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对后世的影响(文案精选106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20 09:28:20 浏览59

苏格拉底之死影响

1、苏格拉底死后的影响

(1)、“恕难从命!”他回答道:“只要我的良知还在敦促我向前,只要那微弱的心声还在提醒我把理智之道展现于人前,我便会继续提问、说教、争辩,把一切倾囊相授,无惧人言。” 

(2)、“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火”。广告:步步高打火机,哪里不会点哪里。

(3)、苏格拉底这里说的纯粹的知识,是关于“存在”的知识,只要有肉身感官的束缚,是不可能完全获得的。这看起来颇像是一个灭欲、入定而问道的过程,而且苏格拉底自己似乎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一点可以从阿尔基弼亚德描述的苏格拉底如何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动不动地站了一整天的状况中看出些端倪。如果不是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而获得这种境界很高的入定能力,很难想像苏格拉底能做到一点。(《会饮篇》,220C)

(4)、如果说哲学是对智慧的爱(loveofwisdom),那智慧又做何解?

(5)、由于相信神学目的论,所以死亡对于苏格拉底而言并不是生命的结束。他宣称听到了灵异的声音,是神鼓励他来到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在死亡面前,苏格拉底说:“我碰上死亡是一种福气,而我们极大错误地认为死亡是一种恶。”在死之前,他一直与斐多讨论灵魂是否不朽的问题。哲学家的功能就在于将灵魂从肉体中分离出来,一个将自己奉献给哲学的人面对死亡是快乐的,在另一个世界会发现更伟大的幸福:

(6)、而苏格拉底的行事风格更是树敌不少。苏格拉底经常走到街上与人讨论哲学。他用独特的“苏格拉底式对话”提问,步步使对方答案破绽百出。他认为:“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对一切皆无所知。”他用这种方式揭露人们认识上的无知。但大多人讨厌这种被骚扰、最后逼迫承认自己无知的方式。以下是“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例子:

(7)、“现在是我们上路的时候了,我将去死,而你们将活着;可是我们中间究竟谁有比较幸福的远景,那就是除主神之外谁都不知道的事了。”(《申辩篇》)

(8)、现在各个群里有一些网友,还在到处宣扬斯宾格勒“文明季候论”,并且还打着基督教的价值观旗号,其实这根本就是错误的,是没有对人的罪性和败坏有正确的理解。这一套完全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文明进化论的翻版,是早该被掘弃的乌托邦主义。这些根本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正确教导。这些人把自己当作人类社会救赎主却完全不能看到自己的罪。总是看别人、别地更洼,而根本没有注重自己的悔改。殊不知他们宣讲的那一套早已经被淘汰了。

(9)、“但人生在世,就是需要肉体的享受。如果肉体不能享受,那么,生存于世有何意义?”弗洛伊德说。

(10)、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权者以“反对民主政治”、毒害青年为由投入了监狱,并判处了死刑。众弟子不忍心看老师无辜受罚,便悄悄制定了周密的越狱计划。可是当一位弟子趁着探监机会向苏格拉底报告这个“好消息”时,苏格拉底却一口拒绝了:

(11)、有不少杰出的人都是以死来成就自己的,苏格拉底是这类人的代表。

(12)、雅典德尔斐神庙的“神谕”认定苏格拉底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对此大惑不解,因为他自觉自己并无智慧,于是他决心对“神谕”进行求证。他每天出没雅典的各种场所,与任何人以追根究底问答的方式讨论人的各种德性问题,那些本来自认为很明白的人最终都被苏格拉底这个自觉无知的人问得自相矛盾、无话可说,陷入思维困境,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终于明白,原来众人都是自作聪明,神谕说我苏格拉底最聪明,是借我苏格拉底之名告诫人类,“自知其无知”是人的唯一有价值的、可以称之为拥有“智慧”德性的东西,而人只有拥有这种自觉反省才能追求关于“善”的真正意义的知识,才可能踏上通往“幸福”的道路。同时他体会到神要赋予他以天职,那就是通过他让别人也达到对自己的“无知”有清醒的自觉,这是一种比自己优秀得多的存在者的神圣命令,如果不服从就意味着选择了恶行,背离了“善”。由此,他苦口婆心劝说人们要潜心向善,清醒认识自己的无知。然而他证实“神谕”的行为惹怒了许多有身份、有脸面、享有智慧声誉的上流阶层。常常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他们觉得苏格拉底咬文嚼字、吹毛求疵、故弄玄虚、故意找茬,是不安好心地扒光他们身上的华丽服饰,令他们当众出丑,为此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

