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训由来(文案精选112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04 08:46:18 浏览59

中山大学校训及其含义

1、中山大学校训含义和出处

(1)、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受教育者的时代使命,是不断改革、不断前进、自强不息、永攀高峰,面向祖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奋勇走在世界发展大潮的前沿,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而奋进。 

(2)、荀子《劝学篇》:(对学问要)"勤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勤奋学习、谨慎思考、明白分辨、坚定实践。

(3)、中山大学校训源自《礼记中庸》子思十九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4)、陈嘉庚当年创校时提出了“自强不息、教育救国”的理念。厦大第二任校长林文庆将校训定为“止于至善”。后来,厦大人将二者合在一起,定为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5)、“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

(6)、“学贯中西”:指的是在学习、教学、学术等方面要具备跨文化视野和通才意识,校训中“学贯中西”除包含此习见用法外,还具有“熔铸中外文化,构建新型文明”的特定内涵。“西”在此不独指“西方”,而是泛指与“中”相对的“外”即“外国文化”。

(7)、中山大学目前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分别位于广州、深圳和珠海:

(8)、解析:“乐学”取自《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南方学院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乐于学、快乐地学。“敏行”亦取自《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行”的重要性。

(9)、清华校训这两句话出于《周易》,“自强不息”出于《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上天的运动刚劲有力,君子因此努力向上,永不停歇。“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10)、博、坚定,并且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复旦人对向来“不迷信权威,坚持‘不唯上、不

(11)、校训的拟订兼顾母体学校中山大学及投资方珠江投资集团的核心价值观。

(12)、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3)、中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是划时代的丰功伟绩。但是,我们的名牌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14)、“尚德”,是指崇尚道德为先,弘扬品行为首,将道德和品行作为立人之本、育人之基;“求真”,是指追求科学真理,领悟人生真谛,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15)、中国政法大学校训 :厚德 明法 格物 致公

(16)、此句是孙中山先生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引自《中庸·第二十章》

(17)、校训涵盖了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内容,合乎办大学的理念,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

(18)、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33号国中大厦6层610A室

(19)、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20)、“厚学”,意为崇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载物”。

2、中山大学校训由来

(1)、明德亲民是指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完善、人文素养的汲取,注重国家发展、民族兴衰、个人责任,注重修身正己。关注民生,具有强烈的服务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2)、朴:朴茂,朴真,朴实。“常保持一种‘朴茂’的精神,不要有铜臭,不可有官气”(刘伯明语);“须知一切学问之中皆无王者之路,崇实而用笨功,才能树立起朴厚的学术气象。”(罗家伦语)。

(3)、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场“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4)、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5)、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等大学学科,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6)、河海大学: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

(7)、1992年6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庆55周年前夕,经学校d委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实事求是”被正式确定为学校校训,同时,镌刻着“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也被矗立在了学校东门的正中。 

(8)、历史证明着清华的辉煌,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解放后的中国科学学院士中,“清华人”占据了三分之一。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153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近25%为清华大学校友。

(9)、“有容乃大”则出自《尚书》:“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10)、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

(11)、云南大学校训 :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12)、“博学笃行”一语源自合并组建前的原广州大学校训,原广大校训又继承自民国时期创办的私立广州大学校训,私立广州大学的校训是从原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为中山大学)校训演变而来。

(13)、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4)、校训"忠信笃敬"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论语·卫灵公》记载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

(15)、2016年,为尊重校史,中大决定对南校园北门牌坊和东校园牌坊正反面文字内容按五山老牌坊原有文字进行更换重刻,并于当年完成。

(16)、《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17)、青岛大学校训: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奇

(18)、华南理工大学由中山大学派生而来。不知何故,他们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原中山大学校训,去掉了“审问”一项,而变成“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感觉既不尊重经典,也不尊重中山先生。如下图:

(19)、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正式确定。

(20)、稍具语文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校训是按照古人竖排的格式书写的,应该从右往左读。而对于不学无术的无知之人,可能就会按照白话文的习惯读法,读成莫名其妙的“笃明慎博、行辨思学”了。至于楼主所提问的“明辨思学,笃明慎博”则更加不知所谓,错到九霄云外了。

3、中山大学的校训给我们启发是什么?

