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名言名句(文案精选11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15 08:45:54 浏览59

孔子论语介绍

1、孔子论孝论语原文及翻译

(1)、王品集团前董事长戴胜益曾宣称其可以用半部《论语》创王品。

(2)、何晏之后,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论语义疏》。

(3)、《论语》里不仅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而且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张、曾子等与再传弟子之间的对话。

(4)、      为转化这种“人不知”的“贫而谄,富而骄”,要打破“贫而谄,富而骄”的恶性循环,就有了“齐一变,至於鲁”,企图通过改变以恶为前提的“霸术”而“霸业”的“齐式”国家模式,一变为“鲁式”国家模式。何谓“鲁式”国家?“鲁国”,在孔子时代是打着以“仁”以“德”治国的典型,号称传承着被孔子当成典范的周公之仁德。以“仁”以“德”治国,强调善的力量,对于一个习惯于以恶为前提的“人不知”世界是不可想象的,相比“齐式”国家模式,“鲁式”国家模式的出现是一种进步,所以才有“齐一变,至於鲁”的说法。

(5)、李泽厚:孔子说:古时的学者是为了改进自己,今天的学者是为了教训别人。

(6)、《论语》里不仅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问答,而且记录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张、曾子等与再传弟子之间的对话。

(7)、    他虚心向别人请教,最后掌握各种专长,重要的是他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从夏到周,究竟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够兴盛,又如何才会衰亡呢?孔子了解了这些道路后,就产生了伟大的抱负,也就是他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他有一种特殊的使命,要让整个社会走上正路。当时的乱世称作“礼崩乐坏”,也就是人间的规范瓦解。孔子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基础,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的真诚。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才有道德价值,否则只是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自己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人的价值在乎内不在乎外,但你的内在价值展现出来一定会对社会有正面的影响。

(8)、“胜残”、“去杀”,是两个意思相仿的词并列而成,简单说就是“战胜残暴、制止杀戮”;“善人”,就是“使人善”,“善”就是好的意思。“亦”,“腋”的本字;“可”,相称;“亦可”,像人的两腋一样一体而相称。“善人”和“胜残去杀”,其并列是一体的,如两腋之于人,双翼之于鸟,钱币的两面之于钱币。“善人”和“胜残去杀”,其实就是上几章所说的对“贫富之相”的“不相”。对“好勇疾贫”和“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相的“不相”,也就是对“贫富之相”的“不相”,“善人、胜残去杀”,才可能“为邦百年”,让国家长治久安。

(9)、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10)、孔子关于“建国军民,教育为先”等理念,是化解世界各种矛盾的关钥。

(11)、对于第一个问题,三位都认为“其”指代了“己”,但“其”当代词,一般都指代第三人称领属关系,指代了“己”,把“其”翻译成自己,不说完全不可以,但为什么“其”不是指代语法功能和位置更恰当的“人”?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当名词没问题,但在这里,更合理的是动词,因为,任何熟悉文言文对称性修辞的人,都应该知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其实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人之不能己知也”的省略,相应的,“能”在这里更应该是动词。因此,本章的解释更应该是“不患人不明了自己,患人不能明了自己。”这里的“人”,包括自己和别人。 

(12)、      “人不知”的世界,人之恶是一切行为的前提,在当代经济社会里,扒掉一切伪装,唯一的动力就是人之私欲,利益是经济社会里最高的准则,法律是为保障各种利益而存在的。但在儒家看来,恶只能引发恶,制恶以法只能是权宜之法,诱人以利只能生人以怨,只能使得“贫而谄,富而骄”的“人不知”状态愈发严重直至不可救药,然后玉石俱焚再死灰复燃地重新开始“人不知”所惯有的恶性循环。

(13)、    孔子祖先是宋国人,本来是宋国的王室,后来逃到鲁国去。他父亲年纪很大才与她母亲结婚。孔子三岁时父亲过世,母亲把他带回娘家亲自抚养长大,家里贫困卑微,没有什么地位,所以,孔子是一个从平凡走出伟大结局的人。

(14)、孔子说:无论古今,真正的学问与学人,都不离“内圣外王”、“为己为人”的一体之学。

(15)、到西汉初年,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些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

