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概括
1、韩非子主要思想主张
(1)、丛书以“读古人书”系列命名,是出于以下考虑:对古代原典的文本细读,首先需要落实在对古代汉语的恰切细致的解释上,真正弄清楚古人遣词造句的含义。为此,需要通过详细注释,以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能准确理解的字词时可以查检参考;
(2)、材料一面对经济瘫痪,1921年春天,列宁决定实行与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反的政
(3)、(3)(家国情怀)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以上学说的现实价值。(2分)
(4)、劉亮這部書稿應該屬於第三種情況,從中可以看出,他沒有站在法家立場來頌揚法家,也沒有使用儒家的或西方民主自由的價值觀來貶斥法家,他想從基礎做起,對文獻展開客觀的、正本清源的研讀。這樣做的初衷是好的,可以避開過去的許多成見,就像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而且事實上也的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當然,這樣做仍不能避免價值觀在起作用,因為我們引用的資料,很多仍是某種價值觀引領下的產物。這就需要我們邊引用,邊批判,考證的意義恰恰就在這裡。我覺得劉亮此書的意義就是一方面努力從價值觀糾紛中跳出來,從根本上解決文獻研讀的問題。而且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必須是邊引用邊批判。我們知道,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排除主觀因素的干擾,不可能排除價值觀因素可能造成的誤導或遮蔽,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一邊尋找合適的材料,一邊又要對這些材料進行批判。只有這樣,我們的研究才會穩步地前進。
(5)、(答案)影响:使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为城市化提供物质保障;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改变
(6)、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韩非子》是在韩非子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全书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辑而成,里面的典故大都出自韩非,除个别文章外,篇名均表示该文主旨。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利害关系而仁爱教化辅之,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该书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思想犀利,文字峭刻,逻辑严密,善用寓言,其寓言经整理之后又辑为各种寓言集,如《内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即是。史载,韩非口吃,不善言谈,长于著书,使秦之时,被同学李斯等谗言所害,入狱,后服毒自杀。司马迁说“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虽口不善辩,然下笔汹涌,鞭辟入里;语言简洁,又不乏生动活泼之态。韩非寡言少语之际,遭同窗暗算之时,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对社会进行冷峻犀利的观察,个中滋味,岂足为外人道!观此书,明司马之意,知韩子之文,畅“无情”之法治,有所本矣!《韩非子》注本中,重要的有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近人梁启雄的《韩子浅解》,以及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等。今据《四部丛刊》本整理。
(7)、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认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响。
(8)、材料二德美两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站在了世界的前沿。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
(9)、“以法治国”。韩非子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10)、韩非表面上把事情看得太透彻,因而放弃一切信任和情怀,在人性绝对恶的基础上设计制度,同时为论证自己的观点把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推到极端;他的论述有合理之处,也暴露出许多明显的逻辑漏洞。
(11)、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显学,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根据当时的形势情况,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颇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
(12)、韩非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面对战国末年新旧势力激烈斗争和诸侯割据的局面,总结了天子弱小而诸侯强大的历史教训,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他的著作中,出现像“新圣”“严天子”“王资”“帝王之资”“兼天下”之类的词句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愿望。
(13)、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自秦以后,中国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极权统治的建立,韩非子的学说是颇有影响的。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14)、第三组包括《孤愤》《说难》《难言》《和氏》《人主》《问田》六篇,跟韩非的政治经历有关,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立场。
