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语录有与无
1、老子中有和无的关系
(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复,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意思就是:曹操勤俭节约,衣服朴素,没有啥花里胡哨的玩意儿,鞋子也不是雕花绣彩的那种,不要阿迪耐克,古驰LV啥滴;顶多来个国产名牌李宁安踏足矣;床单被套破了,缝缝补补又三年,帷帐屏风打满补丁,床榻被褥多年不换,败絮其中,能用即可。
(4)、庄子道:“我又不是你,怎么会知道你知道是谁改的!”
(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庄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用我的词儿?”
(7)、不要表现出能干的那一面,最终是要获得那种效果,达到目的就可以了。
(8)、老子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老子看到这个提问之后,把《老子》的各个版本都看了一遍,也没有找到这句话。
(10)、公元前535年,老子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d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时孔子17岁,问礼于老聃。
(1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5)、人只要心不贪,就很难上别人的当。我们都要记住,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免费的馅饼。越是便宜的事,越是容易让人上当,买东西也如此,便宜没有好货。做人也是如此,别人无缘无故对自己很好,肯定别有用心。凡事留点心,就不用总是上当被骗交学费了。
(16)、老子名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现实中不是有人捡了很多钱,最后觉得没有人看见,几年后也没有看有人找上门来,就忍不住花了,可等花光了,就是这么不巧,就有人找来了,最后自己没有钱还,就要坐牢。
(18)、(4)真空生妙有说:认为真正的空“无”,能产生奇妙的“有”。此说见于某些注释中。
(19)、道是发展的,是适应时代的,绝无墨守成规,也非妄图回复或建设太古“无欲混沌”的道德,而是对现实社会最本质的设想,是为民谋福,也正是一切有建设性思想的最终目的
(2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老子有与无的例子
(1)、老子一看庄子这小子挺横,心想我都这一把儿年纪了,还对我这个态度,于是立刻就回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是你给改的!”
(2)、记得之前有一位作家就说过,“这人世间,人如果能做到不害人,就是美好的人间了!”由此可见,人是最大的祸害也不为过。你看人开山填海,建立起人住的蚂蚁楼,也是在害人,让很多人不能住单间独户,都挤在蚂蚁楼里。
(3)、从人们日常用语可知,人们在称谓某人、某物、某事未出现时为无或没有;已出现时为有。由此可知这样的“有”“无”所表示的是人、物、事存在的状态。“老子”这句话正是人们所熟悉的日常用语,只不过这里的“有”,以万物之母来表达罢了。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不言而喻,即意谓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所以这里的“有”“无”都是针对天地的存在状态而言。这表明老子认为天地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天地和万物一样,也有从“无”到“有”有演化过程。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老子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无名,天地之始(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本)。
(7)、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比如,山高就用风吹之,水多就有河流之。这就是科学所讲的自然生态平衡,像现在环境污染很厉害,到处在喊环保,其实不用喊,只要人什么都不做,让老天来做这个工作,想必用不了几年,大自然又能恢复到从前模样了。
(8)、能战胜别人的人,自然是比较有力量有能耐了;但要是能够战胜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争强好胜,和别人攀比逞能,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提升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强者。
(9)、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弄不清楚的事儿,争辩下去没结果,干脆闭嘴不折腾了。
(10)、“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11)、老子名言: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有“无”才有“有”,而并非“道”变成了“德”,成为“有”的状态,就没有“无”的状态的“道”了。“有生于无”其实是说没有“无”这个“无名,天地之始”的概念,就不会有“有”这个相对概念的意思。
(13)、老子名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6)、(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7)、弗洛姆说过,“贪欲就是无底洞,无尽的欲念,让努力的人精疲力尽。”
(18)、有无相同,只是名字不同罢了,明明无就是无,有就是有,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就是玄妙,能将这种玄妙看懂,看出玄同的,即一般看起来不同的,站在更高的层次,看的更深入、看的更广,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众妙之门。
(19)、鲁迅先生严谨的文章风格,一诺千金的高尚人格,既然鲁迅先生一言九鼎说了好诗都在唐朝写完了,我就帮先生说说话,因为欠先生的书费总要买先生一本书来读的吧。
(20)、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老子的有与无的含义什么
(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老子名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4)、老子:“请循其本,咱们回到问题的开头。我是问你怎么乱改我的词儿?”