(16)、      《论语》成书以来,解者无数,皆不得要领,就是因为其人都没能把握这个“人不知”、“人不相”、“人不愠”的关系,当然也就只能对《论语》肢解、胡解了。这样的人,又有什么资格论《论语》之语?又有什么资格喊“打倒孔家店”?本ID今还《论语》以本来面目,就是要对宋明腐儒、五四竖子、六六小儿“不相”之,如果没有宋明腐儒、五四竖子、六六小儿的“乱相”,本ID也不必行此“不相”之相。儒家走的是刚猛的路子,不是老好人,不能乡愿,这一点是任何一个真想了解《论语》的人必须时刻把握的。

(17)、因为在书中,除孔子外,只有这两人被尊称为“子”,并且书中记录两人的言论也比较多。

(18)、   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呢?因为他的思想有几个特色:

(19)、杨伯峻: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0)、相传,在宋朝,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其中饱含的丰富的政治理论及道德修养。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我们虽不能像赵普一样将《论语》融会贯通投身政治,但《论语》作为“四书”之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2、孔子论语名言名句

(1)、杨伯峻:孔子说:不着急别人不知道解我。只着急自己没有能力。 

(2)、这里的众弟子,不少学者推测为仲弓、子夏等人。

(3)、书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伦理主张、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均有所反映,并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和一些弟子的人物形象。

(4)、这其中,子张小孔子48岁,子夏小孔子44岁。

(5)、《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6)、注:不患、患是专门的术语,不能用其他词代替,所以直接用,不翻译了。 

(7)、其博大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

(8)、我个人认为叫《论语》,看名思义不外乎是孔夫子的思想见地,就论字之意,当言孔夫的言语循其理,得其宜,才能谓之为论。这一点从《文心雕龙》论说中可见一斑,论者,弥伦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9)、《论语》全文共有二十章,依次分别为:学而第为政第八佾第里仁第公冶长第雍也第述而第泰伯第子罕第乡d第先进第颜渊第子路第宪问第卫灵公第季氏第阳货第微子第子张第尧曰第二十(其顺序不可改变)。

(10)、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更应该反思自我的道德价值和道德理想,不断学习,更好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虽不能成及圣人、贤人,但我相信大家都可成为君子!

(11)、2017年1月,中国考古学家宣布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内出土文物中发现《齐论》竹简,其中包括以“智道”(即“知道”)为题的篇章。

(12)、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13)、孟敬子是鲁国大夫孟武伯儿子的谥号,他死于战国初期,而曾子死于公元前436年左右。

(14)、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15)、《论语》记录了孔夫子一生言论思想,文字简约含蓄,言简意赅,颇具形象又蕴含誓理,涉及各个层面,倍受摧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6)、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

(17)、   抛开语法问题,通常的解释同样可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就是聪明智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如果真是这样,最能知道的、最有智慧的一定是这样一台机械,它有如下程序:它只回答关于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的问题,而答案只有两个:知道和不知道;然后它严格地被设定成按固定程序的知道与不知道来给出知道和不知道的答案。如此解释,是典型的愚民把戏。一个问题就可以把这种把戏拆穿:知道知道如何知道为什么知道,知道不知道如何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知道与不知道的可判别是如何被知道的,如果这个可判别性都不能被判别是知道还是不知道,还知道不知道什么?这类把戏,和前面各种“鲁式”把戏一样是同种同源的混蛋逻辑。

(18)、今本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约1万2千字。

(19)、本章按照现在的章节属于二十篇二十四章、翻译如下:

(20)、详解:简单几个字构成的一章,却从来没人能解释清楚。这里的难点在“世”字上,基本上所有的解释都把“世”解释成“三十年为一世”。大致意思就成了“如果有称王的,一定要经过一世三十年,才能行其仁政。”由此而引申出很多奇谈怪论,例如,必须先法治再德治,先搞经济再搞道德,诸如此类的。这类想法的潜台词就是,民对于王来说都是刁民,必须先折腾折腾,然后再给好果子吃。当然,这好果子是否能真吃到,那是后话。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谁知道下一世又是什么?反正趁这三十年河东时先把河东给洗劫干净,至少积累经验下一世河西去继续洗劫,至于河东如何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王,真有天大的如意算盘呀。

3、孔子论语介绍及四书是什么

(1)、关于《论语》的编纂者,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汉书·艺文志》中的“众弟子咸记之”。

(2)、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22篇,比鲁论多了“问王”、“知道”两篇;鲁共王刘余拆毁孔子之宅发现孔子家族所藏古文竹简,即《古论》21篇,其尧曰篇中的“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独立出第二个“子张”篇。