(15)、孟子与孔子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16)、(西北师范大学18级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研究生)
(17)、(1)根据材料指出“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引
(18)、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19)、“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对于商人在市场上储存的货物不征税,如果出现了滞销,政府则按照政策的规定进行征购,避免积压。
(20)、(2)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工业发展措施的特点。分析这些措施对日本发展的影响。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1)、——摘编自龙太江《西方民主政治的妥协精神》
(2)、法治思想:(1)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成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韩非把三者融为一体。(2)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儒家讲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更把它发展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3)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3)、材料二(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家虽然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
(4)、②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
(5)、 (14)这恰与《老子》所言“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螝蠆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相符。此处所引老子版本,可参见《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上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80页;杨丙安著,杨雯整理《老子古本合校》,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40-242页。
(6)、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3分)
(7)、何为“术”。韩非所推广的“术”,即人运用理性能力主宰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是人主的统治之术。韩非“术”治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虚静术、循名责实术、参验术。虚静术不是政治上无所作为,相反,是在告诫人主要牢牢把握政治权力,同时不能压抑社会成员的能动作用。循名责实术主要体现在君臣关系中,人主不表现自己的才能,通过臣下表现出的才能来任用他们,根据他们完成的效果评估,校验他们的言论,最终确定赏罚。此法目的,实则在告诉人主如何客观使用、评价臣下。参验术则是这其中最高深的,可谓是勾心斗角至极,人主拿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询问臣下,来考察其真伪,或者说些与本意相反的话、做一些与实情相反的事情来刺探臣下。表面上明君不轻易表现出好恶,其实是为了判断事物、冷静识人,这其实是无所不为的大政府政治。
(8)、首先,为探究《解老》政治思想的必要路径。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试图以天地运势提起统治者兴趣,而向后者进言“仁义节俭”邹衍颇为相似,《解老》作者试图以养身之术引发统治者关注,进而推出其政治主张。后人对其政治思想的深入理解,则须从其治身之“德”论的探究开始:其作者用以游说统治者的养身术,鼓吹吝惜官能智虑,不但是对其纵情声色(放纵耳目之欲;在彼一时代,统治者此类欲望往往会加剧民众的负担)直白的规劝,更是对其苛察臣民、事必躬亲,支配行为不适宜地介入社会生活的各类具体层面,表达着委婉的反对——“圣人”一如凡人,需要吝惜自身官能智虑,须尽量避免亲自介入具体事务,更不可浸淫其中,放纵自身的支配欲,对内损耗精神,对外残贼百姓。其篇又将仁、义等作为“德”的外在表现,将统治者的身心健全与否,与其可否以仁慈的态度对待臣民二者,联结为一个清晰而简明的结构,步步为营地试图说服统治者爱惜民众,以仁慈的态度对待民众。其文更进一步地明确如何以仁慈的态度对待民众:要像吝惜自身官能智虑一样吝惜民力(亦即前引“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尽可能地避免民力的耗费,令民得以积聚财富(“民蕃息而畜积盛之谓有德”),成为早期黄老著作中主张虚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重要作品。
(9)、其次,为讨论《解老》与《韩非子》其他各篇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针对《解老》与《韩非子》其他篇目之关系,学界多有争讼:不断有学者对该篇是否为韩非或韩非学派作品提出怀疑,同时又有诸多前贤将其作为韩非子思想的“哲学基础”在上述“德”论角度上,该篇于诸多层面,皆表现出有异《韩非子》其他篇目旨趣之处。譬如对官能思虑的吝惜,及其暗含的对君主介入具体事务的反感,与其他篇目反复强调之人君须亲自掌控具体权力(例如《二柄》以田常、子罕事例,强调君主须亲自掌控刑德之权等)并不全然一致。又如,“德”论养身眉寿的宗旨,与《显学》篇以为寿命无法受人掌控、养生之论实为狂语(“今或谓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则世必以为狂。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于人也……”)、“重生之士”实为欺骗统治者之举等指摘正相冲突。更为重要的是,前述有德之“圣人”对万事万物所展现的博大仁慈,又与他篇反复指摘仁慈迂曲有害,惟有威势与严刑(如《五蠹》以“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事例,言“见爱而未必治,虽厚爱矣,奚遽不乱”等),以及将人民视作达成政治目的之工具(如《显学》谓“夫上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等)方可致秩序与富强等鄙薄见解,更判若云泥。由此,今本《韩非子》中,并非仅有单面向的“法势术”结构;前述价值倾向上的歧出,正是前贤疑惑《解老》“真伪”的缘由。判断《解老》文献“真伪”、学派归属等问题,自需各方面证据的充分;而上述差异,即可作为其中一类可供参考的证据。
