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金的介绍
1、作者巴金的介绍简便说法
(1)、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巴金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2)、 有了它,我不能闭目为盲;有了它,我不能塞耳为聋;有了它,我不能吞痰为哑;有了它,我不能在人群中寻找我的幸福;有了它,我就不能和平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了它,我就不能活下去了,妈妈,请你饶了我!这颗心我实在不要,我不能要啊!
(3)、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4)、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5)、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6)、我实在不愿意活了。请你放了我,让我把自己炸毁,世间再没有比看见别人的痛苦而不能帮助的事更痛苦的了。你既然爱我,为何又要苦苦地留着我?留着我来受这种刺心刻骨的痛苦?’我要放走它,我决心让它走。然而它却被你的祝福拴在我的胸膛内了。
(7)、曾经因主持评选“20世纪中国小说大师”而名噪一时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说,巴金走了,但这位小说大师给我们留下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不朽的精神路标。他解释说,这个路标上清晰地铭刻着文学现代性依次呈现的三种精神状态:首先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所标明的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知识界的充溢的激情及其盛衰轨迹,那是一个激情的年代;其次是《寒夜》、《憩园》等标志的曾在40年代闪现而后来又一再复现的现实的沉郁心态,那是激情喷射殆尽后的理智的年代,是知识分子人到中年更富于理性地面对现实的时代;最后是《随想录》等所凸现的80年代以来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心境,那是继激情年代和理智年代之后的更加深沉的反思的年代,是激情在兴衰中升华、理智在沉淀中成熟的通达睿智的时节。
(8)、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9)、1985年,四川省作家协会给省委省政府写了报告,要求恢复巴金故居。巴金知道后不同意,说:“不要恢复故居,如果将来要搞点纪念,可以在旧址钉一个牌子,上面写作家巴金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就行了。”
(10)、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11)、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12)、巴金(19025—20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3)、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14)、活在这样的世界上了。请你为了我的幸福的缘故,撇开我罢。’它没有回答。因为它如今知道,既然它已被你的祝福栓在我的胸膛上,那么也只能由你的诅咒而分开。妈妈,请你诅咒我罢,请你允许我放走这颗心去罢,让它去毁灭罢,因为它不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而有了它,我也不能够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15)、 这些年,我怀着这颗心走遍了世界,走遍了人心的沙漠,所得到的只是痛苦和痛苦的创痕。正直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和平在哪里!这一切可怕的景象哪一天才会看不到?这样的可怕的声音哪一天才会听不见?这样的悲剧哪一天才会不再上演?这一切象箭一样的射到我的心上,我的心已经布满了痛苦的创痕,因此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我不要这颗心了。
(16)、“我有了这颗心以来,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到如今我的爱被人出卖,我的幻想完全破灭,剩下来的依然是黑暗和孤独。受惯了人们的凌辱,看惯了人间的惨剧。现在,一切都受够了。可是这一切总不能毁坏我的心,弄掉我
(17)、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陈当时是巴金作品的喜爱者,两人由通信讨论作品开始认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直到1944年,已经40岁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与萧珊结婚,两人的婚礼极其简朴,没有任何仪式也没有一桌宴席。1945年,抗战胜利,女儿李小林出生。
(18)、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1927年赴法国学习,第二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他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表现巴金是有革命精神的人《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表现巴金是感情丰富的人《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因书分三册,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19)、2005年1月5日上午,上海市文联发动上海文艺界近300位着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向海啸灾区捐款,得知此消息,刚刚度过101岁生日的巴金托人两次共送来6万元,代表这位老作家前去捐款的人留下的签名却是“上海作家李尧棠”,这正是巴金老人的真名。
(20)、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相当于郡太守)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诗汇编成集,题名《兰亭集》,由王羲之将各人名爵及诗作记录,还作序一篇,记述其事,并抒写内心感触,这就是《兰亭集序》。
2、作者 巴金的资料
(1)、文人多自尊,多轻狂,多自以为是。世上少有赞叹别人的文人,更鲜有批评自己的文人。所谓“文人相轻”,不仅有道理,而且是一个普遍现象。
(2)、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再验之于诗,亦可证明此说可靠:其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说青泥岭,再说剑阁,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这些都是由长安入蜀的必经之地,而且被排列得如此有序,绝非偶然;其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问君西游”“侧身西望”,如果诗人当时不在长安(西安),就不会这么说。
