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为人处世(文案精选13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2-18 09:37:49 浏览59

孔子为人处事的原则

1、孔子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什么

(1)、所谓命这个东西,似乎也让我们注意,孔子是讲他自己的生活,说:

(2)、出自先秦《论语·里仁》。患,扰心、怕。无位,没有官位。立,指立身处世的才能。

(3)、子路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用不善待他。”孔子评价道:“这是没有道德礼义的夷狄之间的做法。”

(4)、9 《玉皇祖庭·玉皇古宫,修建募捐倡祈书》

(5)、成熟的麦穗往往都是谦卑的低着头,只有中空的蒲草,才随风招摇。

(6)、由此段话来看,结果带出一个仁的问题,仿佛说感情很冷硬的样子就是不仁,他心里觉得安,就叫他不仁,他心里觉得不安就叫他仁。可见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由此看去,所谓仁这个东西——情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吗?!

(7)、          ——《微子篇》篇第八章

(8)、订购热线:13088077333(李总) 

(9)、对孔子这种灵活的处事方法,孟子崇拜的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孟子说,“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孔子可以做官就去做官,不能做官干脆休息。所以,孔子又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与时俱进的圣人。

(10)、常怀谦卑敬畏之心,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更广博的心态去欣赏他人,学习他人,人生自然处处通达。

(11)、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虞仲,后人认为是指仲雍,即周文王的二伯父,跟随泰伯去吴地的人。也有认为是仲雍的曾孙,是周武王所封的虞仲。也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的人。总之,已经无法考证。隐居,隐匿居住。放言,放弃言论。隐居放言之人,放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不为这个社会呼吁和做事了,就是把自己的人生调整到静音的状态。身中清。清,清洁,清高。爱惜自身声名的清洁,就是清高。废中权。废,放弃,弃而不用。权,权变,即变通,衡量是非利害,因事制宜。人生的进退,是需要根据时势进行权变的。孔子把人生如何进退权变的道理,通过颜回和子路表达出来,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洁身自好的人,为了自己放弃了世俗尘事,就不是放弃了符合人生权变的机会。

(12)、孔子一行来到一个小村前,看到项橐和其它孩童在用石头磊城墙。

(13)、的确,孔子和老子的确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是孔子还有一位老师,那就是七岁的孩童项橐。

(14)、无独有偶,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提出过“十无益”的说法:

(15)、“勿我”的意思是做事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要避开自己的小圈子。处世为人多用换位思考,关心别人,多为别人着想,遇事多征求别人意见,避免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不良行为。否则,就会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能秉公办事,不能客观的看待和处理问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16)、祁黄羊回答:“解狐这个人很有才干,他来当南阳县官特别合适。”

(17)、“远怨矣”在我看来不仅仅只是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一层意思。懂得换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成为修养达到一定水平后自然而然的表现,成为内心深处认同的价值观,对别人产生怨恨的可能性也会减少。也就是说“远怨矣”一方面是别人对于自己产生怨恨的可能性会降低,另一方面,自身怨恨别人的情绪宣泄需求也会减少。

(18)、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19)、14 《她是谁?她从哪里来?她到哪里去?》

(20)、据记载,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孟子享年八十四岁,这也是民间所说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由来)。孔子说这句话时当是暮年,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这里面的几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广为大众熟悉。

2、孔子说的为人处世

(1)、别人不知道我的才学,我也不生气,不就是一位君子吗?

(2)、我们有好的心理,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许多好的生活,亦即许多好的事情,我们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如果对最眼前的人,最当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

(3)、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现代人说“人和人的差别比人和猪的差别都大”。古人有相面术作为了解一个人的方式,然而让对于水平不高的人来用,和迷信没有什么区别。那么,有没有比较靠谱的帮助你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呢?我们来看看被称作圣人的孔老夫子怎么说吧!

(4)、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拿自己作为衡量的标准,必须加上一个原则,那就是自己所厌恶的,别人大概也不会喜欢,但自己所喜欢的,别人不一定也会喜欢。

(6)、若是只知道和气,只求和谐,而不能用礼来节制,时间一久,便丧失了是非。

(7)、他极夸奖的弟子为颜子。而称赞颜子极好的话则为“不迁怒,不贰过”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此虽为颜子的生活,但足见在孔子生活中亦甚重要。此虽是一条而为两个态度。

(8)、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9)、《论语微子》: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10)、人之所以会损人自益,就因为太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才会干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事。

(11)、——正直的人应该努力去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12)、 对孔孟之学,切忌片言只语去理解更遑论运用,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圣人的经历、前面的铺垫和后面的扩展。

(13)、由此可见,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为公为义的,即为君子。为私为利的,当然是小人。

(14)、孝养父母,尊敬长辈,是为人子女、晚辈的本分,自当尽心竭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孝”的含义甚广。

(15)、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说:“寡人听说,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是不吉祥的,这个说法可信吗?”

