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一到十章概括
1、巴金家一到五章概括
(1)、《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2)、这使巴金大受鼓舞,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
(3)、3章:觉慧睹琴思人——鸣凤,他感叹心上人的命运是如此坎坷与无奈,也同时发觉自己高家的无数罪恶。从另一个方面也揭露了他对鸣凤的无限欣赏与爱恋之情。
(4)、“对的,演戏正是要这样,”觉民微笑地说。“你既然明白了这一层,你一定会成功的。……现在雪很小了,把伞收起来罢。刮着这样的风,打伞很吃力。”他便抖落了伞上的雪,收了伞。觉慧也把伞收起了。两个人并排走着,伞架在肩上,身子靠得很近。
(5)、31章:对逃婚事件十分气愤的高老太爷,自始至终还是不愿取消婚事,更是说,如果觉民不回来,那么就让觉慧顶替。在此期间,他们虽劝服觉新倒戈,但还是不起丝毫作用。
(6)、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7)、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8)、《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听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觉新;屈服于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反抗意识。 觉民;与琴结婚,敢于反抗封建专制制度。 梅,喜欢觉新,但屈服封建专制制度,最后因伤心而病故。 鸣凤 ,内心渴望爱情却又不敢表达出来,很无奈。
(9)、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地热闹繁忙。堂屋里面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轻声的哭泣。14章
(10)、本来他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俩人虽青梅竹马,俩小无猜,但他不得不屈从于父命,于是一个父亲用拈阄儿的方法决定下来他和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11)、觉慧: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蔑视等级制度与丫头鸣凤相爱,反对包办婚姻支持觉民逃婚,大胆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灾等邪说,最后义无反顾地从封建大家庭出走。
(12)、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情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觉慧觉得躺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他的祖父,他只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代表。他们谈话不像祖父和孙儿,而像两个敌人。这天,他在花园里遇到了鸣凤,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连忙打断了觉慧的话,并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
(13)、14章:觉新就是时代的代表,对于觉新的健忘,让觉慧突然明白了,在这种不由己的世界,或许只有像觉新那样才能在痛苦中生活下去。
(14)、14章:觉新就是时代的代表,对于觉新的健忘,让觉慧突然明白了,在这种不由己的世界,或许只有像觉新那样才能在痛苦中生活下去。
(15)、26章:觉慧与鸣凤终究还是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当她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去找觉慧时,却被不知情的觉慧遣走了,她的希望完全破灭了,对生活已经彻底绝望的她,带着对三少爷觉慧的爱与奢望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16)、据巴金自述,他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他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17)、“五四”新文学运动本来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运动,一个大学——北京大学,一份杂志——《新青年》。鲁迅当时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帅,可是当年鲁迅自己也感觉到,新文学运动的改革基本上只限于精英层次,他的小说都发表在《语丝》《创造》《文学研究》等杂志上,这些杂志基本上都是他们几个朋友自己办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大学生,而社会上看的东西还是鸳鸯蝴蝶派。到了二十年代的时候,新文学作家发现如果作品写出来只给自己看,终归是普及不到大众的,对群众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觉得一定要走向通俗、走向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巴金取得了成功,他的小说内容全是先锋意识的东西,可是他获得了大众读者。特别是巴金的《家》。
(18)、借住姚家的时候,黎先生还得以了解了上一代主人杨家的故事。
(19)、巴金在1928年年底回国,回国后才知道“巴金”已经很有名了,他本来追求的是实践无政府主义,可是当他回国以后发现他所信仰的理想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一个满腔热情希望改变社会的社会活动家、一个青年民主战士,回到中国这么一个沉默的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里,他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这个时候他非常绝望,他的政治欲望、这种强烈的激情实现不了的时候,慢慢就转化为一种艺术想象力,促使他写出《爱情三部曲》《新生》《春天里的秋天》《复仇》等一篇又一篇的小说。结果在短短三四年里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就非常大,就像我们现在的畅销作家。
(20)、《憩园》虽然是抗战时期的作品,但是,对家庭伦理的探索对现代也有着很深的警示意义。
2、家巴金一至五章内容概括
(1)、19章:元宵节刚刚过,新旧军阀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处于市区的高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战火的烦扰。从东门逃进城的张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悲泣。在瑞珏与梅相处之后,发现自己对美的印象很好。
(2)、13章:旧历新年,高公馆屋内灯火辉煌,是如此的热闹繁忙,喜气盈新,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的画面是多么的温馨、惬意。然而此刻,屋外的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哭泣,恰与屋内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比。
(3)、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望着琴开朗活泼的亮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善良美丽、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这两张脸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指示了不同的两种命运,觉慧明白鸣凤的命运在她出世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同时,也是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4)、正像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那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主人公的困惑在现代家庭中也普遍存在,好的夫妻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应当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遗产?
