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三句话精髓(文案精选12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09-25 23:40:19 浏览59

王阳明心学三个境界

1、王阳明心学三个境界是什么

(1)、孔子玩《易》,韦编乃至三绝,然后叹易道之精。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比之演卦演爻者更何如?更欲比之用《易》如尧、舜,则恐孔子亦不自安也。其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以求之者。”又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故?抑之为不厌。”乃其所至之位。

(2)、阳明说:“致者,至也。……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尔。”“致”就是“至”的意思,“至”既可以表达“极”的意思,也可以表示“至极”。因此,“致良知”一方面是说,要使人的良知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也指这个发挥到极致的过程。而发挥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孟子扩充四端之说的发展,阳明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其实,良知是事物本有的,但是却为私欲所阻,亦即“常人之心,如斑垢驳蚀之镜,须痛刮磨一番,尽去驳蚀。”所以“致良知”就是要冲破私欲,不让良知受阻,从而扩充到事事物物之上。

(3)、而在其统一的整体之中,始终贯穿着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天人合一的理解可以从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看,对于人来说,面对外物,就是要做到见机察势,顺应事物本有的规律,不把一己之意强加在外物之上,而是要使事事物物都按照天理自在,而面对自身,则应顺应自我之本有的良知明觉,让其不为私欲所阻,从而与天理为一;从物与物之间的角度来看,万物都应该是彼此相适的,是按照应有之理而存在发展的。同时,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概念之中所贯穿的精神是始终相同的。也就是说,整个宇宙的一切是一个整体,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应是按照自己的应有之势,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始终是变动不居的,随宇宙之大化,而天地万物为一体,蕴藏生生之机。因此,在阳明的三大主张中,其实都是在说,良知天理人本有之,但却为私欲意见障蔽,不能朗现,因此,识得此本心之良,人就应当使自己本有之良知扩充全体,由此,更落实在事事物物之上,便可使事事物物呈其本有的状态,从而与天地合一。在阳明,其哲学思想“居越以后,所操亦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现。”

(4)、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普遍降低,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条件。一个人每天接触那么多信息,沉浸于层出不穷的娱乐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5)、正如《周易·困卦·象》所说:“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君子看到大泽里的水都被困干了的卦象,决定为了实现自己的人天之意,可以舍弃自己的性命。这讲的正是一个人处于王阳明一样的绝境,如何通过《周易》实现精神意识状态的重生。如果没有这种重生,就没有后来的王阳明及其心学。

(6)、这有点像心如明镜,意念发动跟镜之照物差不多,没有一点点执着,心念都能够合于天道,从而达到“无思无虑”的状态。

(7)、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心学思想。王阳明也提出了心即理的思想,但两人的心即理既有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又有相异性。陆的心即理更侧重于理,即更侧重于心即万物之上的那个理,而王阳明的心即理,则更侧重于社会人事之间的关系与道德伦理,并明确指出事物虽客观存在,但因心的意识作用而产生意义,否则事物存在但不会对人产生作用,人心的体验,都是心作用于事物之后产生的,而不是事物本身具有后给予人心的。

(8)、心学通于易道境界的第七层意义,是阳明自己明确提出的“良知即易”,也就是良知的发动都通于易道的变动。比如《传习录·下》有:

(9)、可见,易道境界也可以说是心的阴阳动静自然流行的境界,也就是人心的活动每时每刻的动静都合于天地的阴阳,心念所发一直跟天道的运行相合拍,这就是阳明所谓念念致良知的境界,也是致良知而合于易道的状态,也是心念发动,实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的状态。可见,良知通于易道的境界,是需要体会才能理解到的,也是要靠实修才能达到的,而不是文字解说就可以达到的境界。正如阳明常常说明,知行合一的境界从来不是文字的诠释,更不是口头的虚说,而是心之本体流行都合于天理的发动,有点像心如明镜,从而意念发动跟镜之照物差不多,没有一点点执着,心念都能够合于天道,从而达到“无思无虑”的状态,正如王阳明说:

(10)、 只有节制欲望,让自己从欲海中脱身,才能破除杂念,让心灵沉静下来,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11)、但同样是真实率性,却有高下优劣之分。放纵自我、恣意妄为便是劣下,高和优则是王阳明所说的“性情之谓和,性命之谓中”。从做人来讲,就是通常所说的性情要和气,立身行事要中正。