(16)、夫子娓娓道来的“五不祥”,看似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批判,其中却贯穿着“修身、齐家、治国”的深刻道理。

(17)、让我们来看孔子是在什么样情况下,说“无可无不可”的。

(18)、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19)、晋平公明白了他的苦心,随即,派解狐去南阳做县官。解狐上任后,在当地励精图治,为百姓们做了不少实事,南阳百姓交口称赞。 

(20)、《后汉书•杨震传》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

3、孔子为人处世的原则

(1)、孔子呢,提倡周礼,六艺......这用我们现在话讲,叫人文,文化文明。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乃至作为君子,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该学会这些,为人所用。用来干什么?用来处理这个败坏的社会,拯救人们于水火。和老子所走的路线,正是一正一反。

(2)、西洋中国印度三方哲学之比观,引自《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P83

(3)、颜回说:“别人以善意待我,我也用善意待他;别人用不善待我,我也以善意待他,并引导他向善。”孔子评价道:“这是亲人之间应该有的做法。如果能够把它扩开去,以诚心对待天下人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啊!”

(4)、他去齐国,梦想在齐国从政做出一番恢复周礼的大事业,差点被人陷害,赶紧跑回鲁国。在将近知天命之年又在鲁国从政,结果很不如意,只能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希望游说诸侯成就理想。晚年孔子依然不肯退休,孜孜不倦地从事文化研究和教育传播工作,一生可谓是凄凄惶惶非常紧张。当时很多隐士都讽刺他,甚至弟子们也不理解,但孔子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头也不回地往南墙撞。

(5)、 所谓的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提倡的做人原则。

(6)、我们一翻开《论语》看孔子的第一个态度,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一见便觉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长,非常之妙。《论语》的第一章,孔子开腔便说:

(7)、祁黄羊达到:“祁午的确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

(8)、同是暮夜无人时,王密以黄金十两行贿,而坚守底线杨震不为金钱所动。这就是杨震身为太尉,位极人臣。而王密只能在他人的故事里当个陪衬的原因。

(9)、事实上,这是对孔子莫大的误解。孔子不是个迂腐的老头,更不是个庸俗的滑头,用孟子的话说,他是“圣之时者”,是圣人中最懂得与时俱进、最善于通权达变的人,是圣人的集大成者。

(10)、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们在一起谈论待人之道。

(11)、孔子说:“不会因为时势降级自己的意志,不让自己蒙受耻辱,伯夷、叔齐做到了。”孔子评论柳下惠和少连:“柳下惠、少连,降级了自己的意志,自身也蒙受了耻辱。言谈符合道德规范,行为做事都在自己谋划的范围之内,他们只是做到如此而已。”孔子评论虞仲、夷逸:“他们隐匿居住,放弃言论,做到了爱惜自身声名的清洁,放弃了符合人生权变的机会。”孔子评价自己说:“我就不同于这些人,没有为了自我的可以和不可的选择。”

(12)、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刚好相反。

(13)、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孔子说:“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4)、儒家人伦的核心是孝,但孔子认为,孝过了头有性命之忧。曾参是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他和老爸在田里锄草,曾参一不小心把瓜藤锄断了。老爸就拿棍子狠揍曾参。曾参被打晕了,醒来后为了不让老爸担心,还忍着疼痛假装开心地弹琴唱歌。

(15)、从当前d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来看,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恰是许多腐败现象的源头,也是当前亟待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

(16)、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曾经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做人做事要学会变通。就要面对各种付钱的时候才能灵活应对,不局限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

(18)、我国先贤以从容不迫的可贵精神,力求减少礼俗对个人的过分束缚。

(19)、归纳起来,孔夫子所谓“五不祥”实则讲的是四个方面。

(20)、王密想送他十斤黄金,面对这种行贿的行为,杨震拒绝了。

4、孔子的为人处事对我们的启示

(1)、出自先秦《论语·里仁》载孔子语。贰过,相同的错误。不迁怒于他人,不犯相同的错误。此言君子为人应该勇于承担,有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迁怒于人;犯了错误要吸取教训,不能知错不改。

