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的传奇故事(文案精选62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1-28 09:38:45 浏览59

刘基传简介

1、刘基之死?

(1)、   刘基辞官隐居后,解脱了身心上的桎梏,畅游西湖、天目山等名勝景区。他和子孙们游览天目山后,撰写了一首《登狮子岩》的长诗:

(2)、陈友谅兵败以后,朱元璋迅速收复了太平,在要不要攻打安庆的问题上却陷入了犹豫。他担心,这座军事重镇城坚池深,而且陈友谅驻守十万重兵,怕久攻不下会导致腹背受敌。

(3)、朱元璋勤政、爱民,对百姓爱民如子,可其对待手下的官员只能用“毒辣”来形容了。

(4)、不仅如此,刘基还建议朱元璋从陆上出兵,将鄱阳湖周边五个县的粮食全部抢光,待陈友谅粮草耗尽时再出战迎敌。

(5)、刘伯温说道:“莫小看这山兽,确实不好对付。都元帅有所不知,这温州城又名白鹿城,白鹿是护城的神兽!神鹿虽只有一只,但它能千变万化,这千万只白鹿都是那只神鹿变化出来的。因此,不驱走神鹿,即使兵马再多,也无法取胜。”

(6)、心思缜密的刘伯温已经察觉到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很多人都对自己不满,于是借着妻子去世而提出告老还乡,希望能过两天自在的生活。临行前,他还提醒朱元璋宽容执政,提醒他不要在凤阳修建中都,那样将会劳民伤财,惹得朱元璋心中不快。

(7)、C.刘基淡泊名利,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了括苍,听说刘基的名气,拿钱币来聘用他,刘基没有答应。大败了陈友谅,朱元璋用打败敌人的奖赏奖励刘基。刘基推辞了。还乡后,隐居山林,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

(8)、马皇后是谁?她是朱元璋的原配结发的妻子。马秀英、马大脚、明朝开国皇后,都是她一人。她生于1332年八月初她的生日和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非常巧合,他们之间的爱恋更是旷世千古。

(9)、朱元璋双眉紧锁,问道:“依军师所说,我们难道就放弃白鹿城吗?”

(10)、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伯温,炒了他的鱿鱼,劝其回家养老,但是养老也养不安生。他被胡惟庸随便一个罪名给告了,除去了养老金。脑回路与一般人不同的他竟又回到了京城,也许是送上门让老朱方便监视吧。马皇后出手相救,无奈回天无力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生病了。他收到了一个水果篮,里面有两个枣,一个梨子,这是那个善良的马皇后派人送来的。对于料事如神的刘伯温来说,不难猜出其中玄机——早早逃离!然他知道在劫难逃!

(11)、第三;招贤纳士,储备人才。朱元璋麾下聚集了文臣武将。打江山靠武将,治天下唯能臣。朱元璋从一开始就拉拢了以徐达、常遇春、汤和为首的一群死d,又收了很多的义子、义侄,这些人对他忠心耿耿,心甘情愿为他上刀山下火海。

(12)、马皇后是谁?她是朱元璋的原配结发的妻子。马秀英、马大脚、明朝开国皇后,都是她一人。她生于1332年八月初她的生日和朱元璋的名字“朱重八”非常巧合,他们之间的爱恋更是旷世千古。

(13)、1363年,张士诚在元朝的支持下派兵围攻安丰,导致小明王韩林儿已经是危在旦夕。名义上依然隶属于龙凤政权的朱元璋左右为难,救也不对,不救也不对,尽管刘基坚决表示:

(14)、为相的人,处事的态度要像水一样,要以义理来权衡,但杨宪不是这样的。”。

(15)、朱元璋担心他死后,太子没有能力节制功臣,有被功臣篡位的危险。朱元璋开始立的太子朱标,虽然聪明异常但过于仁慈,朱元璋担心他会被这些文臣武将所利用。朱元璋刚开始大开杀戒时,朱标不忍曾劝说:“陛下诛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拿来一个荆条,告诉朱标:这根荆条就好比是我们朱家的江山,而我现在就是为你拔掉这根荆条上的锐刺!后来太子朱标暴亡,又立长孙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年龄更小,更加重了这种恐惧感,于是朱元璋几乎把开国功臣屠杀殆尽。可见,朱元璋的滥杀功臣,是在为大明王朝消除隐患,以确保他子孙后代皇位的安全。

(16)、刘基一直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17)、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受重伤被狂追,马大脚背起朱元璋脚下生风拼命地跑啊跑,朱元璋保住了小命。老朱的儿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一直放在怀中。每当老朱追着打他时,朱标就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老朱每捡起图像,就会扔掉手中的鞋子、棍棒,痛哭一场。基于朱元璋对她深厚感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让老朱对其百依百顺。发自内心的善良,如一场春雨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各种手法救大臣,她活成了传奇!

