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文案精选9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20 09:27:47 浏览59

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启示

1、苏格拉底之死体现的人生观

(1)、苏格拉底欣慰的看了我一眼,继续说:“在苍茫宇宙,创世大神赋予子女以使命,根据不同星球不同的地域,创造出各色人、物等,独把信仰、思维、创造及文化、艺术、建筑等,凝结为人的生命记忆,传给人类,就是让人在生命的过程中,以对神的绝对信仰来维系人类与自我世界的平衡。而在遥远天宇,还有一个哲学星球,这个星球所信奉的神是哲学,是道德。他们的创世神,以哲学立本、立国、立星,以哲学来捍卫生命的尊严。而我出现在古希腊,就是在人对神的信仰中,来以哲学传授人的生活之道,从而立美、立道、立德,来为哲学在人类的世界,寻得一份平衡。在我之后华夏的李耳,印度的释迦牟尼,也是不同星界生命的代表。我们的不同在于我们都以自己的文化道德体系,代表着自己生命的生存形态,并把这种生存形态通过开坛布道,传授给人类,使人类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与比较化。相同的是,我们都效力于创世大神麾下,而这里唯有美神,是创世大神的女儿,是美的自我完成。”

(2)、我记得两年前有一个浙江的高中生来找我,他读了很多哲学,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他父母亲认为,这个小孩可能精神上有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小孩表现得很有意思,他每个星期回家一趟,都要给爸爸妈妈一本哲学书,说下个星期回来要跟他们讨论。他爸爸妈妈都是初中毕业,他妈妈大概只会读武侠小说,叫他们学哲学,难度很大。于是他爸爸就认为这小孩肯定是精神上出问题了。他们把这个孩子带到我这儿,让我看看这个小孩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了。

(3)、《姜人生哲学到底——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4)、“昊愚小友,在灵魂的世界,人的尊严是灵魂世界属灵的自由与属灵精神的绝对体现,是公义在神身上的体现。而在人的世界,人的尊严与社会生态息息相关。古希腊是一个城邦式的国家,有着民主的雏形,为此人的契约精神与公义,受到绝对的保护。”苏格拉底以为我在附和他,便叫着我的名字继续说。

(5)、这是苏格拉底很重要的一段论述,在此处又出现了,这便是“学习即回忆”。苏格拉底反复论证这一点:“如果有关实在的真理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之中,灵魂必定是不朽的,正因此此,你才会始终充满自信地试图寻找和回忆你现在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回忆。”

(6)、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7)、柏拉图在这篇对话里还抛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8)、苏格拉底继续说:“七十多岁了,如果再不找一个借口走,那在地球岂不是逆天。”

(9)、第一个问题是“真理是不是可能没有利害关系?”我可以这么来表达:追求真理是不是可以没有功利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天性”,追求真理是人的天性。追求真理就是追求真相,你想把某个事情弄弄清楚,这样一种冲动是我们每个人的天性。但到现在,这种天性、这种传统,不断地受到了怀疑。

(10)、“也谈不上故意侮辱雅典的神祗,因苏先生本就比雅典许多神明更高一个层面。”美神说。         

(11)、其实,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早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或社会角色了,而是一种精神境界。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达到的终极目标。这种精神境界简言之就是伸张自己的理性,用理性审查自己所遇见的所有话题。他有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2)、苏格拉底谦逊地说:“我在使别人困惑的时候,我本人并没有答案;当我引起其他人的困惑时,我比其他人更加困惑。”就像一个美女不知道自己的美丽,苏格拉底也不知道自己的智慧。“君子无罪,怀璧其罪”,招人忌恨的苏格拉底后来还是被城邦处死了。

(13)、“不可救药就不可救药。只要活在当下满足了物欲就足矣了!”弗洛伊德说。

(14)、苏格拉底被定罪后,他的学生们切断了所有能让他越狱的联系。让他相信给他定罪是不公平的。但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了死亡。

(15)、格贝反问苏格拉底的逻辑,在文中并不易于理解,但又是很关键的一个转折之处。王太庆的中文译本在此处非常拗口和难懂,下面以BenjaminJowett的英译本分析一下(62c,d,e)。

(16)、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7)、德国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是上午上学下午游戏。下午不上课,学生们自己玩。你们想一想,德国这个民族,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都只上半天学,但出了一百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算上德裔在美国的有两百个之多,是所有民族里拿诺贝尔奖最多的。但他们好像很不用功,不用功到这个地步——只上半天学!

