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中觉慧人物分析(文案精选7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29 12:33:04 浏览59

巴金家中觉新人物形象分析

1、简析巴金家中觉新的形象和典型意义

(1)、觉民: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

(2)、高觉新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他又间接损害和毁灭自己所爱的人。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3)、酿成觉新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他出生在高家这个大户人家,是家族里长房的长孙,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身份,他能获得家族继承权,又有确保家族平安发展的责任。

(4)、残。觉新年轻时有美好的理想和感情,然而专制家庭的压迫和他本人的“不抵抗主义”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在面对理想被否定时,他没有反抗;在爱情被践踏时,他没有反抗;在妻子被逐出家门,被迫在恶劣环境下产子时,他还是没有反抗。

(5)、觉新顺从、软弱等性格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和压抑个性的封建文化。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和幸福。

(6)、觉新受到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清晰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但是与觉慧等人从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人权、平等的观念不同,他从中吸取的则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

(7)、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然而在巴金的《家》中,长辈们对子女们的婚姻包办代替、横加干涉,酿成了一幕幕悲剧。

(8)、李瑞珏:善良贤惠,善解人意,深爱着觉新。高老太爷死后因无法承担迷信的“血光之灾”的责任被迫到城外待产,最后难产而死。

(9)、但封建主义伦理道德,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家业兴衰的重托,旧意识将他生命的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委屈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使他成为“读过新书,过旧式生活”的人,成为奉行“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的人。

(10)、觉新:一个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满旧礼教又奉行“作揖主义”,具有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内涵。

(11)、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这个性格不仅注定了他人生的被动,也注定了他终究"躲"不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读书也很用功,在中学四年毕业期满的时候,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12)、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形象——进步青年觉民,敢作敢为的三哥觉慧,不愿屈就的丫鬟鸣凤,多愁善感的梅表姐,端庄大方的大少奶奶瑞珏,而刻画得最成功、最生动的形象,就是让人又恨又爱的大哥觉新,他在封建旧思想和五四新思想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13)、觉新的思想是进步的,他读书很好,曾想过留学,但是他不敢面对威严的爷爷,不忍看继母的境况,所以他只能接受包办婚姻。不幸却又接二连三地到来,夺走了他的妻子和的孩子,他深爱的女人也因为他离世。

(14)、觉新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夺去了他的幸福;夺去了他的前程;夺去了他爱的两个女人。觉新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对人性摧残的结果。

(15)、有人说所谓的自由,只是曾树生追求的物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曾树生的评判未免有失公平。

(16)、在过早地成亲,父亲又过早地死去之后,他秉承父亲的遗愿,为了保护自己这一房的利益,小心翼翼地在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和卑琐的事务中到处周旋,接受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压力,扮演着人生悲剧的角色,由此,现实和理想就出现了尖锐的冲突,并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17)、《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18)、在《春》的后续《秋》,蕙的遗体在庙里停了一年,郑家却没有给她下葬。觉新与弟弟觉民恐吓蕙的丈夫最终蕙的遗体下葬。三房的丫头翠环喜欢上了觉新,三太太便把翠环许给了他。觉新总是受长辈的气,最终忍无可忍,在结尾处终于反抗了一次。高家最终分散,觉新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19)、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曾树生追求物欲只是一种表现,她喜欢那种畅快淋漓的生活方式,对于她来说,没有封建思想的约束,做自己爱做的事便是自由,这是一种着落于有形的现实主义的自由。同时对于她来说有人关心,有人陪伴,有人能理解她的内心,进行灵魂上的沟通,这便是精神上的自由。

(20)、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的毒害,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成为了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思想统治的力量。

2、巴金家中觉慧人物分析

(1)、他害怕别人说闲话,时时考虑光宗耀祖,担心高家从他手中败落,害怕承担不肖的罪名等,因此尽管他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命运的悲剧性,每次还总是自告奋勇地把头往绞索中伸,造成一个又一个的悲剧,这是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普遍具有的国民性。

(2)、觉新在顺从着这些荒谬的封建礼教的同时,也在放纵封建礼教肆意践踏他的幸福。他是一个“多余人”的形象,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3)、从五四文化思潮中汲取了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