(13)、“哦,所以人道德的反背,是人太重视自身的欲望,因为人离不开性的冲动,与性的冲动带给人的困惑和挑战。”弗洛伊德说,“那么我把一切归为性,也是人类生命的根本需要。因之,我没有错,错的只是人的本能。”

(14)、(新浪微博:打开“新浪微博”APP 搜索“本心如荷书店”)

(15)、苏格拉底欣慰的看了我一眼,继续说:“在苍茫宇宙,创世大神赋予子女以使命,根据不同星球不同的地域,创造出各色人、物等,独把信仰、思维、创造及文化、艺术、建筑等,凝结为人的生命记忆,传给人类,就是让人在生命的过程中,以对神的绝对信仰来维系人类与自我世界的平衡。而在遥远天宇,还有一个哲学星球,这个星球所信奉的神是哲学,是道德。他们的创世神,以哲学立本、立国、立星,以哲学来捍卫生命的尊严。而我出现在古希腊,就是在人对神的信仰中,来以哲学传授人的生活之道,从而立美、立道、立德,来为哲学在人类的世界,寻得一份平衡。在我之后华夏的李耳,印度的释迦牟尼,也是不同星界生命的代表。我们的不同在于我们都以自己的文化道德体系,代表着自己生命的生存形态,并把这种生存形态通过开坛布道,传授给人类,使人类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与比较化。相同的是,我们都效力于创世大神麾下,而这里唯有美神,是创世大神的女儿,是美的自我完成。”

(16)、如果结合他关于死后灵魂去往何处的讲述(107C-115A),会发现根据一个人生前的所做所为,人死之后的灵魂被审判分成几类,而去往不同的去处。苏格拉底说这是一个神话(myth)(110B)(中译本译成是“故事”),在这个神话里,人死后的灵魂各不相同,去向也不同。既然各不相同,要说它们不可被消灭就和他之前关于“型”的论述相悖了。按照“型”理论的逻辑,应该是灵魂的“型”始终如一而不朽才对。(要重温一下佛洛伊德/拉康的二次死亡概念)

(17)、“灵魂的家是人最重要的归属地,也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几乎每一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有‘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那里去’的感慨,但人穷其一生,没有几个人能证悟这个哲学命题,而如果真正的要想憬悟,除非那个灵魂是智慧的灵魂,并在肉体通过修炼超越五行,或者肉体死后,灵魂被神悦纳,才可能明白这个哲学的终极问题。所以前面道友说‘哲学是忽悠人的东西,它在僵化着人的思想,使人陷入云里雾里,忘记自己的本质’的话,站在人的视域,是非常有道理的。为此,在我的哲学层面,我只希望我的哲学或美学思想,能为人的道德提升提供一把打开人类心智的钥匙,至于打开了心智,想要怎样干,那则是他们人类的事情了。不过我想,在我现在的认识中,只要人类万千人中,能有一人懂我并身体力行的去行动,那就是我的造化了。”

(18)、苏格拉底之死用生命和鲜血彰显了“多数暴政”这个后民主的重大问题

(19)、柏拉图并未指出毒药的具体名称,其描述的苏格拉底在服毒后,在检察官对他的检查过程中,苏格拉底始终是平静的,甚至在毒发到大腿根的时候,他的意识还很清晰,说出了临走前的最后一句话,交代格梨东别忘了给医药神(Aesculapius)供奉一只公鸡。

(20)、苏格拉底地不断抨击引起了许多人不满。在他晚年之时,雅典统治者以藐视神明和腐蚀年轻人道德的罪名将他送上法庭接受审判。最终,由501位市民组成的陪审团在经过投票后判他有罪。

2、苏格拉底之死对后世的影响

(1)、对于群体来说,社会契约是必然之举。人之所以争斗,是因为其具有无限的权利。他可以任意奸淫掳掠,因为这些权利都原生地被赋予了。

(2)、苏格拉底,一位誓死捍卫真理的希腊先哲。因为主张无神论,被推上了人民的审判台。五百名普通公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根据当时的雅典法律,只要被判有罪的人承认自己的罪行便以请求宽恕,这无疑是让苏格拉底否认自己的思想。

