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看法
1、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
(1)、当你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回首一生,发现自己活得尽兴,并且还将以这样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死亡降临。
(2)、至此,公民大会真正成为全体公民的大会,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为雅典确立了民主政治,而公民大会被赋予了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从此,公民大会逐渐成为公民们参政议政和平民领袖们献计献策、斗智斗勇的最重要舞台。
(3)、雅典公民大会不仅是唯一的立法机关,而且具有高级公职人员的任免。执法、行政、军事、财政、宗教事务的决定权。从公元前5世纪起,公民大会就经常受理涉及重要人物或高级公职人员的案件以及司法执政官提出的公诉。
(4)、但是,由于苏格拉底生前特立独行的为人风格和颠覆性的哲学理念,使他在身后也受了不少争议。自19世纪兴起的非理性主义在欧洲的迅速传播,关于以苏格拉底等人为首的理性主义者的争议也此起彼伏。
(5)、“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最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6)、苏格拉底之哲学价值不仅限于死得其所,以苏格拉底为分界,将希腊哲学划分为前、后苏格拉底时期为学界所共识。承续自然哲学之宏大议题,开发世间哲学的历史契机,苏格拉底何以有如此开源节流的哲学史功勋,乃希腊哲学最耐人寻味的议题所在!
(7)、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8)、由此,苏格拉底再次引出了自己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哲人的看法:“那些真正的哲人,也只有这些人,是经常极度热衷于使灵魂得到解放的;他们所从事研究的正是使灵魂摆脱和脱离肉体。”(67D)
(9)、苏格拉底问:“我们相信有死这种事情吗?”。Jowett的英译本是:Doweattachadefinitemeaningtotheword‘death’?(64C)。按英译本的意思,这个问题是,“我们是否给‘死亡’一词赋予了一种特定的意义?”,和中译本的意思略有不同。
(10)、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11)、《斐多篇》是苏格拉底的信仰声明,是他在监狱里最后一天的情形,由一个名字叫斐多的目击者对一群同情苏格拉底的哲学家说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是一个认同禁欲的哲学家。他认为,人们通过身体得到对事物最真实的感觉,但要获得任何事物的纯粹知识,必须摆脱身体。因为身体所带来的欲望、爱、恐惧、各式各样的幻想以及一大堆毫无价值的东西会成为人们思考真理为何物的障碍。
(12)、事实上,当死亡真正降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平静的。
(13)、公元前4世纪,雅典某个监狱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即将被处死。
(14)、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15)、他的一个朋友问德尔菲神庙的神谕,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16)、苏格拉底的受审及其被处死在当时是一个公共事件,他的死正如他所期待的,激励了一批贵族青年思考哲学和人生。苏格拉底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都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从受审,发表申辩到从容赴死的言行。
(17)、妻子:你为什么不走!(号啕大哭)你这个野猪、豪猪、花猪、光猪、蠢猪、笨猪、乌克兰小乳猪、猪八戒!我上辈子,下辈子,上下辈子都没有见过你这样的人!要是你被流放,我还可以带着孩子跟随你,现在他们判处你死刑,你不逃走,难道要丢下孩子和我不管吗?