(18)、有的诗作巧妙地翻用旧典,增添了一层书卷之气,却仍不失皇家的大度气派。如《早行》:

(19)、    首先是鼓动士气上,刘基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刘基《百战奇略·气战》里明确表示大凡将帅能够实施作战计划,靠的是士卒的勇气。而在鄱阳湖大战之初,面对着陈有谅60万大军连接巨船为阵,船高十余丈,绵亘数十里,旌旗戈盾,望之如山,不要说士兵们害怕,连朱元璋自身也发怵,是刘基鼓起了战斗的勇气,《明国初事迹》:“太祖颇惧,问刘基气色如何?基曰‘我兵必胜之气,当力战。’”面对士兵的畏战情绪,如果不是贪生怕死的话,将帅首先要拿出一幅泰然自若、处变不惊的神态来稳定军心,并要和颜悦色地开导他们。于是朱元璋对全军将士说:“彼巨舟首尾相连,不利进退,可破也。”而刘基必胜之信心当然来源于他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及其胸有成竹的战略把握。其次,稳操胜券的战略部署及机灵多变、扬长避短的战术应用。虽然朱元璋军队只有20万,但其一开始就有周密的战略部署,分兵部署鄱阳湖各个路口,以防陈有谅逃跑,并随着战争的发展,派徐达回应天坐镇,以防不虞;扬长避短,利用巨舟调度不灵活的劣势,采用各种火器分舟师作战,采用与赤壁之战如出一辙的火攻,使陈有谅大伤元气。随后刘基建议将主力暗移至湖口,扎住麻袋口,断陈友谅归路,采用长期包围的战术,将陈有谅围困于鄱阳湖之中达一个月至久。《百战奇略·不战》说道,敌军远道而来,敌强我弱,“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在此期间朱元璋还不失时机地采用攻心战术,刘基与夏煜先后两次为朱元璋代笔致函陈有谅,激怒陈有谅;另外当陈有谅杀俘虏之时,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下令“但获彼军,皆勿杀”,还赐药疗之,且祭其亲戚诸将阵亡者。这一招对动摇陈有谅军心起了极大作用。

(20)、从明朝中央官职体系的设置和丞相职能职权来分析,担任明朝丞相的人选,一定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

2、刘基的传奇故事

(1)、关于丞相的职能,汉初丞相陈平,与汉文帝的对话中,有一段精准的描述。

(2)、有人认为,胡惟庸接受了朱元璋密令才在太医的药方中下毒。也有人认为,朱元璋尽管从来都不喜欢刘基,可也从来都不认为他会谋反,“疾病磨人,勿苦之”的意思是希望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并没能毒害之意。

(3)、哪晓得,酒过三巡,皇上起身就要离席,徐达一看苗头不对,也顾不得与左右招呼,紧紧跟在皇上的屁股后头。朱元璋回头一看:“咦,丞相为何离席?”

(4)、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

(5)、可是,朱元璋为了顾及自己的名声,还是亲率大军前去解围。自然,长期耿耿于怀的陈友谅不会错过这个复仇良机,以六十万的兵力前来攻击朱元璋后背。据《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6)、《明史·刘基传》记录了朱元璋与刘基的一段对话:

(7)、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8)、元军主力是蒙古诸部军和探马赤军,他们虽然大量成建制部署在中原,却仍保留着游牧时代的高度集中和不事生产,除了通过征发和赋税豢养,也要在驻地周围圈占大量“牧地”养兵养马,因此元朝始终无法解决军民、蒙汉基本利益尖锐对立的问题。而由汉人、南人等组成的汉军、新附军地位低下,待遇菲薄,在军事上始终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

