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分析(文案精选10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09-26 00:01:16 浏览59

论语名句赏析评价及感悟

1、论语名句解读及感受

(1)、(1)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即使吃粗劣的食物,枕着胳膊睡觉,也可以乐在其中;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4)、(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

(6)、(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7)、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8)、言内之意: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为君上办事效力,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9)、孔子在这里论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这样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清晰,更加令人信服。这里还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顶真。这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经常见到。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1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1)、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2)、翻译: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13)、全国I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瞄准2018年考生的特点,选取与考生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材料,直接向考生发声,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直接揭示他们与国家、与时代的深刻关联,鼓舞他们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北京卷作文“新时代新青年”也努力体现了这一追求。

(14)、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淀,同时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

(16)、(赏析)《论语》多次提到如何对待学习的问题。孔子对学习有很高的要求,要求自己不停地学,少说话多做事。他还对自己的弟子颜回身处陋巷、“箪食瓢饮”却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大加赞扬。

(17)、《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9)、2018年高考语文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聚焦关键能力,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创新试题设计,强化素养导向,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不同水平的考生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试题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语文科的考试内容改革思路: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关注信息处理、倡导主动学习,融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育才成人,助推素质教育。

(20)、(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2、论语名句分析

(1)、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2)、(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3)、测试材料选择了宋人陈与义咏墨梅的两首短诗,理解难度不大,诗风清朗明快,涉及传统文化中重要元素梅花与墨梅画独特的审美价值,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有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中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幽”“砌”“芷”。

(5)、问:2017年高考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覆盖各个学科。具体来说,试题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

(6)、(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7)、(20浙江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8)、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9)、翻译: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10)、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1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               ”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1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2018年高考语文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全国III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三条标语口号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浓缩了改革开放不平凡的40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变迁。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喊出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合而观之,三条标语口号则为改革开放40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帮助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14)、文言文阅读文本是一篇层次清晰的驳论文章。在试题上,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文本的内在逻辑,考查考生理性思维能力。

(15)、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6)、(赏析)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至今仍在沿用,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是孔子对后人教育上的最大贡献。

(1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18)、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20)、                                         

3、论语名句鉴赏

(1)、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2)、全国III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以三条标语口号浓缩改革开放不平凡的40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奏响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合而观之,三条标语口号则为改革开放40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引导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3)、(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4)、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9)、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10)、白话文释义: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支学习,找出他们缺点加以改正。

(11)、一是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断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论述类文本主要关注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考生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而分析、推断,形成独立见解;实用类文本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息、筛选信息,然后进一步整合加工。

(12)、《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3)、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14)、《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5)、多文本阅读,选取了一组关于“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材料,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引导考生了解在人类现代文明飞速发展中对生态系统的深刻影响,使考生对生态环境和生态伦理有着更加深入的体认,树立生态道德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维护地球家园有所思考,培养考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16)、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9)、(如歌岁月)清明扫墓感怀(正望及):https://mp.weixin.qq.com/s/BIJ4bcoSRcuSt7vQ3u_QMA

(2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4、论语经典名句鉴赏

(1)、(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参考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6)、白话文释义: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9)、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你们知道孔子学什么吗?

(10)、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11)、答案: 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不逾矩。”

(13)、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4)、测试形式稳定中有创新。第7题将实词与虚词考查融合在一起,且涉及8个词语的理解,并在选项中给出了四个组合。学生答题时不必纠缠于静态的语法知识,只需专注于在具体语境中推断与辨析词义即可。这样的测试形式不但提高了区分度,而且对一线文言文教学不作过于琐碎的语法知识教学同样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15)、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以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追求试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在总结并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在进一步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新探索,更好地彰显和发挥语文科在高考评价体系中“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16)、题目引导考生将自身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前进的历史进程中,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以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襟抱,思考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17)、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18)、(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19)、(8)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答客诮》)

(20)、综合以上三句话,这貌似教导,实质应该是献策。用人之道,在于人品,其次才到能力。如想国家顺利发展,应重用“仁”者。

5、论语经典名句以及点评

(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是情景默写,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义、夏、工、市”等字。

(3)、翻译: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4)、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5)、文学作品的阅读要坚持立足语言,深入把握作品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在多种情境的阅读任务中发展学生审美、思维、文化等核心素养,避免碎片化解读和标签化认识。

(6)、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7)、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赖以存续的精神符码,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影响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在语料的选取上,着意选择了蕴意丰富、涵义相近的词汇,一方面强化对考生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促使考生深入思考近似词汇背后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例如,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均有成语辨识内容,要求考生不仅正确把握“名噪一时”与“名垂青史”、“照猫画虎”与“按图索骥”、“随波逐流”与“随遇而安”等成语的不同意义,而且要对成语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甚至道德倾向细细品味。考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

(8)、“礼”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周礼”是西周以来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它是用来维护上下尊卑关系的。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礼”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礼”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尊敬她们,对她们的教育,我们应认真聆听,保持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习惯。

(9)、翻译: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翻译: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1)、(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3)、2019年是有特别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

(14)、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15)、(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

(16)、(1)其身正,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论语》)

(17)、 A.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18)、(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昳、覆、袅、缕。

(19)、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20)、(1)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赏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的人格的人,而非凡夫俗子。君子应当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它可以统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3)、 何似在人间   波涛如怒   报之以琼瑶   怜子如何不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