(3)、详解:这是众说纷纭的一章,但所有的解释,都本于厚古薄今的路数,将“为己”、“为人”打成两橛,将“为人”贬义化,将“为己”神圣化,不过都是宋明腐儒“扬内圣、贬外王“的伎俩。宋明最终都被外族所灭,绝对不是历史的巧合,而要大大归功于他们这种误人误国的荒唐伎俩。

(4)、而本章所探讨的,正是人类社会这个系统内“患”与“不患”的问题。在人类社会的角度,对于个体来说,自己不明了自己,就是“不患”,站在绝对的意义上说,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彻底明了自己,所谓的明了,只是相对于永远不明了的明了,“不明了”是无位次的,而“明了”因“不明了”而位次。说某某人有自知之明,某某人没有自知之明,这都是因“不明了”的无位次而有了自知之明与没有自知之明的位次,依次下去,自知之明还可以分出三六九等来。因此,该“患”的不是自己不明了自己的无位次,而恰好是以这无位次为借口认为反正不能彻底明了自己,因此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失去了不断明了自己的愿望和可能。却不知道,正因为“不明了”的无位次,所以才有了自己不断“明了”自己的位次,所以才有了“明了”的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是不可能明白何谓“内圣”的。 

(5)、那么,本章说涉及的“不患”与“患”,和上一章的又有什么关系?其实,上一章所说的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站在终极的角度,一切存在都有其“患”,而“患”以“不患”的无位次而位次。但所谓的终极,也是相对而言的,在具体的存在系统中,也相应有其“患”与“不患”。在这系统似乎无位次的“不患”,在另一系统内就成了“患”;反之,在某一系统的“患”,在另一系统内就成了“不患”。每一个现实系统的存在,都有其“患”与“不患”。 

(6)、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7)、宋代理学家“二程”与近代的思想家梁启超也持此观点。

(8)、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9)、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10)、钱穆:先生说: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11)、  他是怎样造就自己的?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在当时是没有资格念大学的,他跟一般乡下小孩儿一样,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教育,但是15岁以后就没有地方念书了。他很好学,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最后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发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孔子30岁之后,在社会上就可以立足了。他之前做过仓库管理员,又做过牧场的管理员,而在这个时候开始教书,因为贵族子弟希望他来教他们礼仪。他同时也教一些附近邻居、一些年轻的朋友,于是开始在民间创办学校开始教书。

(12)、从语法上看,本章是明显的互文,古文中,为了语言的流畅与对称,这十分常用。这里,无须追究所谓蛋与鸡的关系,无须追究究竟是“为己而为人”还是“为人而为己”,归根结底,都是“内圣外王”、“为己为人”一体。这,无古今之别,离此之学,只能是伪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学问。而伪学,又何能称为“学”?

(13)、不到一百年后,三国时期何晏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

(14)、全书约2万字,共20篇,大部分内容是孔子对于其弟子所提问题的回答,因此也可以说这本书是孔子几个弟子的课堂笔记合在一起的集子。

(15)、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16)、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2)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7)、西元八至九世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对郑玄、何晏所编之本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

(18)、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于2006年11月1日出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引言“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19)、《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成书于战国初期,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为编纂,语为语录,《论语》即为由语录而编纂组合成的言语集合,其中也有讲述孔子生活片段的记录,主要反映孔子的思想。

(20)、孔子说:不患别人或自己不明了自己,患别人或自己不能明了自己啊。 

4、孔子论语中的名言

(1)、因此,《论语》成书应该在公元前400年前后。

(2)、之所以都错解这句话,主要是没搞清楚其中的语法结构。“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可以”是“可”+“以”,“以”是介词,全句是“以胜残去杀亦可矣”的倒装。“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的意思就是“善人”可“为邦百年”,“胜残去杀”亦可“为邦百年”。“胜残”、“去杀”都是动词+名词的结构,而“善人”也是。这三个词的语法结构是一样的,“残”、“杀”名词化了,而“善”是动词化了。这种词性的活用,在文言文里极为常见。

(3)、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4)、而关于《论语》的成书时间,目前只能推测出一个大致的时间。

(5)、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6)、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7)、     但在“人不知”的世界,以“善”为善,标榜其“善”,往往使得所谓的“善”成为伪善,成为另一种“恶”。而当时的“鲁国”,虽然打着“仁”“德”的旗号,但在孔子看来,这只能是假“仁”假“德”,不是儒家、《论语》所说的“仁”“德”。而当这种假“仁”假“德”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以此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后,“贫而谄,富而骄”的局面依然会出现。因此,这种“鲁式”国家模式并不能打破“贫而谄,富而骄”的恶性循环,这种“鲁式”国家模式依然只是“人不知”世界的一个变种。

