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
1、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在哪
(1)、在这个基础上,柏拉图指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10)显然,所谓“哲学王”也就是哲学智慧和政治权力结合的体现。不过,他强调,真正的哲学家永远酷爱永恒不变的知识(理念),不会迷失在生灭变化的事物之中,“哲学家的灵魂一直在追求人事和神事的整全”,他的心灵有宏大的思想,对一切时代和一切存在进行沉思,制定出关于美、正义和善的法律,并守护着它们,这样的哲学家理当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无疑也是城邦的最完善的护卫者。如何培养这样的统治者、护卫者呢?柏拉图认为,除天赋之外,还须“劳其心努力学习,象劳其力锻炼身体一样”,必须“走一条曲折的更长的路”,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善”的理念。(12)柏拉图进一步指出,每一位哲学家的教育和培养模式都是循序渐进的,他并不要求从小就学习理念论、辩证法,而是在完成全部教育课程、经历实践锻炼,尤其是被遴选为统治者以后,提出了更高的学习研究理念论的要求,并且把它与城邦的治理结合起来。当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看见了善的理念时,就得以善为原型,管理好国家、公民和他们自己,他们出任城邦的治理者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城邦”必须做的是应尽的职责。(13)
(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的言论,都是以片言只语、破句断文留下来的,史称“残简”。这到底是那些哲学家说话只说一半,还是只留下了一半呢?大多数人认为是后者,但至今未有补充的足本新发现,那么这个“大多数人的认为”,在考古学的意义上说,也不过仍然是一个推测,并非是一个交叉论证后的事实。读《残简》,也就只能读论点,而读不到它的论证,或极少的论证,如中国的先秦诸子书。但就思辩哲学来说,论证才是核心技术,论点是可以抄袭和道听途说的,并且可以靠权威,而非道理、说服力成立。
(4)、此外,苏格拉底发现自己与五百人会议分歧严重,他是五百人会议其中的一个成员。8位军事指挥官被指控在亚吉努萨群岛附近的一次海战中玩忽职守。雅典军队虽然最后赢得了这场战争,但是他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损失了25艘战舰和4000名士兵。8位被卷入这场损失惨重的战役的将领被要求受审判。但是五百人会议不是一个一个地确定每一位将军的罪责,而是被命令一次性投票表决这8个人是否全体有罪。起先会议抵制这一动议,认为它违反了正常的法律程序,但当检举人威胁说除了将军们还要起诉会议成员时,只有苏格拉底还坚持原来的意见,其他会议成员都屈服了。将军们后来被认定有罪,其中已被监禁起来的6人被立刻执行了死刑。
(5)、在政治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与这些寡头派关系密切,而其又对城邦的审判表示出来不屑的态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也有着某些必然因素在其中。
(6)、人的一生不仅是你眼前真实的景象,也同时是你内心信念勾勒的途径。能怎么活,主要看你能怎么想。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当你收起软弱,你会发现大雨滂沱,万物苟且而活。背水一战,涅槃也必须得在大火烧尽得那一刻。
(7)、当然,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的提出饱受争议。波普尔视柏拉图为“开放社会的敌人”,对其进行“极权主义”、“专制主义”、“唯美主义”等的定性,并明确指出“哲学王就是柏拉图自己”,而《国家篇》就是“柏拉图本人对神圣权力的要求”,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这一理论的存在价值。在柏拉图看来,虽然哲学家能够看到真实的世界,但他们往往并不愿意回到人间去拯救现实的世界,“所以哲学家都保持沉默,只注意自己的事情。他们就像一个在暴风卷起尘土或风雪时避于一堵墙下的人一样,看别人干尽不法,但求自己得能终生不沾上不正义和罪恶,最后怀着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满意足了。”(14)可见,柏拉图已认识到了哲学家从政的艰难性。为此,他认为哲学家为王是需要一定条件来保证的,即“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只有在正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者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哲学时——只有这时,无论城市、国家还是个人才能达到完善”。(15)柏拉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的三次西西里之行,但最后都归于失败。这不但说明了想通过学习哲学来实现“善”的统治的实现是何等的渺茫,也说明了现实条件并不允许哲学家为王。
