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了那些明言(文案精选121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05 09:54:28 浏览59

孔子名言解释说明

1、孔子名言解释含义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论语》

(2)、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4)、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6)、翻译: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7)、翻译: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那么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难么行为要正直,而说话要谨慎随和。”

(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9)、翻译: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10)、解释: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解释: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会,可以凭此做老师了。”

(1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2)、翻译: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3)、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14)、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15)、(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16)、翻译: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17)、“所恶于上,毋以使下”,当上级者不喜欢被更上级无理要求,也就不能以无理的方式要求下级。

(18)、我们选拔任用d员干部必须知人善任,德才兼备,把品德高尚、有能力的人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胜其任”是选拔用人的基本。坚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19)、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中有黄金屋,有千钟粟,有颜如玉,而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美。这是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一课。

(20)、《孔子学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用心专深入其中,这样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才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孔子说了那些明言

(1)、翻译: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3)、翻译: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4)、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下列不是孔子名言的是(    )。

(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7)、孔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已”,谈谈你的看法?

(8)、“孝”,我不希望子女不孝于我,我也必得孝顺父母。“信”,我不希望被他人欺骗,我也不要欺骗人。“礼”我不希望别人对我无礼,我也不对别人无礼。所以孔子一字之回答,实在高妙!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10)、D. 孔子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好学,讲道德;孟子和荀子都是强调的是如何做有骨气的人。

(11)、判断推理部分,近几年的考试中,与孔子有关的题目相对比较少。但少并不代表没有,所以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12)、翻译: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3)、翻译: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1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5)、如果我们还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孔子的话,我们当深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孔子之于我们,在过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今日能够意味着什么?在未来又将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不可能有定论,争议肯定会不断地持续下去,然而,孔子的故事也将会因争议而一再地被人讲述。而且,在我看来,从一个不会结束的故事的角度上讲,把孔子看作是中国文化“活的传统”(而非死的偶像)的代表或象征也许是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视角。讲述孔子的故事,也就是讲述我们自身活的文化传统的过去与未来的故事。

(1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1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孔子《论语》

(18)、翻译: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19)、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20)、(解析)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学而优则仕主要是学习的目的。

3、孔子名言的理解

(1)、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论语》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论语》

(5)、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6)、按照正常的考试命题规律来说,将于今年12月份的国考,很大可能不会延续去年的材料,继续让孔子出现在材料中,但大家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而且多储备一些有关孔子的知识,对整体的考试来说,自然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7)、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8)、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9)、“个个心中有仲尼”并不意味着各种不同的孔子观念和孔子形象就是纯粹主观个人的,事实上它们总是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一种视界融合的结果。从时代背景演变的大的历史分期来讲,我们大体可以富有意义地区分辨识出四种解读“孔子”的时代性眼光。

(10)、仁难说。仁是全德,包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甚至还要有智慧、有能力帮助自己和他人成为圣贤,内涵不易体会。

(11)、后来孟子补上一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句意思: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14)、全球同贺孔子诞辰,孔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考公务员”的小伙伴们,你们或许会觉得与考试无关,如果真的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孔子在公务员考试中可是无所不在的。

(15)、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6)、此处的”一言”,是指”一个字”,例如唐诗中的五言绝句,就是一句五个字,观孔子后面的回答,也可以知道子贡所问的是一个字。

(1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丘《论语》

(18)、了解一个道理,比不上喜爱这个道理;喜爱这个道理,比不上乐在其中。

(19)、解读:培养学生,既要保养其纯真的一面,又要教之以人文礼仪,使二者相得益彰。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4、孔子名言100句与解释与启示

(1)、翻译: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2)、通过上边的分析,相信很多聪明的小伙伴已经有所感悟,那就是:孔子在公考中无所不在,为了应对孔子出其不意的出现,有一个比较万能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记孔子的经典语录。经典语录背的多了,还怕理解不了他的思想吗?而且这些经典语录如果用在申论答案中,可是一个加分项哦。

(3)、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5)、子贡想要用一个字来总摄所学的学问,所谓”学贵知要”,特别在今日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的一生所能掌握的范围时,学习一定要找到学问的重点,不能死读书,要收摄重点到心中。如读《诗经》,要能够读出”思无邪”,温柔敦厚;读《礼》要知道内心敬、外相恭,约束自己能庄重;读完《春秋》要读出列国的得失;读完《易经》应能通达吉凶祸福;读《书经》要能以古鉴今延续善政。

(6)、张申府先生曾经有一大感叹,他说:“孔子实在是中国一个最不幸的人”。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孔子总是身处吊诡而反讽的历史迷雾之中。尊崇他的人可以把他偶像化,批判他的人也可以把他作为替罪羊随心所欲地丑化他;尊崇他的人总是利用他,批判他的人也可以利用他;不仅读过他的书的人,有的尊崇他,有的批判他,即使未读过他的书的人,也会跟着尊崇他或批判他;对于孔门的精华(纲常礼教)与中西文化的不相容,“反孔”斗士们与顽固守旧分子有着最一致的共识与话语策略,而取舍的态度却最相反对;对于西方文化(科学与民主),梁漱溟最能与陈独秀产生共鸣,而对于孔子的态度两人却南辕北辙。究其因,历代的中国人不过是根据不同时代的需要来塑造孔子的形象,而其尊孔或反孔亦不过是以孔子的名义表达其个人的、宗派的、民族的、文化的、政治的、宗教的、地方的、全球的种种诉求而已。总之,孔子之为孔子,对不同的人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人们在自己塑造的孔子形象面前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本相。

(7)、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9)、我们或许会问,孔子此处指出了”恕”这个字,难道其他品德并不重要?

