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包括(文案精选82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2-21 09:20:02 浏览59

马雅可夫斯基的重要作品有哪些

1、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重要作品有

(1)、现在看来,这个三人家庭好像很超前很开放。但在当时的俄罗斯,这并不罕见。19世纪六十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中已经有了对类似愿景的描绘。许多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文豪也过着类似三人家庭的生活。其实苏联早期,人们在婚恋、情爱方面都是非常自由的。结婚、离婚都很方便,根本无需冷静一下。这是因为很多布尔什维克革命家继承了恩格斯的看法,即认为婚姻是私有制的表现,一夫一妻制就是对妇女的占有。苏联的第一个女性部长亚历山德拉·柯伦泰,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杯水理论”,她说人满足自己的情欲应该像喝一杯水一样容易。所以,马雅可夫斯基和布里克夫妇的三人家庭不仅不能算是异类,反而是模范的苏维埃家庭。

(2)、(7)茅盾主编《闻一多选集》,开明书店,1951年,北京,第124页。

(3)、“四面八方跑遍,不如去莫农联”,这句广告词是当时马雅可夫斯基的名片。当时许多文坛人士常用这句话来揶揄他不再进行严肃创作,但他自己却说,这句广告词是很高品质的诗。这或许是列夫的“社会订货”文艺观的最佳体现。

(4)、在《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这本传记中,斯德哥尔摩大学俄国文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和瑞典畅销作家本特·扬费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却精彩的一生的追寻,以及展现那个充满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特殊年代,未来主义者的追求。

(5)、沃洛佳在游戏中表现出了不可抑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预示了将来他无穷尽的创作潜能。还有一项品质也很说明问题:马雅可夫斯基早在五岁就展现出朗诵诗歌的天赋。父亲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热爱文学,并常给一家老小念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经典作家的作品。巴格达蒂镇并不在主干道上,尽管如此,亲戚们却常来看他,尤其是夏天,到那时弗拉基米尔·康斯坦丁诺维奇就会请沃洛佳给客人们朗诵诗歌。小男孩虽然尚不会读写,却拥有非凡的记忆力,且能够富有感情地朗诵。为了训练自己的嗓音,他会钻进翻倒在地上的葡萄酒坛子里,奥莉嘉在坛子外扮演听众,而他就给奥莉嘉读诗。

(6)、从诗上说,我是喜欢惠特曼、凡尔哈伦和苏联十月革命时期的大诗人玛耶可夫斯基、布洛克的作品的。(4)

(7)、1930年诗人开枪自杀,自杀原因成谜。“宇宙在沉睡,/爪子上耷拉着/爬满星宿蜱虫的巨耳。”  

(8)、3洪子诚:《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

(9)、如果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停留于自身,不仅世界找不到出口,而且人类自身也没有出路。当许多诗人都在自我的内心世界徘徊挣扎时,吉狄马加多年以前的作品《一个彝人的梦想》组诗,就是超越自我,站在民族历史与故土的高地,游弋于词语的梦乡,成为了中国诗歌的重要地标。后来他走上青藏高原,仰望雪山,以自在观照他在,创作出长诗《雪豹》。近期,他又撩开历史的迷雾和烟云,将眼光投向上世纪初革命诗歌的巅峰诗人,写下近500行的《致马雅可夫斯基》(见《人民文学》2016年第3期)一诗。这首诗用精彩的语言逼近、抵达了马雅可夫斯基神圣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再次领略了革命激情与诗歌艺术完美结合的胜境。

(10)、当1915年长诗《穿裤子的云》的一个片段发表在文选《射手》中时,它的体裁界定也是“悲剧”,而在《论各种马雅可夫斯基》一文中,诗人称它为自己的“第二部悲剧”,这样一来也就确立了长诗和剧本之间的直接联系。由于《云》最初被称作《第十三个使徒》,这一联系就变得更为明显了——因为第十三个使徒不是别人,正是马雅可夫斯基自己。当马雅可夫斯基迫于审查的要求而更改标题时,他选择了《穿裤子的云》,而这又成了他的另一个位格。《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第十三个使徒》和《穿裤子的云》这三个标题都是作者之“我”的同义词——对于一个创作具有深刻自传性质的诗人而言,这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手法。

(11)、虽然不能用诗的现实去比附生活现实,但这几行诗中无疑有相当多的自传性元素:在马雅可夫斯基的感受中,他和莉莉的关系就是这样的。“爱、嫉妒和友谊在马雅可夫斯基身上强烈到夸张的地步,但他却不爱谈论这些事情,”莉莉写道,“他永远都在不停地写诗,把自己的感受毫无保留地写进诗里。”