(18)、所以这个事情很怪异。我以前一直认为哲学是成人的事情,不是少年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哲学的思考总是跟我们的生活当中比较阴沉的、比较痛苦的、甚至比较悲伤的经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彻底的哲学思考是跟生死的思考、关于死的思考是联系在一起的。

(19)、人口哲学思考的队列问题,不仅是队列的数量问题,而且是代际均衡、代际正义问题。当我们谈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候,到底是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呢,亦或是前浪回归大海,后浪与前浪并行不悖呢?这个隐喻包含了生育的规模问题、代际利益协调问题、老龄化等问题。中国古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中,特别详细讨论了“代际正义问题”。我们暂且称之为“罗尔斯人口问题”。中国人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反映的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贡献。西方历史上有一个皇帝说了一句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反映的是一种对后代不负责任的价值观。如何使我们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负责,而不只是考虑自己一代人的利益,这不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保证能够解决的问题。罗尔斯认为,“我们可以为后代做事,但后代不能为我们做事。这种状况不可改变。”如何解决这种单向利益流问题,他建议确立一个正义的储蓄原则:每一代都从前面的世代获得好处,而又为后面的世代尽其公平的一份职责。中国人过去常讲的“祖德流芳”,大概是这个原则的反映。

(20)、可以说,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是通过教育实现的,他的教育方式是进行大量的对话,在广场,在市集,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固定的学生,他自己也不觉得自己是一位老师。

2、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

(1)、“多么奇怪啊,朋友们,我们通常称为快乐的这种感觉真怪!它跟它的反面痛苦不可思议地联结在一起。这两种感觉绝不会同时来到一个人身上,可是这人如果追求其中之并且抓住了它,就会不由自主地获得了它的反面,好像二者联在一起似的。”(60B)

(2)、此句一出,苏格拉底思想中有关神灵的看法得以显现。他认为自己的气数已到,是神的旨意,所以他欣然接受。

(3)、(6)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

(4)、对民主法律的反思其实当时雅典的陪审团制度设计还是比较高级的:首先,陪审团成员是根据严格的公平的程序选择出来的;其次,陪审团两次投票。第一次投票表决有罪还是无罪。即使第一次投票裁定有罪,陪审团并不能自己决定刑罚,它需在起诉方与辩护方建议的刑罚间做第二次投票二选而非折中。本来苏格拉底可以建议交纳罚金的,但他故意激怒陪审团,说我不但没罪,你们反而要奖励我。于是他被彻底挂掉。

(5)、今天无论是自然科学探索还是人文社科研究,都遵循苏格拉底精神,穷追不舍,而且问题不论大小,上到研究:去狮子座探测器需要多少年,下到研究:驾照考试通过率和智商可能成反比,这样无关痛痒的问题,都当做正事一本正经的研究,这些多多少少受了苏格拉底的影响。

(6)、到底苏格拉底该死还是不该死?这既是一个道德问题,又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正义问题。以后人的眼光看,苏格拉底当然是不该死的。然而后代人终究无法参与当时的投票,因此只能把苏格拉底之死当作一个历史悲剧。柏拉图亲自见证了自己所尊敬的老师之死,终生耿耿于怀,决心把老师的智慧发扬光大。因此,他建立学校、著书立说,一生孜孜以求建立一个“理想国”,并且对民主统治始终抱有一种鄙夷的态度。他的理想是由“哲学王”来治理一个国家,这样他的老师就不会死了。站在柏拉图的角度,人们会很同情。怎么可以由一帮愚蠢的人来投票决定一个“智者”的生死呢?这样的社会治理方式岂不是很荒谬?