(18)、通过第二次论述,辛弥亚似乎被苏格拉底说服了,但他指出,这只能说明灵魂存在于一个人出世(生)之前。一个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的说法依然有待证明(77B)
(19)、苏格拉底认为人有灵魂,而且灵魂是永生的。厉害的是,他居然用逻辑推导出这个论点来。不能说这个推导里面没有诡辩的成分,但这个推论很有意思。(《苏格拉底之死》)
(20)、他的富豪朋友想方设法,企图帮他越狱,就算倾家荡产也愿意。
2、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与意义
(1)、一是公元前406年,雅典海军打了一次胜仗,但是由于将军们在战斗中没有派人及时打捞死难士兵的尸体,从而激起了民愤,要求一次审判这些将军,统一定罪,但这是违反雅典法律的(根据当时的法律,应该分清每个人的责任,逐一定罪),当时议事会的其他成员都很难顶住民众的压力了,只有苏格拉底——他正巧担任议事会常委会的主席——坚持认为这是不公正的。
(2)、还有一次,公元前403年,当时雅典战败,成立了一个三十人的委员会,史称“三十僭主”,他们要求苏格拉底和另外四个人去逮捕一个支持民主的富有公民莱翁,其他人都不敢违抗,只有苏格拉底拒不执行,回家去了。
(3)、范仲淹这个人直,虽然身在官场,却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不懂勾心斗角,有人劝他,你就不要再说话得罪人了,那样搞不好会让你丢掉性命。
(4)、“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64a)
(5)、另外有两件与智慧有关的奇特的事情。一是据说他有时候会因为突然想到了什么事情而停下来不走,有一次甚至站在那儿想了24个小时;第二件奇特的事情是,他老觉得心里有个声音,或者说灵异,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而尤其是不应该做什么。
(6)、第四种德性就是公正。公正可以作为德性的总名,但这里主要指政治生活里的一种德性。我们可以举出两个例子说明这一点。
(7)、哲学要反省,就意味着它对任何东西都要检查,“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同样,未经反省的政治也不是有价值的政治。政治往往需要一些紧急的行动以解决一些迫切的问题,哲学往往要求彻底和单纯,而政治却往往要求妥协和混合,哲学通常渴望“至善”,而政治通常满足于“不坏”,哲学总是要求完美,而政治总是包含缺陷。
(8)、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社会里政治和其它方面的安全系数是不一样的,甚至在同一个社会的不同时期“安全阀”和“警戒线”也是不一样的。
(9)、马克·吐温说:人生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你为何活着的那天。
(10)、死的目的决定死的性质和质量。苏格拉底为遵守雅典的民主和法律而死,成了西方世界的殉道者和圣人;李斯功业彪炳,思想精深,文章超群,书法独步,本可成为一代伟人,但他为谋私利固荣宠而行,他的死没有使他成为法家的圣人、中国的圣人,而只是一个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个愚蠢的笑话。
(11)、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2)、“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果真如此,一个人为此拳拳服膺终生,到了期待已久的事情来临时却战战兢兢,岂不是怪事吗?”(64A)
(13)、出题目者大概不知道,中国古代的文人也是相当有骨气的。周灭商,伯夷叔齐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孔子的弟子子路“君子死冠不免”,也是致死坚守信念的。庄子挨饿,亦断然拒绝楚王拜相。屈原为国幽愤,投江而死。以上这些人,都生活在苏格拉底时代的先后。出题者对此作何感想?又能做出哪些中西文化的对比呢? 中西文化有异同,也可以比较,但不是这么玩儿的。
(14)、毛姆先生刻画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著名的画家高更。
(15)、苏格拉底寻求把人的道德规范构建在更坚固的(知识的)基础上,他在雅典的市场上与自认为有智慧的人辩论,在辩论中揭露政客、修辞家,诗人等对“善”和“正义”等一无所知的窘境。
(16)、一看便知,这是唯物主义者要批判的唯心主义,有神论。不过那个时候的人,甭管他在地球上的那块地上,都是有神论,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没有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等科学手段,无法象今人一样理解看到的种种自然现象,无论西东南北,地球人对于自然力量的理解,都视其为超越人之上的神之力量。
(17)、回首苏格拉底的一生,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注重精神的生活,他家有钱,可是苏格拉底却不在乎物质上的享受,喜欢赤脚行走。
(18)、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但却与当局统治相向。1787年达维特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苏格拉底之死》。
