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思想内涵
1、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涵
(1)、若把人与外物之间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统统抽掉,还会剩下一个怎样的外物自身之理呢?若真有这样的理(当然,这其实还是人在假定有这样的理),人又如何可能知道呢?可见,朴素的、作为我们的常识信念的“唯物”倒是站不住脚的呢。
(2)、⊙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3)、 王阳明心学对日本维新运动和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旧"的击破,对"新"的指引,以伦理道德为淑世之本,以民主自由为福国之则,以科学技术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实。
(4)、也就是说“山间花开花落”之所以能被我们看到,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一刻就赋予了这个现象“这层意义”。再直接一点来说,即“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也就是所谓的“心无外物,心即理”的通俗解读之一。因“心外无物”,所以“致良知”的表现是“知行合一”儒家孟子提出“人性善”,提出人天生拥有良知良能,但是因为人后天生活中会面对各类欲望的诱惑,导致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被蒙蔽,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吾日三省吾身”,即在反省中不断剔除蒙蔽,回归“本心”。当我们的本心不被蒙蔽时,我们就能达到所谓“致良知”境界。这个时候,人就能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5)、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6)、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8)、由于人之本心是正的,只有意念起时才会有善恶之分,“有善有恶意之动”。
(9)、心学的逻辑结构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心即理是心学的理论基础,“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10)、 按着王阳明的观点,我们之所以不一定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不是因为事物本身有什么毛病,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有不端正。事物本身总是无所谓端正不端正的,如果我们以端正的心态去做事,那么事情就能够做端正、做完善。心态端正的标准,就是符合我们自己本有的“良知”,“良知”就是我们自己的“定盘针”,是我们“自家的准则”。依着这个“自家的准则”去做事,就是“致良知”。
(11)、第三是和而不同的精神。王阳明虽然与朱陆有差异,他也想折衷朱陆,会通佛老。他吸收了道教和佛教不少东西。它实质上是一种“和而不同”、“多元和谐”的精神。
(1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13)、 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与理的关系,是共生关系——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14)、孟子这样证明它的存在:如见孺子入井,任何一人都必生“怵惕恻隐之心”,情不自禁要去救他。此心一生,随即援救,“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d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5)、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事也,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
(16)、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
(17)、从王阳明这句感言,导出了社会深层次问题根源。解决社会问题关健在于解决人的心外欲望。这对当今社会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和解决问题起到借鉴作用。
(18)、关于心即理重要意义在于,充分指出了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认识世界,知识不分贵贱人人平等,这种打破知识垄断的思想。要知道,对知识垄断,是所有专制统治者共同的选择,包括当今的真理部。心即理的思想在其弟子泰州学派传世人王龙溪之后,更是在当时的社会中下层中迅速的发展,可以说是晚明商人阶级之所以迅速崛起的思想基础。从这一点上说,阳明学说具备天生的反专制的本质。
(19)、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20)、此“仁”之本原,就是那个不可用科学来加以研究的“心”。“心”之发动,即“仁”,它不但可以把我们与孺子连为一体,还可以把我们与宇宙中凡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万物都连为一体。阳明心学在北宋的先驱程颢,有这样一句话:“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2、王阳明心学的思想
(1)、诸如此类,生动地概括了王阳明哲学的本体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思想。“万化根源总在心”、“万化根源在良知”。
(2)、“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3)、“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练”。碰到事,不怕事,这颗心要到事上去磨练,就像一把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练才能锋利一样。
(4)、所以正心的实质不是端正本心,而是端正意念,“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
(5)、“问心无愧”说出来很容易,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时时处处“问心”的人很少,何况“无愧”。
(6)、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7)、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8)、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而对儒学的理论贡献尤其卓著。其学远承孟子,近继象山,而自成一家,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
(9)、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10)、心外无物,其实是一种更大境界的价值存在。获得这种价值存在之后,人生就有了一个价值支撑,就有了一个价值出发点。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不朽,怎么追求不朽?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就算再饱满,放在阳光下没多久就被蒸发掉了。这滴水怎么才能不被蒸发掉呢?很简单,放入旁边的长江大河,汇入汪洋大海之中。王阳明心学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解脱和现实逃避,而是一种社会担当、一种博大的胸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然后勇于担当,勇于负责。