(7)、苏格拉底接着哲人对死的态度,引申出三种美德:勇敢(courage)、节制(temperance)、公正(justice),并指出智慧(真正的道德)造就了它们,它们在净化中展现出自身。(69B)

(8)、“呵呵,动听啊,动听!”弗洛伊德说,“既然人无法知道自己要下地狱还是上天堂,那么,活在当下,活在欲望中,岂不是赚了?”

(9)、(3)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10)、很显然,这个论述并不能直接得出“死者的灵魂存在于某处”的说法,苏格拉底是直接跳到72A这个结论的。但其关于生、死两极互为因果化生万物的思想,倒是和太极图原理有些类似,体现的是生命轮回的思想。

(11)、第三点是“哲学让人好好说话”。哲学本身就产生于对话。我们现在学的哲学,当然也有中国哲学,也有别的哲学,但主体是希腊人留下来的。希腊人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科学,这个科学主要是形式科学,也就是各位同学学的几何学、逻辑学、算术这些形式科学。

(12)、人口学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队列分析,形象比喻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一浪更比一浪高,还是一浪更比一浪低呢?每年的出生人口队列就相当于一个浪。如果一浪更比一浪高,那就是一个增长型的人口,如果一浪更比一浪低,那就是一个低生育水平的人口。学过人口学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生育水平长期处于更替水平以下,那么这个社会终将进入人口缩减状态。澳大利亚人口学家卡德威尔称之为“人口塌陷”。一个人口塌陷型的社会遇到的挑战并不比一个人口增长型的社会少。

(13)、他喜欢和青年交往,在雅典的广场和市集高谈阔论,周围常常簇拥着众多青年子弟。他想以他的哲学塑造青年一代,将复兴雅典的理想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

(14)、1787年,大卫写了《苏格拉底之死》,鼓励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牺牲自己。

(15)、(4)林小春,陆佳飞.美国退出《巴黎协定》(EB/OL).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2017-06/107810html?t=1496372860306,2017-06-02/2018-12-

(16)、“是他知道你的来处吧?”我想,但没有说出来。不过弗洛伊德的话,却让我费解,毕竟,他是属灵的灵魂啊?

(17)、我记得法国2010年的哲学考试题目中如下三题:

(18)、这篇对话录记述了苏格拉底临死前,和几个学生就生死和灵魂问题展开的对话,包括从不同角度审视灵魂是否不朽的四个主要辩论,也包括对“学习就是回忆”的再讨论(《枚农篇》的主题之一),以及苏格拉底自己从自然科学向哲学研究转变的思想历程,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临死前给学生上的最重要一课。

(19)、古希腊最初的政体是贵族制,后来发展为直接民主制。直接民主有众多弊端,加上战争等因素,后来演变出了寡头制和僭主制。

(20)、它需要付费加入,199元/年,前50名星星赠送(《老子》哲学入门十讲)课程。

3、苏格拉底之死看法

(1)、苏格拉底接下来一段话很重要,那就是考察美德与知识的关联性,他首先认为美德是某种有益的东西,然后说:“考虑一下这些有哪一个你相信不是知识,而是与知识不同的东西;它们不是有时候伤害我们,有时候对我们有益吗?以勇敢为例,如果勇敢者不聪明那就是鲁莽;一个人鲁莽的时候是没有理智的,他会受到伤害,当他有理智的时候,他会受益。”

(2)、现代共和制有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形式:前者指政府(内阁)由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d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体制;后者指总统由选举产生并直接领导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国家体制,如美国。

(3)、苏格拉底,何罪之有?三个雅典公民起诉苏格拉底,提出三个指控:一是不信仰供奉的神,而信奉新的神;二是荼毒青年的思想;三是颠覆人们传统的认识。事实上,这些指控都不是雅典法律所规定的罪行。而这些指控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苏格拉底的性格、处事方式有关。