(1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大学》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做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具足的,之前是因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这个“理”,所以这是完全不对的啊。这个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13)、那些看不惯事情可以一笑而过,那些曾经的浮华也可以淡然处之。一切又回归了山水原有的面貌。

(14)、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

(15)、此后,王阳明将朱熹的理论整个推翻,指出:“天理即是人欲”,完全把朱熹理学思想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彻底扭转。这又和佛教的“烦恼即菩提”的道理不谋而合。

(16)、而太多的选择,人就容易迷失在一个个十字路口中,陷入迷茫,带来焦虑,踌躇不前。

(17)、这是执着地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而为之“不悔"、为之“憔悴"。这里不仅有躯体上之苦乏,亦有心志之锤炼。

(18)、也许在世俗的红尘中,一切都在变化,如梦幻泡影。

(19)、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20)、圣人之志是让世间和众生,都能立正心、走正道;我们虽不能成为圣人,至少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去走圣人为我们指出的路。因为只有如此,心才能真能有所依止,人生才能真能有所归宿。内心安稳,人生即安稳。

2、王阳明心学三句话精髓

(1)、 王阳明曾经给他的学生举例说,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那些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古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取得过人的成就。

(2)、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3)、“气”的分歧。陆九渊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做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4)、那么在佛教中来说,致知可以说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修行解脱的第一步,见性就是悟道了,但是自身的习气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还需要在生活之中去练习。

(5)、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6)、 一个人,想要活得快乐,就要有“活在当下”的智慧。简单来说,就是活在此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必胡思乱想。

(7)、心和读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让他“听话”真的对吗?

(8)、人生的目标与本性相随,就能够快乐和自由,也能够容易走向成功。否则压力过重,适得其反。知其命随其性,才能活出一个完美的人生。万物本一体,世界在我心,心中充满情理,行为体现良知,才能明白事理。

(9)、第四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至暗时刻,告诉自己人生的低谷不是绝境,反而有可能实现凤凰涅槃。在不如意时,精心修炼内功,默默成长,等待时机,终有一飞冲天的时候。

(10)、第二 长期专注于一个目标,而不是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想各种方法去达成目标。阳明先生6岁读书,老师问他读书为何,他答道学做圣人,自此三十年矢志不渝,不断涉猎各领域,直到被贬龙场才体悟到圣人之道,余生都是在弘扬真正的圣人之道;

(11)、第一 学习任何新东西都要有专业的心态,阳明先生学什么都是学到一流水平,比如词章,书法,打仗,参禅。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发现更多可能;

(12)、孟子心学可以说是“仁心”本体论,但他是从孔子那里继承而来的,叫仁学。孟子引用孔子之言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又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到了陆九渊心学是理学之“心即理”派,是“心”本体论。阳明心学则是“良知”本体论。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论主要有两层含义:第“良知”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统一主观与客观的认识主体。如他所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第“良知”既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但主要是指道德心。如他所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只是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侧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恒,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这里所谓“是非”、“好恶”、“真诚”、“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道德心),这“仁心”便是“良知”,这“良知”便是“天理”。

(13)、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14)、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的核心,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在日常的言行之中体现良知,知行合一。”

(15)、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16)、心学的易道境界的第二层体现,就是确立了他一生的学问宗旨: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设想一个人被放逐到荒原,他的心灵每时每刻直接跟宇宙、跟苍穹、跟天地感通,所以处于感天动地的、心通于易、通于日月之变的状态,这其实是“心即理”的本意,只是后来阳明为了接续朱熹理学的话语,不得不借用理学的框架加以表达,包括他后来不得不写下关于《大学》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说是被迫回应朱熹理学的强势话语体系。

(17)、理学的本质,在王阳明所在的时代,被当成政治工具,被恶意的狭隘化,当时的儒家学者和儒学大师,都处在困惑之中,希望找寻到一种突破,可以使遇到瓶颈的理学,冲破枷锁,在哲学层面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上天把这个突破,交给了王阳明。阳明心学是什么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18)、致良知是阳明晚年提出的,他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可见阳明对“致良知”说的看重。

(19)、他说的这句话,简直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翻版,慧能大师说的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圣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个真心本性,就是那个“知”。