(2)、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庸亦被称为中行、中道,它源自于上古的尚中思想,经孔子成为儒家思想重要思想概念,至《中庸》已经形成一套精细完备的思想体系。中庸思想要求人们以礼和义为原则,在待人处事等方面时时处处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

(3)、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除此以外都不谈。宗教说的都是过去未来之事,事鬼神之事,恰与孔子“非其鬼而祭之谄”的态度大相反背。他只要人祭祖宗就好了,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与宗教相反。宗教之占顶大势力高位置者,如佛教经论中则很少谈人事及当下的事情。佛家孔家实在是各走一条路。

(4)、在《吕氏春秋·去私》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南阳缺一个地方官。晋平公问当时的中军尉祁黄羊:“爱卿觉得,这个职位谁能胜任呢?”

(5)、以下为古籍中记载的几个故事,可以看孔子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导。

(6)、但是“已所欲”,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设想,不能以自己的所欲,便推定也是对方所欲,这一点实施起来十分困难。

(7)、——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要让朋友觉得你是个靠的住的人。

(8)、此童又问:“葫芦无毛,为何也浮而不沉?”弟子又答:“葫芦中空,故浮而不沉。”此童又问:“钟亦中空,又为何沉而不浮?”

(9)、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柳下惠、少连,降级了自己的意志,自身也蒙受了耻辱。柳下惠其人,在《微子篇》第二章有记述,其担任鲁国的士师时,多次被降职或者罢免。那他们是如何做的呢?言中伦。言,言谈。中,符合。伦,道德规范。言谈符合道德规范。行中虑。行,行为,做事。无论是言谈,还是行为,都是在降级了自己的意志范围的。一个人的言谈,是可以不受外界强力限制的。但他的行为却不同,所以,言谈何以做到符合道德规范,行为处事则不同了。因此,一个人做事都在“虑”的范围之内,就是经过思虑和谋划而付出的行为。这其中就有权衡利弊的成分了,就有把握进退的变化了。行为做事都在自己谋划的范围之内。其斯而已矣,他们只是做到如此而已。

(10)、老子认为,他所认为的大道,没人懂得,没人依据道之德来行事的时候,那么仁义的概念就被提出来了,仁义的准则,就变得不可或缺,也为人所重视了。这个世界,很多人在崇尚智慧的时候,那么伪劣的丑态也就跟着也出来了。当人们失去了亲情了,那么就得提倡孝慈了。当国家昏乱不堪了,那么忠臣的出现,就也表现的尤为重要了。

(11)、通俗地说,“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守住中道的平衡点,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合适才最好。我们做人做事要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做法,保持动态平衡。这种人生方法论被儒家认为是“极高明而道中庸”极为崇高的境界。

(12)、孔子和老子呢,俩人是见过面的。孔子曾经跟老子请教,老子让看看自己已经掉的所剩无几的牙齿,说牙齿虽硬,可是都坏掉了,舌头虽软,但完好无损。这就是老子所认为的道吧,是长生之法。

(13)、我们知道怒是气质中最硬固的东西。要不堕入气质、习惯中,则顶好能不迁怒。其余更不能为害矣。

(14)、孔子能做到题主所说,那是自身修养不断提升的结果。

(15)、我们讲孝弟与讲礼乐有相关系的话可说。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孝弟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身处之优美文雅。

(16)、越谦虚的人,越是渊博而深刻;恃才自傲只会止步不前,自毁长城。

(17)、孔子是善于创造、建立、维系人际关系的大师。他为人处事的十大原则,至今仍值得借鉴。

(18)、北京办事处: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15号金茂府6#楼二单元707室

(19)、这个态度杨慈湖常提及,他心目中讲孔家生活时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不起意”。他说孔子时常有此表示,如孔子说我们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都可证知。我最初用“不认定”三字来表示,但觉不好。我们还是用“不起意”好了。

(20)、再说最后一句,孔子的意思是,到了这个年纪,自己做事,源于内心历年修为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不会违背规律、伦理等等。而千万别理解为为所欲为,否则那就是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就落得他人所说的“坏人变老了”。