(10)、其“本质属性”说。如任继愈称“‘德’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因为“韩非论证说‘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积精是身的根本,资财是家的根本,人民是国家根本”周勋初亦称“德:我国古代哲学概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黄裕宜亦认为:“‘德者,内也。得者,外也’已经明确的定义德为‘内在的德性或本质’”
(11)、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13)、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14)、“关,讥而不征”。关卡对于来往的旅客只稽查,不征税。
(15)、(答案)职责: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2
(16)、“势”。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
(17)、郭沫若用“犀利”“恣肆”“深厚”“峻峭”四个词语分别概括了先秦四大散文家作品的风格。符合这四种风格的散文家依次是:
(18)、由此可见,韩非在叙事材料的采集加工上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阅读《韩非子》一书,可以由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入手,通过咀嚼故事的内涵,可以更深入细致地窥见韩非思想的触须,这对于理解《韩非子》一书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19)、 (8)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70-371页。
(20)、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
3、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1)、(2分)科技发明:德国内燃机、汽车;美国白炽灯泡、飞机。(2分)
(2)、君权为大,清除世袭贵族,韩非认为国家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3)、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4)、他的这些论文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5)、0年的80%下降到1801年的50%。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城市体系的
(6)、分)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2分)
(7)、(答案)共同之处:对原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都推动了社会的
(8)、(3)(唯物史观)上述材料,反映了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2分)
(9)、施由国家控制,但是政府将一些小规模的企业转交给私人所有。政府还允许农民以自由市
(10)、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当时,在中国思想界以儒家、墨家为代表,崇尚“法先王”和“复古”,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
(11)、 (9)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7页。
(12)、1“仁政”。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他 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 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 反对兼并战争。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 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的“仁政”,就必须让百姓们得到实际的好处,能够生活的衣食无忧、幸福安宁。
(13)、 (15)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324页。
(14)、有利于城市体系的形成。(每点2分,共4分)
(15)、韩非的探索精神使其成为先秦诸子的一个缩影,韩非在融合其他诸子之后又不遗余力地将其弱点作为自己思想体系下的驳难对象,墨家学派也不例外。从历史背景来看,战国中后期的墨学主流在西方强秦,根据韩非晚年的轨迹来看,韩非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是非常有可能的;从文本本身来看,对《韩非子·显学》这篇学术总论成书时间的考察,我们可以确定这篇的成书时间应该也在韩非晚年之时,加之《韩非子·问田》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涉及到墨家后学田鸠的相关事迹和言论,我们基本可以断定韩非思想渊源中有墨家学说的存在。
(16)、我想,要回答這些問題,就應該對知識背景或意義系統中包含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關係加深理解。我們看前人研究中所表現出來的知識背景或意義系統,說起來是事實判斷,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價值觀支配的。法家看法家與儒家看法家,觀點相反,但都是價值觀在起主導作用,它們在研究方法和結構上應該是一致的。用西方的民主自由觀念還是獨裁專制觀念情況相同。如果今天有人研究《韓非子》,聲稱自己壓根就不想從價值觀上做文章,只想把文獻讀懂弄通行不行?這當然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可是做起來,真的能完全擺脫價值觀的影響麼?真的能把研究變成純技術的工作麼?我想是不是可以這樣來理解。其持這種主張或態度的人或許可以做到不從以往的法家看法家、儒家看法家、自由民主觀念看法家的知識背景或意義系統來做研究,但擺脫這種知識背景或意義系統本身就有價值因素滲透在其中,就像無神論與有神論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一樣;其任何研究都離不開以往的資源,都要從以往的資源中獲取資料和方法,而以往的資源中,哪怕被認為是純粹的語言文字資料,其實也免不了會有價值觀的因素在其中,所以要想徹底擺脫價值觀的影響是不可能的;其徹底擺脫價值觀的影響是不可能的,這不等於說想要擺脫價值觀的影響與完全投身於價值觀的爭論是相同的。據我觀察,想要擺脫某種(些)價值觀(例如儒家、西方民主自由)引領的朋友中,有的又接受另外的價值觀(例如威權主義)的引領,有的則聲稱並竭力清除任何價值觀的影響可又不得不使用含有價值觀因素的歷史資料,這就是現實。
