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名言及翻译(文案精选145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09-30 10:22:02 浏览59

韩非子名言名句带翻译

1、韩非子名言警句与解释

(1)、感悟:以绘画为例,旨在说明做事的道理。人不能同时用两手画出两种形状不同的图画,说明心无二用。

(2)、选自《韩非子·五蠹》。(译文)连米糠和酒糟都吃不饱的人,不会去追求精美的食物。粗衣短袄都是破破烂烂的人,也不会去期待那绣衣丝绸。

(3)、(感悟)出自《韩非子·大体》。这两句大意是: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4)、“孔、墨之后,儒分为墨离为三”,文章开头便从儒、墨两派的历史流变说起,接着指出都因为“取舍相反、不同”,已难判定是否“真尧、舜”、“真孔、墨”。韩非说:“无参难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不用事实加以验证就作出判断是愚蠢,不能确定事物的真相就把它作为依据是欺骗。在韩非眼里,“显学”不过是“愚诬之学”。韩非这里提出了著名的“参验”论,以之作为检验是非的标准。《奸劫弑臣》篇亦有曰:“循名实以定是非,参验而审言辞”,必须考察名称和实际是否相符才能判断是非,只有通过比较验证才能判断言辞是否正确。儒家等学说祖述“先王”、“必定尧、舜”的言论就是未经“参验”的“妄发之说”(《问辩》)、“杂反之辞”。这种经验主义的“参验”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他在认识论上作出的重要贡献。

(5)、这两句体现了韩非主张变革的进取精神。如果头脑僵化,一味照搬过去的条条框框,而不思变革和创新,那是办不好事情的。

(6)、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7)、(译文)没有比在闹市分尸示众更重的惩罚了,但这样还是不能制止,是因为偷采黄金的人(觉得自己)不一定能被抓到。

(8)、以目失镜就无法刮脸剃须为喻,说明身失道就不辨是非的道理,强调了立身行道的重要意义。

(9)、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10)、(感悟)出自《韩非子·功名》,大意是: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11)、(感悟)自出《韩非子·安危》。这两句大意是针刺骨上的病毒,局部感到小痛而整个身体却得到长远的健康;耳听深刻的忠言,心里感到小不舒服而国家却得到长久的洪福。

(12)、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13)、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14)、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汉陈蕃语

(15)、译:在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要敢于挺身而出,把死当作回家一样。

(16)、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17)、文公召宰人而谯之曰:“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为以发绕炙?”

(18)、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19)、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文公曰:善。辞雍季,以舅犯之谋与楚人战以败之。归而行爵,先雍季而后舅犯。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谋也。夫用其言而后其身,可乎?文公曰:此非君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时之权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

(20)、(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蠡》篇。大意是: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

2、韩非子名言及翻译

(1)、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2)、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

(3)、(感悟)出自《韩非子·功名》。这几句的大意是:一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4)、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5)、(感悟)出自《韩非子·饰邪》大意是:有小聪明的人不可让他谋划政事,只知忠于私利的人不可让他掌管法制。

(6)、译:有志气的人活在世上,应当敢于跟各种不利于国家的行为作斗争,哪能只满足于处理好自己小家的小事呢?