(8)、后人对苏格拉底生平的了解极为有限,只知道他一生当过三次兵,参加过同斯巴达人的战斗,而且表现异常英勇。他的相貌丑陋,鼻子扁平,但两只大眼睛却散发着一股夺人的气质。他生活朴素,吃喝简单,无论春夏秋冬只穿一件破烂的衣服,常常光走到处走。他的耐寒力惊人,当别人被冻的不敢出门,他却穿着一件普通的衣服光着脚在冰上行走。苏格拉底在一生中被人三番五次告上法庭,最后在他70岁时,被法庭判为不敬神罪,处以极刑。一开始法庭让他交罚金,但苏格拉底却不想通过罚金避免死刑,对法庭的裁决作出让步,因此他提出30个米尼作为替换死刑的条件,显然这笔数目极小的罚金是对法庭判决的嘲弄与休辱,以至于在法庭的一怒之下被苏格拉底判为死刑。
(9)、约摸一个月后,这位年已七旬的哲人遣退妻儿,在众位弟子面前饮下毒鸩,从容就死。
(10)、“倘若死亡是一场无梦的长眠,你们又何必悲伤呢?看淡那些污蔑你诋毁你最终又将成为你的人。”
(11)、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的他是民主政治的拥护者。不过,公元前431-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长达28年的战争,使得雅典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口锐减,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这种社会矛盾纷呈的状况下,民主政体的弊端日益暴露:民众们虽然参与城邦政治,但却不知怎样参与,多数是凭借个人的好恶来做决定,这就容易被极少数政治家利用做出一些不明智的决定,再加之个中原因,雅典战败,民主文明的繁荣时代也宣告终结。之后“三十僭主”政体乘机取代了雅典的民主政体,这些僭主中一些是柏拉图的亲戚和好友,他们曾经邀请他一起执政。最初,柏拉图对于新政体抱有好感,认为当政者是在进行改革和公正地治理国家。但是,随后的发展却使柏拉图看到僭主政治并没有给国家带来正义。苏格拉底作为公民被推选为五百人大会议员,雅典人要集体审判十将军,因为他们由于风暴没有注意运回阵亡的士兵尸体,当时诸多议员迫于压力,只有苏格拉底冒着被处死的危险坚持十将军无罪。此外,苏格拉底还曾受三十僭主的胁迫,要他判萨拉米斯的赖翁死刑,但苏格拉底坚持不去行不义。(1)这使得柏拉图放弃了对于僭主政体的希望。
(12)、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3)、 探究生命本身存在的意义对于蒙眼生活的一种警醒,抨击着当时沉迷于犬马声色的社会,忽视对于内在的思考。
(14)、苏格拉底因为守法而死,但却是为了求得正义。为了求得正义而“服从”哪怕是不正义的法律,苏格拉底的就义和革命者的就义(那种为实现正义而“颠覆”旧秩序的行为)其实是不同的意思。
(15)、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16)、 他那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和藐视法庭的态度,反而迫使本来同情他的部分陪审员转向选择原告提出的刑罚,最后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17)、面对彻底终结的雅典帝国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雅典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必会变得猜疑且敏感。在公共场合倾听苏格拉底讲话的是那些出身富有的有闲阶层青年,整体而言富人倾向于寡头制。
(18)、就城邦内部而言,两次寡头政变,大量人员被杀,政治动荡不堪,尽管民主政体最后恢复,因此设身处地来向,雅典公民对于寡头的敏感程度和容忍度降低是可以感同身受。
(19)、苏格拉底被指控引入的新神是他所声称的指引他行动“灵异”。知识分子并不会对于苏格拉底的新神引入活动有过多的抵触情绪,但是出于这样一个容易被煽动的民众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20)、苏格拉底述而不作,留下了三句格言,“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以及图中所绘的,也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去践行的 “守法即正义”。将苏格拉底作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典范,好像为我们理解苏格拉底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感性的层面,革命意味着激情,意味着为信念流血牺牲。不过我们也需要细细分辨一下,作为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法律事件,苏格拉底的死,与革命者献身、牺牲是同样的意思吗?辨析这个问题,理解画作中苏格拉底的形象,需要我们回到历史。