(12)、其次,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马雅可夫斯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西省的巴格达蒂村,在1906年他父亲去世之后,他们就全家都移居到莫斯科,然后在1908年的时候,他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d,成为了d的宣传员,然后在1911年的时候,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认识了很多未来派的诗人和画家,1917年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他从艺术之光走上了战斗的街尾,同革命人民一起与世界做斗争。10月革命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并且题材都非常的广泛,形式也是,多样的那是他艺术才华蓬勃发展的时期。然后在1925年的时候,他发表了著名的长诗《列宁》,这标志着他写诗创作进入了成熟的时期。最后由于他遭到了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也由于他在爱情上的失意,所以他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1930年的时候他悲愤的自杀了,那时他只有37岁。

(13)、这两节诗引自《致一切》,这首诗是马雅可夫斯基第一本诗选《朴素如牛哞》的抒情序曲,而诗集的标题则借自悲剧《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将这首诗选作整本诗集的序曲并非随意之举,因为这首诗是献给莉莉的,这个标题也就意味着整本书都是献给她的。我们在上面引用的这几行诗是以具体的生平事实为依据的——莉莉曾向马雅可夫斯基讲述过,他和奥西普的新婚之夜就是这样度过的。诗集于1916年10月出版。尽管当时莉莉和奥西普之间的爱情只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马雅可夫斯基却依然将奥西普视为赢得莉莉芳心的竞争对手,以及确立两人稳定关系的障碍;而莉莉很可能也在利用自己为人妻的身份来和马雅可夫斯基保持距离。

(14)、今日,马雅可夫斯基的这句话被反复用于聊城”刺死辱母者“案件。在黑势力的强行威逼下,青年失手将辱母者刺死。鲜血浸染的不仅仅是弱小群众的无助,也刺穿了在社会冷漠中绝望的反抗行为。大家都在愤愤不平地用这句20世纪的名言来缩影这个案件的影响。

(15)、革命的诗人,“进攻阶级”的伟大的儿子。中国人早就知道你的名字。你的歌声如像风暴飞过了中央亚细亚。任何的山岳沙漠海洋都阻挡不了你!你!坦克车,快速度飞机,真理的信徒,你的时代是永远的世纪!(3)

(16)、但是形势比人强,1918年秋天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密友奥西普·布里克加入了苏维埃政府下设的造型艺术处,这不仅意味着新的政治倾向(继续向左),而且也意味着违反了艺术独立于国家的原则,而这可是同年3月《未来主义者报》上刊登的未来主义宣言的一项主要内容。1918年年底未来主义者又将造型艺术处机关刊物《公社艺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创新”这一点上,未来主义者终于找到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频共振的波段,所有被认为过时的美学都受到严厉批判,所有“创新元素”都被视为未来主义的,因此也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就和战争一样,是一种不能用传统方法描绘的现实。在未来主义美学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者拥护专业精神、天赋和质量,并对那种庸俗的动机论——认为只要作者遵循正确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那么他创作的“无产阶级艺术”就应该得到好评。对于一贯强调形式之重要的未来主义者来说,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些差异看起来无关痛痒,其实却隐藏着未来主义以及像马雅可夫斯基这样的未来主义者悲剧性的命运,一条岔开的道路将会越走越远,尽管他们一度不愿意承认岔路的存在。

(17)、玛丽莲·梦露是一个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私生女。她曾获金球奖喜剧类最佳女主角 ,世界最佳女演员奖。但是梦露常常神志不清,整个剧组不得不等她清醒过来才开始工作。为了不拖延影片的进度,有人找到了和好莱坞关系密切的心理医生拉尔夫·格林逊,他的病人包括彼得·洛(《北非谍影》的导演)、费雯·丽等等。为梦露介绍心理医生的那个人对格林逊医生这样评价他未来的病人:'这是一个处于极度慌乱中的女人,一个大量吸毒和服药而可能自毁的女人。'