(7)、出自先秦《韩非子·有度》。刑过,惩罚有罪之人。遗,遗漏。匹夫,指最平常的百姓。依法惩罚有罪之人要不避权贵,奖赏有功之人要不遗漏贫贱普通之人。这句话以赏罚要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8)、〔注释〕所至:至,极,最。所至,造诣最高的人。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子思:孔子的孙子,主张“中庸之道”。颜氏:指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孟氏:孟轲,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漆雕氏:姓漆雕名启,孔子的弟子。仲良氏:无从考证,一说为《礼记·檀子》之仲梁子,鲁国人。孙氏:一说为孙卿,即荀况。乐正氏:曾参的门徒。相里氏:相里勤,墨家代表人物。相夫氏:墨家代表人物。邓陵氏:邓陵子,后期墨家中南方的一派。取舍相反:取,采用;舍,舍弃;反,矛盾。这里指当时儒、墨两家内部各学派相互差异。俱:都。诚:真实。岁:年。审:定。必:确定。参验:参考验证。据:以……为根据。杂反:杂,杂乱;反,相互矛盾。葬:丧葬制度。服丧:守孝。礼:礼遇。破家:倾家荡产。大毁:极度哀伤。是:肯定、赞成。非:反对。戾:乖戾、不近人情。议:主张。不色挠:不屈从于别人。臧获:奴婢。设:提倡、主张。随仇:报仇。囹圄(líng yú):监狱。宽:宽厚、气量大。夫:语气词,无义。恕:宽恕。术:道。常议:一定的准则。常,固定的;议,通“仪”,标准。兼时而至:同时到来。缪行:缪,通“谬”。荒谬、错误的行为。语治:谈论治理国家。无资:贫穷、匮乏。相若:相似。旁入:意外收入。非力则俭也:不是勤劳就是节俭。疚:久病。堕:懒惰。征敛:征收。〔51〕疾作:努力耕作、工作勤快。〔52〕易其胫一毛:易,换取;胫一毛,小腿上的一根毫毛。在这里指不愿意牺牲个人的小利。〔53〕轻物重生:轻视物质利益,看重自己的生命。〔54〕陈:拿出。〔55〕重殉上事:勇于为君主牺牲自己。〔56〕服:钻研。〔57〕税:征税的对象。〔58〕参明:高明。〔59〕执操不侵:坚持操守不受侵犯。执,坚持;操,操守;侵,侵犯。〔60〕自好:自爱节操,指爱惜自己名声。〔61〕家斗:私斗。〔62〕疾战距敌:奋战抗敌。距,通“拒”,抵抗。〔63〕难至:指战争来临的时候。〔64〕听学:听取学士的话。〔65〕息其端:将他的主张扼灭于萌芽之中。息,止;端,开头、苗头。〔66〕容:仪表。〔67〕几:接近。〔68〕辩:言论。〔69〕失实之声:不符合实际的感叹。〔70〕眩:迷惑。〔71〕为:由于。〔72〕华下之患:华下,地名,战国时孟卯率赵魏联军伐韩,秦将白起出兵相救,战于华下,联军打败。〔73〕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74〕青黄:冶炼时的火色。〔75〕必:判断。〔76〕形容:外形体貌。〔77〕末涂:终途,涂,通“途”。〔78〕驽良:指马的好坏。〔79〕课其功伐:指考察臣子的功绩。课,考核;功伐,功绩。〔80〕劝:勉励。〔81〕袭级:升级、逐步提升。〔82〕治:治绩。〔83〕象人:俑人,用土、木、草等材料所做成的殉葬假人。〔84〕官商:用金钱买得爵位的商人。〔85〕一贯:一样。〔86〕毋军劳:没有军功。毋,通“无”,没有。〔87〕祸:过、责备。〔88〕事类:事情的类似性。〔89〕敌国:指实力相当的国家。〔90〕说:通“悦”,喜爱。〔91〕执禽:古代朝见君主时持禽类作为礼物的一种制度。〔92〕悍虏:强悍的奴仆。〔93〕暴:暴行。〔94〕为吾善:自我完善。〔95〕用:使。〔96〕什:通“十”。〔97〕齐:一致。〔98〕圜:通“圆”。〔99〕隐栝之道:运用矫正工具改造自然物的原则。隐栝,运用矫正竹木弯曲的器具。〔100〕弗贵:不看重。〔101〕自善:自动为善。〔102〕适然:偶然。〔103〕狂:通“诳”,欺骗。〔104〕说:通“悦”,讨好。〔105〕谕:明示。〔106〕度:法度。〔107〕倍其初:比原来加倍。〔108〕助:有助于治理国家的东西,指法度和赏罚。〔109〕巫祝:巫,古代以歌舞降神为人祈祷的人;祝,古代为人祝福的人。〔110〕括耳:括,通“聒”,指吵闹、喋喋不休。〔111〕征:验。〔112〕简:轻视。〔113〕传誉:流传的佳话。〔114〕饰辞:夸大其辞。〔115〕者:通“诸”,之。〔116〕腹:疑作“复”,更加。〔117〕箫痤(pì cuó):箫,剖开;痤,疖子。〔118〕寖益:逐渐加重。〔119〕厚:增多。〔120〕介:铠甲。此指武装。〔121〕私解:私下相互争斗。〔122〕疾:奋力。〔123〕圣通:圣明通达。〔124〕知:通“智”,智慧。〔125〕决:疏通。〔126〕浚:挖深。〔127〕谤訾:恶意诽谤。〔128〕适民:迎合人民。〔129〕端:开端、根源。

(9)、感悟:我们考虑做一件事,通常人都会想如何让成功。却很少有人想到,考虑到失败的因素。

(10)、(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宰相一定从基层州部兴起,猛将一定从基层卒伍发端。