(19)、 早期的希腊文明与其他民族的文明起源一样,对于世界本原的解释往往总是诉诸超越自然世界的神圣力量,经历了从神话到多神崇拜的宗教这样的历史过程,几乎每一个城邦都为自己规定了一个有序崇拜的“神谱”。苏格拉底对那种停留在表象世界的自然神崇拜(如认为太阳是神),当然认为是荒诞不经的。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于自然神的顶礼膜拜,无异于取消了人类理性力量的根基。而对于超越简单的表象世界、以超越自然世界的神圣力量作为世界基础的宗教,苏格拉底也是与其分道扬镳的。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正是要确立人类理性认知的力量。所以,哲学能够达到并揭示的真理尽管与宗教有着很大的一致,是隐秘的,并且暗藏于不可见的世界中,“但是哲学将神秘的事物公开化。它不是将神秘之物当做不可言说的幻象,而是把它变为公开讨论的对象。通过自由探讨、争辩或教学,神秘的理论转变成一种旨在为所有人分享的知识。因此,哲学所强调的真正实在并非神话中的超自然物的继承者”〔1〕。苏格拉底正是努力寻找这一真正实在的冒险家,如果说他不相信神,那是对的,因为他的确不相信那些停留在表象世界的自然神,换句话说,他不崇拜偶像。
(20)、他不止这么说,而且就是这么做的,他在监狱里和人家谈论神、谈论灵魂、谈论永恒,也谈论死亡,宛如常人。
3、苏格拉底之死体现了什么
(1)、这时候,佩西安那克斯之子攸里托里姆斯和其他一些人,提请大家对卡里森努斯提出控告,坚称他的建议是违反宪法的,他的动议在会场上引起一阵鼓掌喝彩。但是,大多数人不断地大声叫喊,说如果人民的任何意愿因受到阻扰未能实现,那可是荒谬绝伦的。
(2)、既然论证了灵魂的存在,苏格拉底便进一步以教导劝勉自己的同胞为己任,告诉人们:不管老少,都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灵魂决定了你的下一个世界的旅程愉不愉快。人对于至善追求的必要性也许才是他论证灵魂存在的真正目的。
(3)、苏格拉底被指控引入的新神是他所声称的指引他行动“灵异”。知识分子并不会对于苏格拉底的新神引入活动有过多的抵触情绪,但是出于这样一个容易被煽动的民众就是另外一个概念了。
(4)、答:雅典的民主还是颇有效率的,比如要进行战争,所有的人回家拿武器,一支军队就产生了,当然它还是会陷入一些很繁琐的程序上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直接民主有个基本的限制,即规模的限制,在这个城邦内,大家彼此了解,至少精英人物之间互相熟悉,这样也就不易产生政治上的阴谋,而召集议事相对来说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5)、然而,当陪审法庭以微弱的多数判决苏格拉底的死刑之后,苏格拉底却坦然接受,并且对克里托这些学生所安排的越狱计划断然加以拒绝。苏格拉底提醒学生们注意,人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挑衅都不可以对任何人作恶或伤害别人,因为以牙还牙、通过报复来保护自己,都绝不可能是正确的。我们过去生活在雅典城邦法律的荫庇之下,那就是有约在先要做城邦的成员,服从城邦的法律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无论这一服从带来的是伤害还是好处。如果用可耻的方式逃跑,以错还错,以恶报恶,践踏自己与城邦订立的协议和合约,“那么你伤害了你最不应该伤害的,包括你自己、你的朋友、你的国家”〔2〕。苏格拉底坚定地认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法庭上,或是在任何地方,我们都必须做自己城邦或国家命令我们做的事,如果我们觉得这样做不对,就得按普遍的正义去加以说服,而不是使用暴力去反对自己的国家。
(6)、法治要求慎用死刑。在大卫的著名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主人公裸露的瘦弱身子衬托出坚强的意志,一边高举左手对弟子们谆谆教诲,一边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酒杯,老师的淡定无畏和学生的聚精会神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本是恐怖的死亡场面,震撼人心。
(7)、问:您刚才说到希腊的民主和哲学是迄今没有逾越的奇迹,有什么根据吗?
(8)、第一轮投票,票数相当,可苏格拉底却觉得惊讶,他继续讲“大实话”:
(9)、柏拉图在这篇对话里还抛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10)、〔3〕(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7页。
(11)、第一个推导是这样的:相反的事物是互相产生的。而且两者之间,有两个往返的产生过程。所以死亡是生命的反面。既然自然法则里有一个互补的程序。那么死亡后会再回到生命中来,从死到生。于是论证生来自死,就像死来自生一样,而且如果真是这样,死人的灵魂一定在某个地方存在着,从那里会再转生过来。
(12)、苏格拉底: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对手了,看来,我了解你,而你还是不了解我啊。我的死是遵守雅典制度而死,我死的光明磊落。而你,你们民主d,于雅典只是毒瘤,你们让雅典变成了一只无头苍蝇,四处乱撞。雅典在伯罗本尼撒战争中的失败都是败你们所赐。
(13)、第二个德性是勇敢。在失败中比在胜利中更见勇敢。这时他极其从容和镇定,尤其是撤退的时候,他救过亚西比德,还救过色诺芬,在追兵面前丝毫不慌乱。
(14)、学生:据说有的犯人听到要处决了,总千方百计拖延时间,为的是可以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请你别心急,还有时间呢!