(18)、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4/11-4/15

(19)、勃洛克早就断定马雅可夫斯基是个“了不起的天才”。身处新旧时代交替的大转折时期,许多人都成了交替时代的牺牲品,作为旧俄罗斯文学代表的马雅可夫斯基也不例外。他是一名语言的勇敢挑战者,是新社会文学无可非议的先驱,他“在两个时代还未愈合的伤疤处”写作。他的悲剧就在于,勇敢地寻找自己与革命和时代的联系,又不由自主地、固执地捍卫艺术生命的天然正直。正如托洛茨基所认为的,革命的普遍矛盾对于追求完美形式的艺术来说,只能是痛苦的,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作中,有激情的热浪,也有与时代和阶级极不相称的放荡不羁。最终,诗人在极度的痛苦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马雅可夫斯基作为开一代诗风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所闪耀的光辉永远是不可磨灭的。

(20)、(12)汪剑钊著:《中俄文字之交》第216页。

2、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包括

(1)、但有谁能料想到,这位给人带来无数欢笑的大明星居然也会得上抑郁症。

(2)、当玛丽亚最终露面,并宣布自己要嫁给另一个人时,诗人冷静得“像亡者/的脉搏”。但这种冷静却是被迫的——他体内有某个他者正在奋力冲破狭小的“我”。他“美妙地病了”,也就说热恋了——“他得了心火病”。诗人提醒赶来的消费队员,“要温柔地爬向燃烧的心”,并试图靠自己用“一桶桶满溢的泪水”扑灭火焰。灭火失败后,他意欲支撑在肋骨上挣脱出自己——“你是跳不出心的!”,你也躲不掉对爱人的永恒思念:“你哪怕,向诸世纪呻吟出/‘我烧着了’/这最后一呼!”

(3)、本内容系经济观察报独家原创,经济观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4)、上海艺海剧院先锋剧场 |2/28-3/25

(5)、新中国成立后,在诗坛上出现了当代两位优秀的抒情诗人——贺敬之和郭小川。他们都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诗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郭小川称:“我自己,确实更喜欢马雅可夫斯基,他的作品强烈地表现了时代精神,真正说得上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进军的号角。”(9)著名诗评家谢冕教授在《和新中国一起歌唱——建国三十年诗歌创作的简单回顾》一文中,谈到郭小川的创作与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关系时指出:“郭小川是以思想敏锐、善于思索、富有号召力与鼓动性的战士和诗人的身份,在当代诗歌史上出现的。他的最初引起强烈反响的诗篇,是那些以马雅可夫斯基式的诗句如排炮一般震动人们思想的《致青年公民》。”又说:“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是‘楼梯诗’,所谓的‘舶来品’,也是好诗。”该文在谈到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时指出,贺敬之“是一个拿起笔来便有烈火惊雷的诗人”。“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旦时机成熟,他便笔墨酣畅地放声歌唱!”从1956年的《放声歌唱》到1963年的《雷锋之歌》,从1976年的《中国的十月》到1977年的《八一之歌》,贺敬之的每一首诗都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同时也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珍品。因此,谢冕教授强调:“郭小川和贺敬之可以称作我们时代的鼓手。”

(6)、埃尔莎的目的达到了。“这就是长久以来我们梦想的、期待的东西,”莉莉回忆说,“之前那段时间我还什么都不想读。”

(7)、之后,马雅可夫斯基又爱上过玛丽雅的姐姐莉莉娅,莉莉娅也是一位有夫之妇;1920年马雅可夫斯基还曾与一位有夫之妇有染,并生下私生子;1925年,他与俄罗斯女子伊丽莎白恋爱并生下一女;1928年马雅可夫斯基在巴黎曾经爱过一个法籍的俄罗斯少女塔季扬娜。

(8)、将要贯穿全诗的各种情感剧烈起伏已在此显现,序诗在让读者对此做好准备:

(9)、柴可夫斯基一生写过10部歌剧,最有影响的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这二部歌剧是柴可夫斯基里程碑式的歌剧创作,俄罗斯歌剧不可或缺的代表之一。柴可夫斯基这二部经典歌剧创作,标志着俄罗斯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以及俄罗斯歌剧的独特地位。

(10)、 1907年——被誉为“美国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11)、(13)《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四卷,第571页。

(12)、他们的房子在哈尼斯茨哈利河(ХанисЦхал)右岸,离镇中心不远。照沃洛佳两个姐姐的说法,它很像加利福尼亚或克朗代克(Klondyke)淘金者们住的屋子。里面共有三间房间,其中一间是护林官的办公室。房子开外不远是一条湍急的山间小溪,河床上堆满了石头。孩子们在户外度过了许多时间,沃洛佳很早就学会了游泳和骑马。他非常喜爱危险的游戏与活动,而且要越危险越好。他和奥莉嘉一起爬树、登山,在蜿蜒于陡峭悬崖之间的小径上奔跑。

