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则朗读跟读(文案精选97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02 10:56:11 浏览59

论语三则朗读

1、论语三则朗读停顿划分

(1)、空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

(2)、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3)、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4)、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结合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修身等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办法

(6)、宫室器具凡九:城楼招提(19)浮屠舟阁炉灶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星、月、灯火三。

(7)、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8)、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

(9)、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0)、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理想,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遥远吗?'弘毅:刚强,勇毅.已:停止.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而路程遥远。

(11)、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12)、开展“词语汇展”活动:老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猜谜语;也可以说一个词的近义词,让学生猜;还可以指着图中景物,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来描绘一下。

(13)、其邻人之父(第三声)亦云⑤。暮⑥而果⑦大亡⑧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第三声)。

(1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16)、例子:东郭先生牵着毛驴在路上走,毛驴背上驮着口袋。忽然,从他的后面跑来一只狼,求他救它,还说要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东郭先生见它可怜,便把它装进口袋。猎人追来了,问东郭先生有没有见到一只狼,东郭先生说没有看见。猎人走了,东郭先生把狼从口袋里放出来。狼一出口袋,非但不感谢东郭先生,还张开嘴向东郭先生扑来。

(17)、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8)、它与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互相辉映,两首长篇叙事诗,一北一南,成为我国诗史上两颗璀灿晶莹的明珠,乐府诗中的“双璧”。这篇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19)、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20)几,煎茶,统为各殊致(21)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22)于芥子。”

(20)、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论语三则朗读跟读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2)、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四书五经之一。

(3)、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4)、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5)、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6)、君子是求学求道的人。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审虑周详.君子所学如有疑问,则去请问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照以上所说而行,可以说是好学了.

(7)、《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8)、学生读完全文后,表扬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9)、短的二十四分钟分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一直处于兴趣盎然,在学以致用的环节中,时时碰发出了令人惊喜的灵感火花,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积聚、理解、运用成语的目的,更体验到了成语的无限魅力。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联系生活用成语”,“读成语故事谈学习收获和体会”,都没有完成。

(10)、不被人理解,也许他为自己找不到知音而难过吧!

(11)、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也已经知道,《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到论证到结论,环环紧扣,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的。

(12)、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13)、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4)、(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15)、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16)、子贡问:人虽贫穷,而无谄求,人虽富有,而不骄傲,何如.孔子说:可以.贫而乐道,如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这比无谄更好。富而好礼,则能以恭敬待人,虽对贫贱之人亦能待之以恭敬,这比不骄更好。子贡即悟孔子之意,:此义就是诗所说的切磋琢磨吗?孔子乃称许子贡。从此可以与子贡谈诗了。因为,告诸往而知来者.

(17)、《成语故事三则》课文中的“滥竽充数”故事中,最后写到“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在“画龙点睛”的故事中“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两个“只好”让我顿生灵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而体味其中的感情。学生结合课文讲出了很多让我意想不到的答案。在“滥竽充数”中的答案为:

(18)、人皆贺之,翁曰:“此岂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翁曰:“此岂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翁。

(19)、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20)、①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3、论语三则朗读跟读孔子

(1)、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2)、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3)、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4)、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5)、《成语故事》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学习《自相矛盾》,先让学生看图、读文,弄懂什么是矛,什么是盾;指导朗读“夸口”的语气,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并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接着展开想象: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怎样想?又会怎样说?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学习《滥竽充数》,让学生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6)、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7)、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8)、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

(9)、感到好笑,这样的结果南郭先生肯定也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充数”总是要露出马脚的。

(10)、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11)、(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2)、配乐,进一步赏读和背诵本部分。(谁愿意背诵可以随便站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14)、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15)、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16)、(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等多边合作突破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提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17)、(2)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18)、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第三自然段,再欣赏课文插图,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把西湖景点描绘得逼真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受画面描写之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

(1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0)、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4、论语三则朗读视频

(1)、江南的景色美不胜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天清早,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②〔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嘉,美好。③〔旨〕味美。④〔至道〕最好的道理。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5)、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6)、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7)、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全文。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8)、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9)、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意动,认为……小。主观)

(10)、《自相矛盾》是通过对话叙述故事的,所以我就抓学生的对话朗读,要求学生把那个楚国人自卖自夸的语气给读出来,并且在小组汇报时能争取不看书表演,并请学生上台表演,把他们所体会到的感觉,表演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朗读上没什么特别,是用叙述的口吻来讲的,但南郭先生这个人的心理想法,没写出来,而抓住了他的心理想法,对这个故事所含的寓意也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针对这个故事我设计了三次写话,一是写写南郭先生准备混进去时的想法,二是写写他拿到俸禄时的想法;三是写写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想法。

(11)、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这个历程不是很遥远吗?《论语》十则复习文言朗读v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v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v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v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v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v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v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v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v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v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言词语归纳1——通假字v不亦说乎v(通“悦”,愉快,高兴)v诲女知之乎v(通“汝”,你)v是知也v(通“智”,聪明)文言词语归纳2——古今异义v与朋友交而不信乎v古为“真诚、诚实”;v今为“书信”,“相信,信任”等文言词语归纳3——词类活用v温故而知新v(指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v传不习乎v(老师传授的知识。

(12)、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3)、(9)应门:应声开门。(10)延纳:请进。

(1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16)、其一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其二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其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7)、(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18)、这一课有三则成语故事。教这样的课文,我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是:

(19)、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20)、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5、论语三则朗读视频,第一则是什么

(1)、感到可耻,对这样的人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同情心,只有这样他才能痛改前非。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5)、学生个别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6)、(后语:文本的把握要找到锲入点,从而去挖掘文本深刻的内涵;让文本体现本真的价值的同时,超越文本往往需要我们更多的付出和努力。)

(7)、论语·雍也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共包括30章,该篇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8)、(18)“姑苏”二句:唐朝张继《枫桥夜泊》诗句。(19)招提:寺。

(9)、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论文的代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10)、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

(11)、v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v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文章评价v(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2)、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字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杜甫之后,唐代的又一杰出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14)、《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

(15)、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