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核心思想
1、阳明心学原文与解读
(1)、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捶捶背,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就是“孝”的知行合一。
(2)、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3)、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4)、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5)、关于心即理重要意义在于,充分指出了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世界,知识不分贵贱人人平等,这种打破知识垄断的思想。要知道,对知识垄断,是所有专制统治者共同的选择,包括当今的真理部。心即理的思想在其弟子泰州学派传世人王龙溪之后,更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下层中迅速的发展,可以说是晚明商人阶级之所以迅速崛起的思想基础。从这一点上说,阳明学说具备天生的反专制的本质。
(6)、从拜孔子,到求自己本心,这种变化的意义,不言自明。
(7)、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8)、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新儒学的大成和递进,如果我们说心学是儒学的集大成者,那么二程一朱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陆九渊的客观唯心主义(心学)、陈献章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湛若水的“随处体用天理”,这些都是王阳明的“阳明学”的基石和发源。
(9)、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10)、心学,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11)、(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12)、 当然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我们会员都听说过“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恐怕是众说纷纭,乃至越说越糊涂。
(13)、(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4)、感悟:君子之交淡如水,随缘,惜缘,不攀缘。
(15)、心即理是阳明学的第一哲学命题,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已悟出的心学原理。
(16)、王阳明的心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也有局限性。要正确的理解,实事求是的运用。人的认知水平,是在不断提高的,先后也有传承和继承性。不要割断认知的历史过程,也不要固步自封,停止前进的步伐。
(17)、王阳明在11岁时,曾经跟私塾老师有过一次交谈,王阳明表示立志要做“人生第一等事”。什么是“第一等事”?他的父亲王华在一旁笑道:“汝欲做圣贤耶?”原来,所谓“第一等事”,就是指儒家士人自古以来的最高人生抱负:成圣成贤。在儒学史上,孟子最早阐发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圣人也是人,因此“人人皆可为尧舜”。与孟子性善说唱反调的荀子主张性恶说,但他也承认“途之人可以为禹”。这是说走在马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像“大禹治水”故事中的“大禹”一般的圣人。可见,孟荀都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就像尧舜禹一样的伟大人格,而且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应当努力追求的人生目标。
(18)、洞山禅师以前是向外求,《楞伽经》里说“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他方向搞错了,所以“迢迢与我疏”,离答案越来越远,现在突然从自己的倒影中发现了契机,对于一个参禅者而言,这就象是夜空中的一道闪电,虽然转瞬即逝,照到的却是永恒的真理。
(19)、 《王阳明哲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为世人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
(20)、王阳明在十五六岁时,经历了一场“格竹事件”。少年王阳明相信朱熹讲的“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的格物理论,认为既然万物有理、人心有知,那么通过与事物的接触,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就可以认识事物的道理。于是,他与朋友一起做起了“格竹”实验,面对庭院的一片竹林,去尝试把握竹子的道理,结果格了七天七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导致旧疾复发,以失败告终。
2、王阳明心学
(1)、事件的背景是:在正德初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贵阳,当龙场驿站的驿长。1508年春,在那里王阳明发生了一次思想上的彻底觉悟,历史称为“龙场悟道”。
(2)、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3)、一次,他与朋友一起到家里种植的竹子旁边,做“格物”体验。他们两人天天面对竹子思考,期盼茅塞顿开那一刻的到来。朋友坚持了三天就病倒了,王阳明坚持七天之后,也病倒在床。
(4)、王阳明的学说深深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员、学者,后来心学流派一分为但“阴阳心学”到了清代就落没了,因为竟然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的“阴阳心学”上。但“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
(5)、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6)、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7)、 “知行合一”思想理论是由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先生提出。
(8)、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9)、这件事对王阳明打击很大,他想:一株竹子就让自己思索了七天,依然没有什么结果。自然界事物千千万,自己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逐一思索?他开始对朱熹的理论产生怀疑——“天理”岂是“格”尽天下事物就可以得到的?王阳明心中充满了困惑与彷徨,他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知人生的真谛。
(10)、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他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
(11)、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2)、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
(13)、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4)、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15)、心学,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1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7)、最后一个是关于阳明“四句教”的问题。心学四句教法:
(18)、心外无物(事):心之发动处谓之意,即我们所说的"动心"。意不可能悬空,必有落实的对象,一切活动(事)都是意识参与的活动,因此,离开主体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心外无物”,所有没有映射到我们心中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要去私欲,唯有“求诸于心”,只要让那些私欲不要进入、干扰我们的心就可以了。因为只有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才对我们有价值。