(11)、韩非从“参验”论出发,提出了一套任用选拔官吏的原则。韩非认为必须量功录用,注意严格考核,说“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即放在一定的官职上试用,再考查他的功绩。又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须从地方低级官吏中提升起来,猛将应当从士兵中选***的。这实际上是对贵族世袭制的一种挑战。《八经》中说得更明白:“官袭节(级)而进,以至大任,智也。”《问田》还说:“不试于毛伯,不关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韩非把注重考查,逐级提升官吏提高到关系“失政亡国”的高度来认识。这对今天的现实来说,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12)、译: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都进入我们的耳朵,所以,作为一个读书人,家事、国事,天下的事情,各种事情都应该关心,不能只是死读书。

(13)、(感悟)要做成一件事,有时候需要先打破做成这件事的想法。或者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考虑让这件事失败的那些因素,只有避免这些失败的因素才能成事。

(14)、译文: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5)、但是一旦我们忽略这些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那么可能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其实一旦我们能把失败的因素考虑全了,并且采取措施避免,就接近成功了。

(16)、(译文)令尹很傲慢且喜欢兵器,你一定要小心遵从,先赶快在厅堂下面和院子门口把兵器陈列好。

(17)、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用肉来驱赶蚂蚁,蚂蚁会越来越多;用鱼来驱赶苍蝇,越赶苍蝇就会越来。说明处理问题要有正确的措施。

(18)、(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蠹》篇。贾指的是经商,做买卖。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袖子长了好跳舞,钱财多了好经商。

(1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0)、(感悟)自出《韩非子·喻老》。这几句大意是:千丈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

3、韩非子名言名句及解释100句

(1)、韩非讲“法治”,还数列了一大堆主张:“明君务力”,“举实事,去无用”,“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不务德而务法”,不“求贤智”,不“期适民”,“明吾法度,必吾赏罚”,“民智之不足用”等。归总起来说无非是注重实力、强调功利、推行强权政治。就其积极方面而言,是当时“争于气力”的现实在意识领域中的一种反映,但可以看出韩非是轻视民众的智慧和力量的。

(2)、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译:火的形状威严可怕,人们害怕不敢接近,因此很少被火烧伤;水的样子绵软柔弱,人们喜欢游泳戏水,因此被淹溺的人很多。

(3)、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不拘小节,不重微害,不在小处注意消除隐患,最终必酿成大祸。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即来于此。可用于劝诫人们立身、处事要防微杜渐,防患于萌芽状态之中。

(5)、出自《韩非子·有度》。有度:有法度。国家不会一直富强,也不会一直贫弱。执法者一定要坚决,这样国家便会富强。执法者如果软弱,国家就会变得贫弱。

(6)、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7)、《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蜚鸟尽,赶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论衡·定贤》有“高鸟死,良弓戴,狡免得,良犬烹”,和这两句意思相似。

(8)、《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9)、译文:要做成一件事,有时候需要先打破做成这件事的想法。或者这句话也可以解释成,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考虑让这件事失败的那些因素,只有避免这些失败的因素才能成事。

(10)、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11)、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1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13)、边塞地区的老人丢掉了一匹马,又如何能知道这不是福运呢。

(14)、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15)、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16)、感悟:《孙子兵法》中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就是说,在战胜敌人的时候,要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

(17)、出自《韩非子·五蠹》。在荒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即使是自己的小弟来了,也不肯管饭;在好年成的收获季节,哪怕是疏远的过客也总是要招待吃喝。

(18)、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9)、(译文)我不能破坏君主的法令而亲手砍掉了你的脚,现在是你报仇的时候,为什么竟肯帮我逃走?我凭什么得到你的帮助呢?

(20)、(感悟)出自《韩非子·难一》篇。大意是,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要很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4、韩非子经典名言30句

(1)、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政策和策略也应该随时而变。不论任何方法、措施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况而制定的。没有不变的情况,也就没有不变的方法、措施。

(2)、景公说:“快驾烦且(拉的)那辆马车,让主管韩枢驾车。”跑了几百步,认为马主管赶得不快,夺过缰绳代替他(赶车),赶了大约几百步,认为马没有跑得更快,干脆下车去跑。

(3)、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4)、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5)、(感悟)出自《韩非子·饰邪》,大意是:镜子保持明亮不受干扰才能照出美丑;衡器保持平正才能量出轻重。

(6)、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7)、(感悟)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篇。冶强指的是国家太平强盛。弱乱就是国家纷乱衰弱。阿就是不公正,偏袒的意思。这两句话的大意是,国家太平强盛得力于法治,国家纷乱贫弱是由于执法的不公正。

(8)、韩非为了说明“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的道理,实行严刑峻法,如熔金烫手,最贵重的东西连最贪心的人都不敢轻拿妄取;没有刑罚约束,人人有恃无恐,哪怕是最微薄的东西普通人也会争夺不休。

