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悲剧理论俄狄浦斯(文案精选77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20 09:27:17 浏览59

苏格拉底悲剧

1、苏格拉底的悲剧

(1)、其实哲学家有时候更多考虑死亡和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走火入魔一样,这也是我们处于普通人的角度所见,是我们和真正哲学家的区别,比如王国维,他一生也研究哲学,最后选择了自杀。

(2)、首先,我将概略地谈谈《悲剧的诞生》。接下来,我将集中解析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音乐的理解。然后,我将描述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苏格拉底”这个特定概念。最后,我将结合《悲剧的诞生》中的“音乐”和“苏格拉底”这两个概念,目的是表明,尼采成熟哲学的诸多成分使我们有理由认为,“创作音乐的苏格拉底”的各种特性和晚期尼采的各种特性遥相呼应。通过这种方式,我想要表明,晚期尼采与他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的“创作音乐的苏格拉底”何其相似乃尔。

(3)、现在看来这是非常凄惨的故事。一个处处关注大众幸福生活的人,终被自己的同胞杀害,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最后是非常从容的。面对死亡,这大概与他对死亡的思考有关,他就认为

(4)、苏 我现在就转到不混合的快感,试一试把它们说清楚。有些人说,一切快感只是痛感的休止,我不赞成这种看法。我已经说过,我用它们作为证据,来证明有些快感只是表面的而不是真实的,另外一些快感,看来是很大而且很多的,实在是和痛感混合在一起,是和身心两方面最大的痛苦的停止混合在一起。

(5)、 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6)、在他的世界里,他觉得他的灵魂完全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了出来,相信只有抛弃肉体的快乐与装饰,完全专注于灵魂,让灵魂拥有自制、善良,勇敢,自由,真理。他甚至认为死后灵魂才更适宜到另一个世界去旅行。

(7)、画面左边一组人物主要描绘亲人们有的陷入深深的悲哀,有的扶墙悲痛欲绝,为了突出苏格拉底不屈不挠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画家有意在画面前景地面置一打开的镣铐和散落的手卷本,这引起人们对苏格拉底铁窗生涯的想象,增加了对英雄的认识和崇敬。

(8)、 吴增定,尼采与柏拉图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9)、在苏格拉底看来,一切哲学思考都应从这里开始——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是爱智慧的起点。

(10)、苏 但是人们见到朋友的灾祸,不感到哀伤,反而感到快乐,这不算过错吗?

(11)、苏 滑稽可笑在大体上是一种缺陷,具有这种缺陷的情况就叫作滑稽可笑的。这种缺陷一般是和得尔福神庙的碑文所说的那种情况正相反。

(12)、分析完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音乐”概念和“苏格拉底”概念之后,我们现在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希望能够把握“创作音乐的苏格拉底”这个说法的准确含义。不过,我首先想补充说明苏格拉底的角色问题。

(13)、愚民们千方百计想要拍死那只一心想要让他们保持清醒的“虻”。他们厌恶苏格拉底的清醒,想要继续昏睡,所以要致他于死地。

(14)、苏 那么,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来分。有这种妄自尊大想法的人如果没有势力,不能替自己报复,他们受到耻笑,这种情况可以真正称为滑稽可笑。但是这种人如果有势力,能替自己报复,你就可以很正确地说他们强有力,可怕又可恨,因为强有力者的无知,无论是实在的还是伪装的,有伤害旁人的危脸,而没有势力者的无知就是滑稽可笑的。

(15)、伯利克里之后的时代,平民领袖多是公民阶层,亦或是城邦的新型手工业者,而这个阶层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却掌握财富与卓越的修辞技能来取悦民众。虽然雅典从梭伦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众全面的民主参与保障了,但是业已被破坏的城邦精神就使得民众变得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对于寡头派更加敏感,更容易被有心人所利用。所以直接民主的暴力机器却更加可怕的多。

(16)、他也决不收礼,认为一个人从任何人收取金钱,就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主人,把自己变成了奴隶。对于来自显贵和国王的邀请及礼物,他一概拒绝。

(17)、西方对悲剧的探讨体现了人类从关注现实到关注精神世界的趋势,同时也体现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逐渐消解。

(18)、1925年,鲁迅创作了一篇《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文章,讲的是一个奴才的故事。

(19)、回顾过去,我的一生都充满所爱的你的影子,这是大概是最幸福的结束。

(20)、(3)2Cellos-Every Teardrop Is A Waterfall

2、苏格拉底悲剧理论俄狄浦斯

(1)、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被囚禁的苏格拉底喝下毒水自杀。在他的心脏跳动时,苏格拉底平静地举起左手,表明他的信仰没有改变!周围悲伤的人们使这幅画更加悲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给这幅画一种凝重、刚毅、冰冷的艺术效果。