(13)、总的来看,在马雅可夫斯基第二个创作时期,“无政府未来主义”过渡为“共产主义未来主义”,它既是先锋艺术与苏维埃政权短暂的蜜月期,也是“白银时代”在苏维埃俄国走向终结的阶段。这一磨合开始于一九一八年,结束于一九二一年。当未来主义、先锋派与左翼艺术的界限越发模糊不清,列宁直接出面干预了这种混淆。所以不到一年马雅可夫斯基“已经确信精神革命不仅遥不可及,而且不合时宜”。布d在一九二〇年底的《关于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决议中宣布未来主义是“荒谬”和“扭曲”的艺术。等到一九二一年,未来主义的情形更加不妙:此前来自苏维埃最高领袖的干预仅是宣布未来主义不再受到欢迎,那么列宁对诗人的新作《150000000》的口头回应(卢那察尔斯基在文章里透露了这一点:“共产d就它本身而言,不仅对马雅可夫斯基先前的作品持敌对态度,而且对他鼓吹共产主义的作品同样持敌对态度”13),则使得未来主义直接被划入与文艺政策相抵触的阵营。

(14)、憨豆先生为此感到十分压抑,他对夫人苏尼塔拉说,他要找回自我。于是他进入了美国亚里桑那州的一家心理放松治疗中心。该治疗中心曾对众多明星进行心理治疗,治疗费用为每周3500英磅。

(15)、从他的胸腔中迸发出男低音,用大女儿的话说,他的话里满是“谚语、玩笑和俏皮话”,他知道“无穷无尽的段子和奇闻轶事,并且能用俄语、格鲁吉亚语、亚美尼亚语和鞑靼语“鞑靼语”是过去俄国人对南境穆斯林所说语言,尤其是突厥语族语言的泛指(这里很可能是指土耳其阿塞拜疆语),而非现在狭义上所说的鞑靼语(即喀山鞑靼语)。(此类注释为译注,下同,不另标出——译者)把它们说出来,这些语言他都十分精通”。与此同时,他又是个非常敏感的人,性子很急,心情变换“频繁又剧烈”。

(16)、在二月革命之后,马雅可夫斯基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今天要把生活重新改造,直到衣襟上的最后一颗纽扣。”另一方面,革命革命为马雅可夫斯基和其他艺术家带来了希望:他们将能不受审查机关的干涉进行创作,1917年3月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作家代表被选入主席团,这个协会主要目的在于为艺术和艺术家能独立于国家而斗争,这样的观点在几年后自然迅速成为历史遗迹,但是在当时许多人就是这么想的,当然也包括马雅可夫斯基,他说:“我的,总的来说也是所有人的座右铭,就是俄罗斯的政治生活万岁,不受政治干涉的自由艺术万岁!我不拒绝政治,但是在政治的领域不应该有政治。”如果说二月革命激发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热情的话,对于十月革命他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是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两年里,马雅可夫斯基只写了十二首诗,这对于在其他年份勤奋多产的马雅可夫斯基来说绝对是反常的,这表明他被正在发生的事情震慑到了。就像他自己说过的那样——没有革命的形式,就没有革命的内容。

(17)、他的弦乐作品,尤以《如歌的行板》最为著名。《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借用了民间音乐,让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听得感动流泪。柴科夫斯基自己也十分激动,在日记自述“一生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

(18)、写于1922年的《开会迷》,是一首思想和艺术臻于成熟的好诗。它是作者深刻地观察和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并把它真实地再现的艺术珍品。这首诗写得振聋发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生活中矛盾的本质方面——人民群众同官僚主义的矛盾,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用夸张甚至荒诞离奇的艺术形象描写出来。

(19)、马雅可夫斯基也写爱情诗。在创作于1923年的长诗《关于这个》里,他反对在爱情、家庭问题上的小市民庸俗习气,向往新的家庭关系。

(20)、高尔基关于马雅可夫斯基有“两个声音”的观察极为准确。在布里克家朗诵《云》后几周,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文章《论各种马雅可夫斯基》,描述了在他眼里公众是如何看待他的:一个无赖汉、犬儒、马车夫和自吹自擂者,“对他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自己塞进一件黄色短女衫里,然后闯进一大群套在工整的常礼服、燕尾服和西装下,高尚地呵护着谦卑与体面的人中间”。但他宣称,在这个二十二岁无赖汉、犬儒、马车夫和自吹自擂者内心却隐藏着另一个人,“一个完全陌生的诗人弗·马雅可夫斯基”,也正是他写下了《穿裤子的云》。随后他从这首长诗中引用了一系列片段,揭示了自己人格的这另一重面相。