2、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
(1)、3)在前353年左右,柏拉图最后几年里,腓力二世的马其顿王国崛起,雅典不仅强权不再,而且强权看来已经难复,到柏拉图死后九年——前338年希腊“科林斯同盟”的建立,雅典已沦为马其顿的属国。
(2)、依法雅典人每年可以放逐一位政治领袖,由公民大会投票选出。因以破碎陶片充作选票,而得名“陶片放逐法”。
(3)、根据柏拉图《斐多篇》的描述,从右往左看,分别是前来探望的悲痛惶恐的亲友团,然后是中间泰然自若的苏格拉底,最后是舞台纵深后面远远逃离的人群。他们三个群体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至于苏格拉底蛊惑青年,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罪名实际出于政治目的。公元前406年,雅典对没有出手援救生还者的海战指挥官予以审判,苏格拉底作为元老委员会成员,是唯一坚决反对不依法律而采用民主的方式进行集体审判的人。受他影响的朋友,有一些是反对民主政体的人,这些人参与了公元前404年推翻雅典民主政体的运动,其中包括克里底亚和阿尔西比亚德。但事实上,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参与三十僭主的任何政治活动。柏拉图和色诺芬也在多处文献中(包括《会饮》、《斐德罗》),向世人说明,阿尔西比亚德的妄为与苏格拉底没有关系。
(5)、先生们…真正的困难不在于逃避死亡,而在于如何避免邪恶、避免不公正。如果说年迈的我将被死亡追上,那么正当年的你们,已经快被邪恶、被不公正,追上了。当我离开这所法庭,我接受我的判决、迎接死亡,而你们也将接受你们的判决、迎来堕落。——毫无疑问,你我的结局就该如此,对此我觉得非常公平。
(6)、 它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
(7)、所以,一方面,《论语》只有论点,没有论证;另一方面,老师是基于他的权威来作宣讲,也只能在伦理的话题方面有效,而不太可能产生自然、逻辑等方面的议题,因为这些议题需要一种反驳和说服的过程,无论是理/逻辑的说服,还是事实的说服。
(8)、雅克·路易·达维德的《苏格拉底之死》,创作于1787年,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雅克·路易·达维德(1748-1825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
(9)、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10)、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必须有人要掌握柏拉图的理念,掌握了理念之后怎么办?就去做哲学王,又叫护民官/Guadian,去治理理想国。但是柏拉图说:只要一个人掌握了理念就够了。由此,掌握理念的人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理念不是财富会自动升值,而要传播了才有价值。掌握理念的人,就象被绑囚徒中的“回眸一瞥”的先知先觉者,他必然要去唤醒其他迷恋于墙上幻影的人,这就不免把自己置于“成败王寇”的博命境地,虽然成也王、败寇也是英雄烈士,但是危险是很大的,比如,苏格拉底。由此,希腊的神话、埃斯库勒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毕达哥拉斯的几何、巴门尼德的逻辑在理想国里会合,在哲学王身上一体化。罗素说,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各种思想及其学派作了一种伟大的综合/Synthesis,所以他也成了一个集大成者,但是罗素没有提及这“综合”中的悲剧因素。柏拉图的综合虽然伟大、悲壮,但是还是缺了最重要的一个、即:哲学创始人泰勒斯的米利都学派、自然哲学派。所以理想国里或哲学王的身上,有几何、逻辑、悲剧,但没有科学。当然,理想国如果实现,并由神一样的哲学王来领导和治理,科学的确也是不需要;其实,哲学及其理念也是不需要的。由此,一切又回到起点,或归于虚无,等于不谈。所以思想是危险的,思想的要义不是全面、彻底,而是适可而止,一种字面上理解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的精神,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但如如此,便又是科学了。唉......