(17)、付它面临的美苏对抗的严重局面,也为了改变它在世界上霸权地位日益衰落的国际形象,
(18)、综上,鄙意《解老》“德”的涵义,应回到篇文所明示之“身全”上,表示身心的健全。其篇作者以“德”形容其他事物,皆可视作以人的身体比拟后者。其篇先提出身心健全有赖于避免身心官能的动用,以及保持一种“意无所制”的超脱境界;而后又云“思虑静”“孔窍虚”即可减少思虑行动对形神的耗费,且汲取新的“和气”,令“德”得以维持。此种质与量的不一致,盖与篇文“德—仁—慈”的结构有关:这一结构主张“仁”是德的表征;“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则为“慈”;故有德之人将以慈爱态度待人接物。如此则有护佑其人其物的表现;其动机欲达成目的,则须体认与其人其物相关的“道理”;然而所慈爱的对象,与所须体认的“道理”,皆是心思与行动上的羁绊,使有德之人无从保持“意无所制”之状态。
(19)、孟子还讲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管理。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0)、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的表现。(4分)
4、韩非子以及思想主张
(1)、——摘自季明《古代中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2)、韩非是百家争鸣时代最后的一个大思想家,他身上汇集了先秦诸家的痕迹。在他之后,分裂了将近五百年的中华大地将归于一统,持续了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国家缓缓拉开帷幕。韩非在旧时代谢幕,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亲手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那么,这个口吃讷言,下笔冷峻,将世情狠狠划开的韩国公子,其生平思想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期的读书会便是围绕《韩非子》一书展开,我们的发言人将从多元的角度切入对这本书进行解读。
(3)、總之,二十世紀的中國,對於法家思想存在著兩種相反的態度,一方面,對於法家的同情仍然存在,從法家的角度看法家,從西方某些類似的主張強力的思想傳統看法家的做法仍然存在,不然就不會有從正面表現法家形象的那麼多作品在流傳;另一方面,學術界主流觀點仍然是儒家和民主自由觀念的頑強結合,這種混合的觀念似乎仍強有力地操控著評價法家思想的話語權。
(4)、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成立的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
(5)、材料二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措施。1870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
(6)、“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者.仁、义、礼。
(7)、韩非出身儒家,但他的思想体系却是法家。他多次上书韩废王用法家思想治国,却没有受到韩废王重视。
(8)、出了与隋唐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趋势的某种不协调。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适
(9)、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特定的身份决定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立场。他极力主张绝对的王权,一切以君主利益为重,原因在于他意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想要统一国家力量,更有效率地利用国家资源,实现富国强兵,从而避免韩国覆亡,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因此,韩非追求的政治目标是维护宗族的整体利益。
(10)、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11)、(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在社会治理模式上的共同之处。
(12)、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3)、(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14)、两个核心理念——自由、民主有密切的联系。就它与自由的关系而言,妥协是暴力之外唯
(15)、(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16)、《韩非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韩非的思想和主张,体现出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关韩非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术、势方面以及学术价值和文体研究等方面,但其史料史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深入的研究。先秦时期各种学术融而未分,在《韩非子》中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材料,可从各种不同角度加以利用,多方开发。韩非子在处理和深入挖掘史料上具有独特的眼光,全书体现出浓厚的说理特征。在说理过程中,韩非子援引大量的历史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讲究运用史料、论从史出。所谓运用史料是指恰如其分地选择史料证明你的论述。“论从史出”是说史学论文的叙述和论点以史料作为根据,不是主观臆想。在运用这些历史事实的过程中,韩非子并非全部引用,而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援引,其宗旨是来佐证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纂引这些历史材料时,主要从以类相聚、史论结合、异说并存等方式来处理史料,别出心裁、形式独特,对后代影响深远。以类相聚主要存在于说理性散文、学术类文、故事类文等文体中。史论结合主要有显性史论、隐性史论、显隐结合的史评等形式。韩非处理史料的方式体现出韩非思想严谨务实的风格,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评论“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道出了韩非严苛不阿,语切要害的风格特色。