(11)、在内外结合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统摄了儒家修身的全部内容,不仅统摄了内圣,而且统摄了外王,使内圣与外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2)、这个思路看上去很对,很符合通常我们能够接受的认识论逻辑。但问题也正是出在这个逻辑上。如果天理是在人心之外的,我们去认识它,就是用头脑所具之智力把天理作为对象来认识。在这里,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是分开的,这是其一;这两者都与心无关,这是其二。
(13)、王阳明弟子: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列名记载,就有六十七人之多。这些“王门弟子”,继承王阳明的讲学传统,亦到处办书院,传播王学。
(14)、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恶贼,这个恶贼就是贪,贪嘴、贪物、贪名、贪色、贪凉、贪生怕死,总之,贪字面前无正人君子,是人都贪,谁也别说谁?谁也别埋怨谁?有能力的戒贪,无能力的难破心中贼。
(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16)、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现,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
(17)、“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以从兄便是弟……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 这里所谓“是非”、“好恶”、“真诚”、“恻怛”也即孟子的“四端”之心,在根本上是一个“仁心”,这“仁心”便是“良知”,这“良知”便是“天理”。
(18)、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9)、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20)、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县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3、王阳明心学思想内容
(1)、试看时下之某些社会现象,即可明白事情原非如此。那些与父母对簿于法庭的儿女们,是因为他们的头脑对孝之理没有认识才这样做的吗?肯定不是。他们作为中国人,一定向来耳濡“孝之理”,也不会反对此理。
(2)、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其实不然,王阳明的意思是说,人认识了这个事物,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才发生价值,否则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没有被我所感知。就相当于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她漂亮的像天仙一样,但是我没有看见她,她就不在我的心里,这个美女于我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一旦我看到这个美女了,她美丽的倩影在我的心里投下了层层涟漪,她的美对我产生了价值和意义。所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哲学内涵并非是心产生了万物,而是心认识了万物,万物对于我才产生了价值。
(3)、李白诗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心学的实践楷模,一生致力于成人成圣,最后功德圆满,成为传统社会公认的“三立”完人和圣贤。
(4)、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5)、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6)、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
(7)、“知行合一”,事上练。首先是具备调查、洞悉全局的能力,然后就是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神奇的是,他越是迎难而上,越是敢于担当,后来他遇到的困难越是迎刃而解。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力量,强大的“知行合一”的智慧。
(8)、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于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9)、心即理:“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外无理”,就是说外部的具体事物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事物或规律的认知,是我们心里的想法,没有心也就没有“理”。
(10)、王阳明通过由"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心在物则为理"三大命题构成的"心即理"说圆满自洽。
(11)、王阳明心学具有多方面意义,既是形上哲学又是人生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认识论又是实践论,既是修身论又是功夫论,而核心却是人生哲学,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成圣。
(12)、别的不说,就说做自媒体吧,谁不知道“文以载道”是正道?但是谁能够不以吸取流量为目的?头条可以少点功利心,多扶持正能量吗?有良知的人会扪心自问,被“物欲”蒙蔽了良知的人,根本就不会去“问心”。
(13)、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方式方法,“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14)、但他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意识活动同实践活动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15)、“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16)、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7)、 “知行合一”,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它都强调了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这叫做“人格完善”。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是“人格完善”意义上的人自己所开辟与创造出来的。“我的生活我做主”,也就是“我的世界我做主”,那么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生活与世界呢?