(3)、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4)、“我多时以来就下决心放弃一切。让人们去竞争,去残杀;让人们来虐待我,凌辱我。我只愿有一时的安息。可是我的心不肯这样,它要使我看,听,说。看我所怕看的,听我所怕听的,说我所不愿听的。于是我又向它要求道:‘心啊,你去罢,不要苦苦地恋着我了。有了你,无论如何我不能够
(5)、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就是这样看待新人的。我热诚地欢迎《青年作家》创刊。
(6)、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1922年在这里学习,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7)、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8)、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9)、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10)、我多时以来就下决心放弃一切。让人们去竞争、去残杀,让人们来虐待我、凌辱我,我只愿有一时的安息。可是我的心不肯这样,它要使我看、听、说。看我所怕看的,听我所怕听的,说我所不愿听的。于是我又向它要求道:“心啊,你去吧,不要苦苦地恋着我了。有了你,无论如何我不能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了。请你为了我的幸福的缘故,撇开我吧。”
(11)、在这样大的血泪的海中,一个人,一颗心,算得了什么?能做些什么?妈妈,请你诅咒我吧,请你收回这颗心吧!我不要它了。
(12)、①统编教材1-6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合集
(13)、1993年,巴金90岁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又是坚决不同意。巴金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再次表述自己的意见:“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14)、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15)、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16)、 多时以来,我就下决心放弃一切。让人们去竞争,去残杀;让人们来虐待我,凌辱我,我只要有一时的安息。可我的心不肯这样,它要使我看、听、说。看我所怕看的,听我所怕听的,说人所不愿听的。于是我又向它要求到:“心啊,你去吧!不要再这样苦苦的恋着我。有了你我无论如何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求你为了我幸福的缘故,撇开我去吧。”它没有回答,因为它知道:既然它已被你的祝福拴在我的胸膛上,那么也就只能由你的诅咒而分开。
(17)、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18)、建社起源可追溯到1985年12月,当时黎明大学师生为怀念学校名誉董事长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成立了学校第一个文学社团,取名“激流文学社”,学校创办人梁披云先生亲自题写社名。
(19)、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巴金过去的着作,巴金心里很不安,便关照出版社不要给他寄稿酬。出版社如何处理这笔钱?在d委会上,大多数人主张以巴金的名义设一个编辑奖。知道巴金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在向巴金转述d委意见时,就说建议把稿费用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编辑或作者。果然,巴金很快回信,说道:稿费就用来帮助作者吧,“设立奖金我不赞成,我反对用我的名字。”
(20)、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3、作者 巴金
(1)、“我夜夜在哭,因为我的心实在痛得忍受不住了。它看不得人间的惨剧,听不得人间的哀号,受不得人间的凌辱。它每一次跟着我游历了人心的沙漠,带了遍体的伤痕归来,我就用我的眼泪洗净了它的血迹。然而它的伤痕刚刚好一点,新的创痕又来了。有一次似乎它也向我要求了:‘你放我走罢,
(2)、它没有回答,因为它知道:既然它已被你的祝福系在我的胸膛上,那么,那也只能由你的诅咒而分开。妈妈,请你诅咒我吧!请你允许我放走这颗心去罢,让它去毁灭吧。因为它不能活在这样的世界上,而有了它,我也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3)、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4)、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5)、巴金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彻底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6)、《家》春》《秋》《雾》《雨》《电》《寒夜》《随想录》。
(7)、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曾经做过统计,巴金的《家》是出借率最高的书,可见其受青年读者喜爱的程度。在评价巴金的文学成就时,蓝棣之认为,巴金是典型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思维”是在创作中用人物和情节来思维的,而不是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情节和提纲来写,“他不是把理论上想好的东西化成故事和人物,而是一边挖掘生活一边写作。”
(8)、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9)、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编辑王仰晨几次来沪做说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热情和决心打动,一年后巴金终于同意了。
(10)、在父亲的衙门里,小巴金的生活带着许多奇幻的色彩。他从小跟父亲走过川北广元不少的高山大川,看见过好些不寻常的景物。仆人轿夫之类的下人几十个,来自四面八方,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和平地生活着。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旦触怒主人就不知道第二天会怎样生活下去。这些都引起了小巴金对他们的同情,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他童年的一部份,深深受到仆人们的热爱。他还常在马房里、轿夫的床上、烟灯旁,看瘦弱的老轿夫抽大烟,叙述他青年时代的故事;和“下人”们围在一起烤火,席地而坐,听叙述剑仙侠客的故事。就这样,一度时期小巴金梦想长大以后做一个侠客,没有家庭,一个人一把剑飘泊四方,劫富济贫……
(11)、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愿。
(12)、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他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年老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13)、我们也应声微微地笑了,接着又问:“今后除了写长篇以外,还打算做些什么?”
