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名句解释
1、孔子论语名句解释大全
(1)、解释: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当所谓的规矩责任已经成为自己的生命习惯时,也就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长期的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长期坚持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将社会的压力转化为生命的反张力,淡定从容的生活,不逾矩不勉强,这也许就是孔子所要提倡的。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6)、(注释)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7)、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释义: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8)、(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
(9)、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种促狭的视野,往往看不穿事物的全部。
(10)、(译语)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
(11)、(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
(12)、公西华问:“两人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冉求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勇往直前,所以我让他保守些。”
(13)、译文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14)、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我对一切道理都能通达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我明白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我对听到的一切都可以明白贯通、泰然对待了;到七十岁,我便随心所欲,不会有越出规矩的可能了。”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1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释义:孔子说:“君子团结人而不搞勾结拉拢,小人只搞勾结拉拢而不团结人。”
(19)、译文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20)、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2、孔子论语名言
(1)、解读:教育的时机很重要,弟子真心向学,到了急得抓耳挠腮的地步,稍一点拨,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释)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长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3)、(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4)、(注释)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5)、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释义: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6)、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明,食而无味,此为修身在正心(正心、修身)
(7)、解释: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9)、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释义: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10)、(译语)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11)、梁明霞:《孔孟“心”的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释义: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13)、(注释)生下来就知道学习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感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感到困惑仍不学习,这样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
(14)、(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15)、白话文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吗!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16)、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17)、(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18)、(注释)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
(19)、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滴。另一个例子是,孟子的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这句话意思是。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3、论语名句孔子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先秦孔子《论语‧述而》
(4)、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释义: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5)、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孔子的弟子子贡家境富裕,也喜欢帮助贫苦的人,人人都称他为君子,于是有点小自满。
(7)、(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8)、(注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10)、(原文)知(通“智”,读“zhì”)者乐,仁者寿。(《雍也》)
(11)、(注释)君子认为口里说的超过实际是可耻的。
(12)、译文:做一个君子,应当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3)、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14)、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
(15)、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6)、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应该做的而不去做,有缺失不能立刻改正,是我的忧愁啊。”
(1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8)、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释义: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20)、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礼与仁。这一对范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它们是伦理学范畴,但更是社会学范畴,因为它们首先指向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宗法等级制;一种社会结构:家族组织与政权组织合一的结构。
4、孔子的论语名言及解释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意译)以道作为前进的志向,以德作为做人的准则,以仁作为行动的凭借,以六艺作为学习演习的内容。
(3)、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4)、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5)、(译语)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6)、孔子说:“只知道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8)、提起孔子便逃不开“圣人”一词,朱熹更用“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来评价他。但孔子也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生活信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本文便从此探寻他的处世之道。
(9)、(译语)君子不单凭语言来举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10)、(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11)、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2)、(原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1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14)、(注释)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
(15)、(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16)、(注释)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17)、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鲁哀公十六年。其家世呈日渐衰落之势(王室——诸侯——公卿——士)。孔子早年丧父,因贫而仕,先后担任“委历”、“乘田”这样地位极低的小官。鲁定公九年,出任大都宰,旋即进为大司寇,后因其道不得行而去职。从此开始周游列国,一遍传授弟子,一边宣传其学说。晚年返鲁,进行传统文献整理与教育工作。
(18)、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释义: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19)、解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书中有黄金屋,有千钟粟,有颜如玉,而是为了自我人格的完美。这是老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一课。
(20)、(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
5、孔子论语名句解释及翻译
(1)、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文饰与质朴搭配得宜,才是君子的修养。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释义: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3)、解读:学不厌,教不倦,这是为师的基本品德。
(4)、(译语)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5)、出自《论语·里仁》。讷,此处指迟钝的意思。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6)、孔子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还断绝了粮食,弟子们都饿得浑身无力,站不起来。但是孔子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讲“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无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能不失所守,这就是一种修养,就是一种高贵的心。
(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释义: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8)、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浴吾所了好。
(9)、译文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10)、同时我们也略备薄酬,欢迎广大文史爱好者惠赐稿件,具体投稿要求可在公号首页点击“联系我们”查看。
(11)、(注释)勤勉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1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1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14)、(译语)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再相互商议谋划了。
(15)、(直译)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16)、(译语)不揽,不谋,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而是行事恪守本分。
(17)、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让他对“低级快乐”成瘾
(18)、同时,我们也有qq资料群,群号:8566499群内有大量文史类电子资源分享。
(19)、越是虚伪的人,越喜欢把这三句话挂在嘴边,最好别深交!
(20)、解读:教师是最崇高的事业,只要有人求学,就没有理由不教。
(1)、(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
(2)、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默默存思所见所闻,认真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人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呢?
(5)、君子用公正的心态认识问题,并且不因为自身爱好而带着偏见解决问题他们知道,自己不会永远正确,自己的偏好,对于整个团体而言,也能制造困难。小人却是自私又浅薄的,只对奉承的人感兴趣,也只对有利可图的事最上心。
(6)、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在议论文中既可作为论点,又可作为论据。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名言和意思,欢迎大家分享。
(7)、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8)、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释义: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9)、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论语》里包含的修身、齐家、治国的观点,时至今日,依然很有用。
(10)、谢遐龄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11)、译文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1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13)、(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4)、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