(20)、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3、王阳明心学三个方面

(1)、意识即是行。就算是学习知识,了解一件事物时,虽然还没开始实际动作,但是已经有意识活动在其中了,这种活动也是行。

(2)、他曾在九华山寻访著名的仙家,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学习。结果,一个说他“官气未散”,另一个只对他说了句玄语“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没了。

(3)、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才算良知。

(4)、儒学讲的是仁义道德礼智信,心学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学是吸取儒学的精华并发扬光大,通过自己的良知,让自己的行为与心理的完美结合,提升自己修身养性的素质和品德。

(5)、但是在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程颐、程颢在理解老师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关于”无极“

(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 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我们在诵读经典时也不能盲从,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8)、王阳明的学问是心学,关注的是心;《周易》则是最为恢弘深邃的天道物理之书。王阳明因读《周易》而龙场悟道,所印证的正是中国哲学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

(9)、历任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龙场悟道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阳明心学说到阳明心学,就不得不提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在王阳明所在的明朝时期,由于程朱理学被东林d拿来做为对付宦官集团的工具,逐渐偏离了其哲学本质,变得越来越扭曲,那句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当时程朱理学的写照。理学的本意是孔子提出的儒家学说中“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延伸,即收敛私欲的扩张,不能偏离天道,只有控制扰乱心智的私欲,才有可能接近圣人的境界(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否则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然後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10)、第三 才华不会被埋没,有价值的东西总会被发现,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当时朱熹学说被钦定为官方标准,绝大部分学子对朱熹学说是深信不疑的。当阳明在龙场开始弘扬心学之时,愿意追随之人不过一二人,且不被官方认可,待其死后已经泛滥于整个华夏。可谓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2)、“天人合一”的观念,发源于周代,《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周室贵族刘康公的言论说:“菩闻之:民受天地之甲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这里把“天地”与人的“动作礼义成仪之则”联系起来表现了天人相通思想的萌茅。之后孟子发展出性天相通观点,“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再者,则是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其内容与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复杂的联系,其中不乏牵强附会之说。到宋代,张载则首次在语言表达上提出天人合一:“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其“民胞物与”的思想可以说也是涵盖在天人合一的观念里的。之后经由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而阳明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其三大主张中。

(13)、同时,依照阳明的思想来看,“致良知”的含义更重要的还有“行”这方面的意思,“如知其为善也,致其为善之知而必为之,则知至矣。……知犹水也,人之心,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在这里,只有“决而行之”,也就是说把良知实落到行之中,这才能称为“致知”。而在这里,“致良知”也就和“知行合一”统一了起来。

(14)、易者,吾心之阴阳动静也;动静不失其时,易在我矣。

(15)、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16)、心之体,就是良知啊。良知是啥,知善知恶,写得多好。我们经常听到的教导说,做人要有良知啊。其实这句话的出处在这。那格物是啥?格的就是不好的思想,比如贪念、浮燥的欲望啊等等,通过修炼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

(17)、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18)、这就是致知后,就可以达到意诚,意诚了心就可以正,心正后身可以修,身修了家就齐,家齐后国就可以治,国治了则天下平。获得良知后,修身,才是根本!无论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是如此。

(19)、在这种一心感通天地的状态下,看待和感知一切就只是自然,发生了、过去了,仅此而已。人心中那些顺逆、对错、好坏等因为局限不通而形成的执念,就化解为乌有了。

(20)、王阳明曾说:“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这种对心、性、命都相通为一的境界的理解,是说明他们都通于易道。

4、王阳明心学三个境界是哪三个

(1)、因而,阳明先生为友人指明了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就达致良知,开启心中的无尽宝藏。人生的重大秘密是心中拥有无尽宝藏,读圣贤书,就是以自己的心来印照圣贤之心,从而开发心中宝藏。

(2)、三十六岁仕途光明的京官王阳明突然蒙受去衣廷杖之辱,被困于物质贫困精神贫乏的龙场,身心的双重苦难和孤独催化了他思想的迅速成熟,他回顾从学三十年来欲结合天理与人道而不得,探求真知而不至,不懈追求精神完满却屡屡残酷受挫的求索历程,苦思将究极之知与济世之行统一起来的路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一场将煊赫中国思想史的蜕变,就在斯时斯地斯人身上静静地发生了。龙场一夜顿悟,他提出了颠覆性的三大主张:心即理、知行合良知与致良知。即使阳明并没有特别明确与强调“天人合一”的表达,这一曾深刻影响过他的传统思想贯穿了三大主张始终。