(15)、以美为例,“一切美物之所以成为美的,是由于‘美’(本身)”(allbeautifulthingsarebeautifulbytheBeautiful)(100D)。
(16)、两个看起来相等的东西(由于回忆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并不相等(74B)。因此,“等”有时并不完全相等(74C)。正是这些相等的事物唤醒了一个人关于“等”的知识,虽然它们并不是“等”本身(74C-D)。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已经有“等”的知识(74E)。因为这“等”的知识,要通过感官感觉到后才能和它比较并发现大不及它,而感觉是在一个人出世后才获得的,所以“等”的知识,以及美、好、公正和虔诚等关于一切的绝对存在(thenameofabsolutebeing)是在一个人出世前就获得了(75A-D)。因此,灵魂在获得人形之前就已存在,还具有智能(76C-E)。
(17)、《圣经》的《传道书》里说:“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18)、为伟大的目标而死未必会得到人们的铭记和尊敬,但为伟大的目标而死且被伟大的人物见证则注定被人们传颂,如苏格拉底的死因为柏拉图而不朽,马克思的死因为恩格斯而被其信徒认知。伟人往往不需要乌合之众的膜拜,但一定需要别的伟人的解读、理解、赞赏和继承。
(19)、苏格拉底顺着裴洞的这个说法,展开了最后的论述:
(20)、这篇对话录记述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和几个学生就生死和灵魂问题展开的对话,包括从不同角度审视灵魂是否不朽的四个主要辩论,也包括对“学习就是回忆”的再讨论(《枚农篇》的主题之一),以及苏格拉底自己从自然科学向哲学研究转变的思想历程,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临死前给学生上的最重要一课。
4、苏格拉底之死的思考
(1)、伯利克里之后的时代,平民领袖多是公民阶层,亦或是城邦的新型手工业者,而这个阶层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却掌握财富与卓越的修辞技能来取悦民众。虽然雅典从梭伦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众全面的民主参与保障了,但是业已被破坏的城邦精神就使得民众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对于寡头派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所以直接民主的暴力机器却更加可怕的多。
(2)、庄周关于人的认知有限性的观点与苏格拉底在神谕中获得的启示是不是有相似之处?这是不同地域的伟大智者对于世界的认知不约而同之处,可见作为人类而言,具有普世性的思想在人类文化里是存在的,因为无论西东,人对世界感知的基础和方式是一样的。
(3)、即使是在它们各自最好的形态中,可能还是会发生冲突,除此以外,我还想说,这种冲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根深蒂固,它深深地植根于人性之中,一方面人不可能不结成共同体生活,不能不建立某种政治制度,但是另一方面,人又有一些天赋的差别,尤其是志趣和追求的差别。
(4)、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第一次论述(70C-72E)针对的是1),第二次论述(72E-78B)针对的是2)。
(5)、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6)、政 敌:苏格拉底,你看看你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你再能说又能怎样。本来我只想用死刑吓吓你,让你闭嘴不要辩论教学生了,可你竟然在法庭上嘲讽我们,让我们终身供养你,真是不知死活。当然如果你现在后悔了,在大会上向全体公民认个错,我们还是赦免你,只让你流放的。
(7)、人类对于身体的态度是如此复杂和矛盾,它既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当然,它也就成了哲学所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身体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它会衰朽,并走向死亡。那么,苏格拉底怎么看待死亡呢?