(5)、鸣凤苦苦哀求太太不要将她嫁人,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无望的鸣凤只好向觉慧求救。觉慧正赶着为刊物写文章。看到忙着写文章的觉慧,鸣凤不忍打扰他。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
(6)、19章:元宵节刚刚过,新旧军阀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处于市区的高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战火的烦扰。从东门逃进城的张太太带着琴和正在张家玩的梅来到高公馆避难。梅看见高家花园里草木依然,然而人事已非,感到格外悲泣。在瑞珏与梅相处之后,发现自己对美的印象很好。
(7)、《家》最早发表在上海的《时报》上,这个报纸原来主要发表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时报》的一个编辑看到巴金那么有名就向他约稿,巴金从来没写过连载小说,但那个时候巴金觉得他应该写一部言情小说。为什么呢?因为巴金早期的小说因为宣传无政府主义,那些书出来以后都被国民d禁了,所以也有人以为,《家》其实是影射当时的国民d政府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一个压制年轻人、压制人民的政府。
(8)、琴:学名张蕴华,觉新姑妈的女儿,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觉民的恋人。
(9)、梅:原名钱梅芬,觉新兄弟的姨表兄妹。与觉新青梅竹马,相互爱恋,但因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因婆家对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10)、8章:在这里面无不透露了当时黑暗社会下的腐败,人的懦弱无能,任人摆布,不得不埋葬真实的自己。觉新作为大家庭里的长孙的命运也不过如此。他的双重人格是黑暗社会的结晶,更是将当时人们的懦弱表现的淋漓至尽。
(11)、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2)、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高老太爷专制,冷酷,虚伪。对下人极为冷血,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对孙子包办婚姻。但对他所行使的一切封建行为以及他所维护的封建制度充满了自信。
(13)、15章:梅对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14)、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吃力地走着两个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他俩边走边兴致高昂的谈论着排演得情况。
(15)、12章:在当时的社会,亲人之间没有了亲情,只有无尽的命令、服从与惧怕。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每个人的命运都不能自己主宰,才造成觉新与梅的凄惨故事。最后觉慧的话,却又给人无限遐想。
(16)、夜黑了,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人们忙碌了一天,此时,卸下白天的面具,打开心灵,或悔恨,或悲泣,或得意,或窃喜,鸣凤只有在此时才能安静的想想自己的命运,为自己的命运而悲泣。
(17)、25章: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随着眼界的拓宽,他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他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是那么简单,他该有自己的追求。而另一方面,琴也面临着抉择,她渴求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一条新的路。
(18)、5章: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感激.也表露了母亲对琴的爱与支持。
(19)、总之,《家》奠定巴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他开始中国的新文学作家开始把先锋意识、“五四”精神,通过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大众当中去。
(20)、22章:当觉新与梅再次相遇时,梅的刻意避让,让觉新很难过,他请求梅宽恕自己。当看到梅哭泣时,一种追悔、同情和爱恋交织着的感情猛然袭击着他的心,情不自禁的用手帕去为她擦泪。二人相对而泣,互诉着几年来的相思之情。
3、巴金家每一章概括
(1)、15章:梅对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2)、5章: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感激.也表露了母亲对琴的爱与支持。
(3)、他深爱着表妹,却接受了父亲以抽签的方式为他选定的李家小姐瑞珏,像一个傀儡式地订婚、结婚。婚后一个月就去父亲做董事的西蜀实业公司做事。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一年以后,父亲去世,觉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4)、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而同时他跟家庭离得更远了。虽然他知道在这个家里还有一个人在无私的爱着自己,他每一次看见那一对被纯洁的爱燃烧着的眼睛,他觉得一种欲望在他的心里生长起来。然而,进入新的环境,跟新的朋友接触,他的眼界又变宽了。
(5)、8章:在这里面无不透露了当时黑暗社会下的腐败,人的懦弱无能,任人摆布,不得不埋葬真实的自己。觉新作为大家庭里的长孙的命运也不过如此。他的双重人格是黑暗社会的结晶,更是将当时人们的懦弱表现的淋漓至尽。
(6)、对这一切,别人的善意劝阻,他都不肯听。最终,小虎在纵容和娇惯下,失足溺水而亡。
(7)、整个家庭之间的钩心斗角令他厌恶。他只有小心翼翼地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好在她新婚的妻子瑞珏美丽而善良,给了他许多安慰。他们的儿子海儿的出世,更令觉新感到欢欣,他决心把自己已丢弃的抱负放在儿子身上来实现。
(8)、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新、觉民的弟弟。参加了具体的反封建、反专制的斗争,包括勇敢参与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坚决反对“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