(3)、“致知”的概念源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宋代,《大学》的地位被空前提高,“四书”更是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整个宋明理学无有不讨论《大学》者,特别是其中的“三纲八目”。而“格物致知”又是其核心。阳明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见,在阳明,“致知”即“致良知”。这样,阳明就把孟子和《大学》结合起来了。

(4)、过以上的分析,回扣到文章的标题——“致良知”究竟是什么意思?上文的阐述,主要是从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伦理的意义去阐发,主要是从自我修养的意义和不是道德实践的意义去阐发,主要是从内心世界的角度而不是客观行为的角度去阐发,主要是从境界而不是日常的角度去阐发。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说“致良知”只有前一种意思而没有后一种意思,实质是,都包含在内。只是说,王阳明心学在当下的传播中,后一种意思过于泛滥,而前一种意思,似乎并不被理解到。所以本文侧重强调了前一种意思。前一种意思是后一种意思的头脑,这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为本的哲学原则。

(5)、人世间的一切,就是这样,只是取决于心境。你做不到这样对待,只是因为智慧和境界不够。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拘挛在钢筋水泥的高楼里,放逐于人流车流中,已经没有了亲近天地自然的机会,更莫说感通。

(6)、在王阳明看来,孔子删述《六经》、为《易》作传,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正天下万世人心。阳明心学也可谓是为了重正世道人心。阳明心学通于易道,根本上是为了匡正世道人心,从而达到平定天下的理想境界,这跟孔子发心是相通的。

(7)、生命的质量本可以更加提升,人生价值本可以更加放大,智慧和能量可以不断提升,只是被不同程度的不明和贪欲所遮蔽和障碍了。建设心灵品质,就是去除心中的不明和贪欲,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提升心的层面,从而达至更高层面的成功。

(8)、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王阳明意识到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9)、读《传习录》,很明显地感觉阳明通过“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将《易传》与《中庸》贯穿起来,从而建立了一个心学的心,活泼灵动,而通于易道的哲学体系。阳明认为“性情之谓和,性命之谓中。”认为“性命”与“性情”是天命之性在生命中展开的两个不同方面。“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他还认为“中”与“和”的关系,好比《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说的体用关系,并借用《中庸》来表达:“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皆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所以认真品味《传习录》,常常感觉像是一个《中庸》的延伸版。《中庸》到二十章以后,讨论“诚”通于天,境界越来越高。《传习录》到后半部分,也跟《中庸》类似,调门越来越高,有点高不可攀之感,几乎句句都合于《中庸》的最高之境界。当然,到最后就只能是无言之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了。但这个境界,其实也是古代读书人都要认真体会的高妙境界,也是古代儒家能够正天下人心的根本所在。

(10)、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11)、体验这种东西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具体什么样子,我们没有开悟,自然无法用语言文字描述。我们只能类比,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原理,凯库勒梦见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想到苯环是环状结构,牛顿被掉落的苹果砸中脑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都是长期聚焦于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某一天因某些东西触发了灵感。

(12)、如果一心只想背诵圣贤文字,便反而读不懂圣贤文字;如果一心只想读懂圣贤文字,便反而不会在心上用功了。

(13)、“心”的分歧。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朱熹觉得形而上心为道心形而下则为人心,本质还是天理决定气的问题;陆九渊似乎认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14)、从小王阳明就开始学习和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说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因为明朝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王阳明根本参不透事物内在存在的道理。比如他用六天的时间端坐在竹子面前去格竹子的道理,结果把自己看晕了,也没有格出道理在什么地方,于是他就发现了朱熹“格物致知”是有问题的,可是问题在哪,他根本不知道,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5)、 意思是,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又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16)、王守仁在二十七岁方进士及第,进入官僚系统,先后服务于工部、兵部、刑部,因为在故乡曾居于阳明洞,时人尊称他为阳明先生。承蒙声誉日隆的状元父亲的提携,仕途顺风顺水,一派锦绣前程。安定的一切都因九年后一场不计后果的仗义执言而永远失去了。当时八名勇敢的青年官员上疏弹劾掌权窃国的大太监刘瑾而接连下狱,王阳明曾以言官为己任,此时便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向皇帝上疏陈情以期营救,结果被并案查办,杖投入大狱,贬官流放。出狱后,进士王阳明左迁蛮荒瘴疠之地贵州修文县龙场驿,做一名普通的驿丞。