(4)、觉新与梅表姐,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这三对恋人都彼此真心相爱,却因为祖父的意见而拆散,觉新与梅表姐相见而不能相认,觉慧与鸣凤生死两隔。祖父在临死前才做出了一点让步,答应了觉民,不再纠缠他的婚事。

(5)、觉新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概括了封建末世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具有悲剧的深刻性和典型性。

(6)、然而,在梅表姐又一次闯进他的生活时,他才发现,他还是始终忘不了她。然而,这时他们已经不可能了,他只能在假山面前呆呆地说:“梅,我对不起你。”而这也是她最后一次见到梅表姐。在梅去世后,他无比心痛,含泪向她问候。他们的爱情悲剧,落幕在他的低声哭泣中。

(7)、在小说后半部分,曾树生多次就去兰州的问题进行挣扎。她也曾想为了守护爱情,历尽责任放弃自己追求自由的美梦,但最终,自由的诱惑大过于爱情与责任,她还是选择了离开。但此时的曾树生依旧没有完全抛弃汪文宣,她依旧试图两者兼顾。在离开家去兰州之后,曾树生始终没有停止给家里寄钱,鼓励汪文宣好好养病。即使写信跟汪文宣分手之后,也没有辍行责任,甚至最后,她再次回到了汪家,希望能再次选择,重拾爱情。然而现实没有给她这个机会。

(8)、他性格中与善良本性分不开的是怯懦,这个性格不仅注定了他人生的被动,也注定了他终究"躲"不过各种灾难和厄运。他曾经有过梦想,想做化学家,读书也很用功,在中学四年毕业期满的时候,是成绩名列全校第一的优秀生,曾想毕业后继续上大学,甚至去德国留学深造;

(9)、巴金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激流三部曲》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家》的影响最大。

(10)、觉新与梅表姐青梅竹马,可是,这最终只是一场梦。当他被告知婚事早已被安排好,让他绝望地将自己关在房间痛哭,但是,他却只是默默地忍受,绝不对长辈提出异议。在长辈们的安排下,他接受了,也获得了短暂的安宁。

(11)、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封建大家庭中,长房长孙也叫"承重孙",也就是说,大家庭的未来责任应该由他来负,是大家庭的继承人,这种家庭结构就要求觉新必须维护这个制度,并处处对这种家庭制度起保证作用,所以觉新的命运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

(12)、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13)、思想性格被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礼教严重地扭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14)、觉新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能够忍受命运的一切不公。他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强颜欢笑,从不在行动上有反抗,一切悲苦一个人默默忍受。他一切听从别人的指手画脚,丢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权利,似乎他的存在只是为着证明着封建势力的强大。

(15)、首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16)、《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

(17)、曾树生不同于旧社会矜持寡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她是一个充满激情与生命力的新时代女性,她受过高等教育,接受并习惯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她渴望与人交流,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同,她喜欢热闹的交际场合,向往一切象征奔放和自由的事。作为一个银行的小职员,她的工作就是与领导或客户交际。因此她被婆婆深恶痛绝的艳丽扮相和“早出晚归”其实是应该被理解的。曾树生并不是一个勾三搭行为不检的坏女人,她整天忙于交际是因为工作性质,也是她的生活需要,这不应该受到指责。毕竟事实如曾树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她从来不乏追求者,但也从来没有对不起过汪文宣。

(18)、梅芬看到觉新与瑞珏的幸福不禁想起自己悲伤的过去,终日在悲伤中度过,最后病死在家中。梅芬的死令觉新痛苦不已。高老太爷病故,而这时候瑞珏这时候的第二胎要渐渐临产了。高家长辈提出了“血光之灾”的鬼话,逼瑞珏搬到野外生产。

(19)、但觉新也在不断地改变,他既听从家中的长辈的话,也同时为三弟和二妹的出走筹集款项。

(20)、所以作者说,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的成长历程中无形地伴随着这一种使命感,整个家族的担子都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同时也开始了他艰辛苦楚的人生。也是这个大家庭的成长环境中不断地忍辱负重,造成了他的软弱。

3、巴金家中觉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然而这一切自由的定义,与汪文宣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这也就注定了曾树生会离开汪文宣,即使汪文宣用尽生命地爱她,她也曾经那样爱过汪文宣。但在现实的打击下,汪文宣离最初追求理想的青年形象渐行渐远,也离曾树生的理想越来越远。