(4)、然而,苏格拉底是相信“虔诚”的,对真理的虔诚。因此,尽管他认为自己一无所知,但还是应该虔诚地努力去获取关于真理的知识。他这样对美诺说:“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在某些时候它走向终结,他们称之为死亡;在某些时候它会再生,但它决不会毁灭,所以,人必须尽可能虔诚地生活。”

(5)、至于别的希腊科学,比如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早就被抛弃了。但是希腊人创造的几何学和逻辑学至今依然还在使用,同学们还在学习。另一个东西是民主。希腊人为人类提供了第一个“民主制度”。什么是民主制度呢?民主制度就是讨论的制度。凡事都要大家来讨论一下。在讨论的环境里面产生了语法,产生了修辞学,产生了哲学。最初的哲学家是教人说话的,也差不多像一个律师,意思就是“我说不过你,那我请个哲学家来对付你”。哲学一开始就是强调对话、讨论和雄辩。

(6)、“创世大神的要求是人无论以何种形式生存,都要褒有完美的道德和虔诚的信仰,都要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契约精神与互相尊重之上,除此之外,只要不逾越道德的规范,你想怎样创造,怎样生活,那是个体的自由与个体的生命方式。但,人文主义的出现,让人悖离了神的信仰,而宗教徒对神的曲解,更使人无法接受宗教对人道德的约束,从而在信仰之路上愈行愈远,出现了道德的反背。”苏格拉底说。

(7)、他在临死前说:分别时刻来临,我们各走各路,我去向死亡,而你们继续活着,哪一条路更好,只有神才知道。

(8)、虽然《梦的解析》,可从梦境中窥探某些带有启示性的东西,并对人自身无解的某些生理、心理现象以精神的抚慰。但以性介入,代入欲望,却与信仰相悖。为此,在性的介入中,梦是灵魂对生命的启示被解析者弱化,使人对灵魂的启示,做出反向的回应。

(9)、弗洛依德强调的人的精神需求就是物欲的需求,从而弱化了人灵性的一面。而他是犹太人,犹太人本应尊崇上帝,信仰基督文明,从对神的虔敬中,寻找灵魂的归宿。但他的研究指向,却把人性灵的一面,顽固的引向性欲、情欲、爱欲,强调性对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性,为此,让人类走向更加的虚无和彷徨。

(10)、从苏格拉底之死,可以衍生出许多人口哲学问题。人口学研究包含研究生育与死亡的规律,简言之,也就是研究生死问题。生育、死亡、迁入、迁出决定一个人口群体的生命状态以及一个人口群体的代际更替。苏格拉底被控的罪名是“不虔诚”和“腐蚀青年”。可见雅典人当时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因为青年一代人是城邦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苏格拉底是青年一代的导师还是腐蚀青年一代的坏人?由谁说了算?是由雅典的青年人口群体决定还是中老年群体决定?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审判苏格拉底的公民大会的投票人口的年龄结构,也无从知道投赞成票的281人中究竟年轻人多还是中老年人多。但是我们可以追问,仅由500人投票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雅典在全盛时期的人口有30多万,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是奴隶和外地人,而在自由人中,2/3以上是妇女和儿童。即使排除了奴隶、外地人、妇女和儿童之后,剩下的人也不全部具有公民的资格。有投票决策权的公民还需要具有土地财产和其他资格。因此按照现代人的观念,苏格拉底时期的雅典民主,只不过是由少数具有公民资格的人口进行统治的寡头政治。

(11)、最初的民主制是指古希腊雅典施行的制度。古代雅典人认为所有公民,不包括奴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所以雅典的官员是通过抽签决定的,属于直接民主。

(12)、所以你们看,法国的高中生就是这样的。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不错,多半是从当代生活中引出来的。这几个题目中,请学生任意选做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13)、苏格拉底举例说,有一类人,类似于先知,也就是像预言家和宣布神谕的人那样,他们说了许多真话,但对他们自己所说的事并无知识。像有些城邦的政治家也是如此,他们似乎是神灵附体。苏格拉底将这样的人称为“神圣人”,也是拥有真意见、真信念的人。类似这样的人还有祭司、诗人。对于这样的神圣人而言,美德显然是不可传授的,也不用教的。神圣人也没办法传授给别人,因为他并不拥有关于这些的知识。这种美德的附体或许就是来自众神的恩赐。所以,这样一个特例,便是“美德来自众神的恩赐,美德没有理智的陪伴”。