(1)、中大十字训词出自《礼记·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2)、“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美美与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为“人与人和,知与行合”。 

(3)、 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4)、爱国荣校,主要来自著名国学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长唐文治曾在《人格·学生格》中的格言:“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深含着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内涵 

(5)、水清木华,钟灵毓秀,清华园发散着独特的精神魅力。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6)、学校在1989-1992年规划纲要中,上列校风同时被赋予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

(7)、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8)、今天大饼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国内最具内涵的大学校训(排名不分先后)。

(9)、写在最后:在选择好自主招生高校后,一定要百度或者去官网搜索浏览一下高校的相关信息,很可能你在面试的时候就会被问到这种关于对学校的看法,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讲讲你对校风校训的理解,当然,也可以讲讲这个学校历史上出过的一些名人事迹~

(10)、“弘毅”出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味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11)、“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d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12)、中山大学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3)、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徽主要由黑色和橙色一起组成,盾牌上的书写着拉丁文“旧约和新约”下面的拉丁文“因为上帝的力量,学校欣欣向荣”是学校的校训,普林斯顿大学以数理学院和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著称,有着浓厚的欧式教育学风,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及科学的综合素质。

(1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15)、1932年至1949年,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中部是大钟楼的图案。该图案相对写实,还有大钟楼外墙之上“行之匪艰,知之惟艰”八个字。

(16)、马相伯老校长希望学生可以博览群书、坚定志向、恳切发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17)、①从社会层面来说,作为一所新机制民营大学,意味着南方学院将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为中国大学教育开一条新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18)、东北财经大学校训 : 博学济世——学贯中西乃为博,才高德厚以济世

(19)、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20)、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4、中山大学校训在哪个门

(1)、校徽上的拉丁文分别印在三本摊开的书上,意思是“真理”,三本书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整体上主要的颜色是紫红色,这种偏红的颜色表达了艳丽、热烈和富贵,让人感觉柔和和娴静。

(2)、张伯苓在1916年9月在给学生所作的题为“打破保守,努力进取,建设新中国”演讲中对《周易》此句谈了自己的理解,“《易经》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彼之所谓天行建者,乃指昼夜相承,春秋代继,无时或已,长此不怠而言也”,并由此而引申出了“日新月异”之说。

(3)、雄:含体魄和精神两方面,雄浑之体,王者之气。如“大江之雄毅”(郭秉文语);“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陶行知语);“大雄无畏...善养吾浩然之气”(罗家伦倡)

(4)、“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在这里,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d一向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今天,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学校整体,还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求真求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为了提高校训的知晓率,我写了一篇博文,专门介绍学校校训产生的过程、含义、目的与意义等。把一所薄弱学校打造成一所老百姓认可的学校,途径很多,其中,是否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甚为关键。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压力;瀑布之所以壮观,是因为没有退路;水滴之所以石穿,是因为一直在坚持。故就人生而言,是否拥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是止于至善的核心。

(6)、 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7)、古色古香、庄严大气的中大牌坊一直以来都是中山大学的标志。原石砌牌楼式校门位于五山路,建于1935年。牌坊上镌刻的“国立中山大学”六个大字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先生所题写。他的题字平和静谧,刚柔相济,厚重俊逸。

(8)、英文:Moralintegrity,exemplarybehaviour,andconversancewithbothEasternandWesternlearning

(9)、复旦大学由原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而成。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

(10)、校徽由三个篆字体的“人”构成,有着简洁而又深厚的中国文化味道,有着三层深厚的意义,一是为人民办学,二是以人为本、造就人才,三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在图形中,为满足中国人的文化味道,采用圆形,在颜色上,采用了宫墙的深红颜色,显得理性大气,并有着浓厚的中国特色。

(11)、中山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大学,有多少学生梦寐以求想要进入的大学,它是一所211和985的大学,中山大学是中山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中山大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12)、QQ邮箱|3067735199@qq.com

(13)、"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数千万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14)、稍具语文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校训是按照古人竖排的格式书写的,应该从右往左读。而对于不学无术的无知之人,可能就会按照白话文的习惯读法,读成莫名其妙的“笃明慎博、行辨思学”了。至于楼主所提问的“明辨思学,笃明慎博”则更加不知所谓,错到九霄云外了。

(15)、校徽作为大学标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着学校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中山大学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曾经使用过几种形式的校徽。

