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资料卡简写
1、孔子弟子资料卡有哪些?
(1)、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2)、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3)、 言偃(子游)——礼乐教民独一帜,继承儒学传南方。为什么说子游是非常特殊的人物呢,那是因为在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当中,他是惟一的南方人,孔子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山东和北方,南方弟子极其的稀有,都说“物以稀为贵”,古代的交通和信息极为不便,南方的学子要到山东求学孔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子游身为南方人,就显得非常的有意义,这对孔子的学说在南方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
(5)、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客先贤。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孔门十三贤”之一。
(6)、相传《论语》即为子夏与仲弓合撰,《毛诗》亦传自子夏,《诗序》即为子夏作,《仪礼•丧服篇》亦传自子夏,《易传》一卷,亦子夏所撰。
(7)、死前犹慷慨而言:“君子死,冠不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闻讯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8)、——他是唯一一位孔子将自己最高学说传授之的弟子。
(9)、魏文侯以师礼事之,乃许咨以国政。晚年,因哭子丧明,为曾参所责。孔门弟子之有著作传世者,以子夏为最多。
(10)、曹恤 (子循)、伯虔 (子析) 、冉季 (子产)、公祖句兹 (子之) 、秦祖 (子南)、漆雕哆 (子敛) 、颜高 (子骄)、漆雕徒父 (子文)、壤驷赤 (子徒)、 商泽 (子秀)、石作蜀 (子明)、任不齐 (选)、 公良孺 (子正)、后处 (子里)、秦冉 (开);
(11)、颜哙 (子声)、 步叔乘 (子车)、原亢籍 (籍)、乐欬 (子声)廉絜 (庸)、叔仲会 (子期)、颜何 (冉)、狄黑 (皙) 。
(12)、公良孺,东周陈国人。汉族,妫姓,公良氏,名孺,字子正,一作子幼,又作公良儒、公襄儒,是陈国公族子弟,孔子弟子。
(13)、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14)、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15)、1074年,齐州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
(16)、颔联:“兴观尽馀事,平仄说红尘。”颔联承接首联,看星星的时候做什么呢?咱们来写诗吧。“兴观”应该是取自孔子《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观察、联想的意思。我们一起赏月,一起畅想,用平仄格律来吟诗作对,清心悦耳。
(17)、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8)、《先进》:“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看看孔子学生不顾老师反对,坚持要为家贫的颜回厚葬来看,足见颜回在同学们心中威望之隆。
(19)、好勇力,性伉直,讲信义,重然诺,深具豪侠之气。曾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乃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
(20)、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省泗水县)。“孔门十哲”之“二十四孝”之“孔门七十二贤”之受儒家祭祀。
2、孔子弟子信息
(1)、闵损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2)、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3)、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4)、综上所述,颜回主要是以仁贤、智慧、谦逊、安贫乐道、勤奋好学、注重实行而著称;而这些正是作为孔子接班人所必不可少的素质。仁、智、勇,近乎圣。仁与智,孔子已亲口许之;而勇,亦不必再多语。颜回追随老师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从容与师共论“夫子之道”(《史记?孔子世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继承宣扬老师思想;无一不是大勇者方可为之,诚乃师之风矣。以孔子之圣,选中颜回作为自己衣钵传人确实是顺理成章之事;遍观众弟子,亦无第二人可选;无怪乎颜回卒而夫子恸。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6)、孔子返鲁,冉求侍师殷切,朝政之余,必登门受教。然于季氏旅泰山、伐颛臾、用田赋,皆不能救,或反助之。孔子斥之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前520~?),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据说子贡出生之时,其母梦神赐以宝玉,因取名曰赐。
(8)、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一般认为季是排行,就是伯仲叔季中的最小兄弟排行。《论语》中绝大多数时候称子路,有时也称季路(有时同一章里也是一称子路,一称季路,让人难以理解。)“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9)、子贡谦道:“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10)、但近两千年前,草书就已偏离实用,但两千年后的今天,草书并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
(11)、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论语》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
(12)、孔子教诲他道:“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子夏任莒父宰,问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十八岁时,游于鲁,闻孔子在阙里授徒,心窃景仰,遂执贽往见而受业。他谦逊好学,通达敏辩,深得孔子赞赏,称其为“瑚琏之器”。
(14)、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5)、冉求精通六艺,长于政事,深沉谦退,志在民足,孔子称赞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16)、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17)、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的是,孔子在仁、智慧、好学三个方面与众学生或某个优秀学生的明显对比和赞誉;而从间接评论或教授的内容看,颜回都是得到老师的很高赞扬或小灶特别教导。
(18)、《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其实是夸颜回学得好。孔子圣人,他的话有几个人能够提出不同意见呢?颜回并不仅仅从敬师考虑,才不提出不同观点的;主要是认为孔子之说近乎完美,自己未有明显可以补充与指误之处而已。
(19)、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
(20)、这从侧面反映了汉代杜操、崔瑗、张芝以后,草书艺术性已得到高度发展,而且有广大的受众。
3、孔子弟子资料卡简写怎么写
(1)、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2)、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即说冉雍有帝王之才,这是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极高评价。
(3)、颜回大智若愚,“闻一能知十”,在众多弟子中最能理解孔子,一生追随,不离左右,视师若父。他评价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4)、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
(5)、孔子曾经带着他的很多弟子周游列国了十三年,在晚年的时候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传说孔子曾经在修订《礼》的时候请教过老子。
(6)、此问答全题为:最近看到有一首五律诗,你认为此诗写得怎么样?
