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经典语录(文案精选6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2-10 10:24:24 浏览59

孔子的语录有哪些

1、孔子语录100句

(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译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垮了。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翻译: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文)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0)、·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文)我不报怨天,也不责备别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啊!

(11)、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12)、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轮回;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忠言也能顺耳,七十岁能心随自己的所愿但不触犯规矩。”

(1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14)、·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饮食之间。(出处)《庄子·达生》(译文)人所最可怕的,还是枕席上的姿意在饮食间的失度。

(15)、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16)、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17)、·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自我完善。

(1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20)、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2、孔子的经典语录

(1)、(释义)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2)、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4)、(释义)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5)、·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出处)《列子·黄帝第二》(译文)用心专一而不分散,就会达到神妙境界。

(6)、鲁哀公五年(公元前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7)、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8)、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9)、(释义)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

(10)、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4)、颜征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 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 (儒略历公元前年;格里历公元前年月日。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一般依《史记·孔子世家》说。)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15)、·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文)古人学习为了充实自己,今人学习为了沽名钓誉。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17)、子曰:“君子道者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8)、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19)、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2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3、孔子语录10则

(1)、子路勇猛,颜回推让,子路冲动,颜回克制,子路进取,颜回无为,子路狂,颜回狷。

(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释义)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4)、(释义)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5)、1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7)、·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出处)《论语·尧曰篇第二十》(译文)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论语·学而第一》(译文)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9)、·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方面的东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10)、(释义)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11)、孔子语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10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13)、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5)、·生无所息。(出处)《列子·天瑞第一》(译文)人生是没有什么休息的。

(1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1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9)、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0)、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4、孔子的语录有哪些呢

(1)、·小不忍则乱大谋。(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如果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划。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广泛地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有所领悟,又能吸收新的知识。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