(3)、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著作,他的死就是他的著作,让后人研读不尽。

(4)、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句就发出了他的疑惑。「那些控诉苏格拉底的检察官们,究竟是用了什么论证说服了雅典人。」然而,对愚昧无知的民众,所谓的「被说服」,有时候不过是「被蒙蔽」而已。而苏格拉底所面对的民众,看看上述对苏格拉底的控诉就知道是怎样的了。

(5)、历史的真相是,苏格拉底的死并不是为国家或者民主的殉道,而是为爱智慧而生,为获得知识的快乐而思考,为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而死,为“爱智慧”、智慧本身而死。

(6)、苏格拉底无惧无悔地饮鸩自尽,但他知道雅典这匹血统高贵的纯种惰马一时不会从虚假的民主制的温床上醒来,老“牛虻”在叮咬完最后一口后遭到雅典镀了金的民主大棒棒击无悔地倒下了,苏格拉底闭眼的那一刻是无惧的、无悔的,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任何言行都合乎自己的神灵的旨意,自己的赴死也是去和神灵相伴,但他应该是有憾的,他至死都没有得到雅典民众的理解,即便在其死后,雅典公民仍然视他为雅典的公敌,认为他咎由自取、死有余辜。雅典的民主制也终究没有恢复它昔日的荣光。因此黑格尔将苏格拉底之死视为“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7)、不得不说,苏格拉底在这里所阐释的哲人净化自我、并让灵魂飞升的过程,和佛家的戒(离欲)定(看住心意)慧(开智)的修习过程非常相似。

(8)、在审判的过程中,苏格拉底申辩他一生都在从事哲学,追求知识、美德和灵魂的完善,苏格拉底称其申辩并不是为了避免使自己受到惩罚,而是为了避免议会的错误判决将一个无辜的人处死,从而给判处他死刑的法官带来伤害,也给雅典城邦和雅典城邦的法律本身带来伤害。苏格拉底说道:“法官并不是坐在那里把公正当作一种恩惠来分发,而是要决定公正在哪里,他们发誓不按个人好恶来定案,而是依法作出公正的判决。”

(9)、“我一生曾经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力求置身哲人之列。至于我努力得是否正确,有没有成效,我想我一到那里就会明白的;现在我马上就要到了,如果神愿意的话。”(69D)

(10)、有第一个,就会有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个,尽管事实如此,但却无法保证接下来的所有人不是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而表示的法律不公正,最终造成的后果就是社会的法律秩序遭到破坏。

(11)、复合的事物容易解体,非组合的东西不容易解体。那些始终如毫不变化的事物非常可能是非组合的,而变化无常的则是组合而成的(78C)。“等”、“美”等形(相)的存在是始终如一的,众多具体的东西则是不断在变的(78DE)。一切和合变化的事物是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而那些不会变化的东西则要用“心”(Mind)才能把握(79A)。身体是可见的不断变化的东西,灵魂是不可见的始终如一的东西(79B)(类同性的体现)。灵魂使用身体来察知(perceive),被身体拉到变动不居的事物上的时,就会像个醉汉一样颠倒错乱。灵魂单独关照(reflect)自身时,就清醒自明,与永恒想通而始终如一(79CD)。灵魂最像那神圣不朽的神明;身体最像那人间多样的凡夫(80AB)。

(12)、正是因为有这两个矛盾,所以我们无法始终保持所谓的“好政体”。因为好政体都是暂时的,而好政体的堕落是不可避免的。

(13)、“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64a)

(14)、而国家与国家之间,亦可以看成由一个地球联邦之下的诸个邦联。

(15)、公元前399年,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人的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16)、按苏格拉底的说法,这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它)使灵魂习惯于从肉体的接触中返回,集中于自身,尽可能在现在和未来固守在自身之内,摆脱肉体的枷锁。”(67D)(thehabitofthesoulgatheringandcollectingherselfintoherselffromallsidesoutofthebody;thedwellinginherownplacealone,asinanotherlife,soalsointhis,asfarasshecan;-thereleaseofthesoulfromthechainsofthebody.)