(19)、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20)、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3、心学王阳明核心思想
(1)、王阳明在哲学上提出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后,到了晚年他意识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有待推展和深化,这就是“万物一体之仁”。阳明以“一体之仁”作为理论预设,以证明“万物一体”之所以可能的依据,就在于儒学核心观念:“仁”;“仁”是整个宇宙包括人类在内,其整体性、一体性得以建立的依据。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3)、按照王阳明的设想,良知不仅是个体的道德,而且是社会公共领域普遍存在的道理,是社会秩序得以保障的前提,通过激发每个人的内心良知,最终可以实现由自我转化直至社会转化。“致良知”的字面意思是推广扩充自己的良知,其完整的意思是,随时就地上,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就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刻、任何场景、任何事情上,都可以落实“致良知”的实践。最终目标是,不仅成就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更重要的是,成就他人,使整个社会成为充满良知精神的有序的理想社会。
(4)、“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5)、第二是人文精神。阳明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修订。因为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就根据《大学古本》把“在新民”改为“在亲民”。这个“亲民”就像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亲之即仁之,就是孔子所说的“安百姓”。这么一种重民生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贯彻在他的儒学实践中。 古往今来,王阳明确实是一个“真三不朽”的大儒。孔子主要是讲学,他的学说统治者不接受,他也无从发挥。朱熹也是以讲学为主,一旦实践人家把他当作伪学。王阳明文治武功,“社会实践”显著。比如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叛,平定少数民族之乱。王阳明平乱之后,他向朝廷申请,在江西、福建设几个县。贵州龙场是蛮荒之地,王阳明去那里办教育,所以当今贵州学人一直在大力弘扬王阳明的丰功伟绩。
(6)、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到底在哪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认为,明代理学的精神在阳明,而阳明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这个“良知”精神表现在如下四点:
(7)、此文据讲座录音整理,独家版权,转载务必联系;
(8)、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客观世界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赖于人的存在才得以呈现出来;如果没有人的存在,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甚至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归根结底,人的存在决定了世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命题的核心要义。
(9)、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10)、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11)、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尝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12)、然而,王阳明却始终在想:“如果是圣人,面对这种情况,会有什么办法呢?”
(13)、此心在物(事)则为理:具体的理体现在心与外部世界所存在的关系中,脱离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理没有意义。知就是良知,行就是实践。
(14)、 王阳明思想上的转折点就是“龙场悟道”。王阳明在龙场,带着不少随从。王阳明是一名学者,自有在艰苦环境中坦然处之的涵养。但是,他的随从们却一个个病倒了。王阳明被迫自己打柴担水,做稀饭给随从们吃。他又担心他们心情抑郁,便和他们一起朗诵诗歌,唱唱家乡的曲子。惟有这样,随从们才能稍稍忘记当时的处境。
(15)、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16)、王阳明认为,在一个人的行为发生之时,人心中的良知也必然同时启动,良知就像法官一样,监督着整个行为过程,包括人心意识的整个活动过程。这就是阳明强调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意思。按照文献记载,这句命题严格来说,应该这样表述:“一念发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也就是说,知和行同时发生于意识活动过程中,而意识活动即意味着人的行为开始。这才是阳明学“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
(17)、王阳明先生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道,地道,人道,世道都是一个道。人心和天理,也是一个理。所以说人心就是理,不是说人可以为所欲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从中,我们得到的启发应当是,做事应该合乎天理,应该尊重民意。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
(18)、 王阳明刚开始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先从“格物”着手,即著名的“阳明格竹”,要注意他的格竹不是研究竹子(如观察竹子形状、生长特征、剖开竹子),而是通过格竹来探究万物之理,当然不得其法。所以王阳明更相信陆九渊的心学,并发展出完整的心学体系。“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明善恶(道德)。
(19)、阳明学说,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自发产生的人文精神,对中国而言,丝毫不亚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意义,是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高峰。其产生于本土文化发展最困难,即礼教最为极端,对人性的遏制最恶劣的时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发展自我救赎的必然,于最黑暗处见光明。
(20)、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所谓“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4、王阳明核心思想一句话概括
(1)、他的心学思想重点有三: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2)、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3)、 在本书解读之前,为了让大家对王阳明哲学思想有个基本了解,我们首先介绍王学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4)、我们就讲一个“南镇观花”的故事。有一天,王阳明跟他的门人朋友外出游玩,有朋友用手指着山上岩中花树,问王阳明:这棵岩中花树在深山中,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也就是说,“花”的存在是自然现象,跟游客的“心”没有任何关系。王阳明回答:你没有来到南镇,没有看到这棵岩中花树的时候,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到了南镇,看到这棵岩中花树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就在你的心中“一时明白”起来;最后结论是“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也就是说“心外无花”。
(5)、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6)、王阳明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圣人。他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是历史上的全能大儒。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手段的“阳明心学”。盛行几百年,阳明心学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意义影响至今。