(18)、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9)、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
(20)、概括地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有三个要点:
4、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哲学思想
(1)、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2)、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3)、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此后,王阳明的“心即理”不断延展,渐渐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这是他心学的第二大层次。“心即理”,可以说是心学的基石,“知行合一”则是心学重要的发展。
(4)、贪婪是人性中的极恶,能破除自身贪婪,理性克制自己的人都是圣贤能人,王老夫子心学是教人了解自己那颗看不见的心,读懂自己的心,以圣贤为榜样,做不到圣贤做君子,做不到君子最起码做一个合格的人。
(5)、在内圣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要格物,而格物不是为了即物穷理,而是为了正其本心,“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6)、他的心学思想重点有三: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 按着王阳明的观点,这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心灵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世界就光明磊落而严正崇高;心灵若阴幽黑暗,生活就阴幽黑暗。我们的生活行为是在我们的心灵状态主导之下的行为,而我们所享有的世界,就是我们行为的直接结果。在这一意义上,至少我个人以为,王阳明的观点,仍然有指导我们今日之生活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8)、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9)、致良知(价值归宿)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10)、《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明显不同。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
(11)、这引起了弟子后学的许多纷争。刘宗周和黄宗羲对四句教提出了一些批评。也有不少人认为,四句教反映了王阳明思想的成熟。我觉得四句教应该说是王阳明的精神所在,是王阳明对致知与格物、本体与工夫关系的疏解。
(12)、孟子、禅宗、程颢、陆九渊,前后相继,为王阳明心学的展开做好了准备。其实,还有另一个人也为阳明心学做好了准备,这个人就是王阳明在思想上的直接的反叛对象——南宋的朱熹。
(13)、今天给任建光频道所有的粉丝,来推荐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思想。
(14)、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15)、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16)、即使在现代社会,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及其修身养性,仍然具有许多重要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17)、作者: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等)
(18)、阳明学说,本质是中国传统文化自发产生的人文精神,对中国而言,丝毫不亚于西方文艺复兴的意义,是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高峰。其产生于本土文化发展最困难,即礼教最为极端,对人性的遏制最恶劣的时候,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发展自我救赎的必然,于最黑暗处见光明。
(19)、此正详言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功也。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
(20)、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新儒学的大成和递进,如果我们说心学是儒学的集大成者,那么二程一朱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陆九渊的客观唯心主义(心学)、陈献章的“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湛若水的“随处体用天理”,这些都是王阳明的“阳明学”的基石和发源。
5、王阳明心学思想内涵有哪些
(1)、第一是道德理想主义。前述王阳明诗中所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示诸生》、《答人问良知》,《全集》卷第870-871页)这些都是概括王阳明道德理想主义根本精神的话语。所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进入圣门的秘诀,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这正是阳明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
(2)、“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3)、 大致了解了阳明心学的最基本观念之后,我们才可以来谈论他的思想的当代意义。
(4)、不论你身处何位,都不可避免的有不顺心的事情,有处理不了的局面,有需要朋友安慰你、为你出主意的时候。那么我们在过往成长过程中,自外而寻的帮助时时让我们想起,自内而发的内动力和内驱力时时觉得不够。现在很流行的词语叫做能量,说的是一个人能否承受不同环境的压力,甚至能够影响到其他人,给其他人带来所谓正能量,这样的人我们叫做阳光乐天派。不可否认,身边会有所谓负能量的人,以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负能量的新闻或者事件。
(5)、对此被真切感受到的恩典,若不回报,会怎样呢?只一句话:心不安。正因为如此,孔子在《论语》中处处都是用“心安与否”来指点什么是“仁”。可见“仁”不是一个用理智来把握的概念,它不是概念,它是生命情感之本真的存在,这用阳明心学的话说,就是“心之体”。
(6)、知行合一(价值判断)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7)、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8)、有了正确的“三观”思想意识形态,也就是有了王阳明“心学”里面讲的伦理道理良知心态。而又完全符合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并相适应。必然使自身在社会上发展进步并取得成就。
