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思想精髓
1、王阳明心学思想精髓心即理
(1)、二是“致良知”的方法论。在王阳明看来,所谓“天理”就是内存于心的“良知”,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致良知”,就是用天理良知做标尺去衡量一切事物,这样就能认识事物的道理所在,这就叫“致良知”。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王阳明的《咏良知》诗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又说:“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传习录下》)“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这都说明,“致良知”是王阳明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宗旨。
(2)、——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3)、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4)、——你如果对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体,还何来闲思杂念?
(5)、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6)、其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教学要因材施教。王守仁认为,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修养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他强调学习“不可躐等”,“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他常以婴儿长大成人、树木由小变大等事例为喻,教导弟子在学习中循序渐进。他曾向诸生明确指出:“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到此方是精一功夫。”(《答聂文蔚》)与此同时,王守仁又极力倡导因材施教。这是与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王守仁曾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起来”。(《传习录下》)这是主张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不可超越其接受能力而施教。王守仁还指出:教学要注意学者的症结所在,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乱授一气。就象良医治病,初无一定方剂,只是各随病人症候的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法,既要“随病用药,”又要“因药发病”(《与刘元道》)。这也是强调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反对用一个模型去束缚学生。
(7)、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8)、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9)、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0)、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11)、——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12)、王阳明苦思冥想,他终于悟出了,心即理。我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什么是恶,这就是良知。佛洛依德的人性论与王阳明的心学,说的都是人性,一个是人性里不可控制的潜意识左右着人的行为,人的本性是欲望。
(13)、所以,“致良知”的魅力依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体系,而是知行合一。是让一个立志向上、追求进步的人,去坚持做对的事,改掉做错的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
(14)、《大学》中所谓的“学物”,就是《中庸》中所谓的“仁”。知识、审问、仔细思考、明辨、虔诚都是所谓的诚实的美德,除了善良还有其他所谓的诚实的美德。
(15)、人生启迪:著名翻译家傅雷曾说:“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16)、“知轻傲处,便是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17)、他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9)、“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承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20)、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2、王阳明心学思想内涵
(1)、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2)、但是,良知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知道对错的。
(3)、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4)、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5)、人生启迪:获得成功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要想保持成功,则需要德行作为底子。德行合也是一种知行合也是一种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6)、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觉察自己的内心,时时告诫自己,心是一切的根源……
(7)、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8)、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9)、善恶是人的意愿,是人的思想意境,是后天通过转化形成的,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三观,也就意味着社会上的良知,培养教育很重要。
(10)、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11)、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12)、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13)、“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4)、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5)、相反,如果我们找到自己的“内裤”,找到自己内心明知道不对却还在做的事,去一点点改,去一点点“致良知”,那我们就离圣人近了一步。
(16)、——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7)、关键词义:良知:关于宇宙天地人的正确认识。王阳明指的是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
(18)、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19)、王阳明曾做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他的手下抓住了一个盗贼,他让盗贼脱衣服。先脱外衣,后脱内衣,最后只剩一条内裤,王阳明还让盗贼脱,盗贼就不干了。王阳明说:你虽然做了贼,但内心还是知道羞耻的,这就是你的良知。
(20)、“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3、王阳明心学思想精髓有哪些
(1)、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2)、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是将《大学》的“致知”与孟子的“良知”说结合起来加以改造和发明而产生的。《大学》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圣”,强调“格物”是身心修养的首要环节。王守仁对此进行了改造,认定“格物”就是“格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答罗整庵少宰书》),因而“致知”也就在于“格心”。《孟子》所谓“良知”,主要是指先天固有而不经后天习得的善性,即天赋的道德意识。王守仁就此作了很大的发挥,认定“良知”为心之本体,能生天地、万物和人类;它“动静一源”,是封建伦理的升华和至善的道德;它是“辨别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样,被改造过的《大学》“致知”和被发挥了的《孟子》“良知”两个观点便溶合为王守仁的“致良知”说。在王守仁看来,“良知”也就是“道”、“天理”、“本心”;“致”就是使良知“明觉”和“发用流行”。“致良知”也就是把“良知”扩充、推及到万事万物之中,予以发扬光大,从而将人的潜在道德意识转化成现实的人生价值。