(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6)、首先,老子告诉我们,“无为”是圣人的处事方式,是对待“道”的一种态度。为什么要搬出圣人?因为圣人是品格高尚、智慧出众的人,是我们效仿学习的楷模。也就说这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对待道的最为恰当的方式。
(7)、这时候一个声音传来:“你们这是陷入了轮回之中了!”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10)、老子和庄子抬头一看,真是蓬荜生辉。原来是一个和尚。
(1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2)、空间茫茫,一片虚无,这“无”不也是另种“有”的形式吗?至少空间是存在不灭的
(13)、老子名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4)、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当一个人招惹你了,你对他沉默,不理他,他自己也觉得没有意思了。就如有人骂你,你却当没有听到一样,不还击,他一个人骂着还有什么意思呢?难怪鲁迅说过,“唯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1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6)、各国都拼命加速研究进程,有核的进行升级改进,无核的想法设法研究发明。总得原则就是“我可以不用,但我必须拥有”。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有生于无”并非是“无中生有”,而是相对于“道”这种最本初的“无”的状态,我们把“德”这种选择方向之后的动态称作“有”。实际上“有”和“无”是“道”这种初始状态发生了选择方向之后的两种对应的状态。
(19)、(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0)、“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
4、试谈老子有与无
(1)、(2)专讲“有”难免有常见,专讲“无”难免有断见,般若恰恰是来消灭这个断见、常见的。远离二边,契合中道,为中观之见。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人要想使得万物为自己带来便利,那么在加工他们的时候必须留下空间。
(4)、将欲翕(合上)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5)、老子名言: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6)、所以说人世间,最大的祸害莫过如此!被老子的语录道出,富有哲理!
(7)、西方自然法思想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传统,正义、善、民主等理念是其基础,并且作为评价实在法或人定法的应然性依据。而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立足于万物的本原;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9)、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0)、老子名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2)、读《道德经》之书,典章制度,而义乃可求。因注解者太多,注解之意都与道家之言相印证,义虽相通。可是若看注解,也有仁见仁,智见智之感。章太炎曾说:治经治子,校勘训诂,特别是最初门经然:而老子的《道德经》也在其之一。
(13)、根据司马迁的说法,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社会经验丰富、精通礼仪的老人,对礼仪的批判态度严肃,脾气古怪。他生活在周景旺和周景旺时代,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也在改变。也许和许多清廉的大臣一样,他也曾向周王讨论过治国方略。
(1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5)、有些人为了表现那种聪明才干,话很多;说着说着,明明不是自己的责任,就莫名其妙地揽到自己身上了,哪天出去旅游一趟,好,你组织么;谁说话谁干活么,既然要挑这个头,那么自己先行动起来吧;干不好也是你的事儿,你提议的么。
(16)、无不为,或有所为,这里的为意即作为、发挥作用。与无为的妄为是不同的意思,无不为是无所不能、必有作为、无往而不胜之意。
(17)、杭州有家“新白鹿”酒店,起先就是一家几十平的小面店,现在遍布杭州大街小巷,每次吃饭都要排起长队;靠的就是价格实惠,东西好吃,口口相传。
(18)、老子名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老子名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老子,有与无
(1)、(2)“有”“无”不相生说:认为“无”不能化为“有”,“有”也不能化为“无”。持这种观点的以晋朝的郭象、向秀为代表。
(2)、老子名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3)、老子名言: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大道无名,天下善恶美丑,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旦有了美的标准,就会搞出“东施效颦”的笑话来,一旦有了善的标准,就会被恶人利用,成为作恶的挡箭牌。“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纣为长夜之饮,通过之人皆失日”。所以,人要保持一颗清净心、平等心,不要有所偏好,太过偏激,这才是正道。
(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道德经》
(6)、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有无相同,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对待,彼此会互动、会迁就、会变化,无中生有,有又变为无,似有又似无,又有又无,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即为道。
(8)、老子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老子这会儿嘴也顺过来了,马上回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是我用你的词儿?”
