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文案精选7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29 12:32:42 浏览59

席勒的美育书简名词解释

1、席勒提出美育概念

(1)、●周世斌 |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分析与改革

(2)、611艺术概论最常考的题目,各个学说往往出现与名词解释、简答题。作为考察的热点,同学们一定要掌握。

(3)、认为艺术活动是从人类的超自然的宗教活动中产生的。当人们在自然和人生的复杂现象面前感到无能为力而又于心不甘时,超自然的宗教崇拜就产生了。人们相信万能的神或上帝在左右自然和人生。

(4)、当今知乎、豆瓣上很多人批评《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等“三观不正”,请你谈谈对此的看法。对应课程资料

(5)、②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而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6)、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德育、智育、美育

(7)、(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展

(8)、康德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构成了他哲学的完整体系,康德从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天才与艺术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康德美学思想在欧洲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来的各种形式主义和纯粹艺术论大多溯源于此。

(9)、作为简答题,分别回答题目当中问的三个问题,电子媒介广泛来说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其实是考科技对我们艺术创作,作品与欣赏带来的影响

(10)、以上种种新见将美育从单一的情感教育扩展到了人性教育、人文教育、人生教育的空间,广泛关注感性、人性、人格,生存方式、人文学科、人生体验、精神境界、生态环境、经济价值、文化产业等,铸成哲学意义上的“日常生活”范畴,带有显著的后现代理论色彩,以执着的理论追求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为当今美育注入了鲜活的灵魂,并从而消弥了横亘在这些领域之间的天然鸿沟,扭转了以往美育在不同领域之间求分化以确认自身的思维定势,显示了一种兼容并蓄、大度包涵的“去分化”的趋势。虽然从逻辑上说,将事物的内涵扩展到无限的程度将使之失去特点、消蚀本色,但这可能恰恰预示了一种与时偕行的后现代转向,而这种“去分化”的状态也许就是在后现代景观中事物发展、演变的常态。就如韦尔施所说:“‘审美’这一术语的多价性.与其说指示着这个词的‘无用’,不如说表示它的‘丰富’。”(57)因此这种旨在跨越边界、填平鸿沟的理论拓展恰恰可能为当今美育的除旧布新提供理论上的合理论证和有力支撑。

(1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卢梭是最极端的个人本位论者)

(12)、还有其他关于考研问题的话,大家可以联系小编编哦~~

(13)、线条的装饰性效果:席勒在1917年创作的一幅风景画《干洗房》中,他用棱角的线条去突出和表现自己的意图,如画面中质感柔软的衣物和天空中柔软的云,流畅弯曲的线条勾勒出随风飘荡的衣服、排列有序的房屋以及远山白云,具有明显的装饰意味。

(14)、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

(15)、a、含义:向学生传授现代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16)、德谟克利特:从蜘蛛学会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造房,从鸟学会唱歌。

(17)、罗丹曾说过,“自然界中再丑的东西,在艺术中也是美的”,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雕塑《欧米哀尔》的理解。

(18)、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

(19)、内容是形式的内容。鲁迅曾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20)、 艺术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模仿是人的本能。

2、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

(1)、大家在回答这个题目时可以再在论述内容中扩展这个阶段中导演、编剧、制片人的作用。

(2)、②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而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3)、(42)蔡元培:《美育》,《蔡元培全集》第6卷,第599页。

(4)、韵律也是指形式因素在运动中的秩序性与规律性,即节奏,但在节奏中按照情感要求对时间与力量进一步组合变化,形成某种情调、情趣,能唤起人丰富的情感反应。因此,韵律也可称为有变化的、有情感性的节奏。

(5)、●郭彪  赵塔里木 魏兵兵|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等音乐教育分析

(6)、而具有较大差异或相反特征的形式因素并列就是对比。对比总是使比较双方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给人带来鲜明、振奋、醒目、活跃的美感。对比运用得好,同样能引起调和感。

(7)、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8)、整幅画作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彩的微妙处理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透露出浓重的装饰性趣味。

(9)、a、含义:向学生传授现代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10)、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由于艺术具有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等独特功能,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而从广义上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区别在于,艺术教育很大一部分是艺术技巧的教育,而审美教育不是;艺术教育以艺术作品作为教育手段,而审美教育的教育手段是广泛的审美活动。

(11)、在社会关系中,既有体现着人类进步的各类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事件,又有表现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友爱关系、亲情关系、劳作关系的各种行为和情境,更有品格高尚、具有美德和善行、受人崇敬的众多的人物。

(12)、该知识点出现第七章艺术美的内容,这道题在我们参考资料里面有,也是作为日常练习的题目反复训练。

(13)、康德曾说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席勒接受了康德的影响,并有进一步发展。席勒认为审美活动最先出现于精力过剩的游戏中,而艺术正起源于游戏。在审美的游戏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看出了自己的“巧妙智慧”,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时,一切都是自由的,因而也是平等的。政治革命不能取得的自由和平等,就这样在审美教育中实现了。

(14)、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83页。

(15)、●张燚 |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陷入“专业误区”

(16)、 艺术起源于“游戏”。18世纪德国席勒和19世纪英国斯宾塞:“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17)、 ②斯宾塞:人比低等动物有更多的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这种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的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故艺术史家把这种学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18)、注意:此题我们主要是从背景原因去分析,如果题目换成其余作品,大家依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分析,一定要注意的是,要结合题干中给的作品,结合题干去回答。