(17)、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言辞却善著书。
(18)、人性观。韩非批驳了儒家的性善论,他认为“仁义”是虚幻的,不变的只有对“利”的权衡与追逐。这不代表韩非的观点就是性恶论,毕竟善与恶之间,还有无善无恶的自然人性论,这样评价韩非的人性观似乎才更加客观和符合现实。韩非的非道德主义与法术势一体共同构成了他的完整政治方略。
(19)、杨墨本是硬币的两个面,故杨墨互补,然古往今来人们都以孟子“距杨墨”的一般思维方式评价杨墨,这是有失公允的。
(20)、(答案)史实: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分)目的:改善在美苏对抗中
5、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妥协因而被认
(2)、法》,促进政治民主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近
(3)、至于势是指君主的绝对权威性,无论是法还是术,最终都要由君主牢牢攥住。可以说,韩非的理念就是秦王嬴政夺取天下的秘诀。
(4)、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术,势”。
(5)、间空当过大的缺陷;适应了当时的形势,巩固了政权。(2分)
(6)、其次,一些个人建议:题目表述不通顺,个人建议稍加修改;文章第一部分论述详细而且条理清晰,但第二部分有些简略且与整篇文章联系不够紧密。我觉得第二部分可以将秦始皇“焚书”的前因后果以及“焚书”的类型做详细的论述,再结合第一部分《韩非》中体现的“息文学”、“轻视书籍”的思想,从而找到两者的相关关系,这样更能契合文章的论点。;结尾有些仓促。一般来说,论文最少由三个部分构成。在结尾部分可以将中心主题强化论述,这样显得有头有尾。
(7)、针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或应从“仁”说起。篇文看来,“仁”是“德”的外在表征(“……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德”是“仁”的内在条件(“失德而后失仁”),有如前述。有德之人,方可具有“仁”心,以善意对待外界。于是“仁”成为“慈”的基础。《解老》云:
(8)、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每一次思想的跳跃都经历了极其长时间的众人积累,这也再一次的凸显了道家的生命力。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
(9)、(西北师范大学18级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研究生)
(10)、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
(11)、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12)、由此所述,韩非的历史地位由其立言得以建立,因此,要了解和理解韩非,读其书是最主要的方面;韩非具体的生活经历是次要的方面,但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13)、(3)(唯物史观)上述材料中英、德、美三国的发展说明了什么?(2分)
(14)、韩非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他面对战国末年新旧势力激烈斗争和诸侯割据的局面,总结了天子弱小而诸侯强大的历史教训,主张建立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他的著作中,出现像“新圣”“严天子”“王资”“帝王之资”“兼天下”之类的词句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愿望。
(15)、这句话的意思是,韩非喜欢研究法家的学术思想,他的观点源于黄帝和老子。他结合道家思想的精髓,探讨法家治国的道理。
(16)、《韩非人性论的政治导向》:作者认为韩非的人性论阐发的是人性自利自然主义论,正因为对人性有如此的认识和判断,韩非推崇以二柄为手段治理一个国家从而构建了一个君主本位来驾驭群臣和治理民众的治世图式。全文以韩非的人性论为推导起点,细致论述了韩非提出的重要的政治概念的起源继承与发展关系,特别是将韩非与荀子观点列出,进行了清晰有力到位的比较,令人印象深刻。
(17)、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
(18)、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19)、法治改革,独尊法家,这是韩非作为法家代表的精髓所在,提出了法、势、术相统一的“法治”思想体系,假若不重视“法”,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20)、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d”“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子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1)、韩非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中,韩非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2)、历史观。韩非特别强调“变”,他的常变观“准历史进化论”认为,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要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采取主动的态度作出应对。
(3)、严刑治罪,为了使人民顺从,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韩非认为必须实行严刑重罚。减轻徭役和赋税,韩非子认为严重的徭役和赋税会让臣下强大起来,不利于君王统治。