(17)、契约条件和契约执行常常是一对矛盾体。因为契约执行的主体,其执行权利同样来自社会契约,同样遵循契约条件,而契约条件的真假又依赖于契约判断,两者之间,互为前提,互为因果,这也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契约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18)、死亡本来就是我们应该面对的和讨论的。海德格尔说:“先行到死。”爱因斯坦说,死亡是上帝最好的发明。人应该向死而生的活。相对而言,中国文化中较少思考死亡的问题,我们总是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哲学的邀请》中认为,人因为是“有死的”,所以才有生的意义。苏格拉底之死让我们从死亡的角度去思考生的意义。

(19)、但庄子这样对“快乐”的辩论方式就与苏格拉底不同,因为这样的对话不能让对方进入庄子的思想逻辑,因此不是“辩证法”。苏格拉底的妈妈是个接生婆,苏格拉底也称自己是精神上的“助产士”,他不得出结论,而是通过这种辩论的方式,帮助别人找到真理。

(20)、苏格拉底面对的直接指控是:「他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申辩篇》,24B不信神我们先说不信神。

3、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与意义

(1)、到了最后的时刻,他的学生们围拢过来,心情十分沉重地看着即将死去的老师。太阳落山之前,苏格拉底服下毒酒受死,享年70岁。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苏格拉底表现出的是一种超然的赴死态度,这种超然的死亡态度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讲的不怕死,而是一种以死为乐的态度。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详细记录了赴死的苏格拉底在监狱中服毒而死的情景。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的悲剧,也是希腊城邦的悲剧。

(2)、社会契约一旦建立,其扩张速度就会飞速增加,从而将自由民的诸般权利囊括进去。时至今日,除了生命权等基本权利,自由民的多数权利都不来源于自身,而是来自于“社会契约”的赋予。

(3)、民主派将“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这两顶大帽带在苏格拉底头上在当时的雅典城邦还是能服众(庸众)的,毕竟苏格拉底出于对其时雅典民主制的不满确实不信奉雅典城邦专有的神祇——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此二神祇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城邦专有的神祇,还在任何可能的场合向任何人宣称有自己个人的神灵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动;苏格拉底也确实吸引了一批富家子弟投靠自己,无所顾忌地揭示其时民主制的弊端。

(4)、“何况,我极简的生活,并不是我不想富裕,也不是想让自己的妻子子女艰难,而是我想体验我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极简贫困中,社会的观念意识,家人之间的观念意识,会有着怎样的转变形式与过程,会以怎样的方式来针对我的生活态度。毕竟,我现在的身体,不是灵体,而是圣人之躯。”

(5)、“哦,这么简单,竟然被我弄得那么复杂!”佛洛依德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6)、“唉!那就只能下无间地狱,受到无尽的酷刑折磨。并且让灵魂永远销毁,不能再让自己的灵魂享受新的肉体衣裳了。”苏格拉底叹道。

(7)、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雕刻匠,他子女众多却收入菲薄。因为没有办法负担两千元一节的课程,苏格拉底从小没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在年少的苏格拉底看来,追求纯粹的真理和研究无用的科学现象简直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培育自我的信念:不懂几何学没关系,叫不出彗星或行星的名字也不碍事,反正这些外在的东西于个人灵魂的提升无益。 

(8)、对于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得罪民众,可以进行一下更深的解析,当然这是施特劳斯的观点。苏格拉底所惯用的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剖析事物的方法,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不是因为他创建了哲学或者是第一提出哲学性问题的人,在苏格拉底前,希腊已经有很多哲学家致力于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对世界本原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苏格拉底不想沿着以前的哲学的路线走。他提出了一个命题,既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实际上为西方哲学的未来与发展暗暗规定了一条路线。认识你自己,它不只引发了哲思方向的转变,更引起了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前者表现为苏格拉底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把人们对自然与世界的考察转变为对人的心灵与与伦理的考察,后者则表现为试图从各种词汇中规定出一个普遍性与确定性的概念,既把理性精神。然而,想要在民众的这些词汇中提炼出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定义,必然会瓦解这些词汇在每个人脑中原来的定义,当然在苏格拉底质疑的全部词汇中,有一些无关紧要,而有一些词汇则不可质疑的,苏格拉底正是命葬于后一些词汇手里。这后一些词汇是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这些词汇维系着城邦的稳定,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谈话或者是理性把这些词汇统统解构了,顺理成章,他本人自然成了可能威胁雅典人民与城邦稳定的危险人物。要知道,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在群体生活中慢慢约定而成的,它无法被理性重构和把握,因为它本来就不是按照理性的精神建制的,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哲人们,思考事物的本质与形式是他们的使命与天性,作为缺乏理性根据的习俗与法律便不可能逃脱他们的质疑。