5、孔子为人处事的原则是

(1)、翻译一下就是:首先,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就要仔细去观察这个人,看看他是怎么做事的,经常做好事还是坏事。其次,即便一个人经常做的是好事,我们也不能就判断他是个君子,还得看看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做这件事。有些人看上去是在做善事,用心却是未必善的。最后,我们还要看看他的心安在哪儿,究竟是什么使他快乐。有些人虽然出于善的目的做一件好事,只是因为社会道德的要求,但是他的内心却并不因此快乐。真正让一个人安宁快乐的,才是这个人的内心所安放之处。

(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本章列举了七个历史人物,也就是可以盖棺论定的人物。显然,这些人都是早于孔子时代的人,他们的人生已经定格在历史中。孔子从这些人的志气、节操、言行来分析,来分析他们的不同,节操和格局的高下。孔子不是仅仅为了评论而评论,目的是亲自向世人,向后人,来说明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的人,给了孔子很多的评价,有高有低,有贬抑也有褒扬。虽然说留给历史任人评说,但评价总是不准确,很难做到恰如其分的。孔子在本章举例这些人,是因为他们作为历史人物,和孔子有相似的经历。都是“逸民”。

(4)、(3)志,《说文》:“志,意也。”即意愿。本义是内心追求的目标。本章指志气。

(5)、小人唯利是图,当然不好。若是深层思虑,把所追求的利益,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岂不就是君子了?可见小人修养自己,是可以变成君子的。

(6)、若人心里常揣个“小九九”,没有好处不办事,有了好处乱办事,很容易一步步发展至违法乱纪、贪污腐败。

(7)、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两千年前的一天,孔子和诸弟子看到东南方向有红光闪耀,怀疑有圣人降临,于是决定亲自驱车寻找。

(9)、底线就是我们人生雷池是边界线,只能用作自我警戒,而不可轻易逾越。

(10)、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海阔天空。

(11)、成全是一种难得的美德,先要欣赏别人的长处,能够接纳所做的好事,并且衷心加以赞扬和协助。

(12)、王密说:“暮夜无知。”夜深人静,这里只有你我,没人会知道这件事的。

(13)、第二种认为孔子是个滑头主义者。因为他说过自己是“无可无不可”的人,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没有非要固守不能改变的事情。孔子在处事方法上主张的“中庸之道”,更是被很多人认为是极其庸俗的和稀泥、墙头草,教人混社会的学说,而孔子更是成了老滑头。

(14)、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中又缺一个法官,爱卿以为,谁又能担此重任呢?”

(15)、(1)逸,《说文》:“逸,失也。”即失踪。本义是野兔逃脱猎人追捕。本章指逃脱。

(16)、正直,就是行正道,坚正念。它意味着公正、无私,意味着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行得正,坐得端。

(17)、孔子非常重视礼,重视仁义礼智信。之所以重视,也正是因为缺失之故。

(18)、先看出处和原文。这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如下。

(19)、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0)、..............................................................................

(1)、老子是提倡无为的,那才是他的社会理想。可是呢,人越来越发展,心就越来越多,所必须提倡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这其实就是在补救。可是这样补呢,补来补去,未必有用,相反,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不易,更加的苦。

(2)、(11)虑,《说文》:“虑,谋思也。”即谋划、思考。本章指谋划的范围。

(3)、或许说,这两句话应该放在专门记载孔子个人生活的第十篇《乡d》中。为什么却编在这里呢?自有它的道理。这两句话是说明孔子做人做事的态度。他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纲即是网。)以现代的生产观念来说,这种态度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说光是用钓竿去钓鱼,连企业公司都不要设立。这简直与经济政策完全相违背。但这个话不是讨论生产问题,是个人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他钓鱼也好,做什么也好,不喜欢用机心来整人。“弋不射宿”,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他是不射的。这一点也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在当然也还保留。我们从旧体小说就可看到了。中国人打斗很不喜欢用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谓“镖”。万不得已要用镖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看镖!”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

(4)、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5)、兼任山东省PPP项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会员、济南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济南市工商联直属商会副会长、IYLC国际菁英会等多家首席法律顾问、民建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组成员、民建山东省委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民建济南市委法制委员会主任

(6)、祁黄羊笑着回答:“您是问我谁能当这个县官,不是问我谁是我的仇人呀。”

(7)、孔子是善于创造、建立、维系人际关系的大师。他为人处事的十大原则,至今仍值得借鉴。

(8)、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义就行。

(9)、“礼”和“理”同音,似乎在提醒我们,礼也应该合理。过与不及的礼,都不能达成“和为贵"的要求。人与人相处,固然和为贵,但是和要和得合礼,也就是合理,才不致和稀泥,令人厌恶。

