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简介
1、明朝王阳明的个人资料简介
(1)、世间之事千变万化,无非是非二字,好恶二字。你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是一事当前你的价值判断。至于为了实现这一判断采取什么手段,是直来直往还是曲线救国,那就是术的层面,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了。
(2)、这个时候,王阳明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是隐姓埋名、四处躲藏过日子,还是继续往贵州去上任呢?他偷偷到南京面见父亲,父亲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
(3)、人如果不能解决社会问题,最起码不要制造社会问题。正如雨果在《九三年》中所说:“真正的革命观点是不指控任何人。谁都不是无辜者,谁也都没有罪。”
(4)、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渊默之心,临危不乱之心。君子的权术是高超实用的艺术,小人的权术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样成为君子?拥有光明之心。如何拥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说服自身,内心平静。
(5)、吕峥老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历任人民日报《文史参考》杂志编辑、《互联网周刊》主笔、《创业家》杂志副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为《明朝一哥王阳明》、《中国误会了袁世凯》、《非如此不可:顾准传》、《你不必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
(6)、世人良知不能明觉,所言所行总是缺乏远见。有人领悟了一点新思想就沾沾自喜,既而有怀才不遇之感;有人为了贯彻执行自己的思想,不择手段乃至付诸暴力,结果呢?
(7)、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8)、立于谗徒围攻之中,一如平日泰然自若,丝毫未露危惧之情,如此坚毅,令人感佩。也正因为如此,阳明先生的形象成为暗黑时代耀眼而永恒的光亮。
(9)、 但在去往井边的路上,他可能会转念一想:要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从此讹上我了怎么办——算了,都跑了一半了,去救吧,万一是个富二代呢?
(10)、所以我们发现,良知有时会被遮蔽,这要我们光复良知。我们平时活得那么累,因为就是不听从真正的内心,不按良知去做事,什么都考虑,私欲太多干扰。其实人活着没必要搞得那么累,遵循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做事就好了。这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11)、看过《移魂都市》、《异次元骇客》等科幻电影就会明白,人类集体感知到的这个世界有可能只是一套制作精密的程序,你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罢了。
(12)、对于张居正,只读过他的传记小说《张居正》,其它就是一些史料,不多。
(13)、曾经,我羡慕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爱情,迷恋贾宝玉和林黛玉桃花树下读西厢的意境,然而现在我明白了,男人之间那种抛却一切私心杂念,心灵契合,相互欣赏,相互提携,并肩共进的友情更显弥足珍贵,更值得激赏。
(14)、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与陆元静》(《王文成公全书》卷五)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首先对陆元静的辩护表示深深的谢意,然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卖弄辩解之词。王阳明在晚年告诫门人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6)、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17)、一串铃音,漾起了悠扬的旋律,淙淙的流水声夹杂在呜咽的洞箫里,有些低沉,有些沉寂,带着些微的伤感。是怀念吗?这片炎黄的浩土之上,神话的遗迹已然湮没,女娲离去了自己的孩子,唯有五帝还挂念着留下自己的魂灵。在这片没有神的土地上,祈祷已是惘然。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争得宿命之外的幸福。
(18)、吕峥:第一部王阳明的小说是晚明冯梦龙的《王阳明靖乱录》。当代主要有许葆云、王程强和高兴宇的小说,我都看过。这些小说有一些共通的问题,即人物性格不鲜明,人物关系不突出,故事情节是对史料的简单改写。我在《天机破》里对青年王阳明的描写,着力刻画他“痴狂”的一面;对中年王阳明的描写,着墨于他心系苍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对晚年王阳明的描写,主要表现他因材施教,启智化民的宗师气象。
(19)、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精确、明澈。“吾自南京已前,尚有‘乡愿’(《论语·阳货》)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论语·子路》)。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20)、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2、明朝大臣王阳明
(1)、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2)、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
(3)、与朱熹学说的分离,同时也就是他自己以“本心”为核心理念的心学哲学体系建构的起点。基于“心即理”的体悟,王阳明创立“知行合一”学说,成为他贯彻一生的关于“心即理”的实践原理。
(4)、★我推崇王阳明,是因为他在朱熹的理学已经成为正统的环境下,提出心学,有革命性的意义。——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
(5)、吕峥:《明朝一哥王阳明》是历史,《天机破·王阳明》是小说。按图书种类的划分,前者属于非虚构类,后者属于虚构类。作为历史人物传记,王阳明这个题材近年来涌现了许多好书,比如我作序推荐过的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最近这本书出现在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上。但作为文学作品,市面上为数不多的几本以王阳明为主人公的小说都不太令人满意。我大学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念的戏剧影视文学,师从国内最早系统研究王阳明的学者周月亮,相比于其他作者,可能在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方面更有心得。
(6)、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7)、理学把心分为性和情两种,这两种都是与生俱来。“情”就是人的七情六欲,理学家要求人们不要表现情欲;“性”是一个人作为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主要是仁义礼智信等“良知”),也就是天理。理学大师朱熹说:心不是天理,心其中一部分的性才是天理,情不是。
(8)、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9)、关于王阳明,没看过关于他的流行书籍如《明朝一哥王阳明》等,读到更多的是关于王学研究的学术著作,大约有十几本。首先,《王阳明全集》中的《传习录》基本看过,重点部分就不知看过多少次,主要是研究的需要。其它关于王阳明的学术著作,一本是陈来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另一本是杨国荣的《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这两位作者很有意思,都是目前中国哲学界的精英人物。一个博士论文就是研究王阳明的,一个博士论文是研究朱熹的。再要说一句,这两位作者都在美国英国的名校哈佛、牛津做过研究。说这些,是为了提高读者对这两本的了解和信度。
(10)、佛教里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就是: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上师恩。头恩为父母恩(身体是父母给的),不懂孝顺父母在这真的对么?那么和尚被说服了。
(11)、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12)、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13)、对比心学和理学,心学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驭万物,自尊无畏,使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理学由物指向心,填鸭灌输,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丧失对社会家庭乃至自身的责任感,胆小怕事碌碌无为。
(14)、 良知囊括七情又不滞于七情。知是知非,这是它的理性选择,而这种选择又建立在好善恶恶的情感基础之上,因此,良知是一种合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价值评判标准。
(15)、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体制,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王阳明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16)、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心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之精髓,是酱缸文化的最后一剂解药,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17)、二是王阳明的心学,在当时朱熹理学当道的情况下,还能在明朝流传150年之久,说明什么。
(18)、主持人:作为女性读者,可能比较关注感情戏,这方面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设计?