(11)、柏拉图的哲学论述都是以对话/dialogue的形式进行的。这里,对话是在真正的平等的关系上展开的,主持人,苏格拉底、柏拉图或其他的人,虽然有确定话题的优势,但最后必须归到以理服人的结果,而非权威的判定,至少在形式上如此。所以柏拉图的对话,与《论语》的对话是不一样的。在后者,所谓的对话,只是孔子在单方面发表观点,并且或因而、也是不得质疑和没有讨论余地的。所以一方面,《论语》只有论点,没有论证;另一方面,基于老师之权威的宣讲,也只有在伦理的话题方面有效,而不太可能产生自然、逻辑等方面的议题,因为这需要一种反驳和说服的过程,无论是理/逻辑的说服,还是事实的说服。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本来就没有逻辑,也不关心或轻视自然,所以只能谈论伦理问题。由此,就文本来说,在《论语》这种形式的对话上,修辞十分发达,甚至一枝独秀,而语义的诘辩、限定和精确-语法/逻辑的纠正、规定、精密都退居其次,甚至阙如。这样的文本,文采飞扬、气贯长虹,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没有道理,也经不起质疑和诘辩/verification。可能仍有文献经典,但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也诞生不了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放之四海和古今皆通的观点和语句——概念。不仅中国是这样,希伯来、巴比伦、埃及文化都这样,只有希腊不是这样,严格地说,这始于柏拉图。
(12)、1)雅典在前431年到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
(13)、这不是太难以令人理解了吗? 殊不知,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任何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甚至没有政治的权威。唯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人民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苏格拉底虽然是一位名人,但却并不是备受尊重的哲学权威。相比起来,他的名气更多地来自于他的怪诞。
(14)、洞穴版哲学王的统治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学王统治的实现需要理性的土壤。哲学王的统治不是“管理”现实世界,而是带领成员们走出洞穴,超越现实, 去“观看”已经习以为常的世界之外的世界。只有那时,人们才会相信哲学家,服从他的带引。
(15)、大概在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受审。根据记载,他被指控的罪名是:“(1)对城邦崇拜的神不虔敬,而是引入新的陌生的宗教惯例:(2)更有甚者,腐蚀青年。”指控者要求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16)、不过,我要求他们帮我一个忙:先生们,当我的孩子们长大后,如果把金钱或其他任何东西放在了比「善」更高的位置,请你折磨他们,就如同我现在折磨你们一般;如果他们毫无理由地自以为了不起,一无所长却自视甚高,请你责备他们,就如同我现在责备你们一般。——这才是你们对我的复仇;或者说,只有这样,我和我的孩子才终于能在你们的手里获得正义。
(17)、这就是说,在古代希腊,个人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自由的(即柏林所说的“消极自由”)。
(18)、 人的一生,不仅是你眼前的真实景象,也同时是你内心信念勾勒的图景。能够怎么活,主要看你怎么想,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当你收起软弱,你会发现大雨滂沱,万物苟且而活,无人会为你背负更多。发光永远不只是太阳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
(19)、在经过辩护、反提处罚方法两个程序后,苏格拉底开始了他最后的演讲:
(20)、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3、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经典对话
(1)、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智者,他的死亡为何被称为“价值万千”?
(2)、而苏格拉底确实有过对于当时民主政体的不满,他与柏拉图如出一辙地倡导贤能政治,评论过伯利克里津贴制度的弊端,拒绝过寡头政权的任命,这多少会有些令人不快。
(3)、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4)、“正义”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理论支柱,也是他构建“理想国”的出发点和归宿。柏拉图所谓的“正义”,是“德性”意义上的正义,是“整个城邦的正义”他说:“在我看来,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而“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工作”这也就是国家产生的原因。一个好的城邦不仅需要能提供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而且还需要能够保卫领土卫国者。为了说明这个原则,柏拉图还提出了著名的“金银铜铁论”:“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6)确切地说,由于统治者是高贵的,因而只有他们才具有一种真正的知识,即用来考察整个国家大事的智慧,这种知识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被加入了白银的军人,经过严格的体操和艺术训练,他们不但有强壮的体魄,还有勇敢的美德;对于劳动者,因为其充满了欲望,节制则是他们的美德。基于上述等级的划分,柏拉图认为,如果每个人在城邦内都能够做自己分内的事,这就是“城邦的正义”;而每一个人自身的各种品质在自身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那他就是正义的,这就是“个人的正义”。