(9)、粮草问题。本来陈友谅几十万大军携带的粮草不多,准备攻下洪都收集粮草,但是洪都没有攻下,相持一个多月后,陈友谅军队的粮草补给眼看就要断了,陈友谅率领自己亲信残军突围。

(10)、陈友谅死后,朱元璋轻松荡平了他的剩余地盘和人马,真正成为了最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之后,接连消灭了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韩林儿也适时地“意外身亡”,他终于完成了对江南地区的统一。

(11)、按照刘伯温给他指定的战略方式先用诱敌之计打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与1363年在鄱阳湖将陈友谅势力彻底消灭,第2年又依计将张士诚势力消灭,接下来朱元璋派部队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京称帝,1368年朱元璋称帝正式建立大明帝国改元为洪武。

(12)、那时候,朝中的军师是刘伯温,是个上知风云变幻,下晓地理山川,中通人间沧桑变化的神人,更是古今闻名的风水大师。他看见从西面射来的三只箭差一点射中皇上,急忙带领大军朝西头而来。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后,立即带兵东进,行到半路上听说皇上没有死,刘伯温却带着大队人马赶来了,于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13)、学士宋濂,因为长孙宋慎牵连到胡惟庸案而获死罪。马皇后竭力劝说,老朱不听。马皇后在侍奉朱元璋吃饭时,全部是青菜,不见肉星。朱元璋问原因。马皇后回答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事。”朱元璋放下筷子,起身离开。第二天免了宋濂的死罪。同样她也去救刘伯温,只是方式不同刘伯温,叫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朱元璋对他敬称“老先生”,他精于谋略,擅长兵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民间广泛流传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说。

(14)、第28幅抄录了一首诗作的初稿和修改稿。初稿为:“野人朝阳缝破纳(按:应为‘衲’),夜月吟风景自纳。山深树密未见人,浩气九天光周匝。山人终岁栖岩谷,石径苔深坐茅屋。身形似鹤槁灰如,心地一同渊水绿。”修改稿第一至第六句不动,第第八句改为:“去来绝迹亦何宗,心地长同渊水绿。”诗风虽然质朴,却写出了寺僧隐居山林、心如止水的生活状态,强过清高宗弘历那些无病呻吟的诗作。在历代的帝王诗人中,完全有资格列为二流。

(15)、随后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方。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不久死去,马皇后痛心不已。

(16)、聪慧的姑娘读出了其中隐含的意思:“王吉,妇(婦)得子为王。”明朝建立后,她领着和朱元璋生的儿子来到南京,朱元璋果然给他封了王(《龙兴慈记》)。

(17)、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18)、杀倪文俊,收编人马。1357年,倪文俊意图杀害徐寿辉自立,结果失败,率领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在他这儿觉得安稳些。陈友谅对待对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击,杀了老领导和他的亲信,收编了老领导的部下,壮大了自己,老领导的官位自己也领了。

(19)、不久,皇上的请帖送到每个功臣手上,没有一个不乐滋滋的,只有徐达一肚子心思,不很快活。这天,徐达到了功臣楼上,看看这座楼阁造得十分精致,楼窗户又高又小,很是保险。没多大时辰,文武大臣都到齐了,独缺军师刘伯温一个。徐达一下想起他临别忠告,就随手摸摸楼壁,轻轻叩丁两下,贴耳一听,发出“空咚,空咚”的嗡声,他心里一愣,头皮一阵发麻,全身上下起了鸡皮疙瘩,还没定下神来,已听到“皇上驾到一一”的呼喊声,大臣们一个个下跪迎接,这时他才缓过气来,连忙上前行过大礼,紧挨着朱元璋一步不离。

(20)、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3、刘基评传

(1)、遇有闲暇,朱元璋还喜欢和儒士们列坐赋诗。鄱阳湖大败陈友谅,曾和夏煜等草檄赋诗(《明史》卷1《宋思颜传附夏煜传》,第3919页)。称帝后,还常与儒臣赋诗、联诗。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后,朱元璋召耆儒为四辅官以备顾问,曾与他们同游东苑,并联诗取乐。他出首句曰:“踞蟠龙虎肇豪英”,杜敩续曰:“五色卿云耀日明”,吴源续曰:“王气滢然垂景象”,龚敩续曰:“民风乐而见升平”,赵民望续曰:“山河百二金陵最”,李祐续曰:“宇宙千年帝业成”,朱元璋接着再续:“暗忆六朝兴亡事”,杜敩最后结句:“祯祥未尽又加祯”((明)闵文振:《兰庄诗话》,《说郛八十一》本)。