(3)、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4)、世间之事,有些看似礼实则非礼;有些看似不雅,本质上却是礼貌。
(5)、三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论。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传习录上》)又说:“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传习录中》)“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第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第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但王阳明虽然讲知行不可分,实际上他更重视力行实践的工夫。所以其后学黄宗羲在解说王阳明“致良知”说时作了“致字即是行字”、“必以力行为工夫”的解读,则“致良知”便是“行良知”。第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只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6)、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7)、王守仁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以弘扬“圣学”为己任,一生讲学不辍。凡他所到之处,或立“乡约”,或兴“社学”,或建“书院”,总是大力推行社会教化,并借以宣扬他的思想学说。王守仁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在京师任职时正式开始授徒讲学,直到嘉靖七年(1529)去世,一共渡过了20余年的讲学生涯。他注意继承古代教育传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教育理论。
(8)、解析:这条也是讲实战,知行合一的关键就是从念头上修,否则知道得再多,把圣贤开示倒背如流,但是却不懂得修心,这样就是“行”的缺失,实战的懦弱和不给力!念头一发动,你就要行动了,把这个邪念给断掉,用先生的话叫“克倒”!你必须有实战的执行力,不能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理论研究必须结合断念实战,这样才能越戒越好。先生云:“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这些开示都是为了告诉学人一定要注重断念实战!知行合知要深知,行要狠行!前段时间一位戒友说:“戒色必须狠!”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如果你不够狠,你就会沦为念头实战的炮灰!被心魔反复蹂躏,生活在暗无天日的邪淫粪坑!念头实战很残酷,你必须强过心魔!先生在《静心录》里讲到:“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断念就是杀念,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杀人不算勇者,真正的勇者敢于杀念!杀自己的邪念!杀心魔贼!杀出一条血路!杀出戒色的黎明!憨山大师云:“然所忌者,无勇猛力,不能把断咽喉,不觉相续,则流而不返也。”断念就是要斩断念头的相续,你不觉察,反而跟着念头跑,这样就是认贼作子!敌我不分!阳明先生说过:“用功久,自有勇。”平时要痛下决心练习断念,练之既久,自有斩钉截铁之勇力。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戒色文章提高综合觉悟,关于断念的理论更是要反复学习和研究,深学深悟,融会贯通。
(9)、“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10)、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11)、问:“‘思无邪’一言,如何便盖得三百篇之义?”先生曰:“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此外便有何说?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12)、通常人们的感觉是自己在主宰着自己的生活,实际上,人们对于塑造自己的人格是无法控制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潜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形成。
(13)、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
(14)、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15)、不读《大学》看不懂《传习录》。不明《中庸》,懂了《传习录》也没用。
(1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7)、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18)、03:免费领,核雕自学视频/核雕素材图/自学资料
(19)、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20)、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
4、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
(1)、许多时候,他人的侮辱和中伤,对我们到底是“伤害”,还是“历练”,抑或者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那些人和事。让我们拘泥于“伤害”之中的,其实是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所以,高情商的人大抵都能明白,“能够从负面情绪中拯救自己的,大抵只有自己”,许多时候,让我们感到“为难”的,不是所谓的人和事,而是我们自己不放过自己。
(2)、——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3)、佛洛依德认为,现实的行为主要有过去的原因左右,而不是由未来的目标左右。人们受困于性爱本能和死亡本能的争斗中不能自拔,而这两种本能在遮盖撒谎,表现是保守。
(4)、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5)、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6)、所以这个“心外无物”,显然不是讨论那些深山里的花花草草、隔壁村的村花是不是存在,而是从人的视角强调,心有多大,天地有多大。如果你心里只有眼前的苟且,那诗和远方就是绝对的“无”。
(7)、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
(8)、“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9)、据说蒋介石也是在日本接触到的传习录,后来黄埔军校建成,人手一本。想必民国的心学热和这段历史有密切关系。
(1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1)、“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12)、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13)、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14)、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15)、——“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16)、“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7)、但在王阳明的概念里,不是这样。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两个字说的是一件事,不存在脱离知的行,当然也就不存在脱离行的知。
(18)、人生启迪:人间是道场,淤泥生莲花。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19)、“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20)、第四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好了,这才落实到修身层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么?正心!把心里的邪思杂念都血拼掉,这些都是"人欲",毫不留情地灭掉,还给心体一个纯纯的良知之心。此外,还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是否还有"人欲",不断地省察去除。
5、王阳明最厉害两句话
(1)、“四句教”也是每个学者求良知的过程,良知者行动的方式方法,不管是什么朝代,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鉴于当今社会,就是提倡分清善恶,扬善惩恶。做有道德,懂伦理道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