(4)、济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10年德国的工业总量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美国第一次把专利
(5)、(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6)、在认识论方面,韩非受荀况的影响最大。他认为,人们的认识都必须依赖于感觉器官,人的眼睛能看东西,耳朵能听声音,心能思考问题,这都是人具有的自然属性,所以他称之为“天明”、“天聪”、“天智”。他清楚地说明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与认识对象的关系,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在认识方法上,韩非主张“去喜去恶”,切忌主观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成见来左右人们的认识。检验认识的标准上,则提出了“参验”的方法。韩非所说的“参验”,就是对各种情况在进行排列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检查验证认识的正确与否。他认为只有按认识的规律办事,才能“得事理则必成功”。反之,就是主观的妄想和臆测,这样就必然失败。韩非的认识论,虽然还属于朴素唯物论的范畴,但它的理论思维水平,无疑是先秦思想家中最高的。
(7)、材料三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
(8)、《韩非子》,中华书局,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
(9)、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10)、墨子提出了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11)、 (16)前贤针对《解老》真伪的讨论,可参见容肇祖《韩非子考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9-43页;郭沫若《十批判书》,第157页;陈启天《增订韩非子校释》,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721页;蒋伯潜《诸子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352页;潘重规《韩非著述考》,香港大学中文系《香港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册,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排印本),1966年,第85-108页;郑良树《韩非之著述及思想》,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第196-244页;SarahA.Queen,“HanFeiziandtheOldMaster:AComparativeAnalysisandTranslationofHanFeiziChapter20,‘JieLao,’andChapter21,‘YuLao’”.;等等。试图将《解老》思想融入韩非子思想结构者为数众多,例如张纯、王晓波针对《解老》道、德思想与《韩非子》其他篇目做比较研究,并将《解老》思想归入“韩非思想的哲学基础”;参见氏著《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56页。又如李增将《解老》道理论作为韩非子“哲学”思想之一部分;见氏著《先秦法家哲学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学》,第101页。
(12)、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2/棉布占1/2以上。……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13)、材料一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
(14)、会;法家:“以法治国”等法治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2分,言
(15)、(2)根据材料概括驻藏大臣的职责。“金瓶掣签”体现了清政府处理边疆事务具有怎样
(16)、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
(17)、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18)、(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19)、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善著书。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
(20)、韩非从人性的好利恶害出发,通过“二柄”即赏罚因性任法,想要把人性的自利导向于有利于君主,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方向。本文从韩非对荀子,老子及前期法家人性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出发,分析韩非的人性论思想,认为赏罚是约束好利人性之手段,简单阐述了赏罚的依据和原则,试图探究韩非想要构筑的治世图式。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分析了韩非人性论对荀子、管仲、老子的继承与发展,通过研究发现,虽然韩非指出人性的好利恶害,但并未对其作出善、恶之分,他用客观的事实陈述,表现出价值中立的立场。再根据由物欲所激发的好利恶害的人性,韩非进一步提出物质激励或赏罚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第二论述了约束好利恶害的人性的途径是“二柄”即赏罚,然后简单分析了“二柄”的内涵,依据及原则。第三阐述了韩非构建的治世图式:构建了一个君主本位,来驾驭群臣和治理民众治世图式,也就是以“势”为前提,以“法和术”为手段通过赏罚来驭臣和治民的愿景。这个治世图式,总括来讲,韩非观察到人人的自利自为,这种利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祸害,那么治理国家就必须掌握人性,从人性出发。因此,对于这一本性,韩非认为要因性任法,通过赏罚加以利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合理利用法术,建立了一个君主拥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总之,韩非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认为人性不能改变,也无需改变,应该加以利用和发挥,发挥这种本性的唯一手段只能是刑赏法制,而非道德教化。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治已经不能维护统治,为了更有效的在那个时代实现天下的治理,韩非认为应该讲究君主的绝对权威,构建了一个君主本位,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法和术为手段的治理国家的治世图式。
