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自胜(文案精选62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09-30 10:22:00 浏览59

韩非子名言名句大全自见之谓

1、韩非子自然观

(1)、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群臣恪尽职守,百官行事有法可依;君主根据他们的能力加以任用,这就是遵循常规。)

(2)、人不能同时用两手画出两种形状不同的图画,说明心无二用。

(3)、1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君主的利益在于任用有才能的人为官,而臣下的利益在于庸庸碌碌却能居于高位。)

(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5)、1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韩非子·备内》

(6)、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7)、家中有固定的产业,即使碰到荒年也不致挨饿;国家有稳定的法度,即使遇到危难也不致灭亡。

(8)、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9)、1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逾至。(用肉来驱赶蚂蚁,蚂蚁反而会越聚越多;以鱼来驱赶苍蝇,苍蝇也会越来越多。)

(10)、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叫做重,稳健执掌权位叫做静。权重的,就能驱使权轻的;虚静以待的,就能控制浮躁不安的。

(11)、千里之马时一有,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韩非子·说林下》

(12)、圣人治国,未等用刑,人民就服法,这样国力就强大;未等开战,就稳操胜券,这样必胜无疑。

(13)、假如我们能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更加稳重、安静一点,那么你肯定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也会取得新的进步。

(14)、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

(15)、译文: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16)、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韩非子·饰邪》

(1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18)、译文: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

(19)、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

(20)、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2、韩非子自胜

(1)、译文:君主有一点疏忽,臣下就会得到成倍的利益。

(2)、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3)、“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改变)主位”–––––––中国官场是恶虎相争的角斗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君王要紧握权柄,时时抑制、杀戮爱臣、贵臣。

(4)、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管子·宙合〉

(5)、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6)、译文:君主的奖励与赞誉微薄,而出言有难以兑现,臣下就不会为其效力,君主的奖励与赞誉丰厚而且很少食言,臣下就会拼死效力。

(7)、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墨子

(8)、我们常说,战胜自己。这不是鸡汤,而是从中国古代就有的硬道理。从老子到韩非子,都告诉我们,胜过别人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要战胜自己,改正自己的的缺点,这才是真正的强大,也是最难做到的。

(9)、没几年,秦国就渐新强大,奠定起统一天下的基石。

(10)、1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沉迷于华丽却毫无价值的辞藻,国家有可能灭亡。)

(11)、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12)、35“去好去恶,群臣见素”(君主不表现出好恶的感情,让大臣们无法揣摩)–––––中国的帝王们一个个都像神秘的红衣主教,喜怒莫测,行为变幻不定。

(13)、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14)、人不借助镜子,光凭眼睛不能修整自己的胡须和眉毛;不通过道术,仅有智慧不会发现自己行事的失误和偏颇。

(15)、译:法律的执行没有信用,则君主会有危险;刑责的施行不够坚决,邪恶的东西就会层出不穷。

(16)、“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之,而不肖者不用之也。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势者,养虎狼之心而成暴乱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中国兵家强调“势”,法家也强调“势”,韩非子的学说是法、术、势三位一体。

(17)、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韩非子·观行》

(1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9)、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韩非是韩王之子,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20)、译文: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3、韩非子自胜之谓后半句是什么

(1)、译文: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2)、译文:有所禁止,是君主之道,必须公私分明,严明法纪,不徇私情。

(3)、宠臣过于亲近,必然会危及君主;大臣地位太尊贵,一定会改变君主的权位。

(4)、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5)、1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如果对对方的箭法有把握,那么即使是关系再疏远的也不会怀疑后羿的箭法;如果没把握射中,那么即使是母亲,也会逃避自己的孩子。)

(6)、译文:臣下在琐碎之事中表现出的忠诚,会使国家真正受到损害。

(7)、“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明确地行赏),则民劝功(劝勉立功);严刑,则民亲法(重视刑法)”––––––严刑峻法,统治者把人民当作猪狗,那么,人民也把统治者当作压迫自己的天大仇人。最终,遵从韩非子之法的秦帝国被人民击得粉碎。

(8)、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在小事上耍小聪明的人不能让其谋划大事,在小事情上忠心的人不能命其主管法律。)(说明∶这样的人缺乏全局观)

(9)、译文:不使用辅助工具而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度量,即使是奚仲那样的巧匠也做不成一个车轮。……如果君主能够以刑罚之术为本,普通工匠懂得使用辅助工具,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10)、译文: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1)、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

(12)、“是故大臣之禄虽大,不得借威(耀武扬威于)城市;d与(d羽、仆人)虽众,不得臣(拥有)士卒。故人臣处国无私朝(没有自己的小朝廷),处军无私交”––––––在韩非子的眼里,臣子之间不得私下往来,军人之间不得有私交,否则是另立“私朝”,这是杀头之罪。

(13)、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解老》

(14)、1以积怒而御积怨,则两危矣。(君臣上下以怒对怨,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危机。)

(15)、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16)、译文:那么过重民众就会敬畏掌权的大臣二轻视君王,于是也就会归附大臣而与君离心离德了。

(17)、“有令不听从,谓之勇。少欲、宽惠、行得,谓之仁。私学成群,谓之师徒。”–––––––韩非子反对儒家之“勇”、“仁”、“私学”,认为皆与法制背道而驰。

(18)、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19)、译文:推崇私行而轻视公功的,就有灭亡的可能。

(20)、1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韩非子·难一》

4、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去甚去泰,身乃无害。——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韩非子·扬权》

(2)、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彻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会茂盛生长。)(说明∶事先将危害国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