(9)、30章:高老太爷应允冯乐山把他侄孙女许配给觉民,却遭到觉民的强烈反对,但是面对顽固不堪又有霸权主义思想的高老太爷,在紧急关头,觉民在觉慧的帮助下逃婚。
(10)、一类封建大家庭的维持者,如高克明、高觉新。高克明的身份是个律师,很显然受到了新的教育,这使他与他的那些兄弟们比起来决然的不同;但是由于长兄的缺席,他自觉地充当起了长兄的职责。但是,他十分明了大家庭的命运,但是又不能不承担起维持者的责任。具有相同性格内涵,而在作品中形象更加丰富的是第三代的老大,即长房长孙高觉新。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
(11)、3章:觉慧睹琴思人——鸣凤,他感叹心上人的命运是如此坎坷与无奈,也同时发觉自己高家的无数罪恶。从另一个方面也揭露了他对鸣凤的无限欣赏与爱恋之情。
(12)、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然而同时他又明白他是不能够抵抗这一切的,他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他绝望了,他突然跪倒在门前,他伤心地哭着。这个时候他不是在哭瑞珏,他是在哭自己。
(13)、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觉新的被忘却了的青春,他贪婪的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他从刘半农那里学到了“作揖主义”,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了“不抵抗主义”,这些“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无冲突的结合了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
(14)、《家》有着巨大的典型意义,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15)、(第一章节选)觉慧不作声了。他感激哥哥的友爱。他在想要怎样才能够把那一幕戏演得好,博得来宾和同学们的称赞,讨得哥哥的欢喜。他这样想着,过了好些时候,他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境界。忽然他眼前的一切全改变了。在前面就是那个称为“彭保大将”的旅馆,他的老朋友毕尔就住在那里。他,有着江湖气质的“黑狗”,在失去了两根手指、经历了许多变故以后,终于找到了毕尔的踪迹,他心里交织着复仇的欢喜和莫名的恐怖。他盘算着,怎样去见毕尔,对他说些什么话,又如何责备他弃信背盟隐匿宝藏,失了江湖上的信义。这样想着,平时记熟了的剧本中的英语便自然地涌到脑子里来了。他醒悟似地欢叫起来:“二哥,我懂得了!”觉民惊讶地看他一眼,问道:“什么事情?你这样高兴!”
(16)、4章:在这种黑暗统治下的社会,对于像鸣凤一样的低下阶级的人来讲,他们无权抱怨与申诉,唯有在世界都沉静下来的时候,他们才能安静的感叹自己的悲惨命运。
(17)、8章:在这里面无不透露了当时黑暗社会下的腐败,人的懦弱无能,任人摆布,不得不埋葬真实的自己。觉新作为大家庭里的长孙的命运也不过如此。他的双重人格是黑暗社会的结晶,更是将当时人们的懦弱表现的淋漓至尽。
(18)、鸣凤:内心渴望爱情却又不敢表达出来,很无奈。
(19)、购买“憩园”的人叫姚国栋,没有工作,靠祖产生活。他在丧偶后又娶了一位善良贤淑的妻子。这个妻子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虽然家境并不是十分富裕,但是家教良好,价值观正确,为人善良真诚。姚国栋对妻子是很满意的,认为夫妻关系和谐。而且,他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妻子必定认为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不满意的。毕竟,嫁了一个又有钱,又爱自己的丈夫。
(20)、瑞珏因难产死去。这使得觉新突然明白了,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都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么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
4、巴金家故事情节每章节
(1)、琴的母亲对她要投考男学堂感到惊讶,但是,仍旧答应替她想办法。琴对母亲十分的感激。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
(2)、24章:通过几天相处,瑞珏完全地清楚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对梅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也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所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3)、鸣凤:内心渴望爱情却又不敢表达出来,很无奈。
(4)、觉新的四叔克安、五叔克定瞒着高老太爷偷偷在外面租小公馆,嫖女人,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到处借债,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久,丑行被揭穿,高老太爷责罚他们后,感到无比失望,从此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的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5)、觉民:高家二少爷,琴的恋人,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学生。他在觉慧帮助下大胆反抗封建家长的包办婚姻,最后取得胜利。
(6)、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看高家的丫头长的漂亮,向高老太爷要求讨一个去做姨太太。高老太爷决定让17岁的鸣凤嫁给他。鸣凤深深爱着觉慧,虽然她知道地位低下的苦命丫头决不会成为高家的少奶奶,但却希望留在觉慧身边,伺候他一辈子。她的前途依然是一片浓密的黑暗,那一线被纯洁的爱情所带来的光明也给人家摧残了。
(7)、琴想象同学倩如学习把头发剪掉,受到她母亲的坚决反对。家庭浓重的封建思想使琴的眼前似乎立刻出现了一条几千年前修好的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然而,她决心要走一条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