(7)、原宪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
(8)、颈联:“细品人生味,闲看要路津。”这里宕开一笔,写人生思考。虽然转得不明显,但还是算转了。“要路津”出自《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是重要的路口、渡口的意思,代指官职、高位。这就很明显了,细细品味人生过往,淡看了仕途高薪。
(9)、——他是唯一一位孔子称誉其为“仁”为“贤”之弟子。
(10)、——他是唯一一位孔子有誉无责的弟子。具体赞誉内容详见其后说明。
(11)、《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
(12)、宰予便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两难假设:“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13)、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
(14)、曾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15)、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16)、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艺,以政事闻名。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
(17)、自从子路追随左右,无人再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18)、子路长于政事,孔子曾赞其“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19)、《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20)、(前536~前487),字子骞,鲁国人,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深得孔子赞赏。
4、孔子弟子资料卡简短图片
(1)、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是孔门十哲之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较清贫,事亲至孝,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人。
(2)、但是,在遣词用句方面可以更好,同时让音律更协调。
(3)、仲由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
(4)、孔子很少称许他人为仁,弟子中就只有颜回这一个;而且亦只说其“其心三月不违仁”。要想能够达到孔子“仁”之标准,确实难于上青天。
(5)、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6)、每出使则结驷连骑,车仆之盛,拟于王侯,所到之处,直可与国君分庭抗礼。时鲁国大夫孙武赞曰:“子贡贤于仲尼。”
(7)、商泽,字子秀,一作子季,汉族,东周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春秋时期学者,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8)、以文学著名,与孔子论《诗》,独阐精微,孔子赞曰:“商始可与言《诗》已矣。”在孔门弟子中,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之辈恪守孔子之道,而是颇具独创精神和异端倾向。
(9)、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10)、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11)、《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其实夸他大智若愚,把东西都装到肚子里面。不仅仅是“不愚”,而且是罕见的“智”(“知”)。
(12)、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13)、 当然,除了以上四位,还有公西华、端木赐、冉雍、冉求等都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著名的人物。
(14)、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5)、《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6)、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17)、视孔子有如日月,自谓不能超过。孔子逝世,子贡独守墓六年,哀丧至极。
(18)、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下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19)、余读太史公书,至《伯夷列传》之“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时哉?”,未尝不废书而叹矣。人固不能选择出身之家庭,更无法选择生活之时代。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有颜子者,卷席而从,菜色陈蔡,临不测之兵锋,宣千古之仁义,诚非大英雄所不能为之。固穷于一时,乃施惠于百代。夫子之德之功之言,固为三不朽;如颜氏小子,亦自当首配享文王之庙,与日月争辉可也。
(20)、我所理解的道,是凌驾于天地之上,维系万物生存发展的本原力量,道生万物而弗宰,任万物自然发展——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对道来说,万物都是过客,正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孔子弟子资料片
(1)、第一位: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孔子最喜欢的是颜回因为颜回“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听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 “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悔,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颜回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历代帝王封赠有加。
(2)、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3)、《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4)、第四位: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孔门十哲"之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5)、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这段文字读起来令人似懂非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到底孰是孰非,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7)、闵损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
(8)、(前522~?),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冉雍同宗,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又称“三冉”。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家臣,后随孔子周游列国。