(2)、原则不肯放弃,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影响判决。按雅典的惯例,被告的妻儿可以到庭恳求轻判,这种做法往往有效。苏格拉底有妻子,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还年幼,但他不让他们到庭。他不屑于为此,讽刺说:“我常见有声望的人受审时做出这种怪状,演这种可怜戏剧,他们是邦国之耻。”

(3)、秋瑾牺牲十多年后,鲁迅在小说《药》中,以夏瑜来隐喻革命烈士秋瑾。

(4)、放眼望去,每个人都在低头把弄手机,不停的刷各种资讯,热闹散去,恐怕对自身的提升却没有什么益处。

(5)、境界值得赞扬,但至于思考到如此层面,我们普通人还是算了吧。

(6)、库管觉得这段描写和今天的清明节太契合了,虽然不能带你们去参观医院,但库管从100本悲剧文学中,挑出了6种人生最好的死法,6位主角用死亡诠释生命,让人猛然醒悟活着的意义。

(7)、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8)、让我现在转向尼采晚期哲学的苏格拉底问题。首先,尼采用理性和知性来发展自己的哲学(Nietzsche,卷页55)。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这些能力给人提供真理,而是因为人的权力量子发展了它借以生存下去的理性和知性(Sorgner19页93),因此,尼采知道,借助理性和知性可以带来一种至少使人能够生存下去的世界观;通过将这种方法与他更进一步洞见(例如世界就是权力意志)结合起来,他希望使他的世界观甚至成为提高生命的世界观(Nietzsche,卷页175-176;卷页266)。万物永恒复返的形而上学表明,理性在尼采哲学中十分重要(Sorgner200页165-170)。这个概念必需各种各样的前提,所有这些前提确实都离不开理智。世界只能由有限数量的能量构成,因为我们无法思考无限数量的能量。既然我们不能无限地思考多重能量状态,权力量子就只能采取有限数量的能量状态。这个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这个洞见与现代物理学的洞见完全一致。按照现代物理学理论,能量只能以一个作为普朗克常数的整倍数的量子形式出现,这同样意味着,如果能量的整体数量有限,那么能量只能采取有限数量的状态。这只是导致万物永恒复返论证的必要前提中的两个,但它们清楚揭示了那种形而上学的理性基础。

(9)、通过宣称他是唯一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人,苏格拉底达成了对知识的一种新的更高评价(Nietzsche,卷页89)。借此,苏格拉底把知识变为某种极端稀少、珍贵而难得的东西,同时因此也使知识成为非常有诱惑力、可欲和可求的东西。由于苏格拉底,真理变成了某种可贵的、有价值的东西。正是这点使苏格拉底在尼采的心目中成了理论人和科学人的完美人格化代表,因为这些活动以真理为目标。此外,科学和理论也总是与理性和知性联系在一起。尼采关于“何为科学和理论”的理解极端宽泛,当他谈到科学时,我们一定不要只想到自然科学。在尼采看来,一切主要由理性和知性支配的东西都是科学,科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逻辑一致。我希望用这些评论结束这部分,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最后一部分。

(10)、故事中婚外情的久木和凛子在达到高潮的瞬间相拥饮下掺有氰化钾的葡萄酒,并算好了两人尸体僵化到不能被掰开的时间,让友人在那个时间过来帮忙砍柴,从而发现他们的尸体。

(11)、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智者,他的死亡为何被称为“价值万千”?

(12)、爱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茁壮的成长。爱,不是牺牲,不是占有。拥有爱情的时候,要让对方自由;失去爱情的时候,更要让对方自由。没有自由的爱情,也会慢慢趋向自然死亡。

(13)、他为了自己的哲学事业,抛家弃子,其实这种悲凉,他内心是明晰的。

(14)、苏 庆幸敌人的灾祸既不算过错,也不算心怀恶意,对不对?

(15)、“逃死不难,逃罪恶难,罪恶追人比死快。我又老又钝,所以被跑慢的追上,你们敏捷,所以被跑快的追上。我们各受各的惩罚,合当如此。”

(16)、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17)、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18)、与苏格拉底一样,两千多年以后的鲁迅,同样想要做那只唤醒愚民的“虻”。他用尖刻的文字,对国民性格进行无情的批判。这样的文字是不受愚民欢迎的,鲁迅自己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在《我还不能“带住”》中说:

(19)、愚民需要的是安慰,需要娱乐,不需要清醒。谁企图唤醒他们,他们就吃谁的人血馒头。

(20)、从190多位哲学家的死法入手,生动有趣地介绍这些哲学家关于存在与生死问题的观点。库管印象最深的是最强大脑苏格拉底的死亡态度。

3、苏格拉底悲剧的政治意义

(1)、因此,哲学与诗的对立昭然若揭。对哲学而言,作为人的人与作为政治动物的人之间有一种分歧,而诗歌否定这种分歧。苏格拉底用一个故事阐释了这种分歧,故事的结尾,罪恶在想象中停止,哲人成了王。表面上,这个故事似乎将人与城邦融为一体,故而与诗性智慧若合符契;可实际上,这个故事无异于宣称,尽管有无数多样的不同天性(nature),每种天性都在一种技艺中获得其认知的完满,但是,没有[一种]人类天性是生来统治的。凯撒(Caesar)、拿破仑(Napoléon)不是,奥古斯都(Augustus)和居鲁士(Cyrus)也不例外。惟有一种以哲学智慧为其完满形态的天性可以根据知识统治城邦,假如它愿意行使功能的话。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不可能的故事,苏格拉底胜过了诗人。恰恰是这个表明政治问题不可解决的故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政治问题。不过,在俄狄浦斯的故事中,无知或者承认天意不可知构成城邦和人的基础。就实际的城邦而言,柏拉图承认它的基础不可知,然而,他并不向神圣不可侵犯者退让良多,而是辩称,一切共同体施加给人的限制都是任意的,这反映了一条真理:人的天性完全是非任意的,人与城邦在各自趋于顶峰时分道扬镳。但事实上,城邦根本没有顶峰,它必然充满了妥协,原因恰恰在于人不只是政治动物。一旦灵魂被恰当地组织,正义作为灵魂的一种美德就会消失。因此,城邦永远不可能被恰当地组织,正义在城邦中出现,表明城邦本身必然存在缺陷。与此相应,苏格拉底把正义的人等同于哲人,因为哲人不统治城邦时,会专心做自己的事情。

(2)、平心而论,在审判之初,无论三个原告,还是充当判官的民众,都未必想置苏格拉底于死地。他们更希望的结果毋宁是迫使苏格拉底屈服,向大家认错,今后不再聚众谈论哲学,城邦从此清静。

(3)、日神和酒神是生命的两大本能,更具有本源性的酒神精神倡导的是一种对身体的释放,在醉态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希腊的悲剧艺术也正是在日神和酒神的争斗与和解中产生。而苏格拉底否定性的身体观则遏制住了身体的舒展性,过度发达的理性主义颠倒了理性与身体的关系,摧毁了音乐精神,也摧毁了悲剧艺术。

(4)、但是,问题依然存在:我是谁?格雷诺耶最后选择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把这个香水洒在自己身上,让四周的人分食了自己。

(5)、“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6)、其实我们学习苏格拉底,认识苏格拉底,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来了解他。

(7)、 海德格尔,尼采(上下册) (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8)、男主在给她的最后一封信中说:“这六个月,最能缓解我疼痛的就是我意识到我可以改变你”

(9)、二苏格拉底、普罗塔尔库斯和斐勒布(11a1-12c4)

(10)、苏 像愤怒,恐惧,忧郁,哀伤,恋爱,妒忌,心怀恶意之类情感,你是否把它们看作心灵所特有的痛感呢?

(11)、 柏拉图,斐多(M),杨绛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在政治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与这些寡头派关系密切,而其又对城邦的审判表示出来不屑的态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也有着某些必然因素在其中。

(13)、总之,真正的“音乐”实际上代表矛盾的、没有个体的、在所有方面永恒变化的、人无法承受的世界原始统一(Sorgner19页71-96)。但是,要理解“创作音乐的苏格拉底”的概念,我们还必须弄清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的理解。下面我就讨论尼采《悲剧的诞生》的苏格拉底概念。

(14)、雅典民众担心苏格拉底不仅会为早前的寡头派,更会给那些试图推翻民主制富人发动政变提供理论依据,是有一定根据的。他的指控和判罪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某种偶然性,并非苏格拉底哲学与民主政治文化之间冲突的必然结果。公民大会上的质疑与反抗早在荷马时代,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进入的“公民兵大会”或战士大会,并且它已经制度化,大会成员通过呼喊来表达自己肯定与否定的意见。后来,德拉古立法再一次确定了公民大会是能够携带武器的,这一规定直到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才被废除。

(15)、雅典的政治领袖不具有明显的领导人特征,他们处在城邦决策程序中最初的一个环节。直接民主运行时,公民的集体意志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民主机构的正确运行,特别是在古典时代中后期对于政客和军事家的处置上,这两者的满意只是停留在过去,政客和将军必须长盛不衰,履行有时近乎癫狂的集体意志。而这么苛刻的要求近乎不可能,所以军事活动的实力往往就伴随着控告、流放与处置。

(16)、 FriedrichNietzsche,TheBirthofTragedy(M),NewYork,DoverPublicationsInc,1995

(17)、 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 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9)、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而且是由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的法庭作出的,这留下此后2000多年让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促进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完善:

(20)、《旧年华》推出4期 哲学 ·古典音乐专题(悲剧的诞生)

4、苏格拉底的痛苦

(1)、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2)、普 你说得很对。但是我还不很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快感与痛感怎样夹杂在一起。

(3)、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要觉醒过来。

(4)、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5)、 陈鼓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成年人的世界里,希望两个人永远互相爱着,是不可能的。与其日后变心,人生和感情走下坡路。不如就在最好的时候,和最爱的那个人一起死去。 

(7)、首先,尼采的成熟世界观是一种悲剧世界观,即此世世界观。在事物的显现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因为“一个事物就是其作用效果的总和”(Sorgner19页55)。这些作用效果永远在纷纭互动,因为每个事物都是由意志和权力构成的一个权力量子。这些性质只有在思想中才能被分开思考,实际上它们永远不可能彼此独立存在。尼采的形而上学是完全此世的。

(8)、在尼采的心目中,真正的音乐任何时候都只关系到狄俄尼索斯——世界原始统一之神(Nietzsche,卷页25-30)。关于这一充满矛盾、永恒变化和高深莫测的原始统一的指涉,让我们想起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但是,如果说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只是在简单重述叔本华哲学,那就错了。尼采的立场与叔本华的立场有三个重要区别。第叔本华认为器乐是最高艺术类型,尼采却不这样认为;不过,叔本华和尼采都认为音乐极为重要。第尼采的美好生活概念不同于叔本华的美好生活概念:叔本华主张否定或逃离意志才是理想,尼采却拥抱意志以及与意志相关的所有痛苦和快乐,明确指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是永恒正当的”(Nietzsche,卷页47)。第叔本华区别了因果性王国和自由王国;而对尼采来说,只存在一个王国,这个王国里既有横冲直撞的力量,也有颁布秩序的力量(Boening19页2-3)。

(9)、按尼采的观点,狄俄尼索斯不仅代表自我矛盾、永恒变化的原始统也代表这一原始统一的所有冲动。这些冲动不仅在原初自然(theoriginalnature)的整体中起作用,而且决定了人类的行动,进而还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特定艺术类型即音乐的来源。音乐与这个原始统一有关联,因为音乐同样也是流动的和永恒变化的。人们无疑会反驳说,当我们演奏音乐时,乐谱并不变化。这正是理由之说明不可能有一种纯粹的狄俄尼索斯艺术。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所有艺术都是人创造的,因此必然属于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其中的显现(appearance)王国。同理,也不可能有一种纯粹的阿波罗艺术,因为人及其所有创造物同样也必须是狄俄尼索斯统一体的组成部分。即使在最具狄俄尼索斯色彩的艺术中,也必须存在某种稳定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在音乐中就是乐谱,正如一种典型阿波罗艺术类型的艺术,如雕塑,也必须历经变化。人们可能感到奇怪,一座雕塑如何变化?如果一座雕塑不发生变化,纯粹是阿波罗性质的,它就必须永远保持同就像柏拉图的形式。但是,由于世界变化流转,或者说,由于狄俄尼索斯,甚至所有雕塑最终也同样不得不消失。

(10)、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11)、“神派我一生从事哲学活动,我却因怕死而擅离职守,这才荒谬。雅典人啊,我敬爱你们,可是我要服从神过于服从你们。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决不放弃哲学。”

(12)、在这个纷扰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13)、给你看一部真实记录中国医院中生死时刻的片子

(14)、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指出悲剧之死的罪魁祸首是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其实是在说明悲剧与理性主义格格不入的。最后尤纳斯库解构了悲剧。悲剧中有喜剧,喜剧中有悲剧。悲剧之所以为悲剧的悲剧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模仿和陶冶,布瓦洛归结为理性,二人较关注悲剧与世界的关系;黑格尔重视冲突,就是从文学作品内部结构来说的,尼采进入非理性的梦与醉的世界,则显示出关注作家心理的趋向。

(15)、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善的、值得我们去过?柏拉图试图借苏格拉底之口给我们解答,而伯纳德特试图阐释,苏格拉底鼓吹的不是纯粹的理智或者快乐的生活,而是两者的混合。而苏格拉底调和了快乐、痛苦和理智的生活,其实正是哲学的生活,只有哲学的生活才值得一过。而哲学本身必须既是喜剧与悲剧之真,又是属人生活之善。

(16)、苏格拉底喜在公共场所谈论哲学,内容多为质疑传统的道德、宗教和生活方式,听众又多是像安尼图斯的儿子这样的青年。

(17)、生活在希腊文化繁荣时期的苏格拉底,爱好在大庭广众面前和人侃侃而谈,是一位典型的理论家。由于当时社会受到怀疑主义和智者思想的影响,人们思维较为混乱,希腊城邦被悲观主义气息笼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