(9)、(1)一个人统治并且为了公共的利益,这是君主制:

(10)、“哦!”他们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但我不能问,毕竟,在这样的场合,会很尴尬的。

(11)、很多人都知道这起历史事件。但其实,在处刑之前,苏格拉底的学生们曾打算用金钱贿赂投票者,让他们更改之前的决定。

(12)、裴洞在事情结束时,感叹道:我可以说,在我们所认识的当时人中间,他是最善良、最明智、最公正的人(118A)。

(13)、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14)、“对不起,苏先生,我不该这么小心眼与您较劲,虽然我在地狱受苦极少,但那份轻微的惩罚,也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煎熬啊!”弗洛依德说着深深一躬。

(15)、首先,人们说苏格拉底「对天上的事物进行考察」。这显然是谣言。苏格拉底对自然哲学的态度以及他自己讨论的内容,都是非常明确的。「是不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对于人类事务已经知道的足够了,因而就进一步研究这一类的题目;还是因为尽管他们完全忽略了人类事物,而研究天上的事情,他们还以为自己做的很合适。」《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讨论那些天上地上东西,都是没用的,是不靠谱的。重要的是人类事物,这才有意义。而如今居然有人说苏格拉底喜欢考察天上的事物,真是不可思议到极点。

(16)、(4)多数人统治并且为了私人的利益,这是民主制;

(17)、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已经驳斥了美勒托的指控。后来他说,他是受神意的指引,做一直牛虻,去唤醒、劝导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这显然是明明白白表示苏格拉底是信神的。而「苏格拉底经常说神明指教了他」这句话,都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了。所以,所有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信神的。

(18)、苏格拉底引用了赫西阿德的诗:「做工不是耻辱,闲懒才是耻辱」。教导他的学生多做好事,不要懒惰。这三观多正啊。

(19)、“咦!”听到这里,我心魂一颤,西塞罗的这番话,明明就是把苏格拉底置于神与信仰的地位,让人以哲学作为生命的圭旨,这个评价太高了?难道苏格拉底是与神相类似的生命?想到这里,回想起方才美神对他的尊敬,我不由看了美神一眼。

(20)、美德意味着什么?美德意味着智慧。只要人们通过教育,均可以找到自身真正的兴趣点,能够看清自身行为产生的后果,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道德约束。

4、苏格拉底之死带来的启示

(1)、当时,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苏格拉底的死刑惩处,实际上是全体公民投票产生的结果,而非法律规定的明文罪行。这也意味着,只要投票者的意向发生改变,最后的惩处结果也会随之而变化。

(2)、苏格拉底的年代是理性勃发的年代,自然哲学的兴起使得人们不再用神灵来解释天相,电闪,雷鸣,乃至人世间的悲喜剧,这使得传统上由神灵来规范的人的行为发生了“堕落”,以至于“善”,“正义”,“勇敢”和“虔诚”这类词的含义都成了问题。

(3)、而奸淫掳掠对群体是不可接受的,群体只有阉割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将其让渡给公有的“社会契约”,而社会契约本身是不会产生冲突的,这样,部落就合理解决了人与人的矛盾关系。

(4)、“哦,所以你才故意侮辱雅典的神祗,好给人以口实?”我问。

(5)、“是,苏先生不是凡人死后灵魂的浮现,而是以圣人之躯,投胎到古希腊,并在古希腊体验极简生活的典范。而他所处的星球,人的灵魂形式,是圣人之躯,而不是这个蓝色星球人的灵魂载体。为此,他把极简生活,化为自己的美学,使他在极简的美中,体验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美神仍以一缕魂音对我说。而这缕魂音,也只有我能听到。

(6)、死可以是对活的总结和升华,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7)、苏格拉底之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

(8)、通过第二次论述,辛弥亚似乎被苏格拉底说服了,但他指出,这只能说明灵魂存在于一个人出世(生)之前。一个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的说法依然有待证明(77B)

(9)、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吸引了一批贵族青年,他们愿意与苏格拉底交游,也学着他的样子对号称智慧的人进行审查,被审查的人非常恼火,于是说苏格拉底毒害了青年人。最终有三个人,阿尼图斯、吕孔和墨勒托斯,身份分别是政客,修辞学家,和诗人在法庭上控告了他。