(19)、(39)朱光潜:《谈美》,《朱光潜文集》第2卷,第96页。

(20)、①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包含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为谁服务);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3、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24封信,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2—123页。

(2)、①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和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3)、情节性: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基本上都属于叙事性艺术。它们一般都应当具有故事情节,在紧张而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塑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4)、通过劳动技术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5)、●郭声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部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6)、“第三王国”:席勒美育思想的“求分化”取向

(7)、实然的教育目的:现实的,实际是什么样的(现实层面)

(8)、我们在创作基础的第一节课便学习过,创作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包含前期的故事创意、剧本写作与分镜头创作,第二个阶段则是具体的片场拍摄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后期制作阶段。

(9)、在我国,当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现代思想先驱在20世纪初叶的时代情势之下取法德国古典美学,直接从席勒那里向中国学界引介美育概念和美育观念时,无论是王国维将美育列为“完全之教育”之一部分,还是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主张情感教育、趣味教育,其理论旨归在根本上与席勒也当是不无二致的,首先也是着眼于美育在人性解放、人生教养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大体上都不脱王国维所谓培养“完全之人物”的鹄的。进而言之,席勒的审美教育自由理论直接来自康德哲学和美学,尤其是康德以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二分以及主体具有的智、情、意三种心理能力为基础的审美津梁说和审美无利害功利说。这一点,中国现代美育先驱们也有其精准的把握。比如,王国维、蔡元培都认同康德以人类心理的智、情、意三分为基础的哲学架构和美学理论并以之作为现代教育的理念基础。在发表于1903年的《哲学辨惑》中,王国维在阐释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时指出:“尤可异者,则我国上下日日言教育,而不喜言哲学。夫既言教育,则不得不言教育学;教育学者实不过心理学、伦理学、美学之应用。……今夫人之心意,有知力,有意志,有感情;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哲学实综合此三者而论其原理者也。教育之宗旨亦不外造就真善美之人物,故谓教育学上之理想即哲学上之理想,无不可也。”(3)1912年,蔡元培也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里写道:“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此为康德所创造,……人既脱离一切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而为浑然之美感,则即所谓与造物为友,而已接触于实体世界之观念矣。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4)其后,在1915年初版的《哲学大纲》中他又写道:“文化渐进,则择其雅驯者,以为教育,如我国唐、虞之典乐,希腊之美育,是也。其紬绎纯粹美感之真相,发挥美学判断之关系者,始于近世哲学家,而尤以康德为最著。”在此文中,蔡元培还介绍了康德对美感性质的四点界说,并特别重视这一界说中的超脱与普遍两点,指出:“夫人类共同之鹄的,为今日所堪公认者,不外乎人道主义,……而人道主义之最大阻力,为专己性。美感之超脱而普遍,则专己性之良药也。”(5)显然,从人类真善美的理想论教育的理想,从无利害关系的超脱性和人心所同然的普遍性论审美教育之于人道主义的关系,其所注重者,无疑都是在审美自由与人生的关系方面。

(10)、柏拉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选拔统治国家的哲学王

(11)、类型电影主要指具有类型化的叙事模式,类型化的人物,类型化的场景的影片。答题时需要举例不同的类型电影,如歌舞片、战争片、科幻片等。

(12)、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宗教说劳动说

(13)、(2)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一般没有固定的组织或纲领,也没有共同的艺术宣言,有的是由于某一地区集中了一批艺术风格相近的艺术家,而形成的某一艺术流派。例如,美术上的威尼斯画派,电影中的“左岸派”。还有一种是由于艺术家们的艺术风格的相似和相近,被后世人们在艺术鉴赏或艺术批评中,将其归纳为特定的流派,比如中国的“建安文学”。

(14)、以“商场里的奇遇”为题创作一个故事,符合影视叙事逻辑,有三次情节冲突,不少于800字。(25分)

(15)、功能美是从人的使用对象角度针对技术美而言的一个分析性概念。技术美应当把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有机的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其实就是功能美,因此可以说,技术美的核心就是功能美。

(16)、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23封信,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

(17)、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出发,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艺术概括,在大量生活素材中发现典型人物原型,加以艺术加工和艺术虚构,创作出典型来,故而典型会比实际生活更高,更鲜明,更集中,更普遍,更具审美价值。

(18)、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19)、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生。

(20)、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席勒美育书简名言

(1)、结合艺术发展过程,谈谈对艺术门类的合并与分化的理解。

(2)、(18)凯瑟琳·埃弗雷特·吉尔伯特、赫尔穆特·库恩:《美学史》,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478—4481页。

(3)、形式是内容的形式,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具体存在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艺术作品的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技巧与作品体裁。

(4)、孔德(社会学家):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5)、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15封信,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6—77页。

(6)、高峰体验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的重要范畴之是指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的、对一生有长期效应的体验。由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的最激荡人心的时刻,它使人如痴如醉。他也指出这种高峰体验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最容易发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活动都是在审美体验阶段所涌现的,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审美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心灵受到的震撼越强烈、越深沉,欣赏者就能获得更加高级的审美愉悦。

(7)、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8)、内容为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它是美育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美学现代性的开山之作。席勒在本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

(9)、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10)、(33)宗白华:《青年烦闷的解救法》,《宗白华全集》第1卷,第194页。

(11)、根据1的故事策划一个简单的分镜剧本,不少于10个镜头(15分)

(12)、④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13)、b.这些艺术家由于生活在同一个历史空间,彼此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主张,以致   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处理、表现手段和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14)、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各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