

(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道德经》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老子 《道德经》

(4)、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5)、老子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6)、(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7)、0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9)、0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0)、老子名言: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1)、(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1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老子 《道德经》

(13)、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14)、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1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7)、“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18)、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19)、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别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

(20)、(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5、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

(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道德经》

(2)、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3)、以上表述就是德的行为表现,在有形道和无形道中自觉行为,称之为上德行为表现。反之就是下德行为表现。上德行为是符合天地良心的行为,下德是违背天地良心的行为。

(4)、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此句成为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9)、老子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我争。这跟佛家的“无欲则刚”殊途同归,与者“舍得”的辩证法也是殊途同归的。懂得不争,懂得忍让,往往却能笑到最后。

(11)、(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12)、(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4)、(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5)、(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 《道德经》

(18)、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老子

(19)、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20)、老子名言: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经》

(5)、第三句话:“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这里,宠辱若惊的“宠辱”,大家都知道,荣耀和耻辱。就是告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荣辱得失观,要时刻自查自省,慎独慎微,尽力做到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道德经》

(7)、(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8)、出自《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9)、(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10)、天道看起来宽宏广大,无所作为,放任天下众生自生自灭。其实不然,天道很公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人看世间多有不平之事,恶人作恶而富贵,善人行善却遭难,是因为平常人没有足够的智慧,看不透其中的因果罢了。

(11)、老子名言: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2)、老子名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3)、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14)、(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6)、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1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18)、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9)、(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20)、(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1)、《道德经》精选十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慧的人从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一定会惹是非上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舌头本是最柔软的,但有时又会变成最锋利的武器,伤害别人,伤害自己。谨言慎行是我们一生都该恪守的为人原则。

(3)、老子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老子名言: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一个轻易许下承诺的人一定是不守信用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它看上去那么简单,往往暗藏玄机,狮子搏兔尚尽全力,一定不能轻视对手。

(8)、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9)、(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1)、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