(14)、通过第二次论述,辛弥亚似乎被苏格拉底说服了,但他指出,这只能说明灵魂存在于一个人出世(生)之前。一个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的说法依然有待证明(77B)

(15)、追本溯源,看来还真有必要全面回忆一下柏拉图的这个名篇。

(16)、哲学的现状还有一个原因。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哲学曾被弄成“大众哲学”,甚至还建了很多“哲学村”,大妈、农民都学哲学,更多的人学哲学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正因为此,也造成了人们对哲学产生了误解。于是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我每次在路上或在外面碰到一个不相干的人,问我干什么的?我说搞哲学的。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哦,搞政治的。”你们看这都是什么呀?人们已经对哲学失去了正确的判断,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东西了。

(17)、在此之前他四处劝告青年们要遵守法律,但是现在他自己却食言,逃跑了。那么大家对他的控告——“毒害青年”的罪名就真的发生了,他当然不能这样。而且,就算安全的去了邻邦,邻邦也有自己的法律,他们不会喜欢违反法律出逃的外邦人,他会到处受尽鄙视。而且最可怕的是,他因为言行不名声扫地,而不能再说服任何人,不能再厚颜无耻地和青年们畅谈真理了,这样苟活着对于苏格拉底这样一个以劝诫青年、启蒙大众为志愿的人来讲还有什么意思呢?

(18)、美诺表示同意。苏格拉底说:“由此看来,这种获取必须伴随公正、节制、虔诚,或者美德的其它部分;如果不伴随,它就不是美德,哪怕它提供了好的事物。”

(19)、公元前399年,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由500雅典公民组成的法庭陪审团的多数投票同意处以死刑,最后他不愿逃跑而在狱中服下毒汁而死。当然,苏格拉底的死,是有各方面原因的,包括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个人的性格及处事作风、民主法律制度的设计漏洞等。他死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相关系民主法律制度的反思。

(20)、如果没记错的话,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便与智者普罗泰戈拉讨论过这个问题:美德可以传授吗?最后二人的结论相反:一开始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不可教,但经过论证,美德是关于公正、节制、勇敢等等的知识,而知识是可教的;普罗泰戈拉一开始认为美德是可教的,但经过论证,知识只是美德的一部分,所以除开知识的其它美德是不可教的。最终,二人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获得解答,还有充分的探讨余地。

4、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与意义

(1)、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2)、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3)、个人和社会之间健康关系的基础是二者的互相认可——这不就是社会契约的精神吗?苏格拉底把城邦看得高于一切,因为城邦中承载着所有雅典人对正义的期待、对公平的信心和对自己的认可。任何人都不能因为城邦对自己的“亏待”而背叛它。

(4)、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把两次论述合起来看,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就已经获得了证明:“一切生物都是从死物里生出来的。如果灵魂存在于出世以前,而它在进入生命、产生出来的时候,是不能从他处、只能从死亡和死亡状态中出世的,那它既然必须再生,就必定也在死后存在了。”(77D)

(5)、很显然,格贝反问苏格拉底时指涉的神,是主宰生者的神,而苏格拉底自己的辩解词里所说的神,是死后灵魂将去面对的神。两个世界里的神是不同的,而且在苏格拉底看来,自己死后灵魂要见到的神是最为善良的。

(6)、“对不起,苏先生,我不该这么小心眼与您较劲,虽然我在地狱受苦极少,但那份轻微的惩罚,也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煎熬啊!”弗洛依德说着深深一躬。