(9)、子贡生就异相,山庭斗口,仪表不凡,天性至孝,资禀颖慧,三岁既知人善恶。
(10)、孔子说过:“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关键是孔子说得基本都是正确的,至于太为细微之处,那有必要提出吗?自己领悟老师所指即可。因此这二句话孔子似为批评,实则表扬;不但夸了学生,孔夫子也把自己夸进去了(《论语》记载了不少孔子自许甚高的言语,这暗赞自己都是程度轻的,还有更“肉麻”的自夸呢。)
(11)、《仲尼弟子列传》:“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12)、并且还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主要倡导了仁义礼智信,他的一生当中有三千个弟子,在这三千个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个贤人。
(13)、子贡以言语著名,利口巧辞,长于外交。齐相田常伐鲁,他奉命出使,游说诸侯,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举而动五国之政。
(14)、为人类的幸福,神是这样做的。作为神的荣耀,人应该神一样去做。
(15)、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16)、子路对此自己也是并不谦虚。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记载(其中一段):“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这一段,将子路直爽或说急躁性格(“率尔而对”),自负不谦(治国之论),孔子的浅责之情(“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认可之意(没有明说),通过短短数十字,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录者颇得“微言大义”之精髓。
(17)、《先进》:“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吾不得视犹子也。””
(18)、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19)、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
(20)、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2)、不过由于排首位的冉有德行不佳,任鲁国权臣季氏之家臣时,为之聚敛剥削民众,因此孔子公开说此人不是自己弟子,将之逐出本门,呼吁众小子群起而攻之。《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冉求,字子有)因此冉有已经没有资格进入优秀弟子候选名单。
(3)、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4)、冉求亦尝婉言以“力不足”告罪于夫子。孔子面折之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
(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前507~?),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
(7)、《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8)、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9)、神迹即人迹,做神是做人的一部分,神是人的榜样。
(10)、商瞿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11)、子夏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12)、方蒉聩、孔悝登台之时,子路若行,亦全忠君之名,无复性命之虞。然知难而进,从容赴死,诚乃大丈夫矣。绝缨之会,楚庄王乃见伯主之量;结缨就义,真为国士之风。无愧孔子门下尚勇之弟子。
(13)、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14)、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15)、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16)、子贡不但善于经商,而且能言善辩。在《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就记载了子贡临危授命,周旋于列国之间,从而使自己的祖国鲁国免受蹂躏的故事:齐国的欲攻打鲁国,孔子担心家乡会遭荼毒,就责成众弟子阻挠其事,子路、子石、子张请命,均为夫子所否决,惟独子贡请缨为孔子所允。子贡不辱使命,辗转于齐、鲁、吴、越、晋之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至于其后子贡“常相鲁卫”,这可是比之其后世因为“合纵连横”而名扬天下的张仪、苏秦,其从政能力也毫不逊色。
(17)、孔子提出居丧要以三年为期,宰予反驳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18)、《先进》:“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记载孔子之哭只有这一次,信史上记载孔子之哭也只有这一次。
(19)、《子路》:“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这次他说老师迂腐,而孔子则反击说他是“野哉,由也”。
(20)、冉有,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1)、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又被誉“南方夫子”。
(2)、公皙哀字季次,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
(3)、——他是孔子唯一一位亦弟子亦志同道合之友者;同时颜回以父事孔子。
(4)、《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他知道孔子要骂他,但他就要这样做,以使礼仪能够符合孔子曾经有过的鲁国大夫身份。结果孔子知道后果然狠狠又训了他一顿;不过这次是责中有赞。
(5)、冉耕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6)、同时,子贡又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对老师和同时赞扬有加。有一次,颜回夸奖子贡,子贡赶紧说,“你别夸奖我了,我和你都不如我老师那么贤明呢。”子贡还经常赞扬老师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史记》中也说他“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扬善疾恶,眼里容不得沙子,可见子贡还是一个绝对知书识礼有品行的堂堂之人。
(7)、《公冶长》:“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8)、注意一点,“遥看要路津”的“看”读第一声,是平。
(9)、孔子学生众多,也有一些因为性格及思想、政治观点互相看不顺眼的——但颜回却是唯一一位与其老师一样受到一致大家拥护的门人。
(10)、二弟子---子路,优点:知错就改,武艺高强,胆色过人,是孔子的贴身保镖;缺点:有匹夫之勇,无智者之谋。孔子评价:最忠实的追随者
(11)、后人谈到颜回,不仅仅惊叹于他的德行与才华,同时亦为其贫穷生活及英年早逝命运所深深打动。不惟孔子当时“哭之恸”,后世亦多少感慨天嫉英才者!
(12)、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