(2)、他聪慧过人,童年“神童”,读书过目不忘,背诵如流,12岁中秀才;青年“学霸”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是热爱非常,潜心钻研揣摩,十分精通,23岁一举考中进士。26岁在元朝当官位居正八品,刚正不阿,打压豪强恶霸,惩治下层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因得罪仇人太多辞官隐居。

(3)、淮西集团,都是一帮从起事之初,就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的老班底,又与朱元璋是老乡,都来自淮西,共同的地域、共同的乡音、共同的习俗,以及在战斗中凝结成的生死情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政治利益集团。这些人,人数众多,力量庞大,占据了明朝开国功臣的大多数。与此同时,处在高层的淮西元勋宿将的下面,还有更多的淮西子弟,遍布整个朝堂的各个角落,占据着朝廷的各个要害部门和职位,盘根错节、利益攸关,自成体系。

(4)、读明代散文,除了上文所说的点面结合、相互促进之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为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所囿而卓然自立者:先有马中锡(约1466-1512)的散文刊落凡近,横逸奇崛,深刻隽永,名篇如《中山狼传》;后有王守仁(1472-1529)的散文多直抒胸臆之作,风格畅达俊爽;还有杨慎(1488-1559)别张壁垒,散文渊博婉丽。

(6)、这天夜里,月黑风高,朱元璋分兵五路,悄悄接近温州城下。三更刚过,一阵火起,顿时金鼓齐鸣,五路伏兵架起云梯,将士们个个争先攀城。在刀光剑影中,守城的元兵惊慌失措,无力抵挡。眼看一举就可攻下温州城了,朱元璋骑在高头大马上,不觉纵声大笑道:“温州城呀温州城,哪怕你再坚固,今夜我朱元璋也要拿下你来。哈哈哈!”笑声未歇,突然城里闪过白光,“哗喇喇”一声巨响,跳出成千上万的白鹿,一只只白鹿用头角猛撞过来。已上城的将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冲击吓昏了,逃的逃,喊的喊;几架云梯也被掀翻,将士们纷纷跌落下来,不是死就是伤。

(7)、刘基的道德操守、崇高品质,千秋万代,为世敬仰。

(8)、1382年(洪武十五年)51岁的马皇后病重,却坚持不服药,朱元璋急令太医医治。马皇后对他说:“死生,是命运的安排,医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药不能见效,恐怕会因为我的缘故而降罪各位医生吧?”

(9)、杀徐寿辉,建立大汉。1360年趁天完军队进攻朱元璋时,兵力空虚。徐寿辉意图迁都,离开陈友谅的控制,陈友谅派将领锤杀了徐寿辉,建立自己的政权。

(10)、龙湾之战只是刘基的一次小试牛刀,此后他更是奇谋不断,充分发挥了在军事领域和政治领域的经天纬地之才。

(11)、1351年,元顺帝强行征调大量民夫治理黄河,终于引得民怨沸腾。韩山童、刘福通和杜遵道等人密谋发动起义,由于中途泄密导致韩山童被元廷捕杀,刘福通只得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逃出重围后继续起义,终于在安徽和河南一带站稳了脚跟。此后,韩林儿自称小明王,公然宣布恢复汉人政权“大宋”的国号,吸引了各地的起义军纷纷投靠,史称“龙凤政权”。

(12)、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因为政区沿革变化引发的问题,那就是刘伯温在他的时代不是温州文成人而是处州青田人(今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