(8)、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9)、格贝看来是没有被说服的,所以苏格拉底做了第二次论述。不过,格贝依着苏格拉底的结论,从《枚农篇》里“学习实际就是回忆”的说法出发,指出如果灵魂在投生之前不存在的话,回忆就是不可能的(73A)。
(10)、这些观点对于乐于沉湎于世俗主义和物质享乐中的现代人来说当然是要被无视的。但老子也说过:“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身体成为道家获得精神绝对自由的大患,和苏格拉底相似,老子也深感欲望之困扰。
(11)、我这个人,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说,是一只牛虻,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行动迂缓不灵,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精神焕发起来。我就是神赐给这个国家的牛虻,随时随地紧跟着你们,鼓励你们,说服你们,责备你们。
(12)、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
(13)、穿越回古代雅典,调查组到时苏格拉底穿着整齐面带安详地躺在牢房内,旁边有一个空酒杯,旁边有许多新增脚印。经检查该酒杯残留少量的毒酒,初步判断苏格拉底死于毒酒。
(14)、追本溯源,看来还真有必要全面回忆一下柏拉图的这个名篇。
(15)、在监狱里,苏格拉底还是在探索智慧,却从不提辩护和控诉的事情。
(16)、我们可以看到,在阿里士多芬的《云》里,苏格拉底被描写为一个胡说八道的、别出心裁的、教儿子反对父亲的、诡辩的人。又比如用亚西比德的话来说,世俗所艳羡的东西都不在他的眼里。
(17)、首先,苏格拉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古希腊是个推崇德性而且是复数的德性的时期,用西方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的话来说,这里所说的德性,不是狭义的、仅仅是伦理的、道德的德性,而是一种多方面的卓越、优越、优秀,或者说出众。我们现在就从人格、德性这个角度来谈谈苏格拉底是个怎样的人。
(18)、“当生命不能再给我什么的时候,如果我还粘着它,抱着它,在我看来,只是让我自己在我自己眼里显得荒谬。”(《斐多篇》)
(19)、诚如苏格拉底所言,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但认为死亡是解脱的看法其实也暗含了对于现世的否定,对于努力在此时活着的人来说难免过于消极了。为此,我更喜欢《小王子》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对于死亡的看法。圣·埃克絮佩里说:
(20)、雅典的政治领袖不具有明显的领导人特征,他们处在城邦决策程序中最初的一个环节。直接民主运行时,公民的集体意志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民主机构的正确运行,特别是在古典时代中后期对于政客和军事家的处置上,这两者的满意只是停留在过去,政客和将军必须长盛不衰,履行有时近乎癫狂的集体意志。而这么苛刻的要求近乎不可能,所以军事活动的实力往往就伴随着控告、流放与处置。
5、苏格拉底之死观点
(1)、他几次参军,悍不畏死,能出色完成长官交代的任务,得到过嘉奖,是英雄人物。
(2)、基本的一个前提信念是:既然舵手、鞋匠等等都需要专门的知识,那为什么恰恰在最重要的事务上——政治事务上却不需要一种专门知识呢?这是他批评民主的一个内在理由。
(3)、有人问苏格拉底应该结婚还是不结婚,他说无论你选择哪一个都会后悔。他安于贫困,但并不虚饰矫情,既知道如何安守清贫,又知道如何过富裕的生活。他对那些展示衣服上的破洞的“犬儒派”哲学家说:“我透过你衣服上的破洞看见了你的虚荣。”
(4)、当雅典在伯利克里统治下是一个稳定而强大的民主社会时,苏格拉底可以履行他作为一只“牛虻”的使命而没有招致严重的反对。 他不留情面地在人们无序的行为之下追寻稳定恒常的道德秩序。这一追寻要么令人愤怒,要么令人愉快,这也为他带来从事于悖论的智者的名声。更糟糕的是,人们认为他的思想太没有拘束,对于那些雅典人认为不用置疑的敏感问题也进行追问。然而,在雅典经济和军事上还强大的时候,苏格拉底还是可以随其所好去进行追问而不受惩罚。但是,随着雅典社会大势走向危机和挫折,苏格拉底就再也不能免于受到追究了。
(5)、“在灵魂不被感官束缚,单独由其自身关照自身时,它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与那些不变的事物同在,永远如一时,灵魂的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智慧’”。(79c,d)
(6)、正是在这里,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被展现了出来,尽管他并不确定他一生的努力是否会有成效。
(7)、面对彻底终结的雅典帝国而造成的心理落差,雅典人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必会变得猜疑且敏感。在公共场合倾听苏格拉底讲话的是那些出身富有的有闲阶层青年,整体而言富人倾向于寡头制。
(8)、我们拿古希腊作个比方,大多数人都从事手艺、商业,还有一部分是比较出众的人,一是政治家,像伯利克里,一是艺术家,比如剧作家和诗人,还有一种就是哲学家,那么这几种人的关系如何?