3、马雅可夫斯基是谁

(1)、随后就是一声枪响,马雅可夫斯基饮弹自尽,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2)、他在《臭虫》里说‘抽烟能把大象毒死’,他是那样一个概念,他觉得五十年以后社会特干净,干净到一切特别牛逼,没有人知道抽烟是什么东西,没有人知道小夜曲是什么,人人都傻逼乎乎地在那儿,整齐划一地过日子。”

(3)、可以说,俄罗斯文学不仅是现在的现实公理,而且是具有相当人性的极其罕见的文学。它指向现实,但相当超越。在关注另一边的同时,还在俄罗斯老弱者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因此,该文学具有以下特点。第强烈的国家热情。这似乎是对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的未来和命运的关心。这只能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人物形象系统——《盈余》、《新人》、《悔改的贵族》等——中看到,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没能果断地展现作家们对俄罗斯未来和命运的关心和想法。《罪与罚》根植于这种传统,但新的突破——“剩余”和“忏悔的贵族”关注少数上层贵族的命运,而“新”虽然有突破,但最终只是一些优秀的平民知识分子。道某的主人公是俄罗斯农奴制改革后大多数、具有普遍性的普通大众和城市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和出路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的命运和前途。作家的热情引起了热烈的关注,也反映了他相当强烈的民族热情(从前面提到的作家们写的声明中可以看出)。

(4)、早在抗日战争时代,爱国诗人闻一多在读田间的诗后就写下了《时代的鼓手》(1943)一文,盛赞田间诗歌创作的时代意义和革新精神,并说:“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7)后来,郭沫若在论述马雅可夫斯基诗歌风格时也强调:“中国田间同志的诗和他(指马雅可夫斯基——本书作者注)的风格非常接近。他们的诗都是用很简单的语言,甚至一行一个字。在以前,诗人闻一多曾经评田间同志的诗是战鼓的声音,批评很扼要,把‘鼓动’、‘鼓舞’、‘鼓励’这些字样的根源抓着了。闻一多是诗人,田间是诗人,诗人论诗人,才能有这样的恰当。”(8)田间同志在他的诗集《给战斗者》的序文中曾说,中国人民需要马雅可夫斯基那样的诗人。他和其他诗人一起,在抗日根据地,像马雅可夫斯基的“罗斯塔之窗”那样,写了一些“街头诗”、“枪杆诗”等,使诗歌为革命斗争的目标服务。

(5)、2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46-648页。

(6)、大家都在引用马雅可夫斯基的话。可是大家都知道马雅可夫斯基是谁吗?

(7)、尽管并不能说马雅可夫斯基的抗议里就没有社会色彩,但实际上他的诗讲述的是一种更深刻的、存在意义上的反抗,反抗的对象是时间,以及将人的生活变成悲剧的世界秩序。在长诗的结尾部分,这一点变得更为明显——求爱再度遭到拒绝,而诗人幸而尚不知道下面几行诗中的预言意义:“我和心一次都没活到过五月,/而在活过的生命里/只有第一百个四月。”

(8)、1洪子诚:《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文艺研究》2019年第1期。

(9)、莉莉的妹妹埃尔莎早年一直生活在她万人迷姐姐的阴影之下。一开始,籍籍无名的马雅可夫斯基是埃尔莎的男朋友,她向自己的姐姐炫耀,自己的男朋友是个大诗人。后来,马雅可夫斯基在布里克夫妇家朗诵了《穿裤子的云》,这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布里克夫妇的命运——马雅可夫斯基从此爱上了莉莉。

(10)、在十月革命后,未来主义运动就遭到了当局的打击。因此,马雅可夫斯基想方设法在新时代为自己的创作找到一席之地。1923年马雅可夫斯基成立了一个叫左翼艺术阵线的平台,简称叫“列夫”,并且办了同名的杂志。这个组织中活跃的还有什克洛夫斯基、罗琴科、帕斯捷尔纳克等名人。列夫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创作团体,其中也活跃着一大批戏剧、美术、电影、摄影、平面设计界人士。除了过去对形式创新的追求外,列夫的另一个宗旨是“社会订货”论,也就是说,文艺创作也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

