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一全文(文案精选6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03 12:51:46 浏览59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原文及翻译

1、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原文及翻译及重点字词

(1)、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2)、(原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第一》

(3)、周易第1卦是乾卦,乾卦六个阳爻将人的一生分成六个阶段。周公初九爻辞曰“潜龙勿用”,孔子在《易传十翼》的《文言》中解释什么是“潜龙”,他说“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dùn)世无闷,不见(xiàn)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这条潜伏的龙,像不像人世间有才有德而潜藏不露的君子啊。其志不为混沌世俗所改变,也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隐遯于世而不烦闷,其言行不被世人理解赞同也不烦闷。别人乐于接受就推行,别人有所疑虑就退避,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不动摇,这就叫“潜龙”啊。

(4)、孔子在去世前的几年潜心研究《周易》,编撰了《易传.十翼》,可以把《易传》看作孔子对自己一生学说的最后总结,所以学习《周易》对理解《论语》有很大的借鉴参考作用。

(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6)、(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①慎终:指对父母之丧要尽其哀。追远:指祭祀祖先要致其敬。 

(8)、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革命家毛泽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9)、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0)、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习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做事应该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犯了错,就不要怕改正。”

(11)、1•7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15)、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16)、(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7)、④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之人。

(18)、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9)、(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20)、兑卦的卦形可以代表很多天地自然万物之象,既像湖泊大海,还像人的嘴口,对应的时序季节是秋天,丰收带来的喜悦,果实成熟脱落,草木枯萎毁折,等等等等。古人受兑卦卦象和卦义的启发造出了很多个字,这些字都带“兑”旁,比如还有锐税阅蜕等字。

2、论语学而篇第一全文

(1)、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2)、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践习了呢?”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5)、(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6)、《论语》的编撰者一开篇就引用孔子的话,给我们展现了端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的三个境界、三个阶段、三种状况。

(7)、根据这句话,很多人以为,《论语》讲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说。其实不然,《论语》的核心精神是讲做人。

(8)、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培养自理能力自立精神,学习潜能从生活教养开始,养成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

(12)、1•12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15)、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6)、(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17)、(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20)、(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3、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原文及翻译注释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跟朋友来往,能够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谦虚说没有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3)、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4)、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5)、(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6)、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7)、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9)、(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10)、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于是,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如果我们追根循源,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但如果查《辞源》,“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他应该用“常”字,而不是“时”字。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就在同一章,三个段落之后,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时机!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都是学习,时机,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不仅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它不仅在描述学习,时机,实践与快乐的关系,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如此一来,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11)、(译文)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4)、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5)、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9)乎?”

(16)、(解读)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17)、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18)、10 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②?”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③?" 

(19)、(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20)、(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4、论语学而篇原文及翻译解释疑问

(1)、③三年:很多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2)、(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3)、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