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带拼音
1、论语学而篇读音原文及翻译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曰:“无倦。”
(2)、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曾zēng子zǐ曰yuē :“ 吾wú日rì三sān省xǐng吾wú身shēn : 为wèi人rén谋móu而ér不bù忠zhōng乎hū ? 与yǔ朋péng友yǒu交jiāo而ér不bù信xìn乎hū ? 传chuán不bù习xí乎hū ?”《 学xué而ér 》
(4)、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5)、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6)、(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8)、(翻译)孔子说:“子由,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9)、(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10)、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1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14)、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5)、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1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8)、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19)、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0)、(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论语学而篇加翻译
(1)、(2)孔子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而厚待亲族的最好做法是行孝悌。孔子、有子师徒俩均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泛爱众”。
(2)、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大意)孔子说:“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有新的体会,获得更进一步的知识,这样就能为人师表了。”
(5)、B.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
(6)、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
(7)、(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8)、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9)、mèng yì zǐ wèn xiào zǐ yuē wú wéi
(10)、A.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端庄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就必须要稳重,否则便没有威严。
(11)、 7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2)、(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13)、(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14)、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15)、12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16)、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17)、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18)、zǐ yuē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 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
(19)、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20)、(注释)北辰:北极星。共:即“拱”,环绕,环抱。
3、论语《学而》原文和译文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D.孔子作为教育家,主张德育第一位,智育第二位。孔子的这种要求,反映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3)、(译文)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4)、(1)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子zǐ曰yuē:“由yóu,诲huì女nǚ知zhī之zhī乎hū!知zhī之zhī为wéi知zhī之zhī,不bù知zhī为wéi不bù知zhī,是shì知zhī也yě。”
(7)、(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2)、(大意)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总说能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还能得到人的饲养呢。如果对父母不是诚心诚意敬重、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13)、zǐ yuē jūn zǐ bú qì
(14)、(2)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融会贯通。
(15)、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6)、(译文)孔子说:若有人能有像周公的才那样美,只要他兼有着骄傲与吝啬,余下的那些才,也就不足观的了。
(17)、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8)、(翻译)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9)、手头没有《新解》,或说一本书也都没有。我在看姚贝娜,很丰富的。她真的很委屈。超一流的实力,在三流的影响力。
(20)、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论语学而》全文带注音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 冉有说:“老师会赞成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老师吧。”子贡进入孔子房中,问道:“伯夷和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人啊。”子贡说:“他们会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怎么会有怨悔呢?”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赞成卫国国君的。”
(3)、yǔpéngyǒujiāoérbúxìnhūchuánbùxíhū
(4)、(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本事,却去请教没有本事的人,自己知识丰富,却去请教知识有限的人;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内心充实却像空无一物;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这样做了。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6)、(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8)、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9)、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0)、(大意)子夏问怎么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仅仅是有事情的时候,子女去为父母做;有酒饭了让父母吃喝,难道这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1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2)、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穿戴很整齐,态度很温和。
(13)、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4)、(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与理解。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子夏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是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思想之具体体现。
(15)、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
(16)、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17)、(大意)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误入歧途的危险。”
(18)、(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20)、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5、论语学而篇拼音全文及翻译完整
(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3)、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4)、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5)、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6)、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注释)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诲(huì):教导,教育。女:同“汝”,你。
(8)、(注释)攻:攻击。另一说为钻研学问,整句释为,钻研邪说就有害了。异端:不正确的结论。 斯:连词,这就。 已:停止。这句也作“斯害也已矣”。
(9)、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10)、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1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2)、(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③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13)、zǐ yuē qiǎo yán lìng sè xiǎn yǐ rén
(14)、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15)、(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16)、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17)、子zǐ曰yuē:“三sān人rén行xíng,必bì有yǒu我wǒ师shī焉yān。择zé其qí善shàn者zhě而ér从cóng之zhī,其qí不bù善shàn者zhě而ér改gǎi之zhī。”
(18)、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9)、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0)、dǎo zhī yǐ dé qí zhī yǐ lǐ yǒu chǐ qiě gé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2)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6)、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7)、6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会显得不谦逊,省俭朴素则会显得寒伧。与其不谦逊,宁可寒伧。”
(9)、B.孔子告诫年轻人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10)、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ér bú huò wǔ shí ér zhītiānmìng liù shí ér ěr shùn qī shí ér cóng
(12)、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1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4)、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5)、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7)、(2)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带头(先之)、勤勉(劳之),办事不懈怠(无倦)。
(18)、 练习题
(19)、(大意)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问,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任何想法都不越出规矩。”
(20)、zǐ zhāng xué gān lù zǐ yuē duō wén quē yí shèn yán qí yú z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