(11)、17转引自本特·扬费尔德:《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34页。

(12)、中国的作家和诗人热爱马雅可夫斯基,对他的革命精神和艺术才华交口称誉:

(13)、马雅可夫斯基早期的经典形象是穿着黄色女装的少年。这件女衫是他妈妈给他缝的。有时,在马雅可夫斯基演出的时候,警察会专门警告他,不准穿这件女装进来。但是,他会把女装交给他的粉丝,夹在报纸里带进舞台再换上。

(14)、在十月革命后,埃尔莎嫁到了法国,这段不成功的婚姻很快就结束了。她在法国一度穷困潦倒,直到与法国大诗人阿拉贡走到一起。从此,她才与姐姐平起平坐,她们都是一个伟大诗人生命中的女人。但埃尔莎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她自己也写作,她起初用俄语写作,后来用法语写作。二战时,她和阿拉贡用文字激励法国的抵抗运动。后来,埃尔莎成了第一个拿到龚古尔奖的女作家。糜绪洋还提到,如果大家去研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学史的话,莉莉的名字经常会冷不丁从哪里冒出来,因为很多人都曾是她的正式男友,或者有过暧昧关系。

(15)、以上情况表明中国学者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关注,他们在类型比较、诗学理论、形式运用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16)、1927年,马雅可夫斯基写了长诗《好!》。卢纳察尔斯基称它是“十月革命的青铜塑像”。他歌颂了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斗争中诞生、成长和欣欣向荣。长诗把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而以抒情为主。长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马雅可夫斯基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建设题材的创作。1929年创作的《赫烈诺夫讲库兹涅茨克的建设》、《库兹涅茨克人的故事》歌颂了工人阶级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17)、作者:徐兆正,哲学硕士,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评论,兼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评论文章散见《读书》《今天》《当代外国文学》《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

(18)、从上世纪初开始,社会革命风起云涌,诗歌领域却没有出现更多的回响,甚至有意回转身姿,沉醉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好像只有背离现实,面对虚无与幻觉,才能达到形式上的精彩绝伦。不可否认,投身虚幻与自我的诗歌创作,也达到过语言表现的高度,但却难以掩饰内容上与生俱来的苍白虚弱。而有的将自我放开,将表现的触须延伸至现实世界的诗歌,由于缺少表现世界真实性的途径,容易成为社会环境的外在图解,最后不再被人提及。但是依然不乏许多杰出的诗人,他们在表现现实世界的创作中脱颖而出,他们的作品成为一个时代诗歌精神的标志。比如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开始用“异名”的方式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单调孤独的自我,试图进入不同的他者,体验不同处境中人类的境况,他的诗歌因此不同凡响。比如智利的革命诗人聂鲁达,他的作品歌咏的是土地、革命与爱情,它们放射的光辉无法忽视。

(19)、自杀现场还发现削铅笔的刀子和部分血迹。警方后来找到一份李恩珠的遗书,上面写道:妈妈、哥哥,对不起。

(20)、 “马雅可夫斯基的姿势一次都没变过,”莉莉回忆说,“他没有向任何人投去目光。他抱怨,他愤怒,他嘲笑,他歇斯底里,在长诗各部分的中间他会暂停一会儿。完事后他就坐在桌边,做作地要茶喝。我急忙从茶炊里给他倒茶,我不响,而埃尔莎则得意洋洋:‘我就知道会这样!’”

4、马雅可夫斯基经典语录

(1)、生于格鲁吉亚库塔伊斯省的马雅可夫斯基年轻时就十分喜爱写作,190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d,这也是他成为未来主义诗人的开始。

(2)、马雅可夫斯基,这位文艺街垒上的革命诗人,把爱情当成自己的一切,最后选择了一种让所有人都倍感痛心惋惜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死后5年,斯大林重整文化圈,他的声望才被推至到顶点,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

(3)、而小说《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的经历与内心活动,正是海明威当时矛盾心态的展现。

(4)、母亲和父亲截然相反:稳重、瘦削、脆弱,但意志力却很坚强。“妈妈用自己的性格和内心的分寸感中和了父亲的暴躁和急性子,”柳德米拉说,“我们这些孩子一辈子都没听到过母亲骂人,甚至都没听过她拔高嗓门。”母亲长着栗色的头发,高额头,下巴有点突。小沃洛佳的相貌像母亲,而体貌与性格则像弗拉基米尔·康斯坦丁诺维奇,他把自己的脾气和敏感都传给了儿子;沃洛佳还从父亲那儿遗传了深沉的男低音。