(5)、 仔细看画中苏格拉底的手势,和拉斐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派》中柏拉图的手势是一样的。
(6)、如果说革命是实现正义和恢复秩序的行为,那么洞穴哲学家的献身,同革命者一样,目的在于将旧秩序中受桎梏的人带出,进入新的、真实的、善的世界。
(7)、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几年后亚里土多德回到马其顿,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为期三年。这位王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登上王位后,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他仿效老师柏拉图,在学园中一边教书,一边从事研究工作。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反马其顿的运动兴起,亚里士多德因与亚历山大关系密切而受雅典人的排挤,被迫逃离雅典,一年后客死他乡,时年62岁。
(8)、柏拉图在他的《斐多篇》中描绘了苏格拉底喝下毒药后的最后时刻,苏格拉底摸了一下自己,说等要离抵达心脏,他就完了。他已经开始变冷……说出了最后的话,”克里托,我还欠阿斯克勒比俄斯(希腊神话中的医神)一只公鸡,千万别忘了替我还上“……这就是我们这位朋友的结局,我认为他是他时代中所有人中最优秀、最睿智、最公正的人。
(9)、 所以70多岁的苏格拉底在他的心中,永远是一个强壮的、有力的形象。老师死后,柏拉图游历了环地中海半岛。最后决定继承老师的信念,穿过磨难、穿过命运的暴风雨,他写下了《理想国》。并且和他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开创了雅典学院。
(10)、这到底是那些哲学家说话只说一半,还是只留下了一半呢?大多数人认为是后者,但至今未有补充的足本新发现,那么这个“大多数人的认为”,在考古学的意义上说,也不过仍然是一个推测,并非是一个交叉论证后的事实。
(11)、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
(12)、相反,在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述中,苏格拉底常常献祭,常常说是神明指教了他,说人是神预想的对象,人应当了解自己认识的局限,不要夸耀,因为最有智慧的当属神。苏格拉底说,他不曾是任何人的老师,不曾传授任何人知识,他只是像马虻粘在马上,刺激懒惰、迟钝、肥大的马,就像唤醒昏昏沉沉生活中的人,而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是神赋予自己的使命。
(13)、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06年,两年后,随着雅典的衰落,苏格拉底再一次发现他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势力。在斯巴达胜利者的压力下,雅典成立了一个30人团为雅典的新政府起草法律。但是这个30人团很快就蜕变成哪个一个横暴的寡头统治集团,他们专断地迫害以前拥护伯利克里民主秩序的人,为自己聚敛财富。仅仅过了一年,这个寡头集团就被暴力推翻了,雅典重新建立起了民主秩序。但是很不幸,被推翻的寡头集团里有一些人是苏格拉底的好友,尤其是克里提亚斯和查米德斯。这使它又一次因诛连而获罪,如同先前在阿尔西比亚德斯的案中他因为是叛徒的老师而被入狱一样。这时候人们对苏格拉底的愤怒已经发展到对他的不信任。
(14)、扩展开来说,今天的一切论文的形式及其要素,是由柏拉图奠定的。如无柏拉图,有可能我们还在说着《论语》和《道德经》的“之乎者也”类的句式,以隐喻、类比、感叹等修辞手法来代替语义的分析、逻辑的推理和事实的证明。
(15)、人类文化传统中存在相当丰富的艺术图像。19世纪开始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正是从古老的艺术品中——建筑、碑刻、神像、雕塑、壁画、金银器、钱币等——猜想、推论和解读古文明的密码和讯息。这些艺术图像与文字文献一样,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表达。以这些艺术图像为主体,通过借鉴艺术史学家潘诺夫斯基开创的艺术图像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图像中的法律主题及其蕴含的历史和思想,是“法律思想与艺术图像”专栏的初心。
(16)、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详细描述了他的酒神与太阳神思想。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运用「酒神」与「太阳神」做为一组二元对立的典型,他以醉境和梦境分別形容酒神状态和太阳神状态
(17)、柏拉图在讲述那个重回洞穴、失败了、被杀掉的哲学家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他死去的老师苏格拉底。摆脱桎梏的哲学家本不必重回洞穴,他重回洞穴是为了拯救被囚禁的同伴。不是所有真正的哲学家都愿意承担这种的责任:“看别人干尽不法,但求自己得能终生不沾上不正义和罪恶,最后怀着良善的愿望和美好的期待而逝世,也就心满意足了。”大部分的哲学家是这样的。但是,作为王的哲学家,需要某种为了整体而自我牺牲的责任。
(18)、这个老人就是柏拉图,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当时唯一不在现场的人。他就是解开这幅画的线索之一。