(1)、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韩非无法在韩国施展他的抱负。他作为王族公子,愿意奉献一切,于是才有了出使秦国、死在他乡。
(2)、第二组包括《奸劫弑臣》《说疑》《爱臣》《八奸》《备内》五篇,重点分析了奸臣篡权的各种阴谋活动,还分析了宫廷内部潜藏的危险。
(3)、第九组包括《说林》上、下两篇,是韩非搜集的原始资料。
(4)、生活在战国后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成者,他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法”融入与“术”“势”一体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在“法”“术”“势”一体化的过程中,“法”与“术”实则为一明一暗两套工具,“法”以明确的尺度为衡量标准,而“术”则造就了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主。秦汉之后的中国政治常被今人批评为“阳儒阴法”,后者往往指的就是法家的“术治”与“势治”。如果把儒家礼治的政治思想概括为“正”、“大”、“光”、“明”,法家对应的则是“虚”、“静”、“严”、“诡”的统驭臣民的行政方法,儒家强调用人的贤明、品德去治理国家,凭借的是影响力,即人治;韩非构想的理想人主,应当是深谙法术,并且认可、推崇“法术之士”的人,这里的“法术之士”是具有特殊行政能力的人,他们具有某种政治理想。他们的使命是将自己在政治上的想法上达给执政的人主。儒法虽然在具体观点上有不同,但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相同的——“道”,儒法在政治领域两相扶就的融合,成就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宏大历史气象。
(5)、在邦国内部,需要君主强有力的政治控制力,实行专制、集权统治。如何分配政治成员的权力?韩非提供的是由“人主”单极支撑的结构,也就是“一君独道”,人主不从事具体的事务,甚至要放弃某些具体的行政权力,“臣”“吏”才是具体行政权力的行使者,他们才是“狡猾的社会管理者”。“臣”与“吏”的区别在于,前者多指人主身边的官员。人主只需要管理好“臣”“吏”,通过“治吏”“治臣”来达到治理国家的政治目的。“治吏”的方法是韩非关注的重点,他认为儒家主张的“仁政”是没用的,要运用刑赏手段,引导民众建立有利于集权统治的行为模式,因此,人主要牢牢把握“赏罚”二柄,用法术(前面文中有所阐述)治吏,依法、有度地赏罚,适当分给臣下一定的权力,调动臣下做事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去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要限制臣下的权力,防止臣下权力过大对君权构成威胁。在韩非的眼里,“臣”“吏”是一群怀有私心并且阴险狡猾的人,他们的个人利益其实与国家利益相背,因此,在以王权为核心的单极权力体系中,人主要时时警惕臣吏的权力。要重点防范近臣、重臣、朋d,将法与术相结合,以法治吏、以法制权,同时还要掌握“术”道,以“术”察奸止奸。这也就恰当地解释了为何“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中国政治传统历来重视“吏治”,因为作为最高权力掌控者的君主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具体的行政管理目标需要通过官吏才能够实现,还要不失时机地使用一些断然措施来消灭政治对手或潜在敌人。韩非的眼里,民众是无智的,是应该被统治的。他主张利用“民”的“性”、“情”,引导“民”的行为,构建一种“全性情”的理想社会。他将君主专制和政治集权相结合的精密思考对中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7)、《墨学视域下的韩非子>思想还原》:作者论述逻辑清晰,讲韩墨思想之间的联系从韩非的活动轨迹抽丝剥茧,以文本作为佐证,以田鸠作为纽带,层层深入分析了从墨子之法到韩非之法,从墨家的尚同到韩非的绝对君权,从墨家的实用主义道韩非的非道德主义这三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文笔清晰有力,论证过程丝丝入扣,值得我们效仿。
(8)、(2)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政府政策的特点,并概括“新政”的主要措施。(4分)
(9)、文中“关于韩非人性论的争议”一段,若要做成综述并单列成段,可再详实些。但从全文而看,此段仅为表明笔者立场即韩非继承了荀子及前期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若单列,衔接较不自然且略显繁琐,故可以精简后直接放在“继承与发展”段的前面。
(10)、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
(11)、《韩非子》五十五篇文章,按内容来看可分为十组:
(12)、材料二美国政府在坚持了二十多年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已日益破产的情况下,……为了对
(13)、为是自由不得不付出、并且也值得付出的代价。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
(14)、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15)、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16)、春秋时期的政治体制是宗法分封制,官僚系统基本由世卿世禄的贵族组成,君臣是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可以说,一国即一家,诸国一大家。在这样的统治体系下,社会的利益分配建立在宗族关系之上,贵族有封土,有私人军事力量,通过出任官员掌握议事议制的权力。在田氏代齐、戴氏取宋等历史事件中,篡位者均为公族之后。由此说来,贵族所分享的政治权力很强大,足以对王权形成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