(17)、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积极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18)、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因缘很多,正如唐代禅宗高僧永嘉玄觉是读《维摩诘经》开悟,阳明悟道也是因为参悟一本书。这部书有很多人认为是《大学》,其实是《周易》。

(19)、孙键老师曾带领企业家学员踏入贵州,问道王阳明,去探索面对选择时,生命的成长心法。

(20)、 专注于当下,不去计较过往的得失,也不忧虑未来的变故,这样的人,内心宁静而清明,因而是快乐的。

5、王阳明心学的三种境界是什么

(1)、大约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在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横空出世,自此之后,追随者无数。

(2)、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3)、他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

(4)、如果我能够将价值投资学,经济学,国学,会计学,中医都学到更高境界,那么我成为公司副总,肯定是水到渠成的。不想做,老总还不开心,因为你如果升级成功,从弱者变成强者,那么,你的实力让你位不配德,就如我现在的职位一样,副产品就让我稳稳地坐在这个位置上。

(5)、王阳明自己明确提出“良知即易”,也就是良知的发动都通于易道的变动。比如《传习录》中说:“良知即是易,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6)、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7)、河洛之道,就是天道,为万物之本;所谓天道,就是天地间根本的律则。王阳明参悟河图洛书,也许就是参悟出了其中的天道律则,再将其落在和融入本心,才有了心学的成就。王阳明带兵神速平定宁王叛乱的功业,恐怕也离不开“一心不动”的心性之定,和把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8)、我想跟大家强调的第一个要点,是阳明之所以能够有划时代的贡献,主要是因为读《周易》,而不是因为读《大学》,但很多学者还不是很清楚这一点。我今年暑假去贵阳,跟很多学者交流,有些学者坚持说阳明是读《大学》才有“龙场悟道”的,我表示不能同意,建议你们单纯读《传习录》还不够,要好好读《全集》。不少搞阳明学的学者,因为不懂易经,就不承认阳明是读《周易》悟道的,而要坚持说是读《大学》悟道的,这样的研究其实有点误人子弟。可以说,阳明如果不是在困境当中读《周易》,几乎是不可能有所谓“龙场悟道”的。这些年有几篇论文研究了阳明与易学的关系,结论相对比较中肯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哲学味的问题。最近我的老同学陈清春用现象学研究阳明,专著即将出版,他力图说明阳明龙场悟道是一个典型的哲学家悟道的境界,这种境界后世几乎可以做无限的哲学解读。

(9)、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0)、“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11)、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按照良知的状态自然而行。

(12)、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13)、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4)、无心境。夭寿不贰,修身以俟,困知勉行事。就是看不到更高境界的风景,连做弱者的资格都没有,这种情况,只有下定不贰之决心,每天在困境中,也要不断地努力,坚持到底,做事情有赢有输,没有确定性,非常困难,好像被困在一个艰难的境地里面,勉强行事。最佳的办法,就是修身等待时机和贵人的救赎。

(15)、心学通于易道境界的第四层意义,是心学通于河洛之道。阳明曾作《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文,其中写道:

(16)、次年,纵是千般万般不情愿,王守仁还是带上新妇踏上了返京的路。途径余姚老家,暂时安顿下不久,给了他开放启蒙教育与生命自由气象的祖父便去世了,留下祖母孤独地守着空屋和竹林。祖父去世,陌生的妻子在侧,老屋和生命一道空旷了起来,他想抓住点儿什么。他想起了接受的科举教育里他最认同的朱熹“格物致知”之法,面对这片自小最熟悉的竹林,他能否凝视冥思直至“格”出“真知”,透过竹子的青翠外皮看到它的内在实质呢?他把自己拘在竹轩,目视竹子七天七夜,可满心期待的顿悟仍无出现迹象,他却因双眼昏花而不得不放弃了。也许……也许,真知本就不在心外,欲透过外界去认识真理和实质,其实是不可能走通的一条死路?

