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劝学名言名句
1、孔子劝学出处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5)、⊙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9)、人生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都要好好把握,明天和意外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珍惜相处的时光,伤人的话让人难过的事少做。
(10)、⊙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1)、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孔子
(1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1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5)、不积跬(kui)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16)、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17)、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9)、⊙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孔子劝学名言名句大全
(1)、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驵,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论语》
(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9)、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疑惑而更加危险。
(10)、⊙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
(12)、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建筑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起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1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5)、说的人即使说错了也没有罪过,听的人要引起高度警惕。
(1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9)、⊙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0)、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3、孔子劝学名言大全摘抄
(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2)、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3)、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论语》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7)、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8)、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9)、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
(10)、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1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
(12)、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13)、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1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6)、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7)、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8)、“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
(19)、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0)、⊙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4、孔子劝学的故事
(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6)、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8)、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10)、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1)、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要再去议论,过往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孔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被那些过去的事情所困扰。
(12)、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
(1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7)、⊙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8)、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
(19)、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0)、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孔子的劝学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既然这种情况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4)、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孔子
(5)、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2)、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13)、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14)、教育的最大骗局,叫“孩子,你只要快乐就好”
(15)、⊙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7)、朋友之间的交往如果保持一定的距离,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水一样纯净,这就是君子之交;如果接触过于密切,交往若醴,像酒一样,容易醉人,导致勾心斗角,追逐名利,这就是小人之交。
(1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19)、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20)、原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孔子《孝经》
(3)、⊙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6)、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7)、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9)、聪明人想了一千遍也有错误的时候,而愚蠢的人(平凡的人)想一千遍也有正确的时候,意思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始终正确的人和事。
(10)、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
(11)、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7)、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8)、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9)、赏析:这句话出自春秋·鲁·孔子《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