(7)、苏格拉底被判处极刑则与其在法庭上的表现有关,说苏格拉底主动求死也不为过。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法庭是由500名来自社会各阶层民众的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本来,凭苏格拉底的智慧完全有能力准备一份雄辩有力的辩护词,凭苏格拉底的辩护能力完全有能力说服陪审团中的多数成员站到自己这一边,但苏格拉底不愿向徒有其表的民主制屈服,宁愿一死也不屑于利用其认为的失去了精神内核的、被民主派利用的其时民主制的缺陷为自己获取背叛了灵魂的身体的自由,他不能容忍让自己的活命替徒具外壳的雅典民主制作最后的辩护,,如果自己利用言论自由、获得多数人支持而获胜的话,这将不是我的胜利,而是雅典现行民主制的胜利,这是一个阴谋,如若这一阴谋得逞的话将是对自己、对民主制的精神都是灾难和悲哀。在法庭上,苏格拉底目中无人、口出狂言,毫无畏惧地声称自己的言行是遵循了自己的神灵的旨意,这一藐视法庭的傲慢态度将陪审团中的多数成员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判定自己有罪。在量刑表决是否判处饮鸩自尽的时候,他本来可以交付一笔赎金,可以把妻儿带上法庭求情,用妇孺之情感化陪审团,或直接向陪审团低头,请求自愿流放,这样做都可以使自己免于死刑判决,如若苏格拉底这样做了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罪,这些做法都是民主派愿意看到的,甚至是梦寐以求的,这比将苏格拉底处死还要过瘾。然而视正义等德性胜过生命的苏格拉底怎么可能让民主派得偿所愿呢?他说:“我不是因为没有尽力为自己辩护才被判有罪,而是我没有厚颜无耻地进行表演,没有以取悦你们的方式向你们献媚。你们愿意听我哭泣哀号,愿意我去说些和做些我认为毫无价值、而你们习惯于从别人那里听到和看到的事”。并且他再次激怒陪审团,先是荒唐地、狂妄地要求陪审团宣布他有功于雅典,是公民英雄,后又提出缴纳为数只有1迈那的象征性罚款,令陪审团和在场公众哗然,苏格拉底决意赶走部分陪审团成员的犹豫不决和内心不安,似乎欲故意将陪审团手中的鸩酒抢过来送至唇边。(《克里托篇》)。

(8)、苏格拉底的第三个理由是建立在对以后生活的设想上的:如果他越狱成功去了别的城邦,会怎么样呢?

(9)、“哦!”他们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但我不能问,毕竟,在这样的场合,会很尴尬的。

(10)、然而美诺提出一个疑问:“但是有知识的人总是获得成功,而拥有真意见的人只在有些时候获得成功。”有知识总能成功,有正确的价值观呢,反而不一定。苏格拉底是这样解释的,他说,真意见不愿意在一个地方待很久,会从人的心灵中逃走,所以它们没有什么价值,除非用理性来把它们捆绑,从而变成知识。苏格拉底的意思是,真意见是一门艺术,它总是在微妙的变化之中,因而很难把捉,它有自己一个独特的临界点。它既需要人的信念,也需要人的理性。

(11)、听他们对话,我终于明白当弗洛伊德站出来之时,美神为什么有着不悦之意了,原来弗洛伊德是在地狱受刑的鬼魂,是美神为了这次聚会,特地让使者把他和几位鬼魂从地狱提了出来。想到这里,不由感到美神对我真是太好了。

(12)、从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他是在解释“死亡”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肉体脱离灵魂单独存在的状态”(64C)。

(13)、路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14)、当我们了解西方文明的时候,最令人惊奇的是西方文明两大奠基人之死。一是苏格拉底之死,二是耶稣之死。苏格拉底奠定了西方的理性文明,他的弟子柏拉图和徒孙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理性文明的两座高峰。耶稣奠定了西方的宗教文明,他的徒子徒孙成为欧洲中世纪四分五裂时代的文化粘结剂。理性文明与宗教文明的结合,诞生了现代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在雅典民主体制下被判死刑?我们这里不打算讨论其细节和争论焦点,因为翻看一下苏格拉底被审判时面对公众的《申辩》就比较清楚了。