(10)、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孔丘

(11)、这句话有人觉得这是歧视妇女,因为把女子和“小人”相提并论。但在《论语》里,“小人”说的是“平民百姓”,而“养”的意思是“相处”。孔子这句话真实的意思是: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官员和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孔子并没有歧视妇女。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解释: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冬天,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13)、③孔子曾叹:“尺蠖之曲,是为伸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收回拳头,再打出去才会更加有力。

(14)、翻译: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15)、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6)、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17)、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8)、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毫无疑问,曾子心中最大的榜样就是自己的老师。所以他所说的三省吾身可以理解为是以老师孔子为榜样的。

(19)、孔子回答是不武断的说,语带保留,温厚和平,这是圣人说话的艺术。

(20)、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5、孔子说的名言有什么

(1)、孔子解释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想要的、受不了的,例如人家伤害我、欺负我、侮辱我,或者各种无礼的行为,我不喜欢,那就不能施加给别人,这就是将心比心。

(2)、翻译: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5)、④俗语也说“不要只在一棵树上吊死。”道理相同,不要舍不得抽身而退,不要心存幻想和侥幸。

(6)、(解析)本题为主旨概括题。主旨句为文段的最后一句,既总结了孔子关于修身的三点要求,也明确了在当下的领导干部也需认真学习体会的重要性,因此与其意思最为接近的表述应该是B项。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8)、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9)、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10)、导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我收集的有关孔子的名言及解释,欢迎大家参考。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名言100句及解释,希望喜欢!

(12)、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符号。作为纯粹符号化的“孔子”,他既可能是拥有绝对权威的至圣素王,也可能是被历代帝王盗用的“专制之护符”;既可能是绝对真理或天理良心的化身,也可能是坏人心术的邪恶妖魔;既可能是是非善恶的绝对标准,也可能是“道德不必求其是,理想亦不必求其是,惟期于便于行事则可矣”的乡愿人物;既可能是人们惯常借助或使用的用来“作为掩盖无数富于创造精神的个人的新观点的手段”,也可能是人们常常用以代表中国文化的“活的传统”或独特异彩的象征。因此,人们运用“孔子”这一文化符号所表达的可能只是他们自己对于权威的态度,对于真理的看法,对于是非的选择,对于中国文化的立场,甚至只是为了追求实现专制统治的目的或者其他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各种意图及意图背后的利益。

(14)、翻译: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15)、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6)、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7)、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18)、很多人都觉得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在的时候,儿子不应该到远方去,其实这同样是不的。

(19)、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20)、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1)、名不正,则言不顺。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3)、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下哪项不是上面这句话的逻辑推理?

(4)、帝制中国时代的眼光。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终结了中国轴心时代“学无拘禁,思想自由”的状况,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帝制时代,以至任何宗派的学术思想都不得不依附于专制皇权强制性和压迫性的支配权力以求生存,它们的命运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好恶取舍。当然,儒术、儒教在政治意识形态上的独尊地位及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实上要比简单的好恶问题错综复杂得多,它们之间既有不完全协调一致的方面,乃至存在着难以消解掉的对立、紧张和冲突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利用、彼此依存共生的需要。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孔子和儒术依靠专制皇权或国家政权的强制性权力和儒家学者不遗余力的倾心推崇,赢得了朝野上下共同一致的尊奉,不仅孔子被尊奉为“为汉制法”乃至“垂宪万世”的神明素王、至圣先师,而且围绕着孔子崇拜而逐渐发展出了种种常规化、制度化的国家祀典、尊号封谥和文庙建制等。尽管在某些时期或个别思想家那里,孔子偶尔会遭到问难、菲薄和批评,但总的来讲,帝制中国时代的孔子乃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拥有绝对权威而历久弥尊的政治文化偶像。

(5)、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6)、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7)、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我就不再教他了。”

(8)、翻译: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9)、通过小主持人的带领下,六(1)中队的队员们一一列举了孔子的名言。从句闪烁,在一颗颗永恒闪耀的文化之星里,有一颗星在这星系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他就是孔子!

(1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3)、解释:曾子说:“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

(1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1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17)、 最后五一中队集体诵读论语,在他们朗朗上口的诵读声中,我们一步步接近古代圣贤,传承其思想精华,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18)、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9)、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自己做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只要如此做,天下人都会肯定你走在正道上。行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20)、解读:内心有爱,对外遵守规范,人生就可立于不败之地。而做到这些最关键的是自我做主,不能依赖其它。这是老师教给学生立定根基的一课。

(1)、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人学习一心为了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