(9)、选自《韩非子·说难》。(译文)商量事情,因为能保密,所以能获得成功;而说出去泄露了机密,就会失败。

(10)、选自《韩非子·扬权》。腓(fèi):小腿。股:大腿。趣:通“趋”,快走。(译文)小腿大于大腿,是很难走得快的

(11)、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2)、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94〕也,而用〔95〕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96〕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97〕。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98〕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99〕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100〕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101〕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102〕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13)、(译文)夫人知道我喜爱新来的美人,她喜欢新来的美人的程度还要超过我,这是孝子用来奉养父母、忠臣用来侍奉君主应有的态度。

(14)、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5)、译:为国家分忧时,比别人先,比别人急;享受幸福,快乐时,却让别人先,自己居后。

(16)、(感悟)出自《韩非子·喻老篇》,大概意思: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7)、韩非在这里以用刮骨疗毒方法根治大病作比喻,说明了君主能听进逆耳之言,严于律己,改正错误,就能挽救危亡的国家,换来长治久安的政局。

(18)、译: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19)、(译文)我不能破坏君主的法令而亲手砍掉了你的脚,现在是你报仇的时候,为什么竟肯帮我逃走?我凭什么得到你的帮助呢?

(20)、这两个比喻说明,互相矛盾和敌对的学说,不能兼收并蓄,不能同时用来治理国家。后世形成“冰炭不相容”的成语,用来形容两种事物完全对立,矛盾尖锐,有你无我,不可并存。

5、韩非子名言100句与解释

(1)、保守机密,慎之又慎。无论是政治决策、经济情报还是军事机密、科技成就,一切应该保守机密的事情都应该严守机密,谨防泄露,一旦泄密,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方面的重大泄密,将给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因此,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每个人都要引为鉴戒。

(2)、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3)、圣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

(4)、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5)、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6)、译文:火的形状威严可怕,人们害怕不敢接近,因此很少被火烧伤;水的样子绵软柔弱,人们喜欢游泳戏水,因此被淹溺的人很多。

(7)、(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蠡》篇。常可就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

(8)、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0)、感悟:韩非子的同学李斯在其著名的《谏逐客书》写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1)、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2)、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13)、此名句的深层意义是在强调学习或做事要用志不分,专心不二。金庸小说里有左右互搏术,周伯通、郭靖都精通此道,不过毕竟是小说,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

(14)、译文: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15)、出自先秦《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6)、(感悟)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这两句大意是兔子死了,再也用不着猎狗,就把猎狗煮吃了;敌国灭亡了,谋臣再也用不着了,就把谋臣害死。

(17)、(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蠹》。这两句大意是:连糟糠都吃不饱的人,不会去寻求粱肉;连一件完整的粗布衣服都没有的人,不会去期望有文采的锦绣。

(18)、春秋时期,管仲为了帮助他所傅的公子纠回国为君,半路上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但箭射在了衣带钩上,没射中,小白装死倒下,骗过了管仲,之后轻车别道先入国,当上了国君。

(19)、原本已经很美好的东西,用不着再去刻意修饰,因为弄得不巧,反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之嫌。这几句可供引用论述自然生成之物,往往是最美好的,不须要再加以人工的修饰。或引用说明过分地雕琢绘饰,会破坏事物原有的天然风韵。

(2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史记》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2)、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于子?

(3)、译: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老了只能后悔、叹息。

(4)、(感悟)自出《韩非子·显学》这几句大意是:听到某种说法,没有用事实进行验证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不能够肯定的事情却引来作为依据,是欺世骗人。

(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6)、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特别是高层拔的官员和将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否则处理政务,领兵作战就可能是纸上谈兵,耽误国家大事。

(7)、感悟:千里大堤,狂风巨浪未能移其毫厘,可谓牢不可破。然而蝼蚁入侵,日削月割,大堤最终倒塌。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致命的问题,对待事物不能忽视细节,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会由小引大,终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8)、(译文)所以掌握了术来统治国家,身体坐在朝堂上面,有少女的红润气色,对治理国家没有妨害;没有掌握术而统治国家,就算身体劳累消瘦,也还是没有什么益处。

(9)、火的外形严酷,所以人们很少被烧伤;水的外形软弱,所以人们多被淹死。

(10)、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11)、只是人民习惯喜欢用并列的手法来增强语气,所以形成很多种说法比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12)、(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冰块与炭火不能放在一个容器里,严寒与酷暑不能在同一个时间来到。

(13)、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守一成不变的旧规,根据当代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如果头脑僵化,一味照搬过去的条条框框,而不思变革和创新,那是办不好事情的。