(15)、“这种想法人人都有,包括我来到古希腊。但克制欲望的是人类的道德与尊严,而不是无节制放纵的肉体。人没有道德的约束,禽兽不如。所以才会出现律法,出现契约,来保证人对神的承诺。但人要违背承诺,享受活在当下的极乐,那也只能说明这个人不能救药了。”苏格拉底说。

(16)、临刑前,学生、朋友们为他安排好了越狱逃离雅典的道路,被其断然拒绝。苏格拉底对劝逃的克里托阐述了他的公民道德思想:作为雅典城邦的公民,几十年来在城邦的保护下成家立业、接受教育,过着安定无忧的生活,这说明自己接受了城邦对自己的保护,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对城邦法律没有异议,既然对自己的审判是以城邦法律的名义进行的,那么自己必须接受城邦法庭对自己的判决,哪怕判决是非正义的。这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问题,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城邦,既然选择了、并接受了这个城邦法律的保护,公民就得履行公民维护城邦法律的义务。如果自己不服从城邦法庭对自己的判决而逃亡国外,就会造成对城邦法律的否定和损害,城邦的基础就会因自己的贪生怕死而动摇。如果每一个被控告的公民视城邦法庭审判不公,然后设法逃亡国外,那么城邦法律就会名存实亡。(《克里托篇》)此其一。其即使城邦法律被恶用,一些人借用城邦法律的名义对自己实行了不正义的审判和判决,而如果自己越狱逃亡,就是以非正义对付非正义,这种“复仇”行为将违背追求正义之士的行为准则,别人作恶决不应该成为自己作恶的理由。并且自己若越狱逃离雅典就是故意作恶、自甘堕落,较陪审团、庸众出于无知对自己的不正义更糟糕。因此,他认为,自己无怨地等待服刑是作为城邦公民应有的、必然的道德选择,符合自己的道德理想。他提醒克里托,作为有道德理性的人,不应该只是追求活着,而应该活得好,那就是省察人生,追求“善生”。他说:“如果人非要在实行不正义与接受不正义两者之中做出一种选择的话,我宁可选择接受不正义而绝不实行不正义”(《高尔吉亚篇》)。他就是从这种道德理想出发从容就死,以对生的无悔放弃履行作为雅典公民的道德责任,实现自己的“善生”理想。

(17)、从这个定义出发,苏格拉底开始阐述如何获得真实存在的知识(theknowledgeoftruebeing):“尽可能在研究中单用纯粹的心思,思想时不要借助视觉,不凭借任何其他感官,只靠干净纯粹的心思专研干净纯粹的本质。”(66A)“如果我们想要对某事某物得到纯粹的知识,那就必须必须摆脱肉体,单用灵魂来关照对象本身。”(66E)

(18)、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19)、这个传说很有意思。人世间最好的事是不要出生,次好的是快快死掉。那什么是最不好的呢?不用问,就是“活着”。

(20)、引得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她争论不已、扼腕不已。大家都想用人类已有的浪漫诗情或严谨逻辑战胜它、超越它。

5、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

(1)、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2)、对真理的虔诚,决定了人必须去探索和发现他不知道的东西。而且,要想成为比较好的人,便必须去考察美德究竟是什么。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辩析,美诺渐渐进入了深层次的对话,于是,他对美德有这样一种假设:“美德是某种可教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天赋,或者说它是以某种方式到人这里来的。”苏格拉底则说,除非美德是一种知识,否则它不可教。苏格拉底这样边思考边叙述:“如果有什么好东西和知识不同,与知识分离,那么美德很可能不是一种知识;但若没有什么好东西是知识不能囊括的,我们猜想美德是一种知识。”

(3)、我先跟他们吃饭,因为是自家老乡。吃饭时我就跟这个小孩谈哲学,让我大吃一惊:他读的书,大概是我们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和少量博士研究生的阅读量。但当时我跟他讲:“以后不允许用哲学去毒害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多可怜,要做生意供你读书,你还要让他们读哲学,这是难度很大的事情。”这个小孩现在已经如愿以偿,在北京读哲学了。我可以预计他以后会有点名堂。