(14)、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5)、这几年来,我怀着这颗心走遍了世界,走遍了人心的沙漠,所得到的只是痛苦,痛苦的创痕。正直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和平在哪里?这一切可怕的景象,哪一天才会看不见?这一切可怕的声音,哪一天才会听不到?这样的悲剧,哪一天才不会再演?一切都像箭一般地射到我的心上,我的心上已经布满了痛苦的创痕,因此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
(16)、不过对这一点我倒很乐观,因为新的一代作家不像我们,他们不懂得害怕,他们是在血和火中间锻炼出来的。
(17)、我绝不悲观。古往今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就是这样进行的。我也不够了解这些新人,但是我欣赏他们,到该让位的时候,我绝不“恋栈”。不过士兵常常死在战场,我为什么不可以拿着笔死去?作家是靠作品而存在的,没有作品就没有作家。作家和艺术家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活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而不是活在长官的嘴上。李白、杜甫并不是靠什么级别或者什么封号而活在人民心中的。
(18)、记得你当初把这颗心交给我的时候,你对我说过:“你的爸爸一辈子拿了它待人,爱人,他和平安宁地过了一生。他临死把这颗心交给我,要我将来在你长成的时候交给你。他说:‘承受这颗心的人将永远正直、幸福,而且和平安宁地度过他的一生。’现在你长成了,那么你就承受了这颗心,带着我的祝福,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吧。”
(19)、《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要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迂腐、丑陋和对青少年的迫害,并号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笼,大胆追求民主与自由。《春》与激流三部曲第一部《家》虽然反映的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两者是有区别的。《春》主要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迂腐、丑陋和对青少年的迫害,并号召青少年能勇敢走出封建制度的囚笼,主要是围绕高淑英展开新一轮封建斗争,在觉慧的感染下,在遭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后,淑英最终选择追求自由,效法觉慧逃离高家,到上海开始不一样的、全新、美好的生活。
(20)、 我要对我的母亲说:“妈妈,请你把这颗心收回去吧,我不要它了。”记得你当初把这颗心交给我的时候曾对我过:“你的父亲一辈子拿着它待人爱人,他和平安宁的度过了一生。在他临死的时候把这颗心交给我,要我在你长成的时候交给你。他说,拥有这颗心的人将永远正直、幸福,并且和平安宁的度过一生。现在你长成了,也就承受了这颗心,带着我的祝福,孩子,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吧。”
4、作者巴金的简单介绍
(1)、原来是刘白羽和章靳以同志。看来,靳以是陪着刘白羽同志来看巴金同志的。因为巴金同志下午就要回上海了,我们只好告别。当我们离开房间时,巴金同志热情地挥着手说:“再见!再见!”
(2)、1993年,巴金90岁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又是坚决不同意。巴金专门致函四川省作家协会,再次表述自己的意见:“我一向不赞成以我的名字建立基金会、设立文学奖。”
(3)、在这样大的血泪的海中,一个人一颗心算得什么?能做什么?妈妈,请你诅咒我吧,请你收回这颗心吧,我不要它了!
(4)、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5)、“文革”结束后,巴金开始创作《随想录》。巴金首先在香港《大公报》上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至1986年8月20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历时八年,共完成42万字。在《随想录》中,巴老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与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但他并未像其他的“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地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四人帮”,而是对自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了十年的奴隶”的“奴在心者”的心态作了毫不留情的自我解剖。同时,他又对全民族在“文革”浩劫中的病态思想和知识分子为自保而出卖朋友、出卖良知的行为作了思考与分析,表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良心与勇气。本文就是《随想录》中的名篇。
(6)、现在你长成了,那么你就承受了这颗心,带着我的祝福。到广大的世界中去罢。’这几年来我怀着这颗心走遍了世界,走遍了人心的沙漠,所得到的只是痛苦,痛苦的创痕。正直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和平在哪里?这一切可怕的景象,哪一天才会看不见?这一切可怕的声音,哪一天才会听不到?这样的悲剧,哪一天才不会再演?一切都像箭一般地射到我的心上。我的心上已经布满了痛苦的创痕。因此我的心痛得更厉害了。
(7)、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