(7)、这引起了弟子后学的许多纷争。刘宗周和黄宗羲对四句教提出了一些批评。也有不少人认为,四句教反映了王阳明思想的成熟。我觉得四句教应该说是王阳明的精神所在,是王阳明对致知与格物、本体与工夫关系的疏解。
(8)、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9)、良知是天理之昭然明觉,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也就是仁义礼智,忠孝悌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
(10)、心外无理:普遍规律只有与你的心灵融合才有意义,才能渗透到你的信念与情感中,从而有效地影响你的行为,否则只是一种空疏的概念、束缚主体的桎梏。
(11)、然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命题,却是强调知识和行为必然是同时发生的,两者原本就是“合一”的。所以阳明坚持认为知行合一是“就工夫上说”的实践论命题,知行两个字,讲的原是一个工夫。问题是,在行为发生之初,为什么“知识”也伴随发生?答案是,这个“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验知识,如物理学或数学知识,而是对行动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知识,即道德知识。
(12)、上面提到,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际,就已经悟出了“良知”两字,只是没有将其理论化。致良知的“致”字,是指《大学》的“致知”,其含义就是把握知识并将其推广扩充的意思。致良知就是对“致知”的解释,是阳明对格物致知问题的最终解决,他把历来理解格物致知为即物穷理的知识性活动,解释成人的道德实践活动。阳明的思想意图在于:先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也就是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转化,然后再进一步推展至知识活动、社会活动等领域,以成就他人、促进社会转化。这样就可以同时推进修身之学与格物之学。这是阳明“致良知”学说的理论旨意。
(13)、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
(14)、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
(15)、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16)、在龙场悟道四年后,王阳明《传习录》上卷的开首部分14条,记录了“心即理”以及“知行合一”等重要心学问题的讨论。心作为主观性的存在,理作为客观性的存在,两者何以能够互相转化、融为一体?这构成了阳明心学的核心问题。
(17)、第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18)、与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一脉相承,王阳明晚年提出“满街都是圣人”,更是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出现了“圣凡平等”或“圣凡一律”等思想主张。阳明学的理论依据是:“人人胸中有仲尼”“心之良知是谓圣”。这些话头让普通百姓听来,就会很兴奋,让人觉得原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理想的人格。阳明心学之所以在晚明兴起波澜,与心学话语贴近平民、切近生活有很大关联。
(19)、就在龙场悟道的第二年,即1509年,王阳明在贵阳龙冈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一心学命题。
(20)、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5、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 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与理的关系,是共生关系——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2)、“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3)、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4)、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5)、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6)、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
(7)、关于知行合一从哲学上来看,其重要意义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不可分割,是中国辩证法的集大成。最重要的是,从实际运用角度来看,这个理论彻底纠正了之前一种分裂人格,即口是心非,嘴上一套实际又是一套。而这种劣根性,即便是在今天,也体现在无数人身上。知行合即达到一种人内心和行为和谐共处,行为不违背内心的最佳状态。通过“诚意”、“谨独”、“立志”,再加上“事上磨练”。通过与“外物”的交涉,经历过艰难困苦,就能从内心体认“良知”,而一旦真正体认了“良知”、“天理”,自然就“知行合一”了。
(8)、 要理解这两个思想,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古人的学习和今人的求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研究生物、物理、化学,是要探索其间未知的东西,叫闻见之知,而古人的学习则很简单,就是要探索一个东西——道,可以理解为万物之至理,即德性之知。有了德性之知就可以内圣外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圣人,而这个道又没有标准,众说纷纭。到了宋代,朱熹的意见成为了主流: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则是影响力相对较弱的陆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9)、王阳明通过由"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在物则为理"三大命题构成的"心即理"说圆满自洽。
(10)、“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这里所谓“是非”、“好恶”、“真诚”、“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这“仁心”便是“良知”,这“良知”便是“天理”。
(11)、那么这张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心是什么?把它悟透了,人是它,世界是它,天地宇宙也是它,所以禅宗自古又被称为心宗,而“开悟”则又叫作“明心见性”。
(12)、学习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只是很多人不能把心放在学习上,不能坚持,这才是学习真正的难处。
(13)、又如王阳明送给门人的几首《咏良知》诗所表达的:
(14)、 他原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先后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15)、49岁,王阳明在江西正式提出“致良知”说。晚年王阳明自我回顾:“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良知原来是孟子提出的,是“不学不虑”的道德直觉,到了王阳明那里,被进一步普遍化、世俗化,良知被说成是“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这是说,良知是超越任何社会阶层也不论聪明愚钝的,它是普遍存在于任何人心中的存在。
(16)、什么是良知呢?王阳明有句诗,生动说明了这一点:“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他把良知比作“光明月”,认为这是圆满自足的存在,它超越时空,永远“团圆无缺”。重要的是,若要欣赏内心的“光明月”,不必在固定时间的“中秋节”那一天,可以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意识到和把握住“光明月”的存在。
(17)、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在给人的书信中明确表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一连串否定式的看似违反常识的思想命题,其实所要证明的就是正面命题:“心即理。”那么,如何理解这些命题呢?