(19)、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谈论“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澈的洞见。
(20)、三是王阳明心学,是对已成为教条的理学的挑战,所以,王阳明心学,为当时的明朝,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官员。张居正,也属于心学弟子。
3、明朝一哥王阳明 全
(1)、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2)、 喜怒哀乐都是正常的情感表达,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亲人死了你放声大笑,朋友结婚你号啕大哭都是脑残行为,会遭人唾弃。但是,情感的表达需要适度,过与不及都是问题。过说明你在放纵,不及说明你在克制,比如酒席之上,有人夸夸其谈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有人畏畏缩缩一言不发,都不招人喜欢。
(3)、王阳明年少便立下“读书学圣贤”的志向,并把它当作一生的追求,既成就了他心学大家的地位,也为后世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榜样。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王阳明的做法或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4)、★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张居正等一致推崇
(5)、 你认为是善的别人可能觉得是恶,你觉得是恶的别人可能认为是善。
(6)、王阳明做了这样的解释:所谓“行”,就是去认真做一件事,学理论的这个探究“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行”了。在学理论中存在着“知行”,去实践存在着“知行”。
(7)、★研读《蒋介石日记》,发现蒋介石一生中最大的偶像是王阳明。阅读王阳明,令蒋介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8)、所以朱熹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人性!
(9)、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10)、王阳明到广西后,经过了解实情,思、田并不存在“叛乱”事实,便将思、田事务和平解决了。
(11)、王阳明说:“你家有高堂老母,不在家孝敬老母,在这对么?”
(12)、通观王阳明的著作,君子之学,又叫圣学、圣人之学、圣贤之学或正学,就是学为圣人或君子的学问。王阳明认为,常人只要明白自己本有良知,通过读书学习致得自己的良知,并按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
(13)、古代食盐就是黄金,盐商就是今天的房地产商,准入门槛很高,需持“盐引”方能向政府买盐,再运到偏远地区贩卖。“盐引”相当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是所有人都能搞到的。
(14)、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阳明者。——《明史王守仁传》
(15)、放在现在,就像成功学,就像很多人崇拜马云等成功人士一样那么吸引人。而这关键就在于王阳明不仅有很高的理论,而且能实践。
(16)、冈田武彦:国际儒学泰斗、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宋明理学研究首屈一指的专家,曾与张岱年对谈,被儒学大师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
(17)、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原才》
(18)、 因此,诚意要和格物(事)结合,格物(事)就是在事上磨炼,在具体复杂的行为实践中不断地“应物(事)起念(意)”,从而锻炼你的应变能力,塑造稳定充实的心力。格是正,物是事,具体方法就是为善去恶,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由此观之,心(良知)—意(意识)—物(事)贯通一气,体用一源。在行为实践中应物(事)起念(意),又在静坐体悟时诚此念(意),从而体认良知,激活良知。良知明觉后又发动而为意,监督引导意,落实到物(事)上而为行,由此知行并进,循环往复,不断上升。
(19)、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20)、正德十五年(1520年),退居杭州数月的王阳明回到赣州,立刻进行了一场大阅兵,教导兵卒作战。当时,江彬派人打探了王阳明的动静。认识王阳明的人都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刺激到皇帝身边那些想让王阳明马失前蹄的奸佞小人,其门人陈九川也为此担忧,出言劝诫。王阳明说道:“吾在此与童子歌诗习礼,有何可疑?”并作《啾啾吟》(《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一诗:
4、明朝的王阳明
(1)、★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现代成功学最好的指导思想。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的成功正是应用“知行合一”思想的最好范本。
(2)、一次去杭州虎跑寺,看一位僧人打坐,听说不视不言三年,王阳明于是绕这个和尚走了几圈大声说:“你口巴巴说甚么!你眼睁睁看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