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的资料
1、孔子《论语》相关资料
(1)、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2)、《论语》记载了孔子内在的心性修养深厚,表现在外的气象自然中正和平。本章即记孔子的学问修养,展现出的容色神态。
(3)、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
(4)、很多人对《论语》竟然位列四书五经之首而感到费解,因为无论是从思想的深度,还是篇幅的长短,又或是思想理论基础上来说,排在第一位的儒家经典有点“名不符实”,但是小编后来查询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些春秋时期的时事资料,才发觉这个排列顺序,其实非常的合理。
(5)、孔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一批同样思想的政治力量,让社会重回周礼,毕生理想“以周礼重治天下太平”,他认为政和事是区分开的(14)。
(6)、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7)、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8)、可以提高文化修养,诗经也属于历史文献的一部分;
(9)、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10)、(周二)作为媒介消费者,我们与各种媒介形成了奇怪的社会关系
(11)、那么到底要坚持什么?要宽容什么,要用整部《论语》才能够说得清,那不是一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12)、《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13)、曾参:字子舆,后尊称曾子,执拗,木讷,迟钝(18),老实,重孝,不变通。
(14)、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5)、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16)、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17)、我们可以通过微博看到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比如有的人喜欢在微博上炫富,有的人喜欢在微博上晒自己的旅游照片,有的人喜欢晒美食,有的人喜欢晒自己的健身照片。《论语》虽然不配图是不是我们也能通过这个看到孔子是怎么教书的,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实换成今天的微博手法就是:配上一张老师和学生谈理想的图片,然后配上一段文字是:今天和学生谈理想,真的很给力这样的文字。所以这就是孔子的微博的生活性。
(18)、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19)、《论语》记载了孔子内在的心性修养深厚,表现在外的气象自然中正和平。本章即记孔子的学问修养,展现出的容色神态。
(20)、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2、孔子的论语故事
(1)、论语从头到尾,本质上论述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最关键的是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这五种最常见的人际关系,后世称为五伦。
(2)、(6)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4)、冉求,字子有,后尊称冉子,多才多艺(8),有才干(8),曾经被孔子批评(12)
(5)、而关于《论语》的成书时间,目前只能推测出一个大致的时间。
(6)、孔子的思想,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他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认为治国要以道德教化为基础;为改变当时“天下无道”的局面,恢复社会安定,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并致力于道德教育。
(7)、有人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的确,当你开始学习《论语》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它并不是高不可及的,我们学习《论语》,可以切身的去感悟孔子平凡、经典、朴素而又温暖的智慧,一定会让我们终生受益的。
(8)、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9)、初学过后,再看现在中国人之文化传统、文学影视作品以及纸面上的文字,都更有感触,原来处处都是儒家的影响。后世之儒家虽然抛弃了孔子的理想,但又把它作为另一种思想框架延续至今。不知道是因为后世选择了儒家所以才使得儒家延续,还是儒家本就根植于农耕文明所以乡土中国无法舍弃,总之,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根基之已深入骨髓。
(10)、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11)、孔子认可精英思想,认为精英治国者是他的教学对象,主要教学内容包括4个部分:
(12)、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13)、《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14)、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5)、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16)、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
(17)、为什么孔子能被历朝历代帝王所推崇?为什么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和圣人?要了解孔子,学习《论语》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18)、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19)、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20)、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3、孔子论语资料简介100字
(1)、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2)、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3)、(3)死而后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5)、如果我们用「忠」「恕」这样的标准来作为一把尺子,你会发现孔子希望我们坚持去学习,坚持不断的去练习。孔子希望我们坚持去与人为善,去结识更多的朋友。同时孔子希望我们在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能够对别人表现出更多的宽容。
(6)、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7)、亏欠了别人的,内心总是不安,别人对我们好,我们怎能不回报呢。常怀感恩之心,遇上好人是我们的幸运,珍惜这份缘,用真诚之心来报答别人的帮助。坏人也喜欢遇见有德行的好人,也希望别人对他好,却少一份感恩,把索取变成心安理得。以德报德,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处事原理,一时来不及报答就及时说一声“谢谢”,给予付出者肯定和赞赏。恩怨分明是孔子的观点,投之以李,报之以桃,让施德之人拥有更好的存在环境!
(8)、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9)、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10)、唐代的柳宗元则进一步认为《论语》为曾子及其弟子所编,因为书中对曾参无一处不称“子”,而且记载他的言行和孔子其他弟子比较起来为最多。
(11)、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12)、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3)、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14)、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15)、群和怨,在政治中有实用价值,群是指在贵族的社交场合中,诗的谈论和引用经常作为礼仪形式出现。
(16)、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17)、人们通过微博获取信息是非常便捷的。而我们对于《论语》的信息获取的便捷性这是体现在,他对于春秋时期的风土、教育体系、君王生活又或者"礼"的情况都可以从这些只言片语之中而阐发出来。这样一条条线索式的条目我们窥探孔子生活、春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最便捷的手段。
(18)、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论语》是曾子门人讲述,由秦汉儒生编辑总结而成。
(19)、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于2006年11月1日出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引言“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20)、所以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很难用一句话来说清的,但是他的人生观恰恰就在「忠恕」这两个字上,我们坚持所有我们应该坚持的,我们宽容所有我们能够宽容的,那么这就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做人的标准,理想的人生的态度。
4、孔子的论语100首
(1)、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五十九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5)、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7)、我们可以将《论语》看做是孔子的弟子们课堂笔记的汇总。还可以用现代的思维,理解为孔门弟子们2000多年前发给我们的492条微博。
(8)、莲龙居士: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自汉代以来,一直被中国各朝代政府当作正统,作为国家选拔人才、治国平天下的标准,其影响延绵至今。
(9)、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10)、另外,《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有曾子病危将死时与弟子孟敬子的对话。
(11)、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12)、关于《论语》的编纂者,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汉书·艺文志》中的“众弟子咸记之”。
(13)、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称自己这时候,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自己颓丧的样子如同丧家之犬。
(14)、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15)、特点:《论语》多为语录,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16)、《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17)、这是孔子总结人生最精辟的语言,这是整部《论语》的纲领,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18)、特点:《论语》多为语录,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19)、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20)、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5、孔子论语资料故事
(1)、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2)、(10)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4)、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论语》中孔子温和中带有几分严肃,使人感到亲切、可敬,但不敢放肆、轻慢。威严而不刚猛,使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但绝无凶猛暴戾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