(18)、悟道的经过是:王阳明在经受了生命历程的严重挫折后,他在贵阳的一个山洞“阳明洞”中,一方面做默坐澄心的工夫,同时在心中默念一个重大疑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就是说,像孔孟一样的圣人,如果也处在我今天这样的境地,那么他们会跟我们说些什么呢?
(19)、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20)、要认识伦理纲常的理,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就要用心中去体会,将自身先天的良知付诸于道德实践。
(1)、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说起王阳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辈——象山先生陆九渊,王阳明继其学说思想说发展起来的心说与陆九渊一道所构成的陆王心学,成为唯一堪与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读书人之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
(2)、王阳明从小接受程朱“理学”教育。他对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深信不疑,希望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所谓的“天理”。
(3)、根据王阳明晚年的回顾,他在龙场三年,已经悟出了“良知”道理,只是“点此二字不出”,故没有明确地提出致良知学说。这一思想回顾对于我们理解知行合一有重要启发。原来,在知行合一命题中所讲的“知”和“行”都是有所特指的,而不是泛指一般意义上的“知行”,其中的“知”就是“良知”,其中的“行”就是指对“良知”的落实,即致良知。因此,知行合一原来就是良知学意义上的命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论命题,脱离了良知这一核心概念,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知行合一。因为从人类的行为过程看,知识和行为在发生上,始终存在有先有后的时间差异,两者如何达到真正的“合一”,只能是在结果上讲。
(4)、这段话大概是想说,教人做学问不能让他心里想着其他与学习不沾边的事。一般刚开始学习的人都会心猿意马,不能定下身心,而所想的多是想干的一些事。这个时候只需要让他能够坐下来想一些事情。时间久了,等到心稍微静下来,但是还是呆呆的坐在那的话,不去主动学习,也是没有进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他如何去学习了。
(5)、(良知:就是天赋的道德观念。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两大特点:良知与生俱来,永远存在;良知能知是非善恶。)
(6)、第“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7)、第一是道德理想主义。前述王阳明诗中所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示诸生》、《答人问良知》,《全集》卷第870-871页)这些都是概括王阳明道德理想主义根本精神的话语。所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进入圣门的秘诀,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这正是阳明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
(8)、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9)、“人欲”战胜“天理”,是明代中期以后商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蚁聚,风气大开,迅速成为当时社会上的又一种主流思想。
(10)、《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11)、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2)、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
(13)、第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就本质而言,王阳明所说的“知”只是“吾心之良知”,或曰“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只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
(14)、佛教传入中国后,提倡一种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唐代道教则提倡人皆可成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释道三教都主张通过一定的修养实践,任何人都可以实现自我的精神转化。在儒家,这叫作“超凡入圣”,成就圣人一般的理想人格,这成为激励人生的终极理想。宋代新儒学的开创者周敦颐首次提出“圣可学”,其弟子程颐提出了“圣人可学而至”的观点,他的理论依据是,一个人生下来“圣人之质”已具。周、程的这一观点上千年来成为激励儒家仁人志士的思想口号。
(15)、(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16)、首先要知道王阳明心学其实就是儒学思想文化形成的学说。而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大学》“致知”和《孟子》“良知”相结合而形成了王阳明心学核心“致良知”。
(17)、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18)、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9)、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20)、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3)、感悟:抛下杂念,享受当下,安静地吃饭也是一件很美的事。
(4)、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
(5)、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枯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6)、第“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如他所说:
(7)、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8)、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150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
(9)、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10)、 知不仅是“知道”,更有“良知”之意!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把“知”与“行”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
(11)、《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12)、1508年,“龙场悟道”发生,这是王阳明心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事件标志着王阳明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13)、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150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14)、诸如此类,生动地概括了王阳明哲学的本体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思想。“万化根源总在心”、“万化根源在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