(5)、当然,作为未来主义的领军人物,赫列勃尼科夫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则更加内在,也更具决定性的影响。赫列勃尼科夫是诗歌史上罕见的革新家,他的诗歌极具原创性,是同时代不少诗人包括马雅可夫斯基,从中吸取教益的无限深邃的实验宝藏,马雅可夫斯基就曾赞誉赫列勃尼科夫是发现诗歌新大陆的哥伦布。未来主义美学的主要问题是努力把词本身从文学传统的覆盖物下解放出来,这显然也主要来自赫列勃尼科夫的推动。在发表那篇多少有点聒噪的《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之后没多久,赫列勃尼科夫和克鲁乔内赫联手写了另一篇名气稍逊但更重要的文章《词本身》,文中明确指出未来主义对于解放词语的迫切愿望:“我们先前的语言缔造者们过多地探讨人的‘心灵’(推测其精神、情欲和情感),却不大明白创造心灵的是话语,因为我们这些说话的未来主义者对语言的考虑,比对先辈们老生常谈的‘心理’更多。”和当时欧洲范围内众多崛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一样,未来主义者也主要从“形式”方面提出文学的革新方案,而作为未来主义的主将马雅可夫斯基对于此信条的信守贯穿了他整个的文学生涯。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诗中一直有不少“元诗”的成分,就是在诗中探讨诗歌,当然无一例外都是对陈腐诗意的嘲讽。

(6)、奥西普最早恢复平静。他宣称,即使马雅可夫斯基再也不写一行诗,也都将是个伟大诗人。“他从他手里夺走了笔记本,”莉莉回忆说,“整晚都不归还。”当马雅可夫斯基拿回笔记本后,他在上面写了一行献词:“给莉莉娅·尤里耶夫娜·布里克”。这天她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之上,但这并不是最后一次:马雅可夫斯基将把自己著作集的每一卷都献给莉莉,直到生命尽头。

(7)、柴可夫斯基作品最大特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过耳难忘。他的很多作品都因旋律而脍炙人口,其中钢琴套曲《四季》被视为俄罗斯之魂代表之一。他最著名的《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恢宏磅礴的气势,震撼抓人。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小协之也是他作品的精粹。

(8)、长期以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自杀被视作百年不解的谜团,各种猜度和臆断纷纭迭出,令人莫衷一是。而更多的猜测是马雅可夫斯基在爱情上的受挫,让他对生活心灰意冷。

(9)、“社会订货”这个词的确容易被庸俗化,好像缪斯因为接受订货而降低了身段,马雅可夫斯基也认为大多数人对“社会订货”的理解是相当肤浅的,在他看来,思想在它从诗人心中产生时,只能到艺术作品中去体现,马雅可夫斯基在某处说过:“为了正确理解社会订货,诗人就要处在事件的中心。这是他个人经验上的基本立场。”而从未来主义立场看,社会订货则是文学力求创新的必然结果,未来主义诗人从来就反对陈腐的诗意和诗歌,那么他们也就会反对诗歌陈腐的主题和产生方式——一种因为内心悸动而产生的过于“内向”的诗歌,而社会订货是一种全新的诗歌生产方式,来自外部世界林林总总的诗歌需要将极大拓宽书斋里的诗歌的主题范围,将会为诗人带来出人意料的崭新的诗歌主题。这当然是囊括在未来主义最初的诗歌理想之内的,是从词语创新自然发展而来的主题创新,尽管未来主义者喜欢谈论词语和韵脚,但是别忘了《穿裤子的云》1918年正式出版时,在序言里,马雅可夫斯基就曾明确讲过:“我认为是当代艺术的基本思想:‘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这就是四部乐章的四个口号。”

