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1、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1)、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诗歌鉴赏的意象类问题的答题技巧。
(2)、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被称为“红杏尚书”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使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
(5)、庄周梦蝶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万物齐等的思想。后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6)、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7)、意象的叠加:指诗歌中的多个意象围绕某一核心,前后出现,因寓意相同,而叠加在一起
(8)、《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9)、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反衬了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10)、文学意象,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思,它丰富了艺术作品的内涵,使文字更加含蓄凝练、隽永优美,是古典文学的一颗“明珠”。
(11)、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内容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13)、抓住意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14)、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5)、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16)、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17)、(1)全诗重点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18)、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19)、《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20)、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2、如何鉴赏诗歌中的意象
(1)、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3)、正因为“愁多”,而令思妇辗转反侧,难以入梦,以至于如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所写的那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接着诗人用“孤月影”和“伏波营”两个意象来进一步表达思妇的孤独、寂寞与愁怨,让我们如同看到了思妇处于极度的忧愁之中,却又努力地使自己从愁绪中解脱出来而走出户外仰头望着“孤月”,并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照在“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那种充满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感人画面依稀可见。
(4)、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5)、(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6)、 (20青海中考改编)同样是写塞外风光,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7)、(2)要注意从炼字炼意出发,抓“诗眼”和“词眼”,如“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溪上遇雨》)中的“衔”、“喷洒”,“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中的“弄”。
(8)、其实,哪怕是同一位诗人,境遇不同,对同一对象也有不同的感触。
(9)、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适《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0)、(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1)、《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2)、答案:“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13)、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14)、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15)、(3)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白描勾勒,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烘云托月,也可以淡墨点染;也可以借助想像、联想塑造形象。
(16)、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17)、语言:(1)要注意从语言点出发,仔细推敲文句:①掌握活用,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溅”和“惊”。②注意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③添补“节缩”,如“艰难苦恨繁双鬓”。④还原语序,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8)、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19)、水: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20)、虞美人:丽春、寒牡丹。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3、鉴赏诗歌意象
(1)、要理解古诗词的内含和意象,需多看有注解的古诗词,必须从文字上充分了解诗词语言特殊的表意功能,要感会诗词语言的形象,还要体会诗词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2)、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3)、“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4)、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诗歌鉴赏中常见的100个意象,希望对老师和同学们有用。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6)、意象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形象最生动,意蕴最丰富,表现力最强,也最能表现诗人情感。
(7)、超全!2022年福建省初三适应性考试古诗文鉴赏合集
(8)、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的物象,所以写物象时,要把握好诗人的情感,一定是突出主题或诗人情感的景物。分析意象时,一定要加上作者的感情。
(9)、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0)、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11)、抱璞: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12)、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13)、彭祖: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14)、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探求深层含义)
(15)、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16)、“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如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7)、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18)、(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9)、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诗歌整体情境。赏析意境,把握意与象、情与景的关系。注意意象色彩。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气;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
(20)、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4、欣赏诗歌意象的方法
(1)、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诗歌中的原词、原句。
(2)、诗词,给你第二种力量,不同于物欲的软实力。
(3)、“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4)、(解析)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的是借景抒情和反复的手法,借凄凉之景抒离别之情;用重复的词语更深刻地将自己地情感体会出来。
(5)、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6)、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7)、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8)、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9)、 思乡念友之绪:如李白的《沙洲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寄情于流水,语尽情长,思情绵绵不绝。
(10)、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11)、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
(12)、山林/宫阙: 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宫阙”,受到重用。“山林”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
(13)、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或联想想象,或小中见大,或虚实结合,或动静结合等。
(14)、“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
(15)、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6)、“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17)、诗词,给你第三种选择,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道的价值实现新路径。
(18)、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与离愁贴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19)、此诗的意象有千山、万径、孤舟、翁、寒江、雪等,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江乡雪景图: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营造出一种沉寂寒冷的氛围,同时一个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跃然纸上……
(20)、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歌鉴赏意象作用
(1)、(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的感悟。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4)、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5)、在古典诗词中,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小荷残菊、冷雨寒窗、古寺幽径、银烛青灯、鸟啼蝉鸣、杜鹃鹧鸪等等,意象众多,包罗万象。
(6)、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7)、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8)、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9)、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如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10)、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复、排比、对偶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
(11)、如王晶老师分析诗情感变化的模式:这首诗抒发了,转而表达。
(12)、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13)、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4)、(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消息(多为喜讯)孤独寂寞、飘零。
(15)、(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16)、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7)、西席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雷同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巴歌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如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吴钩
(18)、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19)、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20)、赏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1)、秋日(多表示凄清、悲苦、乡思之意。常用愁、孤、残、寂、冷、昏、黄等字)
(2)、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3)、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4)、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5)、评价作品的诗词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6)、(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7)、《离骚》通过一系列意象传达出诗人对高尚品德修养的追求。比如“蕙”“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芰荷”“芙蓉”,象征高洁的品格和志向。这就是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8)、“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题干要求、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释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
(9)、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答案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用奇特服饰来表现自己的志行,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
(11)、例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全诗洋溢着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喜悦。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共产d人崇高的理想和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他们身上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格光辉。读他们的诗便能体会到“此去泉台召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壮志雄心(陈毅《梅岭三章》),还有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抱负(毛泽东《沁园春雪》)。可以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作正是他们的崇高理想、浩然正气和人格光辉的真实写照。因此读其诗便如读其人,知其人便可知其诗。
(12)、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3)、 怀才报国之愤:如屈原《离骚》、陆游《书愤》等,无不追怀早年的抱负,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14)、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
(15)、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16)、多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7)、(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2个小题。
(18)、(4)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19)、问: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20)、“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带着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是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2)、冬日(表示傲寒、旅景、狩猎、艰难、咏雪等)
(3)、首先要明确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意象是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意境是这些意象串联所营造的一种环境氛围。所以做诗歌鉴赏题,要首抓意象,通过意象的分析和品读来感知意境。
(4)、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5)、(答案)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第一步)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第二步)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第三步)
(6)、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7)、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9)、(解析)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考查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注意答出实景“白马江”头的景色和虚景“黄牛峡”,然后分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10)、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11)、23个通假字集录+5种特殊句式例说(初中文言文)
(1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解析 D项第三联应理解为“在端砚中浓浓地研好了墨,烛光映射着我纵情挥毫泼墨”,这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14)、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15)、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16)、 羁旅闺怨之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里诗人将一颗愁心融入那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之中。王昌龄《闺怨》细腻而含蓄描写了宫闺女子幽怨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的情感变化。
(17)、参考答案:(步骤一)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步骤二)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步骤三)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18)、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其诗人之众,数量之多,令人赞叹。但情感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9)、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20)、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注①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宗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
(2)、游子见到的十个典型的秋天的意象,带着冷清、萧瑟、衰颓的气息,侧面烘托出游子飘泊天涯的孤独寂寥,思念故乡的肝肠寸断……
(3)、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又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4)、“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并揭示个性特征。
(5)、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6)、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执牛耳用“执牛耳”指盟主。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