(16)、中山大学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文化底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各界所瞩目。这所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的大学,勇立潮头、勇担使命,正在建设一所让国家首先想到、让社会首先想到、让学界首先想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17)、1959年开学典礼上郭沫若“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1988年9月20日,名誉校长严济慈在庆祝建校30周年大会上‘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2003年9月,时任校d委书记郭传杰在纪念校庆45周年上‘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18)、中山大学坚持d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d的教育方针,以“扎根中国大地、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步伐、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为发展战略目标。目前,学校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三个核心增长极城市办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办学格局,校园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通过一系列改革发展,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内涵式发展,各项办学指标大幅上升,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进入了“迈进一流、追求卓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时期。

(19)、在社会主义开放与改革新时期继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教育遗训,是时代赋予我们新任务。

(20)、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5、中山大学校训及其含义简介

(1)、“明德尚行”: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同时也是理想人格实践的纲领。其中“明德”的意思是说:让人们本应有的美德得以表明;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提出:“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极力推崇行动与实践,反对空谈和胡吹。

(2)、“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即包含原校训中“团结”的意义。合乎华中科技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3)、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孙中山颁令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合并,创立了“国立广东大学”,并任命邹鲁为首任校长。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为纪念中山先生,学校于1926年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

(4)、“厚德修身”强调的是大学教育中思想道德建设和修养身性的重要性,突出学校对传统美德承传以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身心培育的重视,倡导师生员工学做人、学做事、学立身、学处世,即以高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使命;以高尚的师德从事教育实践;以高尚的个人操守服务社会。

(5)、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6)、交通:地铁5号线灯市口站下,108路、111路灯市口站下车,景山学校大门向西走百米即达。

(7)、孔子《大学》有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要义是个人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保持生命不止、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让人生更臻于完善完美。

(8)、复旦大学,简称“复旦”,位于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9)、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的。校训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0)、Email:15101040130@1com

(11)、华南理工大学由中山大学派生而来。不知何故,他们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原中山大学校训,去掉了“审问”一项,而变成“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感觉既不尊重经典,也不尊重中山先生。如下图:

(12)、一所没有文化的学校,其校训只能是一个摆件;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其校训才能发挥作用。学校文化的构建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与校长自身素养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一个没有文化的校长,难以有效构建一所有文化的学校;一个有文化的校长,才有可能打造一所有文化的学校。古今中外诸多名校的诞生,与诸多有文化的校长密切相关,不少名校校长都是著名教育家。

(13)、中山大学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科与专业、德育与智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科研与教学“五个融合”卓越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输出栋梁人才。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共有63个学院/直属系、10家附属医院,其中广州校区已设35个院系,珠海校区已设18个院系,深圳校区已设10个院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0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55人,“两院”院士20人(含双聘)。

(14)、“献身、求实、团结、创新”是我校的校风。 

(15)、东校园: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

(16)、山东大学校训“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是以永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激励广大师生在学术和人生的历程中勇于登攀,不断追求文化知识、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 

(17)、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18)、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19)、1961年校第五次d员大会首提树立“力争上游,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好学深思;民主团结,严肃活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校风。

(20)、意见或建议必须符合校训、校歌创作宗旨,学院对所有应征作品拥有修改或部分采用的权利,入选作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均归中山大学南方学院所有。

(1)、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

(2)、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3)、“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归纳概括而成。“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体现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受惠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将不断补充其崭新的内涵。 

(4)、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民生之多艰”是中国的农情,也是中国的国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种敢于承担的勇气和魄力。

(5)、在纪念90周年校庆期间,全校开展了整整一年的“清华精神”大讨

(6)、“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意思是含容一切,并发扬光大。

(7)、“诚朴雄伟”是由罗家伦校长提出,“‘诚’就是指要诚笃、诚朴、诚信;‘朴’旨在朴实无华,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雄’是指大雄无畏,指男子要有丈夫气,女子不应有病态;‘伟’则是说要一鸣惊人,做出里程碑意义的事。

(8)、“文革”至1982年前后,以延安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既定校风。

(9)、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10)、④从学生层面来说,无论其来自何处、何种家庭背景,经过四年大学学习,他们希望改变个人命运,实现人生梦想,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11)、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12)、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