(14)、(译文)况且死了的人如果没有知觉,那么你们用我们来祭鼓就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死人有知,我们将在吴楚交战之时,使你们的鼓敲不响。

(15)、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主以为俭而礼之。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今孝、戾、侈、俭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漆雕之议,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今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今兼听杂学缪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

(16)、(感悟)自出《韩非子·安危》。这两句大意是针刺骨上的病毒,局部感到小痛而整个身体却得到长远的健康;耳听深刻的忠言,心里感到小不舒服而国家却得到长久的洪福。

(17)、德是内部所具有的。得是从外部获取的。《老子》“上德不德”这句话,是说具有上德的人的精神不游离自身。精神不外露,自身就能保全。自身能够保全,也就叫做“德”。“德”即得到自身。凡是德,都是以无为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就不完整了。如果使用了,思虑了,德就不能牢固;不牢固,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保全了德。所以《老子》说:“上德不自以为有德,因此才有德。”

(18)、(译文)您并不是偏袒我才这样做,而是与生俱来的仁爱之心本就这样。这便是我心悦诚服并要报答您的原因。

(19)、译:如果想建立个人幸福的小家,必须先让国定安定,繁荣起来。

(20)、(感悟)出自《韩非子·五蠢》。寻常: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这几句大意是:普通的布帛虽然仅有“寻”、“常”那样长,一般百姓不肯丢手;熔化灼烫的金子多达百镒,连最贪心的盗跖也不敢去拾取它。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f式等。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2)、推崇无为、无思作为虚的原因,是说人的心意不受任何牵制,那种不懂道术的人,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故意用无为无思来表现虚的人,他的心意常常不忘记虚,这就是被虚所牵制了。虚是说他的心意不受牵制。现在被虚所牵制,就是不虚了。真正做到虚的人,在对待无为上,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不把无为当作经常要注意的事,就虚了;虚了,德就充足;德充足了,也就叫做上德。所以《老子》说:“上德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仁是说内心自发地去爱人,是说喜欢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喜欢别人遭到祸害;是抑制不住的内在感情冲动,并不是为了求得别人的报答。所以《老子》说:“上仁有所表现的话,并不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义是指君臣上下的联系,父子贵贱的差异,知交朋友的交往,亲疏内外的分别。臣子侍奉君主适宜,下属依恋上司适宜,孩子侍奉父亲适宜,卑贱礼敬尊贵适宜,知交朋友互助适宜,内亲外疏适宜。义就是说处理各种关系很适宜,适宜的才去做。所以《老子》说:“上义表现出来,是怀着目的而去表现的。”

(3)、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

(4)、(感悟)出自《韩非子·大体》,大概意思: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5)、选自《韩非子·说难》。(译文)商量事情,因为能保密,所以能获得成功;而说出去泄露了机密,就会失败。

(6)、感悟:这两句用于强调国家的文臣武将,一定要从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

(7)、(感悟)出自《韩非子·六反》大意是:不被大山绊倒,却被小土堆绊倒。

(8)、如果实行严刑峻法,那么人人畏法不敢犯事,故可以禁止暴乱,若实行儒家的厚德仁政,人就有恃无恐,则难以制止乱事。对法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可以批判地继承。

(9)、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

(10)、今世之学士语治者,多曰:“与贫穷地以实无资。”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而与侈堕也,而欲索民之疾作〔51〕而节用,不可得也。

(11)、出自《韩非子·王蠹》。(译文)长长的衣袖有利于舞蹈,钱多的人有利于经商。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4)、这几句说明了尊重事实的重要性。在作者看来,只有蠢人才会随便听信那些未经证实的言论;只有欺世盗名者,才会道听途说,信口开河。尊重事实,说话要有证据,这样才不会造成失误。

(15)、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16)、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17)、感悟:团结是一个老话题。事实上我们中国人虽然多,但却没团结合作起来。在国外人家都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

(1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19)、感悟:不思八常想一二。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有些事情由于条件限制,可能我们一辈子的做不好,有些东西一辈子也得不到。

(2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译文)夫人知道我喜爱新来的美人,她喜欢新来的美人的程度还要超过我,这是孝子用来奉养父母、忠臣用来侍奉君主应有的态度。

(2)、译: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3)、出自《韩非子·说难》。密:缜密。事情会因为缜密而取得成功,会因为话语的泄露而最终失败。

(4)、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5)、只有小聪明的人缺乏远大的目光和探超的智谋,所以不能让小智者谋划政治大事。小忠属于私爱,而主法则须公心,若让只有私忠的人主法,则难免徇私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