(4)、君主制由君主(有多种称谓)担当国家元首。君主乃终身制,并且世袭。君主大权独揽,其意志即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

(5)、节制和思想敏锐也是如此,加以理智地使用,则是有益的;如果没有理智,则是有害的。所以,苏格拉底推导出智慧的重要性:“灵魂从事和承受一切,如果由智慧指导,其结局就是幸福;但若由无知来指导,其结局正好相反。”

(6)、所有在场的人都被苏格拉底的平静感动了。对死后之事,苏格拉底对生者的交待也值得注意,不可太悲痛,否则对死者的灵魂有损(115E)。在服毒之前,苏格拉底向神灵做了祷告,祈求去得顺当(117C)。

(7)、“追求完美的道德生活。”我想他们在追求理念上的异曲同工,难道创世大神对生命的要求仅仅是让人维持人“完美的道德”吗?何以他们的教化几乎相似?

(8)、苏格拉底通过层层引导和推论,让美德和知识(智慧)发生了联系。的确,我们能够意识到苏格拉底所指称的这一点:有智慧的指引,则是有益的;由愚蠢来指引,则是有害的。那么灵魂正确地使用和指引,不就意味着拥有美德,或者说拥有关于正确地行事的知识和智慧吗?苏格拉底因此说:“我们说美德是智慧,无论是美德的整体,还是美德的部分。”

(9)、美诺是一位出生高贵的英俊青年,来自拉利萨。他颇有些自负,又总是被人恭维,不免任性。但他和好学的年轻人一样,对哲学问题充满好奇。“好奇”正是走向哲学的开端。他开篇便问:“请你告诉我,苏格拉底,美德能教吗?或者说,美德不可教,而是实践的结果?或者说二者都不是,而是人凭着天性或以其它某种方式拥有美德?”

(10)、(1)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著,吴文藻等译.世界史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社,2005:1

(11)、我们一般认为哲学首屈一指的强国是德国,有那么多重要的大哲学家,比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而对我们中国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影响最大的三个哲学家都是德国人,第一个是马克思,第二个是尼采,第三个是海德格尔。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势有变化,世界上哲学最强的恐怕是法国了,法国出了一大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原因之是他们的哲学教育从中学就开始了。

(12)、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哲学?不喜欢这门伟大的智慧之学?刚才我已经讲了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人,这是最大的问题。

(13)、我看看苏格拉底,又看看弗洛依德,一个是我最敬仰的哲学家,一个是我曾经崇拜,现在厌恶的心理学家,但不知两人有何过节,弗洛依德竟然称呼他为“老鬼”?何况,在神的国,人人都应该是互相尊重的。

(14)、寡头制指由奴隶主贵族中的极少数人独揽政权的政体。如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由2个国王、28个长老和5个检察官掌握实权。罗马帝国也是由元老院、执政官等少数权贵操纵的政权,称为贵族寡头政治。

(15)、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想告诉学生们,他为什么会这样坦然地面对死亡。

(16)、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17)、(7)辜朝明著,喻海祥译.大衰退(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7:1

(18)、“何况,我极简的生活,并不是我不想富裕,也不是想让自己的妻子子女艰难,而是我想体验我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极简贫困中,社会的观念意识,家人之间的观念意识,会有着怎样的转变形式与过程,会以怎样的方式来针对我的生活态度。毕竟,我现在的身体,不是灵体,而是圣人之躯。”

(19)、大概现在只有一个国家是把哲学作为高考的一个科目,那就是法国。其实法国没有“高考”,而是叫中学“会考”。“会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高中毕业的时候参加一个考试,拿到毕业证书以后,你在任何年龄,哪怕你已经68岁了,都可以去大学注册上学。这是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说公民只要有高中毕业证书,无论什么时候想申请上大学都是可以的。当然大学要不要你是另外一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