(13)、我们对明代散文的了解,要点面结合,不仅要熟悉明代散文演变的历史,而且要解剖典型,研读文集,突破一点,深入理解。这可以选择一个流派,如唐宋文派,或秦汉文派(指力倡“文必秦汉”的前后七子),或台阁体,或茶陵派,或吴中派(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或公安派,或竟陵派;也可以选择一位较为重要的作家,如宋濂,或刘基,或归有光,或王世贞,或李贽,或袁宏道,或钟惺,或张岱。用“突破一点”的方法,在研读文集、引征文献的基础上,将阅读中的感性体验与理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加深对明代散文的认识。例如后七子中的王世贞,为明代秦汉文派后期盟主。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弇州山人续稿》207卷、《读书后》8卷等,洋洋数百万言。但是,以往人们仅仅从《古文观止》上读到他的一篇散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通行的几部文学史上也只以很少的篇幅介绍王世贞的散文,而且不少人视王世贞的散文为“摹秦仿汉”或“古人的影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研渎王世贞的文集,便知道其中虽然有一些庸俗的应酬之作,有一些刻意追求古雅的痕迹,但他的散文中积极的方面是反映现实,抒写性灵,间或率领时代潮流,并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思想价值和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而且,王世贞的散文已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其沉博幽深,气味雄厚,显示出散文大家的气派。《仲宣楼记》、《重刻尺牍清裁小序》等将记事、说理与考据相结合,隶事用典,生动贴切,奇俊辨博,深重典雅。其平淡自然,清新灵动。如《与李于鳞书》、《与吴明卿书》等短札,叙离合,感时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风格清新,自然可爱,犹如“清水出芙蓉”。《竹里馆记》描绘自然环境生机盎然,天趣流溢,与颇有魏晋风度的馆主汪惟一融为一体,显得清新可人,意境灵动。其纵横捭阖,姿态横生。《宗子相集序》的开头突兀,气雄万夫:“呜呼!此广陵宗子相之诗若文⋯⋯”,接着,勾勒出一幅幅从建安到盛唐文坛龙奋虎跃、群雄争胜的状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书后》有战国纵横家之风,行文洒脱不拘,姿态横生。其中论楚汉相争之中项羽负汉者刘邦负楚者议论滔滔汩汩,酣畅淋漓。其玄思独造,翻新出奇。《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是驳论文章,其开门见山地说:“蔺相如之完璧,人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尔后翻新出奇,化虚为实,独辟蹊径,自成一说。《游张公洞记》写作者一行不从前洞入而从后洞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张公洞,移步换景,皆臻妙境,显得匠心独运,构思巧妙。尤其是巧用了一系列比喻:“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多彩多姿,亦真亦幻,以奇笔异想在读者面前展示了无比瑰奇的艺术画廊。显然,如此研读王世贞的散文,就突破了以往文学史和《古文观止》以及有关散文选本的定势,再现了这位明代秦汉文派后期盟主和明清散文大家的风貌,对其散文的历史价值、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认识又大大推进了一步。

(14)、话说刘伯温年轻的时候其实官瘾挺大的,有诗为证:“平时盗贼起成云,厚禄能无愧于庶民。樽俎自高廓庙策,经纶不用草茅人!”这是刘伯温年轻的时候写的,诗句中很明显能感觉出刘伯温想做官,想为国家百姓做点事情!还有一则故事,元朝末年刘伯温第一次辞官的时候,经常约上三两个好基友躲在深山饮酒论道,偶然有一个发小问他:“伯温,看你现在日子挺逍遥快活啊,你就打算这样终老山林吗?”刘伯温听后激动地说:“我就像一颗明珠在匣,待善价而出,如果有人需要我,而且彼此能投契,我会随他下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事没多久,他就跟随朱元璋一起下山了!如此可见刘伯温是一个从骨子里喜欢当官的人,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怎么会在高位选择急流勇退呢?况且他心中的盛世还远未达到,难道他就甘心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吗?还是另有隐情?

(15)、    征讨大计刚定,朱元璋已面临着与陈友谅展开较量的局势,刘基于1360年3月到南京,陈友谅于5月已兵临城下,可见刘基决策是正确与重要的。朱、陈较量主要经过龙湾之战、江洲之战、鄱阳湖战役,其中龙湾之战和鄱阳湖战役是朱、陈之间的生死决战。在这三大战役中,刘基运筹帷幄,谋划制敌之术,建立赫赫战功,其谋略在战争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16)、刘基忠公护国,不结d营私。据《明史·刘基传》载:丞相李善长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想撤换丞相,与刘基商量。刘基却说:李公丰功卓著,而且能调和诸将,不可以罢。朱元璋反问刘基:李善长多次想加害于你,你却为他说好话?刘基说:“调换栋梁,必须先得大木,如果用小木捆扎起来代理栋梁,大厦马上会倒塌。”