(8)、因为在书中,除孔子外,只有这两人被尊称为“子”,并且书中记录两人的言论也比较多。

(9)、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论语》是曾子门人讲述,由秦汉儒生编辑总结而成。

(10)、 孔子说:实践教导你,以此而有智慧啊。依智慧而进一步实践,以此而有新的智慧;不依以实践而有的智慧进一步实践,就不会有新的智慧。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

(11)、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12)、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3)、全书约2万字,共20篇,大部分内容是孔子对于其弟子所提问题的回答,因此也可以说这本书是孔子几个弟子的课堂笔记合在一起的集子。

(14)、至于《论语》究竟编纂于何时,由谁编纂,历来说法不一。

(15)、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16)、同样,在人类社会的角度,对于人与人来说,人不明了人,就是“不患”,站在绝对的意义上说,人永远也不可能明了人,所谓的“明了”,只是相对于永远“不明了”的“明了”,“不明了”是无位次的,而“明了”因“不明了”而位次。因此,该“患”的不是人不明了人的无位次,而恰好是以这无位次为借口认为人不能彻底明了人,因此肆意互相制造鸿沟,使得社会结构出现各种不可填补的裂痕,人人都失去了明了人的愿望和可能。却不知道,正因为“不明了”的无位次,所以才有了人“明了”人的位次,所以才有了不断“明了”的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是不可能明白何谓“外王”的。 

(17)、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18)、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论语》是曾子门人讲述,由秦汉儒生编辑总结而成。

(19)、《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0)、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论语》为孔子弟子曾子和有子两人的门人所作。

5、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1)、《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鲁论》和《齐论》则分别为鲁人和齐人所研习的版本。

(2)、《论语》刚开始在儒家经典中地位并不高,一度被称为“小经”,南宋后因为理学家朱熹的推崇而日渐成为儒家“第一经”。

(3)、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根据《鲁论》删除了《齐论》的“问王”、“知道”两篇,有21篇,称为《张侯论》;西元二世纪中期东汉末年,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定下《论语》今本,并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齐论》、《古论》不久亡佚。

(4)、另外,《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有曾子病危将死时与弟子孟敬子的对话。

(5)、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三皇五帝;尧;舜;禹;夏400年;商600年;周800年,分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又分成春秋、战国两个部分),那是一个乱世,面对乱世,你就必须要设法激发人的各种能力,来应对挑战,而孔子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代表。

(6)、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言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时历千载,及至今日,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触类旁通,举一反学思相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教学思想,依然不失思想光芒,积极的意义。

(7)、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自汉代以来,一直被中国各朝代***当作正统,作为国家选拔人才、治国平天下的标准,其影响延绵至今。

(8)、《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9)、详解:季康子,鲁国大夫,向孔子问政。通常的解释大概类似如下:“政的意思就是端正。统治者自己带头端正,以身作则、作出表率,谁人敢不走正道呢?”该类的解释,都是把孔子“鲁式”化的千古误解。这里,把“帅”解释成“表率、带头、引导”,把“正”解释为“端正”等,把“为政”当成耶教的牧民之术了。这套玩意,古今中外,不知拐骗多少良家少男成为某种理念、模式的复制品,为了不同的旗帜却同一的骗术,少则成鹅为鸭,多则为奴为鬼,良可悯矣。最大的奴才就是思想上的奴才,而思想上的奴才最贱的一种就是那些赴汤蹈火、心甘情愿为了某些诸如“民主、自由、人权”之类垃圾抽象概念而炮灰的人。 

(10)、      要转化这种“人不知”的“贫而谄,富而骄”,要打破“贫而谄,富而骄”的恶性循环,靠“齐式”、“鲁式”招数都是没用的,必须要“鲁一变,至於道。”何谓“道”?就是从“人不知”经“人不相”达“人不愠”,最终成就圣人之道。“人不知”的世界,以“善”不生为相,因此要对之“不相”,去掉“善”不生之相,从而扬其善;“人不知”的世界,以“恶”不灭为相,因此要对之“不相”,去掉“恶”不灭之相,从而惩其恶。在“人不知”的世界,扬其善、惩其恶,就是“不相”其“贫富”诸相。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人不相”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要成就“人不相”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能如“齐式”模式那样光立其恶而惩其恶,也不能如“鲁式”模式那样光立其善而扬其善,必须善恶并举、文武并重,所谓“一阴一阳、文武之道”,这是儒家的一贯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扬其善、惩其恶,“不相”其“贫富”诸相,打破得“贫而谄,富而骄”的恶性循环,达到“人不相”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进而实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不愠”的大同世界。由此可见,本章仿佛毫无头绪的话,其实是和前几章一脉相承的。