(10)、老子名言: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1)、当然,用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本便是顺应之行
(12)、做学问学知识,是越学越多,反而障碍和束缚也越来越多,佛家叫“所知障”,学到的是知识,障碍的却是你的智慧;修行大道则相反,是越修欲望和毛病就越少。修道最后,什么欲望和毛病都没有,智慧也就自然生起,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了。
(13)、还有人可能会这样去面对,就是找一些关系,去和解,让这些不善良的人,不再去招惹自己。靠不了自己,就得学会靠别人,靠朋友的力量。有时候朋友交好,一句话的事,就能让对方不敢再招惹我们。
(1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6)、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老子《道德经》
(17)、言教不如身教,做人要以身作则,而不是空话连篇,或者做点事就开始大事张扬,这样教化别人,才会让人信服,尤其现在教育孩子,家长更应该遵守这个原则。
(18)、其实保持沉默,就可以做到与老子所言,至少没有去说他们,跟他们斗起来,也不会得罪他们。保持沉默实际上就是最大的善,如果我们想教育对方,可能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保持沉默,就会让对方去招惹别人,总有一天,他自己会吃亏,因为总有一天他招惹的人,过于强大,一回击,他就不堪自败。
(19)、老子的另外一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0)、又因为故乡对游子还是原来的影像,所以李白相约月光来思念故乡,好像故乡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1)、无为与无不为之间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因果辩证关系。无为是因,是人对待道的主观方式;无不为是果,是道发挥的客观作用。即只有当人采用无为的方式对待道,道就会道法自然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或者说,只有当我们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
(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老子#老子语录#
(3)、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老子《老子》
(4)、(3)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6)、无是否定、不要;为是妄为、自认为;无为:不要妄为。
(7)、就好比我们去招惹一个人,这个人懒得搭理我们,对我们很不屑,依旧沉默做他自己的事,你就会感到这个人不简单,甚至会觉得他肯定是有背景的人,因为身边人都怕我们,他却不怕,沉默以对,往往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大家觉得呢?
(8)、老子名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9)、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0)、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1)、(4)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12)、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老子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1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4)、甚至现实中,有些亲兄弟姐妹为了分更多遗产,都翻脸不认人,大打出手,上法庭,我们扪心自问,很多人自己都是做不到,别人对我们不礼貌,不善,我们很多人要么躲,要么就是还击。就如上面分析的一样。所以我们很多人活得,一辈子都很难安宁,总会有一些钩心斗角的事,惹人烦恼。
(1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16)、而战争,更是人类的罪过,虽然说人类都是在战争中进步的,成长的,经过战争各国都知道彼此的实力,开始科技兴国。但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也不一定非要战争不可。可以搞科技战争模拟比赛,这样不仅不会有人战死,也不会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但是人很难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欲望,也只有通过战争,才感觉能有说话权,统治权。
(1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8)、庄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是我给你改的?”
(19)、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2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接下来的语段是: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自《老子》四章——本章选自《道德经》第十一章)
(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3)、最后这门法宝就是不与人争,动不动就为了争口气,那气自然就多了,容易上头;为了一口毫无必要的气,一张毫无价值的面子,乃至于惹祸上身,麻烦不断;不停地制造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人生就在蹉跎当中虚度掉了。
(4)、生气时候,情绪不加控制,还美其名曰:我这人讲话很直。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6)、还有一种回答可能就是一味地忍让,一让再让,让别人认为自己是病猫子,一直让别人欺负着,被人着,不敢吭声。也不躲着,也不想办法避开,认命,觉得这是自己的命,觉得自己上辈子肯定是欺负过很多人,这辈子反而被别人欺负。
(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9)、佛家讲菩提心,佛菩萨慈悲爱人,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天下众生,自己没有想要一点好处。既然他什么都不要,别人还和他争什么?他本身就是空空无己,你怎么与“空”争?世人之所以有烦恼,有痛苦,有失败,是因为你有所求,有所执着,想抓住点什么,想得到点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要,什么都舍出去,自然别人也和你争不起来了。
(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3)、老子名言: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4)、圣人在天下,翕翕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
(15)、其实这就是大智若愚,也就是庄子讲的:小知不及大知。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一章)
(18)、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老子》
(19)、还有我模仿摩拜的华严经狮子章,有如此如太阳灼灼其华的心经,有如此开天辟地的佛经,唐诗之优秀,也决不是偶然的。
(2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经常做好事,最终能够回馈到自我身上,至少当下心情愉悦,就是占了便宜;不断积累这份愉悦之心,其实就是占了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