(19)、 苏格拉底的左和右表现了人生中两种脆弱的常态,也就是远处的逃离和近处的扭曲。生活中的恐惧和慌张都是因为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需要捍卫的理想,没有热爱的支撑。那你就会害怕消失,依赖确定感,被命运反复羞辱毫无还手之力。画者把签名写在紧抱着苏格拉底大腿的他的学生处,这里代表着画者本人对勇气的向往。
(20)、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4、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在线阅读
(1)、按照这个理论,书本、老师、学习都不需要了,柏拉图可能还需要,但柏拉图的书绝大多数都不需要了,或只需要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两个字“——“回忆”就足够了。
(2)、陪审团的先生们,请你们必须充满信心地往前看,并且把你们的心灵坚定地灌注在这个确定的信念上,那就是:无论生前或死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损害一个好人;而一个好人的命运,于神而言,不会是一桩可以漠不关心的事情。
(3)、 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
(4)、对于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得罪民众,可以进行一下更深的解析,当然这是施特劳斯的观点。苏格拉底所惯用的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剖析事物的方法,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不是因为他创建了哲学或者是第一提出哲学性问题的人,在苏格拉底前,希腊已经有很多哲学家致力于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并对世界本原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苏格拉底不想沿着以前的哲学的路线走。他提出了一个命题,既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实际上为西方哲学的未来与发展暗暗规定了一条路线。认识你自己,它不只引发了哲思方向的转变,更引起了一场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前者表现为苏格拉底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把人们对自然与世界的考察转变为对人的心灵与与伦理的考察,后者则表现为试图从各种词汇中规定出一个普遍性与确定性的概念,既把理性精神。然而,想要在民众的这些词汇中提炼出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定义,必然会瓦解这些词汇在每个人脑中原来的定义,当然在苏格拉底质疑的全部词汇中,有一些无关紧要,而有一些词汇则不可质疑的,苏格拉底正是命葬于后一些词汇手里。这后一些词汇是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这些词汇维系着城邦的稳定,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谈话或者是理性把这些词汇统统解构了,顺理成章,他本人自然成了可能威胁雅典人民与城邦稳定的危险人物。要知道,法律习俗与宗教信仰是一个民族在群体生活中慢慢约定而成的,它无法被理性重构和把握,因为它本来就不是按照理性的精神建制的,而以苏格拉底为代表哲人们,思考事物的本质与形式是他们的使命与天性,作为缺乏理性根据的习俗与法律便不可能逃脱他们的质疑。
(5)、真正的有论点、论证的完整的哲学文章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确切地说,是从柏拉图记录、撰述、甚至可能是伪托的苏格拉底的谈话录开始的。扩展开来说,今天的一切论文的形式及其要素,是由柏拉图奠定的。如无柏拉图,有可能我们还在说着《论语》和《道德经》的“之乎者也”类的句式,以隐喻、类比、感叹等修辞手法来代替语义的分析、逻辑的推理和事实的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这种“修辞性”的表述方式判了苏格拉底的死刑。
(6)、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7)、所以70岁的苏格拉底在他的心中,永远是一个强壮的有力的形象。
(8)、 画者和苏格拉底的精神融为一体,坚硬平坦的石墙前面接过毒酒的一刹那定格为画面的中心,预示着人生不是一场悠长的漫步,而是战斗。是无处不在的挑战和抗争,是生与死、坚强与软弱、卑微与伟大的斗争。这种迎接挑战的暗示和后来尼采的悲剧酒神精神(人生是幕悲剧,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它的没有终极根据,但生命敢于承担自身的无意义而并不消沉衰落,这正是生命的骄傲)如出一辙。
(9)、但是一方面,柏拉图继承和加强了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的思辩传统,即知识可以靠纯粹的思考、理性而产生,比如几何/数学和逻辑;另一方面,则阻断了泰勒斯、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的传统,即观察、及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阐述。所以,科学最终未能在古希腊诞生,或差一点在古希腊诞生。
(10)、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本来就没有逻辑,也不关心或轻视自然,所以只能谈论伦理问题。由此,就文本来说,在《论语》这种形式的对话上,修辞十分发达,甚至一枝独秀,而语义的诘辩、限定和精确-语法/逻辑的纠正、规定、精密都退居其次,甚至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