(10)、弗洛依德应声向美神深深一躬,说,“敬请美神殿下见谅,我觉得苏格拉底之死,在当时是一大公案,牵涉众多,为此,在精神分析上我的认知毕竟只是一孔之见,如果苏前辈能亲自谈谈自己的死亡,也能给我的心理解析提供一个很好的范本。”

(11)、接下来,苏格拉底应格贝的要求,为灵魂的存在做了哲学意义上的论证。从科学实证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论证只是带有辩证法意味的哲理推导,不具有科学价值,但其教导一个人如何坦然面对死亡的哲学观却引入深思。

(12)、(6)多数人统治并且为了私人的利益,这是民主制。

(13)、可能的原因通过上面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苏格拉底的指控全部是无稽之谈。甚至是明目张胆的歪曲事实。摆明了就是想让苏格拉底死。但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罗素说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虽然为苏格拉底作了辩护,但却没有说明,人们为何仇视苏格拉底。

(14)、久而久之,他的名字在希腊家喻户晓,甚至于他在上午才说到的一些趣事,晚上就成了街头巷尾的谈资。还有人把他的经历编成了戏剧。直至他被捕入狱,关于他的一切全希腊上下已是无人不知。那些在审判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例如那个不识字却因为通晓神意而卖力叫嚣的粮油贩子——深信他们是在为社会尽职,为城市除掉一个只会教给奴隶懒惰、罪孽和不满的“学术界”的危险分子。 

(15)、而腐蚀别人的品格,自然会遭到别人的反击。苏格拉底就说,我为何要冒着被人反击的危险而要腐蚀别人的品格呢?除非我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腐蚀了别人的品格。所以结论就是,要么我没有对青年人造成坏的影响,要么我虽然造成了坏的影响但我是无意的。无论哪种情况,腐蚀青年的控告都是虚假的。

(16)、但越狱的故事只发生在20世纪的美剧中,苏sir选择了安静地在监狱里睡觉。他的朋友苦口婆心来劝他,看在妻子孩子的份儿上抓紧时间逃跑,但苏sir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样,发表了一章长篇大论,拒绝了避祸他乡。就这样一个月后,去克里特岛求神祈福的人回来了,死刑最终执行。苏格拉底喝下毒药——一种喝完还可以叨叨很久的植物汁液,足够再发表一次长篇大论(《斐多篇》柏拉图),并留下遗言:我还欠女神一只公鸡。

(17)、目的论:苏格拉底也受到过四大学派的影响,但他认为关于解释“神”的自然哲学是没有目的性的。在苏格拉底的世界里,他认为神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是对世界的一种“安排”。就像爱因斯坦相信上帝一样,因为上帝才会创造人这样精密的大脑,而苏格拉底认为是神创造了构造精密的世界体系。

(18)、最后有一个控诉,我觉得可能是对苏格拉底之死影响比较大的。苏格拉底认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嘛。那么治理国家自然也是要专业的人才能做的了。

(19)、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逻格斯”,即逻辑。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本来可以当国王的,但他放弃了王位来搞哲学。后来生病了,因为忘记了人类正常交流的方式,医生问他怎么了,他回答“尼罗河的水涨到我身体里了……”,医生没有听懂。他就去天上研究哲学了。

(20)、在辛弥亚有点儿困惑的时候,苏格拉底借由回忆的本质引出了第二次论述。综合如下:

5、苏格拉底之死反映的历史

(1)、“如果活在人世不能享受物欲之乐,那么死后即使升上天堂又能如何?”弗洛伊德说。

(2)、那怎么到了治理国家这样重大的事情的时候,你们就如此轻率呢,就不要求专业了呢?「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用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奏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情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是要比管理国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的。」《回忆苏格拉底》这就被人指控说,激起青年人对现存国家形式的不满,并使他们趋向采取暴力行为。

(3)、假如苏格拉底指出,雅典公民的审判权错位,这就意味着审判本身的不合理性,契约的执行者是不会把罪责揽在自己身上的,他们只会认为是契约制定的不够完善,是契约本身的僵化。

(4)、岳飞的死冤不冤呢?冤。而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合不合乎法理程序呢?合乎。甚至后来岳飞的死刑,也是走的正当程序,不是靠皇帝的强权,而是先给他安一个“谋反”的罪名,再对其进行处置。