(17)、传说中,刘基之死有好几种不同版本,比如“吞金死”“看书中毒死”等,但流传最广、许多文章和电视剧采用的都是“胡惟庸使太医投药致死”一说。在此有必要简单交代一下刘基和胡惟庸是怎么结下的梁子:明初,朱元璋欲任胡惟庸为宰相,为此专门征询刘基的意见。谠直坦荡的刘基富有远见地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应该讲,刘基虽与胡惟庸不和,但之所以口出此言绝非狭私,而纯乎出于公心。可以佐证的是,他也曾受到李善长集团的打压,但在朱元璋准备撤换李善长而征其意见时,刘基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厚道地说:“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请注意,下面这段君臣对话,似乎更能体现刘基的坦荡胸襟,当朱元璋对刘基说出“吾之相,诚无逾先生”时,刘基竟然推辞了:“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其内心之光明,由此毕现。我以为,在设宰相这件事上,刘基顾事虽已尽心,却力难期于齐一。曾夸赞刘基“满朝有d,惟刘基不d”“吾之子房(即张良,作者注)”的朱元璋,后在“撤李换胡”一事上并未采纳刘基的建议,倒使胡惟庸对刘基从此怀恨在心。所以,当我来到刘基庙、面对他的后人时,便尝试着作些求证。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否定了“毒死”一说(后裔刘刚先生曾有专门撰文),理由如下:其按《明史·刘基传》中的说法,“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推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刘基后人却认为,《明史》这则记录是从黄伯生《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中来的,黄伯生虽曾与刘基同僚,但“投毒致死”并非黄伯生亲眼所见,而如他自己所说乃“平昔所闻”。况且,历来并无法医鉴定之类的原始材料传世,实属既无人证,亦乏事证。其“太医”何人?具体投的是何药物?史书上也没有记载。那么,究竟哪些药物服用后会使人腹中产生“拳石”般大小的结石呢?非但《本草纲目》没有记录,就连刘基后裔为此所专门求教的一些当代专家学者,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如此,怎么能认定刘基是喝了太医送来的药而致死呢?其刘基与胡惟庸之间有不可调节的矛盾,对胡惟庸素无信任,如何会对仇人派来的太医毫无戒备之心呢?其刘基自己就很懂药学方面的知识,且头脑睿智,怎么会别人让喝什么药就喝什么药呢?故此,他们的结论是:刘基遭胡惟庸构陷,心情郁闷,“遂忧愤而疾愈增”是事实,但身体本就抱恙,属病况恶化而导致的自然死亡。

(18)、据《明书·懿文皇太子纪》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受重伤被狂追,马大脚背起朱元璋脚下生风拼命地跑啊跑,朱元璋保住了小命。老朱的儿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一直放在怀中。每当老朱追着打他时,朱标就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老朱每捡起图像,就会扔掉手中的鞋子、棍棒,痛哭一场。基于朱元璋对她深厚感情,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让老朱对其百依百顺。发自内心的善良,如一场春雨于无声处滋润万物,各种手法救大臣,她活成了传奇!

(19)、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20)、刘伯温一肚子诗书,浑身的能耐是真,可就是家中没有钱财去孝敬当权的赃官们,自然也就别指望考上个一官半职。人总得吃饭活命啊,他干脆流浪四方,算个卦、看个相,骗口饭吃。

4、刘基的生平简介

(1)、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不断的推翻元朝的统治,1360年义军统帅朱元璋2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朱元璋得到刘伯温的辅助之后更是如虎添翼。

(2)、作者简介: 史进单夫,实名冯世鑫。浙江省作家、诗人;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诗人。(中国云天文学社)浙江分社总编、社长;系(中国云天文学社)、(世界诗人)等签约作家、诗人。合著和独著诗词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集22部;参与编撰《国检志》、《浙检志》11部;撰写诗词2200余首,散文1300余篇;小说5篇。其中《来自日本50亿巨额索赔》,获国家报告文学一等奖;《书缘》、《淡去的炊烟》、《回放青山湖》等,获国家诗词、散文一等奖;《周庄神韵》、《靓丽那时空》等26首诗词,获诸多网络报刊的实力作家、实力诗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