(9)、可惜明朝阴差阳错的被清朝灭亡,让中国人的思想再一次被压制了300年。然而思想一旦打开,就无法永远压制,清灭后无论在朝在野,感受了中西方发展的巨大差异,自然都开始反思,也不约而同的都对阳明学说极为推崇。
(10)、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11)、致良知,如何致?不是一个人独自在书斋里沉思,也不是在学理的往复论辩中致。“致”乃是“听”,而不是“创设”,也不是“获取”。对于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东西,既无需创设,也谈不上获取,盖不用创、不用取也。如何听?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听。这便是“知行合一”。
(12)、泉州恒谦学堂,培养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少年君子。
(13)、见王阳明《传习录》)与人心相隔的“天理”,就是僵死的教条。在对僵死的教条的遵从中,不能形成国人卓然自立的人格。这正是朱熹理学的弊端。在历史上,朱熹理学虽一度行于天下,却不能彰显吾族安心立命之本,职是故也。
(14)、不过,这个唯物与唯心之间对立的问题,不是这里所要讨论的。这里所要讨论的,是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朱熹学问的关系。朱熹要讲那个在心之外的天理,它客观地在,人要通过格物去认识它,认识天理之后,便按照天理去行(实践)。
(15)、知行合就是要坚持常道和扩充仁义礼智之心。“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16)、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17)、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18)、我一直提倡的是每天精进和进步,每天在精进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在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的丰盛,变得更加的强大。
(19)、王阳明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圣人。他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是历史上的全能大儒。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手段的“阳明心学”。盛行几百年,阳明心学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意义影响至今。
(20)、知与行不能分作两事,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须知。知与行一旦脱离,当中隔着的却正是私意!阳明就此感慨地说:“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知与行,一旦被私意隔断,知就不是良知,而是矫知;行就不是正行,而是妄行。致良知就是在生命实践中倾听良知的声音,而且要一以贯之,自始至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宗旨归宗旨,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格私欲,致良知,心无愧,行无过。”也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人处事“问心无愧”。
(2)、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致良知,每句内容与社会中每个人的年龄段心里变化和各个领域开展“致良知”教育很相对应。为此根据自已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倡导如下:
(3)、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
(4)、看上去每天对你可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但是真正面对到大是大非的问题的时候,它一定会影响你的思想,左右你的选择。
(5)、王阳明在贵阳讲学,三年贬谪期满后,被朝廷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上任后第一天,“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他很快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乡民们鸣冤,是因为庐陵这个地方不生产葛布,却要缴纳繁重的葛布税。
(6)、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7)、第二是人文精神。阳明学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哪里?我觉得主要表现在王阳明对《大学古本》的修订。因为朱熹《四书集注》中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就根据《大学古本》把“在新民”改为“在亲民”。这个“亲民”就像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亲之即仁之,就是孔子所说的“安百姓”。这么一种重民生的精神,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贯彻在他的儒学实践中。 古往今来,王阳明确实是一个“真三不朽”的大儒。孔子主要是讲学,他的学说统治者不接受,他也无从发挥。朱熹也是以讲学为主,一旦实践人家把他当作伪学。王阳明文治武功,“社会实践”显著。比如说,平定宁王朱宸濠之叛,平定少数民族之乱。王阳明平乱之后,他向朝廷申请,在江西、福建设几个县。贵州龙场是蛮荒之地,王阳明去那里办教育,所以当今贵州学人一直在大力弘扬王阳明的丰功伟绩。
(8)、 课程最后陈总分享了纪录片《王阳明》中的《悟》讲述王阳明到龙场后重建生活,参悟生死。通过“龙场悟道”,他的生命与思想都进入新境界,阐述“知行合一”观点,并在庐陵讲学传播。
(9)、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被认为是古代圣人从尧舜以来的传心之言。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为历代儒客推崇。王阳明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10)、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融儒、释、道三家心学思想于一体的「全能大儒」。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儒家思想体系中的至高荣誉)。
(11)、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12)、成人成圣也是王阳明终生的追求,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强调:“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13)、明明德的关键是去除私欲,“是故苟无私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