(2)、觉新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是中学毕业以后,家里开始给他定亲,祖父和父亲都想要他早日娶妻生子,让他十分崩溃难受。

(3)、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4)、小说描写的一个传统的封建大家庭的婚恋悲剧,成为整个旧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种传统的封建社会里,家不再是每一个人温馨的港湾,而是封建家长意志的体现。这部小说中令人心痛的故事,深刻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罪恶,好好的一个的家庭沦落到人人不合,四分五裂的地步警醒着我们。

(5)、封建主义伦理道德特别是所谓"孝"的毒害,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已经将觉新的生命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6)、曾树生是爱汪文宣的。但那份爱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活境况的变化被消磨殆尽。起初汪文宣生病的时候,曾树生回绝了陈主任的一切邀请,专心照顾汪文宣的起居,力求尽到为人妻的责任。但汪文宣的病越发严重,陈主任的追求攻势也越发猛烈。曾树生动摇了,她自己知道对汪文宣的责任和怜悯已大于爱情,而年轻的陈主任所象征的激情与自由正是她渴望已久的。这样的强烈对比让曾树生心里激烈的挣扎。她既不忍心抛弃病重的汪文宣独自享受舒适的生活,也不甘愿将自己的青春耗费在这个冰冷麻木的家里。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方是病重颓废将她视为精神支柱,每天用哀求的眼光和言语恳求她不要离开的丈夫;一方是年轻有活力,对她无微不至的陈主任和未来美好自由的新生活。最终,曾树生选择放弃曾经的爱情,去追求更为美好的自由生活。

(7)、与《家》中其他承担着悲剧表现职能的女性牺牲者相比,觉新的形象是最具有悲剧内涵的。钱梅芬、瑞珏、鸣凤等人物形象,大都有些类型化;她们的悲剧更多来自命运,而作品对她们命运的表现也略嫌戏剧化。

(8)、汪母对于曾树生可谓恨之入骨,她只要一找到机会都会讲曾树生的坏话或是把曾树生羞辱一番。曾树生不愿意回家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与汪母不和。 曾树生是接受新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她思想开放,与旧时代的大家闺秀汪母在观念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她赚钱养家还要被嘲讽是“花瓶”,汪母话里话外都暗示她红杏出墙,行为不检。曾树生面对这样的侮辱心中必然不痛快,她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多次与汪母争吵,这凸显了新时代女性的渴望摆脱封建家长专权的反抗性和强烈自尊。

(9)、在诸多因素的驱使下,曾树生连日饭局、整晚跳舞就有情可原了。曾树生只是一个爱热闹的平凡女人,她渴望丈夫能与她互诉衷情,关怀她,理解她;她也渴望孩子能多与她亲近,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天真活泼、充满活力,每天缠着她问东问西。然而她得不到其他妇人拥有的家庭的温暖,她只是空虚寂寞,感情上得不到满足,需要充实的社交活动来填补内心的空洞。这不是她个人的错误,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错误。

(10)、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11)、觉新虽然不满,却不反抗。瑞珏难产,觉新最终没有鼓起勇气去见瑞珏,最终瑞珏难产而死却没有与觉新见到最后一面。

(12)、他之所以信奉这样的主义,是因为这样的主义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另一方面又能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而自己并不觉得矛盾。

(13)、同时,他的骨子里深受封建家族思想的影响。必须顺从长辈的观念已经深深刻在他的心中,所以他对每一个长辈的话都言听计从,他都从来不曾想过反抗。

(14)、正确认识这一人物形象,对于我们理解整部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15)、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

(16)、他受过新思潮的影响,清醒地认识到是旧家庭和旧礼教夺去了他的青春和幸福,但封建主义伦理道德,长房长孙特殊地位的约束,家业兴衰的重托,旧意识将他生命的活力和棱角消磨殆尽,造成了他委屈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使他成为“读过新书,过旧式生活”的人,成为奉行“不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的人。

(17)、然而我们要知道高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具有广泛性的社会悲剧,他只不过是这场悲剧的牺牲品罢了。

(18)、高觉新自小就是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这是一种合于传统礼教的孝子贤孙的理想性格,是父母心目中的"宁馨儿",却也是导致他悲剧命运的致命弱点;

(19)、“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裴多菲最著名的诗句,我将它看做是对曾树生的写照。