(5)、可以说,判断主体的判断行为决定了契约条件的走向,也决定着契约执行的最终结果。因此我们也可以论定,判断主体也是社会契约的契约执行主体。

(6)、苏格拉底,何罪之有?三个雅典公民起诉苏格拉底,提出三个指控:一是不信仰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二是荼毒青年的思想;三是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事实上,这些指控都不是雅典法律所规定的罪行。而这些指控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苏格拉底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

(7)、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8)、安德鲁:其实,近期这个案件被整个法律界又重新引起了重视。2012年左右,雅典和来自于其它国家的法官和律师,又真正地去复审这个公元前399年的案件,重新研究了苏格拉底之死的谜底,或者说,都想知道他的死亡是否还有其它的因素。

(9)、苏格拉底当着他朋友的面说:“逃脱监狱并不能拯救生命,只是这一刻能拯救我,但是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原谅我自己去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所以他朋友的帮助直接当场就被他拒绝了。

(10)、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富有趣味的事件,有人用这个事件探讨希腊民主制度的缺陷,有人用这个事件探讨城邦与哲人这样深奥的政治哲学问题。但我不打算沿着前者的路线探讨,不打算通过考察审判苏格拉底的制度机制,去发现什么问题,寻找对今天有价值的意义。

(11)、如果不死的是不可消灭的,灵魂在死亡来临时就不可能消失(106BC)。

(12)、(网店地址:打开淘宝APP   搜索“本心如荷” )

(13)、(2)一个人统治并且为了私人的利益,这是僭主制:

(14)、在苏格拉底的案例中,判断主体是雅典公民;在岳飞的案例中,判断主体是宋高宗。后者也是社会契约中的最糟糕情况:契约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是同一类人。

(15)、第三次论述是所谓的“类同性”论述(affinityargument)。综合如下:

(16)、其他指控苏格拉底在辩护的时候说,人们一直以来都对他有所不满,有所控告。所以苏格拉底先对之前他受到的控告作了一番辩解。

(17)、在处死自己这件事上,苏格拉底知道雅典公民的契约条件已经错位了,可他偏偏不能点破他,反而要维护它。因为契约的效力在于遵循,而dealisadeal。

(18)、“多么奇怪啊,朋友们,我们通常称为快乐的这种感觉真怪!它跟它的反面痛苦不可思议地联结在一起。这两种感觉绝不会同时来到一个人身上,可是这人如果追求其中之并且抓住了它,就会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它的反面,好像二者联在一起似的。”(60B)

(19)、“不是吗?”苏格拉底说,“这200多年来,人类世界因了你们几位犹太人的出现,而导致道德的大滑坡,难道你在地狱中,还没有反思过来吗?”

(20)、路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哦,真是的,我真的很无知,很崩溃……)

(1)、由此,苏格拉底再次引出了自己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哲人的看法:“那些真正的哲人,也只有这些人,是经常极度热衷于使灵魂得到解放的;他们所从事研究的正是使灵魂摆脱和脱离肉体。”(67D)

(2)、“不可救药就不可救药。只要活在当下满足了物欲就足矣了!”弗洛伊德说。

(3)、负责审判苏格拉底的是雅典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他们大多是苏格拉底的政敌们精心安排的人选,其中还包括不少学者。面对这些居心叵测的法官,苏格拉底发表了一席通俗易懂又鼓舞人心的演讲。 

(4)、但比他们更牛掰的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并不关心这些,他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关心这些。我们应该关心人是什么,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善。人应该去“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在《申辩篇》中提到,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去德尔菲神庙去问:有谁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女神的回答是没有。苏格拉底觉得很奇怪,于是跑到大街上去询问政治家、智者、诗人、工匠,试图证明他们更聪明。但通过对话,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各有所长,但是都发现不了自己的无知,而苏格拉底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总是比所有人都聪明一点,“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有一个经典的比喻:知识就像画圆圈,圈的周长越大,空白越多,就越无知。

(5)、遗憾的是,这是在最不合适的场合上发表的最不合时宜的言论。早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爆发之初,雅典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主仆关系也有些剑拔弩张。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温和分子”,既看到了双方各自的利弊,又尝试着找到折衷的方案让大部分理智的民众满意,这自然得不到任何一方的好感,不过当时争吵的双方势均力敌,一时间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 

(6)、(古希腊)柏拉图,王扬译:《理想国》,华夏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