(9)、说到底就是,他不怕死,但怕违背自己的意愿逃跑,怕自己违背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东西。
(10)、保持自己原来的样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此要付出代价,可是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要违背真实的自己而活着,那比死还可怕。
(11)、看守让他四处走动,以使药性慢慢发作。当他腰部以下已经没有知觉的时候,他对一旁的朋友克里同说:“我们应该还给阿斯庇俄斯(医疗之神)一只公鸡,记住这件事,千万别忘了!”
(12)、还记得《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吗?
(13)、这已经是在苏格拉底第三次论述之后,要是一般人的话,是不是会有厌恶继续讨论下去,转向沉默呢?但苏格拉底却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耐心,并深深地打动了裴洞,以至于一向敬佩苏格拉底的裴洞也感叹“从来没有像那时那样佩服他”。
(14)、学 生:我们当时劝导过他。但他始终以尊重和雅典城邦签订的契约,维护雅典法律尊严,坚持按照道德原则做合乎正义的事为由,不愿意逃走。此人过于执拗,不可开导教化。
(15)、灵魂占有一个形体时(生命的型)带来了生命,生命的反面是死亡,灵魂绝不会容纳死亡,所以灵魂是不死的(105D)。
(16)、看到了吗?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诚实面对自我其实才是苏格拉底胜过这位名人之处。但世间人,有几个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承认这一点呢?
(17)、苏格拉底申辩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是无人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苏格拉底不仅追求生的意义,也追求死的意义,他的那种死亡方式:对轻薄指控者、无良审判者、不义判决书的嘲弄和对死亡世界神话仙境般的素描。
(18)、死的意义建立于积极的生之上。没有心安理得地生,就不会心安理得地死。对于死亡若想要通达,需要我们首先从远景来看待生命。我喜欢这种存在主义色彩的死亡认知。海德格尔所谓向死而生,圣经里所谓出死入生,都具有这样一种远景的认识视角。即,我们从生活之中、从时间之流中跃出来反观身处其中的自己,从永恒(死亡)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也许死亡就不成其为问题了。
(19)、至于不同点,苏格拉底毕竟是在朋友的簇拥下死去的,在死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多痛苦,而耶稣是在屈辱中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的等等。我们现在暂且不谈这两种死亡的比较以及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和影响,而是想谈他死的原因。
(20)、有不少杰出的人都是以死来成就自己的,苏格拉底是这类人的代表。
(1)、苏格拉底说: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都在进行着这件事情吗?
(2)、在他看来,如果要变得谨小慎微,要变得虚与委蛇,那比死了还严重。
(3)、可是他越探索,越发现这个问题不比天上的哲学简单,甚至还要更复杂。
(4)、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5)、他也发现了,他确实比其他人聪明,因为他好歹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而其他人还一无所知。
(6)、要知道古希腊人是有多崇拜太阳神阿波罗,这位神是古希腊精神的象征,被供奉在德尔斐神庙。因此这座神庙成为前基督教时代的古希腊宗教中心(就是说在基督教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它的神谕在指引人间事务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这一次,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7)、以大和小为例,任何相反的对方不会变成或者是它自己的对方。它在变化中要么离开,要么失掉它的存在(103A)。对于具有相反性质、以此命名的事物来说,相反的生于相反的;但相反者本身绝不能彼此相生(103B)。
(8)、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9)、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信仰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
(10)、人人都会同意,神和生命的“型”本身,以及其他一切不死者都是永远不会消灭的(106D)
(11)、但他后来对民主制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批评,雅典的民主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鼎盛于公元前5世纪,而衰落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即公元前5世纪的末叶,而苏格拉底本人的一生恰恰经历了民主制度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有人说他并不是对民主知道的太少而是太多。
(12)、关于苏格拉底审判和死亡的具体经过和直接原因,我摘录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的一段较为客观、符合基本解读的简述:
(13)、尤其像斯通所说的,雅典发生过三次政治上的“地震”——公元前411年,400人委员会统治了4个月;前403年,30僭主统治了8个月;前401年,30僭主的余部进行了反抗。在这三次“地震”中,死伤无数,让雅典人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