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五则原文及注释(文案精选70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15 08:45:52 浏览59

孔子论语五则原文

1、孔子的论语五则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第一条:孔子确信,这个世界是有可信靠的力量的。反对这一点,就成这样:确信这个世界是不可信赖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依靠的力量,人生就是浮萍,人只是荒唐的进入人间,随水而漂,得过且过,家长们愿意你的孩子有这种流浪漂浮的心态吗?

(3)、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4)、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泰伯》第二十一章: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6)、大意: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7)、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9)、    优秀的事物,包括人,总是能够激起最深层的共鸣,所以永远不会过时。有时在一段时期内会发现同时在读的几本书的内容是互通的,原因之一就是“本质”的内核其实并不多,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语言去解释。

(10)、译: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11)、《论语》中记载,隐士长沮和桀溺嘲笑孔子的入世态度,孔子的回应是:“人和鸟兽不可同群。”我是人,不是野生鸟兽,我当然要为改善社会去努力。 孔子否定避世的态度。

(12)、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3)、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为:做,成为。

(14)、本文来源:触动心灵的阅读记忆(ID:myheartmyhome)

(15)、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1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

(17)、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面还有两句就不常听到了,叫: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都是出自西晋文学家傅玄的著作《太子少傅箴》。

(18)、(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20)、心理上,孔子认为上天拣选他来传承周文化,只要上天要让周文化延续下去,就不会让孔子出事。匡人围困孔子,但孔子有上天护佑,孔子听天由命,不畏匡人。

2、孔子论语五则原文及注释

(1)、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今天群里很多朋友是家长,我们会多从家长角度讲讲。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新时代我们要共读《论语》?为什么要鼓励青少年读《论语》?除了中学语文中《论语》份量在增加的原因,我总结了孔子的“六个确信”,帮助大家理解读懂《论语》的益处。 

(3)、(译文)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4)、生对教材知识进行初步的感知,确定重点,找出疑难。

(5)、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6)、若论语各章各节,一句一字,不去理会求确解,专拈几个重要字面,写出几个大题目,如「孔子论仁」,「孔子论道」之类,随便引申发挥;这只发挥了自己意见,并不会使自己真了解论语,亦不会使自己对论语一书有真实的受用。那是自欺欺人,又何必呢?

(7)、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8)、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9)、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10)、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11)、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德:古代有德治、礼治、法治的分别。德治的基础,主要在于帝王本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帝王责任重大,而效果据说也十分理想,几乎像是无为而治了。事实上,德治与无为而治不同,但是为何天下自然而然归于太平?这是因为孔子对人性有一个基本信念,就是人性向善,所以百姓会自动回应德治的帝王。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人们的客观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治理国家时,暴力和强制手段只是治标却不是治本之道。为政者的德行是一种榜样的力量,使人们见贤思齐,从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受到良好的引导和感化,使每个人都知礼义廉耻,行为有格,这才是治世根本之道。同样,希望获得别国的尊重与青睐,仅仅靠武力和硬实力是不可以的,人的归顺必然是心的归顺,仅仅依靠行为上的归顺而不得人心,这种所谓的局面必然不能长久。相反,用自己良好的德行昭然于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邻为善,用平等的地位和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国家,既不颐指气使也不奴颜婢膝,不卑不亢,和而不同,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赢得真正的尊重。

(12)、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3)、(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4)、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一个人身边所接触的人是正直者,这个人很容易也变为正直的人;反之,友人皆为巧言令色者,这人也容易变为巧言令色者。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当一个错误的想法被周围人都认为是正确时,这位有自觉者也会对自己开始怀疑。当更多人都如此认为时,这个人就会接受这错误的想法。

(15)、(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7)、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8)、旧时的中国人只要认得字,没有不读《论语》的,小孩子发蒙的第一句话,多半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已经不知道《论语》为何物了,即使是知识分子,甚至已经念完博士,没读过《论语》的也大有人在。不信你到大学随便找几个教授,包括文科教授,问他们有没有从头至尾认真读过《论语》,恐怕大部分都会说没有,而且并不脸红。因为从小到大就没人跟他说过,《论语》多么重要,《论语》是中国人一生中必读的书,而且是排在第一位的必读书。

(19)、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品德),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的才能、品德)。

(20)、孔子被推崇,这背后除了朝廷需要用儒家的忠孝及等级制思想来巩固王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正当性的原因?有没有其他一些合理性的地方呢?

3、孔子《论语》十则

(1)、(译文)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

(2)、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3)、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4)、《泰伯》第八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5)、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6)、我说:基督教中,一样告诉我们要克制缺点,行上帝之道。基督教中也有漫长的隐修士修炼传统。MichaelPuett说:是的,但这种认为人格是自己可以后天去努力完善和提升的思想,更像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

(7)、保障个别教学,就是要保障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在自己的程度上进行学习,提出问题。

(8)、美国汉学家白牧之、白妙子夫妇(E. BruceBrooks andA.TaekoBrook)在他们的《论语辩》(TheOriginalAnalects:SayingsofConfuciusandHisSuccessors)一书中,提出《论语》成书过程“层累说”的观点,认为《论语》文本的形成,是在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以后近两百年间完成的。

(9)、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0)、大家想,孔子这一生并不顺利。他周游列国,总想谋个官职,以实现他的社会理想。孔子颠沛流离,如丧家狗一样,在各地被驱赶,他有一些文化人的名声,但其政治主张不为周王室所重视,也不为各国诸侯所认同。

(11)、字词解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男子汉,夺;改变

(12)、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13)、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14)、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15)、(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16)、(译文)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17)、(译文)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18)、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是出于自己,是为自己,是自己要做,并非是由外人所迫。

(19)、就这样,书院也由唐代时期中央官府的藏书机构,转变成为民间学子的读书之地。时间往前走着,书院又扩展成为古代学者聚会交流的一个场所。他们在其中举行修书、校书、读书、著书、教学、祭祀、歌赋、吟诗等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20)、北宋时期,书院不但数量剧增,而且规模逐步扩大,书院制度也走向完善。北宋初期,社会百废待兴,教育事业的发展相较于之前得以恢复,但仍旧处于朝廷无暇顾及的局面。于是,想要实现自己抱负的士子们,选择在民间书院学习。与此同时,朝廷也对私人书院进行了资助和扶持。因此,从北宋初年开始,书院便迅速蓬勃起来。据史料记载,在北宋时,得以考证的书院就达37所。

4、孔子论语五则原文及翻译

(1)、家长朋友,基于这“六个确信”来亲子共读《论语》,就能在孩子心灵之中,立下“六个确信”的基石,种下“六个确信”的种子,这样将有助于构筑孩子稳定安全的心理根基,支撑一个人活出积极人生。

(2)、学的方式基本是两种:一是自己生成知识,一是接受现成知识。自己生成知识优于接受现成知识。

(3)、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4)、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5)、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6)、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7)、第孔子确信上天指向仁、指向爱,所以人应该走向仁爱,要有志于仁,要爱人。

(8)、《泰伯》第十六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9)、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0)、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