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翻译
1、论语原文翻译与解读华语网
(1)、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翻译)
(2)、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3)、(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翻译)
(6)、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翻译)
(7)、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8)、(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9)、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10)、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1)、28子曰:“君子道者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翻译)
(12)、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翻译)
(13)、(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14)、(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5)、(译文)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1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9)、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0)、(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论语原文及翻译
(1)、11-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2)、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翻译)
(3)、(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翻译)
(5)、(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6)、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翻译)
(7)、(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8)、(注释)(1)告朔: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2)饩羊:饩,音xì。饩羊,祭祀用的活羊。(3)爱:爱惜的意思。
(9)、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
(1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12)、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自大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开开心心,虽富裕却又爱好礼仪的人。”
(13)、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翻译)
(14)、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5)、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翻译)
(16)、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
(17)、(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8)、(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9)、(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20)、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翻译)
3、论语原文翻译电子版
(1)、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4)、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翻译)
(5)、(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6)、(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7)、(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了。"
(8)、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翻译)
(9)、(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那中道吧!假如天下百姓都隐于困苦和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会永远终止。”舜也这样告诫过禹。(商汤)说:“我小子履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向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天帝的臣仆我也不敢掩蔽,都由天帝的心来分辨、选择。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认真检查度量衡器,周密地制定法度,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公平。
(10)、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翻译)
(11)、(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12)、(译文)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13)、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翻译)
(1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15)、(注释)(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2)媚:谄媚、巴结、奉承。(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16)、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7)、(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8)、(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19)、(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20)、(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4、论语原文翻译下载
(1)、(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2)、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3)、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5)、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翻译)
(6)、(译文)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7)、1子日(1):“学(⑵)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
(8)、(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0)、(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11)、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2)、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3)、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翻译)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5)、(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6)、(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17)、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8)、译文:颜渊死了,儿子哭得悲痛。随从的人说:“你哭了!”他说:“有痛吗!不是他自己的是悲痛,谁是!”
(19)、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论语原文翻译
(1)、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9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翻译)
(3)、(译文)子夏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
(4)、文章:主要以诗歌、散文、个人创业故事、社会风向解读等
(5)、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翻译)
(7)、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8)、11-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9)、译文:孔子说:"言论笃实的人可以称许他为善人,但还要进一步判断,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出来的呢?"
(10)、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11)、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12)、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枯萎的。”
(13)、7子夏1)曰:“贤贤(⑵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4)、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5)、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翻译)
(16)、1-2有子⑴)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17)、(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19)、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大孝子啊!人们从来不挑剔和怀疑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
(20)、(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注释)①南容:孔子的学生,姓南宫,名适,字子容。②兄之子:孔子的哥哥叫孟皮(《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先于孔子去世,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注释)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古之贤人”(《述而》)。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此。希④:通“稀”,少。
(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
(6)、(注释)(1)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2)若人:这个,此人。(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7)、(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8)、(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9)、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翻译)
(10)、33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翻译)
(11)、(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2)、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翻译)
(13)、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翻译)
(14)、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
(15)、(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6)、(注释)①侍:指立传。若坐侍,则称侍坐。②盍:“何不”的合音字。③衣:此字是唐以后加上去的,应去掉。④敝:坏。⑤伐善:夸耀自己的好处。伐,自夸。③施劳:表白自己的功劳。
(17)、(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8)、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翻译)
(19)、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翻译)
(20)、(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1)、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8叶公语孔子曰:“吾d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d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翻译)
(3)、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翻译)
(4)、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5)、(译文)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6)、(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7)、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8)、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翻译)
(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翻译)
(10)、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11)、又如《子张篇第十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这一段又像子张或者子夏的学生的记载。
(12)、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14)、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心里,乐在见于外。
(15)、(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