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100句
1、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十大心学感悟
(1)、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2)、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3)、第四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好了,这才落实到修身层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么?正心!把心里的邪思杂念都血拼掉,这些都是"人欲",毫不留情地灭掉,还给心体一个纯纯的良知之心。此外,还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是否还有"人欲",不断地省察去除。
(4)、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5)、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6)、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7)、译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天气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惧严寒、刚毅坚强的个性;行事境地危险万分之时,才能显现出朋友中间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
(8)、“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9)、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10)、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11)、曾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韩、美、德、澳等国及港、澳、台访问、讲学。著有《黄老之学通论》《儒家哲学片论》《吴光说儒》《国学新讲》等专著、文集,主持了《王阳明全集》《黄宗羲全集》《马一浮全集》等多部古籍整理,主编了《阳明学研究丛书》及二十多部论文集,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在国内外作了200余场学术讲座。
(12)、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13)、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14)、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15)、“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16)、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7)、译文:那些看似坚硬可靠的牙齿在我们老年的时候一一脱落,而看似柔弱的舌头却一直能够保存下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柔弱、柔软、柔顺的事物比那些看似坚强刚健的事物更有持续力和生命的韧性。
(18)、(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19)、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20)、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
2、王阳明心学100句经典语录
(1)、感悟:王阳明这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你为什么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总是容易三心二意开小差?不是那些让你分心的人和事的问题,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是主要,而只是你的心不够定、志不够坚,这才是根本。
(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察处即是知。
(3)、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4)、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5)、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6)、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7)、第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一个忽视民权与人权的社会中尤其显得重要。我们应当承认,民主是普世价值。儒学传统历来强调以民为本,从民本走向民主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王阳明“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高扬主体性,启发了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潮。黄宗羲的“君为民害”论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命题既批判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危害性,同时确立了“民为主宰,君为客卿”的民主启蒙思想。我们这个时代实际上还处在后启蒙时代,需要强调思想解放,需要高扬人民的主体性。王阳明、黄宗羲的“亲民”“民主”思想对于现代中国走向民主仁政的治理模式是有借鉴作用的。
(8)、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9)、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百折千难”,不仅瘴疠虫毒伤人致病的恶劣环境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落下病根,而且还因自己是贬官而受到地方官的刁难凌辱,但阳明并未被种种天灾人祸击垮,而是坚强自持,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中“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雀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后人所说的“龙场悟道”,其关键在于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必须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着王阳明主体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强调“心外无理”进而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10)、(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1)、只论精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12)、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4)、第二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王阳明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大师,属于高高在上的大师,可以说是无所不能的思想家。
(15)、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16)、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7)、第三句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时良知出现了,能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并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心里都能明白。这叫做"良知",如很多时候我们心一动,或者心一痛,就是良知在起作用。但这一步,只是明白良知所在,这还不够。
(18)、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1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20)、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3、《王阳明心学》
(1)、未发之中是如何?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2)、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3)、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4)、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5)、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6)、“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时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7)、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8)、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11)、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12)、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3)、(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4)、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15)、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6)、这四句话的意思是世间的道德伦理,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天生就具都有,而不是要去外面格物求取才能获得。心和良知已经光明了,没有杂念邪念了,那还求索什么呢?已经满足了!心的本体是没有好坏善恶之分的,善恶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人有了意念、思想后就有了善恶。
(17)、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8)、面对外界的评价,尤其是诋毁,不仅不要生气,还要把它当成磨炼自己强大内心的机会。
(19)、故事背景: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
(20)、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4、王阳明心学100句经典名言解析
(1)、有善有恶意之动。句意: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2)、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十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智慧。
(3)、“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4)、感悟:朋友犯了错误或者遇到难处,本就心里懊恼痛苦,规劝其实没什么用处,指责更是雪上加霜,无疑是在伤害朋友、毁灭友情。只有开导和鼓励,才是最有情有义的做法,才对朋友真的有用。所谓患难见真情,王阳明告诉我们的是基于人性和情义的交友之道。
(5)、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
(6)、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是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7)、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
(8)、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9)、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0)、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11)、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2)、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13)、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14)、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跟王阳明学修心”→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15)、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16)、大意:唯有痛哭之后才能乐,不哭就不会乐了。虽然痛哭,此心却得到了安慰,因而也就是乐。
(1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8)、(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1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20)、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5、王阳明心学20句 通俗易懂
(1)、原句: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2)、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圣人之所以谓之生知者,专指义理而言,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
(6)、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7)、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8)、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9)、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0)、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是也。
(11)、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朱维铮先生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12)、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13)、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14)、“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15)、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16)、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把自己耽误了。人心不正,则事事不正,处处都会耽误自己。其中的值与不值,一目了然。
(17)、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18)、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9)、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20)、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1)、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3)、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法之必不宏。
(4)、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5)、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6)、第二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与外物相接触,心一动,善恶立马呈现。自己的动机、驱动力就马上显现出来,善与恶也在意识当中出现。但这时,还没呈现出心学的力量来,只是在表述善恶事实。
(7)、大意: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8)、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9)、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10)、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1)、(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12)、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3)、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14)、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15)、感悟:如今是个看脸的世界,注重的是颜值,整容更是遍地横行。这些人,真该看看王阳明这句话。好在还有一句“主要看气质”,倒还合乎阳明心学的宗旨。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16)、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19)、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20)、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
(1)、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无法超脱生死。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只是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3)、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生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4)、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