(10)、主演:王梓行、毛雪雯、齐林、丁韶仪、蔡舒婕、肖鼎臣、朱昊、王廷、张钿悦、王颖、李晨暘、王尧

(11)、《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出版两年后,历史以奇怪的方式呼应了未来主义者破旧立新的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不过,战争在艺术家圈子内部引发的爱国主义热情倒还在其次,譬如在马雅可夫斯基眼中,他就将战争理解为弥赛亚的降临,将其视作人性涤罪与美学革新的历史转机。诗人既天真地相信经过战争洗礼的俄罗斯将要诞生一批“新人”——所以战争“不是无谓的杀戮,而是一首关于被解放和被歌颂的灵魂的长诗”6(人性涤罪),也浪漫地认定战争以及它所带来的“礼物”即是对未来主义诗学观念的证实(美学革新)。“一战”爆发整一年,马雅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的第一首长诗《穿裤子的云》。作者在此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在听过马雅可夫斯基的朗诵后,高尔基“像女人一样号啕大哭”。无论这个细节与事实是否有所出入,其时的俄国艺术已然在未来主义的旗帜下,先于社会变革完成了自身的革新。未来主义者要求艺术不受政治干涉,创作拥有绝对的自由,这一点大概也是马雅可夫斯基在二月革命爆发后对其热烈欢呼的原因。在比较了马雅可夫斯基写于一九一七年的三首关于革命的诗歌(《革命(纪事诗)》、《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后,本特·扬费尔德认为马雅可夫斯基的“政治理想是一种带有强烈无政府主义倾向的自由意志社会主义”,7因此他“接受二月革命,视之为自己的革命”,但又“并未对任何具体的政治路线表示支持”。8

(12)、 1964年——日本演员堤真一出生 1973年——日本漫画家高屋奈月出生,代表作《幻影天使》

(13)、爱把诗人引向了发疯和自杀的边缘,但宇宙却沉默不语,连可以质问答案的人都没有。世界的秩序无法撼动,暴动是无谓的,一切都在寂静中:“宇宙在沉睡,/爪子上耷拉着/爬满星宿蜱虫的巨耳”。

(14)、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出生 193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出生 1955年——中国大陆导演赵宝刚出生 1960年——中国大陆演员和导演英达出生 1964年——日本漫画家藤岛康介出生。代表作有《逮捕令》、《我的女神》

(15)、早在库塔伊西文理中学学习时,马雅可夫斯基就看到了革命读物,然而与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产生更近距离的接触还是因为家里的租客。中学四年级时,他加入了社会民主工d(РСДРП)的学生小组,大概又过了一年,他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工d多数派(布尔什维克)的成员。与此同时他因交不出学费而被中学开除。

(16)、本特·扬费尔德在序言中提到,“现代主义突破”的发令枪是由意大利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打响的:1909年他宣布了一个新美学流派的诞生,这就是未来主义。未来主义席卷了文学、美术和音乐领域,它号召人们要与文化传统决裂。未来主义在俄罗斯也获得了巨大影响力,尤其是在文学界。而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尽管还很年轻(在和莉莉与奥西普相见时,他还只有二十二岁),却已成为这一运动的掌门人之一。

(17)、“即景”,即随意而写。这类诗,篇幅一般短小。

(18)、除此,中国对马雅可夫斯基亦有很高的热情,他的诗歌几乎全部被译为汉语,家喻户晓。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文体的风格更是影响了中国几代诗人。和他创作的《列宁》一样,马雅可夫斯基是跨时代的标志,更是现代经典。

(19)、1930年4月的一天,传奇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留下这样的遗言后在自己的寓所饮弹自杀。打穿马雅可夫斯基心脏的那颗子弹也预言了三十年代噩梦的降临,它杀死了曾经的乌托邦理想。彼时,马雅可夫斯基遭受着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这彻底摧毁了诗人的生存信念。而他遗言中提到的布里克夫妇便是莉莉与奥西普·布里克夫妇。在上世纪20年代,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想要描摹马雅可夫斯基的一生,布里克夫妇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时代的号角由我们通过语言艺术吹响。过去的东西太狭隘。学院和普希金比象形文字还难以理解。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从现代的轮船上扔出去。只有我们才是我们时代的面貌。

5、马雅可夫斯基名言原文

(1)、未来主义者们分裂得非常快,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创新,每个人都在互相攀比,谁更新得快。所以,未来主义团体是很不稳定的,其内部会不停分裂,然后会闹出很大的乱子。当然,闹乱子本身也是他们预设目标的一部分。帕斯捷尔纳克在回忆录中有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他认为这些未来主义者就像在摇“创新”的彩券,马雅可夫斯基运气足够好,摸到了大奖,从此就被人记得最牢。

(2)、奥西普·布里克先是决定向正苦于无处发表的马雅可夫斯基伸出援手,资助出版《穿裤子的云》,继而亲自投身当代诗歌的研究,并成为一名批评家。但此时马雅可夫斯基已经疯狂地爱上了莉丽·布里克。从此,他的诗几乎全部献给了她。为了离她近一些,他没有回到在郊区的住处,而是搬进了皇家帕莱斯旅馆,几个月后又迁到离布里克家只有咫尺之遥的纳杰日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