(10)、连续多年组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结对帮扶活动

(11)、年轻人更要有勤奋谦虚、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两方面相结合,优秀的传统和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12)、现代有人主张“己所欲,施于人”,认为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加积极。实际上“己所不欲”是自己所能够直接认识的,“己所不欲”,大抵也是他人所不欲的。

(13)、一即是知过。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我们往往不知道。若有错即知,这个知道也就是不懈。

(14)、弟子大喝让路,项橐正色道:“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见此童出言不凡,便命弟子绕“城”而过。

(15)、俩人呢,都可以涉及到修身问题,老子是反观自性,那就是道了,懂得此道,可以长生。孔子呢,是修身,约束,所以非常的重视周礼。这也是有为何无为的俩个截然相反的状态。

(16)、晋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推荐他干什么?”

(17)、但熟悉归熟悉,有些人未必能理解其所包含的真实意思。比如,三十而立,这个“立”指啥?不少人理解为成家立业。这是非常错误的,它是说,到这个年龄段,对自己今生要做什么、努力的方向,心中有数了,人生的方向明确了。六十而耳顺,这里的“顺”不是听什么都无所谓,而是听到的都能理解他的根源,因为,前面说了,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至于不惑和天命,理解的范围的大小,在个人,但是不伤大致意思,把它理解为自然规律或者社会规律乃至天道。都可以。

(18)、孔子回答道:“不吉祥的事有五种,但是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却不在其中。损人以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而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年老

(19)、出自先秦《论语·尧曰》。君子,此指在上位的当权者。君子让百姓受益而自己并无耗费,使百姓辛劳而并无怨言,自己有欲望而不贪求过分的东西,为人庄重严肃但并骄傲自大,仪表威严但并不对人凶狠。这是孔子对学生子张所阐述的“君子五美”,即从政的五种美德,也是为官的五种原则,在今天仍不失其参考价值。

(20)、自律,使人自由。讲原则,守底线的人,自然更容易做成大事。度者,律也,范也。

(1)、——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守信用、讲诚信、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要让朋友觉得你是个靠的住的人。

(2)、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是近期奋斗目标。

(3)、仁则为孔子极重要的观念。据有人说:《论语》讲仁有五十八处,而阮元《研经室集》中“论仁篇”说,仁在《论语》里面见一百零五回。于此可证仁是孔子的一个最重要观念。

(4)、可见,在孔子看来,做事的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对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定论,关键要“合道”,也就是合情、合理、合义。

(5)、而孟子同样说的很明白。孟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6)、“勿必”是指对人对事不能绝对论。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富有很深的哲理。万事万物都不会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对待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否则是得不到好结果的。古代有“刻舟求剑”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乘客不小心把剑掉到河里去了,他立刻在船邦上做了记号,并按着记号下水摸剑,几经摸找,依然没有摸到,别人告诉他,船已行驶,离掉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你仍然按船上的记号寻找怎能找到?所以“勿必”的思想指导人们灵活处事,以求达到最好的结果。

(7)、小不忍有两种可能:一是自己的个性急躁,遇到挫折或困难,便忍耐不住而大发脾气;一是过分优柔寡断,对于自己或他人的小过失,不忍心加以责罚。两样的不忍,却造成同样的结果,那就是乱了大谋,使大事不能完成。

(8)、他自己说他的生活是如此,这可以见出孔子心里的那种乐趣快畅,生活之乐是很显著的。

(9)、假如一个人坚守誓言,说到一定要做到的话,那么他一定会突破底线和原则,这样的人就是小人,而真正的君子,说的话不是一定必须不讲原则的去做到,行为不是一定不分原则的去执着追求结果!而是要看是否符合道义!

(10)、——“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看到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到言行不轨、不学无术的人,要点对照自己,进行深刻的反省。

(11)、孔子一生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他重视教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2)、勇是儒家推崇的品质,但孔子认为勇猛过了头,也会有性命之忧。子路是黑社会古惑仔出身,做事非常勇猛,动不动就喜欢砍人。孔子很不喜欢子路的这种性格,经常劝他不要动不动就怒发冲冠,否则的话可能不得好死。最后子路真的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被砍成肉酱。虽然做了烈士,但子路本可以不死。

(13)、(4)辱,《说文》:“辱,恥也。”即蒙恥。本章指蒙受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