(11)、  正确的断句是:“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本章的“由”与“知”,都顺着上一章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来。“由”,蹈行、践履,用一个更常用的词语,就是“实践”;“诲”,教导;“女”,汝之通假,你的意思,这里泛指一切人类。“知之乎”,“之”,指代“由诲女”,“知之”,以之而智,以实践所教导你而有智慧。“为”,“伪”也。何谓“伪”?非先天,人为也。所有的创造、创新,都是人为,没有人为,何来创造、创新。“为”,就是“由”,就是现实人的现实实践。“知之为”,以知而为,依智慧而实践。“知之”,以之而智,以依智慧而实践所得而有智慧,“之”指代前面的“知之为”,而此智慧,与原来“由诲女”而有的智慧,经过了“知之为”而有所不同,因而是新的智慧,“为”,相对前面的“由”,也是进一步的实践。“不知为”,不以知而为。“是”,复指上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对此进行论断及归纳,“这是”、“这就是”的意思。

(12)、因秦始皇的“焚书”政策,几乎惨遭灭顶之灾。

(13)、“胜残去杀”,是针对“人而不仁,疾之已甚”,是针对为富不仁的“富者”,包括贼王暴君、贪官污吏、奸商恶霸等等,所谓杀一暴君而救亿万者乃真大仁矣;“善人”,是针对“好勇疾贫”的“贫者”,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等等,都可以归之于“善人”之数。但必须强调的是,站在人和社会的整体角度,没有一个人是在任何方面都是“富”者,也没有一个人在任何方面都是“贫”者,但对于现实中的国家来说,经济、社会地位、权力等角度的“贫富”之相才最具有现实力量,这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14)、其实,这一章是接着上一章“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来的。“好勇疾贫”和“人而不仁,疾之已甚”的乱相,可不是指一般的乱相。“乱”,在音乐和文学上是指乐曲的最后一章和辞赋的最后一段,引申为最后的乱相,对于国家来说,这种最后的乱相就是亡国之相。那么,怎么才能“不相”这亡国之相而“为邦百年”,让国家长治久安?必须要“善人”和“胜残去杀”。只有这样,才是“诚哉是言也!”,这话才是真实无谬。

(15)、另外,《论语·泰伯》篇中记载有曾子病危将死时与弟子孟敬子的对话。

(16)、先说“人”指自己的情况,自己不明了自己,这是人的常态,而且只要还是人,这种状态就无法彻底改变,而这没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人不能不断明了自己,一世糊涂,而且以糊涂为荣,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失去了明了自己的愿望和可能,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人,首要的是不断明了自己,所谓“内圣”,所谓修身,也是要不断地明了自己。 

(17)、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8)、但由于郑玄在世时已与孔子相差600余年,《论语》原典并不可考。

(19)、《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20)、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1)、其博大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书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伦理主张、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均有所反映,并生动地刻画了孔子和一些弟子的人物形象。

(4)、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5)、《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6)、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7)、其实,这一章完全从上一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来。“帅”,遵循。“帅以正”,“帅之以正之”的省略,这省略的“之”,就是人所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能遵循的,只能是人所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能“正”的,也只能是人所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那种以抽象的概念、模式为起点的把戏,在现实面前

(8)、《论语》涉及多方面内容,当中包括儒家治国理念、人伦关系、个人道德规范、先秦时期的社会面貌,乃至孔子及其弟子的经历等。

(9)、钱穆: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该愁我自己的不能。 

(10)、这里的众弟子,不少学者推测为仲弓、子夏等人。

(11)、钱穆:先生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12)、详解:这一章,千古以来错解无数。最离谱的是,基本都把“善人”当成“好人”来解,“善人为邦百年”竟然可以解释成“好人为邦也要百年时间”,简直胡解到了极点,根本连文言文最基本的语法都没搞清楚。朱熹虽然知道“为邦百年,言相继而久也。”却把“去杀”解释为“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实在是不得要领,把“善人”和“胜残去杀”的语法并列关系给完全搞混了。

(13)、李泽厚:孔子说:不愁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愁自己没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