(17)、如何做到?王阳明把《中庸》的“命、性、道”与《易·说卦》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贯穿起来,说:“戒慎恐惧”便是修道的工夫,“中和”便是复其性之本体。

(18)、在这种背景下,学习阳明心学的意义就是让每个人回归到自己的良知中,做好人生的每一个选择。

(19)、就如我现在看那修道修仙的法门所说,我等色身,只是假身,真人真身在玄门处,只有静,才可以打开玄关,找到真我。

(20)、如何在读书中建设心灵品质呢?洞察人心的阳明先生在《黄修易录》中还有如下教诲:

(1)、1508年,阳明先生到达龙场,实现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原来,天理不在外面,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心即理!心中的良知也是世间的天理,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2)、知行是一物。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达成,知行是一不是二。把知行分开讲是因为便于理解,其实知行不可分。

(3)、良知的说法是由孟子提出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在这里,孟子显然是指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道德意识。此外,孟子还有四端之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阳明则提出:“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在这里,阳明把孟子的“良知”和“四端”结合起来了。

(4)、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5)、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

(6)、③作用: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

(7)、王阳明心学是几千年圣人传下来的那一点真骨血,具有“参天地之化育的巨大能量,“立意太高”是事实;又可以说都极浅近,须在日用事为上用功,没有那些高、大、上的壮举。

(8)、“心即理”是开端,是起因,即意动;“知行合一”是认知过程,是实践;“致良知”才是根本目的。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9)、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10)、王阳明最近这些年火了。他可能也没想到,五百年后,在中国依然刮起了一股“阳明风”。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被后人尊之为圣人。何为圣人?要立德、立言、立功,缺一不可。阳明先生做到了。

(11)、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12)、这一方面让自己避免掉进坑中,但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心困在一些固定的思维之中,而对超过认知之外的事物有了许多的偏见。这个时候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

(13)、他曾是个不愿出世的孩子。母亲怀胎超过十月,于一夜梦到五彩祥云落于屋顶,是日诞下了他。如今他仍然不愿说话,直到有一天一位游方僧人来到竹轩门前,摸了摸他的脑袋,轻叹一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随后飘然而去。祖父顿悟云乃说话之意,于是取论语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守仁。不知是不是天意,他自此突然学会了说话,开口能诵祖父竹林里读过的辞章。后日立言,开端若此。

(14)、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15)、②方法论: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

(16)、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7)、阳明对《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性、命、道的理解,基本上认为它们同出一源,他把性看作天降本体,性体由生到死流行的过程就是道,人如果能够率性而行,就是时时刻刻不偏离天道。他把《中庸》的“命、性、道”与《易·说卦》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贯穿起来,说:

(18)、在阳明,“心即理”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方向,集中体现了孟子以来的心学立场。这里的“心”来源于孟子的本心概念,是指完全独立于人的主观欲念的主体。进而陆九渊之“心”,则又继孟子的“心之所同然”而来,“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在阳明,还有其独特的出发点,这也主要体现在“心”的含义以及由此而对“心即理”的论证上。“心”的含义及“心即理”的论证有两层意思,首先,“心”是指心之本体,从这个角度讲“心之本体,即天理也”,也就是说从本体上,心理是同一的;其次,“心”又是指个体的发用流行之心,因此,“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也就是说,理是心发用流行的产物。所以在阳明,“心即理”既是本体论又是修养论。

(19)、 读书时,人的心可以平静下来,慢慢地就不会再有心浮气躁的感觉了。同时,静坐也能够培养自身的静气。因此儒、释、道三家都特别钟爱于“静坐修心”。

(20)、这个看似深不可测的理想,体会得到,其实也最为简单平实:通过用心观察和体会万事万物,感受其中的道理,让自己的心深沉下去而不再浮躁浅薄,最终实现心灵的涅槃、生命的质变,使人生的品质步入高层次。

(1)、 读书就要读经典,这是古人的智慧所在,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集。当我们阅读时,就好比在跟圣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

(2)、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3)、 但王阳明并未沮丧抱怨,相反他坚信人性本善,以儒家“君子”之说来教化当地乡民,自己也向他们虚心请教耕种之法,双方跨越了言语障碍,相处融洽,其乐融融。

(4)、“心即理”说是心学的代表主张,同时为阳明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和“良知与致良知”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