(20)、《家》是一部蕴含巴金先生自身经历的小说,不仅在当年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在当代也自然是剖析旧家庭的一部经典之作,寄托了巴金先生本人对旧家庭的痛恨,正如他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所说:“我要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

4、巴金家中觉民人物分析

(1)、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2)、觉慧: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他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然而他又是幼稚的.他的反抗还带有一些盲目性.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他是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

(3)、在《家》的后续《春》里面,觉新喜欢上了表妹蕙。蕙要嫁到郑家,而郑家少爷人品不好,其父周伯涛却执意要把她嫁到那里。蕙在郑家成天受气,终日以泪洗面,最后病死在医院。觉新在蕙的出嫁到死亡都没法帮到蕙,他为了蕙的事情悲痛不已。觉新的孩子云儿,海臣先后死去。觉新心如死灰。

(4)、“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被忘却了的青春。他从报刊杂志中他找到了寄托,给了他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变成了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在他身上表现出新旧社会交替中的复杂性。

(5)、抗战开始后社会境况的惨淡,汪文宣和曾树生最初梦想破灭,生活日渐压抑与痛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曾树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她物质生活匮乏,追求精神生活无可厚非。她不愿意在生活的重压下成为汪文宣那样沉默懦弱的老好人,她选择在灯红酒绿中寻找安慰,靠频繁的交际活动麻痹自己,让自己忘掉现实生活的苦闷。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有些畸形的生活方式。

(6)、小说中描写的汪家带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曾树生是这个家里唯一的亮色。男主人汪文宣老实怯懦,虽然心里还存有反抗精神,但从不把想法与别人分享,只是把所有苦闷都憋在自己心里,一个人默默的忍受所有不公平的待遇和不顺心的遭遇。每次曾树生向他倾诉,他心里虽然开心,但嘴上只是淡淡地一句安慰。这对于一个充满激情、正值青春的女人来说太过于冷淡和沉闷了。作为丈夫,汪文宣并不能给予曾树生生活上乃至于心理上的依靠和支持,所以曾树生才在外面“交男朋友”来寻求家中得不到的心理安慰。

(7)、高老太爷:思想顽固,刚愎自用,行事自私。以封建的礼教专制地管理大家庭,给年轻的一代和下层的仆婢带来种种的不幸。

(8)、梅芬嫁到赵家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成都与觉新再次相见,互诉相思之情。梅芬与觉新的事情使瑞珏起了怀疑,她与梅芬交流并知道了梅芬与觉新的感情。瑞珏并没有排斥梅芬,还与梅芬成为好姐妹。

(9)、小说中对小宣的描写不多,但清楚的刻画出这是一个像汪文宣一样沉默寡言的孩子,带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气。这个孩子性格不像曾树生,因此不为曾树生所喜,而小宣从小跟祖母亲近,导致母子关系淡薄。中国人过去要求妇女相夫教子,曾树生面对着一对毫无生机、死气沉沉的父子,根本无从与他们亲近,夫妻母子之间都没有正常家庭应有的亲密,家人之间没有牵绊,她对这个家庭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留恋。

(10)、思想性格双重性。《家》中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

(11)、觉新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能够忍受命运的一切不公。他压抑着自己的痛苦,强颜欢 笑,从不在行动上有反抗,一切悲苦一个人默默忍受。他一切听从别人的指手画脚,丢掉了自己做人的基本权利,似乎他的存在只是为着证明着封建势力的强大。

(12)、觉新是《家》中三兄弟中最有特点的一个,他是长子长孙,按照传统中式家庭的传统,他天生是被要求是承担责任的,尤其是在父亲去世之后,家庭的重担也都落在了他的身上。在小说中,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在那些勾心斗角、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中倍受摧

(13)、思想性格双重性。《家》中高觉新是封建家庭中的软弱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知识分子形象和"多余人",是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具有双重性格;

(14)、觉民: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有打破封建主义的愿望。

(15)、首先,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资优异,聪明好学,有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16)、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17)、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

(18)、他与表妹钱梅芬两情相悦,却因为继母周氏与梅芬的母亲闹了矛盾致使他与梅芬没有成为眷属。父母让他娶了李家二小姐李瑞珏,瑞珏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子,觉新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婚姻。后来还生了一个孩子,名叫海臣。

(19)、高觉新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个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他的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