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句
1、孔子名句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
(1)、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6)、孔子语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7)、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8)、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10)、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语录
(1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18)、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9)、注:《琴操》:"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歌,喻季之蔽鲁也。"《琴操》,古琴曲集,传为东汉蔡邕辑。
(20)、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孔子名句经典语录
(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2)、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3)、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雍也》
(4)、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7)、(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0)、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11)、一组震惊世界的照片,让你知道,有国才有家!
(1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名言
(14)、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5)、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18)、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
(2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孔子名言精选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修订《诗》、《书》、《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论语》。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友便辟(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孔子《论语》
(4)、孔子语录: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孔子
(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0)、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5)、(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17)、(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18)、(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9)、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20)、(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孔子名言名句励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名言
(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论语》
(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4)、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 ——《八佾》
(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7)、(释义)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那么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隐藏得住呢?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0)、(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11)、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学》
(1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
(13)、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4)、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7)、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里仁》
(1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孔子名句
(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4)、孔子说:立志于道,根据于德,归依于仁,而游娱于六艺。
(5)、孔子语录: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6)、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0)、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11)、孔子语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2)、(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13)、(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1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1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语录
(1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8)、孔子语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9)、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2)、子曰:“君子道者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3)、(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6)、(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论语卫灵公》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11)、孔子语录: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
(1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1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论语》
(14)、孔子语录: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15)、孔子语录: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16)、孔子语录: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
(17)、(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18)、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20)、孔子语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6)、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7)、(释义)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8)、孔子语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
(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0)、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12)、(释义)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13)、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17)、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8)、(释义)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19)、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0)、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