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1、道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1)、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 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3)、庄子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应该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万物归一。远离官场的庄子,清高孤傲,甘愿曳尾涂中,尽享逍遥之乐。虽然生活贫困潦倒,四壁徒然,但得已从凡世红尘中解脱出来,也不失为一种获得。《逍遥游》中写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正是这种抛开世间种种顾虑和牵绊,放松全身心的豁达,让我心生羡慕。不顾一切只听从本心的潇洒姿态,也是现今社会上为功名利禄而忙碌的人们应该学习的。
(4)、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5)、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奴人民
(6)、 在讲清楚了“道”,即,弄清楚了“天”的开始和运行原理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
(7)、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8)、 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9)、连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一致认为,“专注”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而我们老子,庄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把这个道理告诉大家了。
(10)、 “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道家认为“无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说明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否则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1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12)、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1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5)、他的十几万著作,很多句子都被后人传颂为名言名句,引申出很多成语典故。句子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常常启迪着我们。他是一很成功的文学家,后代能超越他的文学水平的实在不多。作为一个古代的文人,能够有这么多的成绩已经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了。
(16)、圣贤治世精要,国学传统文化,免费传统文化公益培训信息,历史
(17)、 “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
(1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9)、 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么深刻。
(2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谁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1)、现代人,提到老庄思想,就马上联想到“无为”和“遁世”,或者“养生”,这是以偏概全,一知半解。真正的道家思想,上可以治国,下可以安民;外可以成就事业,内可以修身养性。
(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3)、10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道’法自然”的观念否定了超自然意志的支配,具有无神论的性质。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也就是说“道”顺任自然,各物在不受干涉的自然状态下反倒有更好的发展。
(5)、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6)、“无为”既是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思维模式。“无为”的方法教会人们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时要善于顺其自然。
(7)、 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
(8)、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9)、被揭怀玉这一章里老子用圣人外面穿着粗布的衣服里面揣着宝玉这个比喻。表达了人的行为和外表某些时候与内在本质不一样。好比一个在人群中喜欢哗众取宠的人,这样的人比较不可靠。一个太容易打动女人的男人,在感情方面往往是随便和不付责任的。一个太注重外表着装体面的人,内在有可能是空虚的。某些时候这样的人因为要掩饰内在的空虚和迂腐。所以说人不能看外表。现在人们往往会注重一个商品的包装,可是包装越好,性价比越低。
(10)、老子是最初提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是这一学派的始祖,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使其延续。同为道家这一门派大师级人物的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将道家学派的思想发展壮大。虽然说他们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细细来看也有许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11)、庄子老先生的一生挺苦的,但是吧,他的思想却没有因此而变得“穷困潦倒”,相反的,他崇尚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把自己的思想通过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记录下来并展现给大家,庄子老先生的思想在那个动荡喧嚣的时代里映射出一片祥和而又安宁的大好世界,虽然有消极避世、颓废的一面,但他崇尚“自然”和尊崇“天道”的思想的积极一面仍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前进……
(12)、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3)、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样乱窜没有目标的人。还会因为自己的欲望,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很多的不和谐。这样就容易危及到自身的安危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应该建立在个人价值体现与社会贡献上面。有很多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追求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专业领域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价值与人类发展这样的事情上面。这样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非常淡泊。他们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也因此而名利双收。不仅仅科学家,就是一个职位不是很其眼的人,做好自身的本质工作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的。物质享受这种东西是未不是本,不应本末倒置。
(1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5)、 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16)、 由此看来,“道”的基本概念非常清楚。但如果仅仅把“道”的核心思想归结为天的生成之“始”就不够了。道家思想的核心更重要的还在于“道”的“天地之理”。即,“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呢?这似乎就更加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其原理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生成的。而西方哲学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正”“反”两方面的矛盾对立统一形成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这就与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完全一致。。
(17)、儒、道、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18)、总之,道家思想的核心,以道为其核心思想,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影响巨大。
(19)、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庄子,善于把丰富的想象写进文章。无论是“庄周梦蝶”还是翱翔于九霄的大鹏,都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2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什么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1)、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2)、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先秦学术概论》中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对道家评价极高。
(3)、老庄认为素朴最美,所谓“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确立“自然”“素朴”为最高审美原则。老子说“无言”,庄子说“得意忘言”,使得文学常追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4)、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5)、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6)、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此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老子哲学,就其思想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不但超过儒家,而且影响先秦诸子各家各派。
(7)、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8)、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
(9)、道家说,凡事保持适度,刚刚好,才是最好的。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
(13)、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14)、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
(15)、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16)、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7)、然而庄子的厉害之处在于思想,不在于写作能力。他的祖先曾是国君,因此他骨子里有着高傲的因子。他一生又清贫落魄,可是他一点都没有为名利所诱惑。辞掉官职,悠然自得的游历世界。他自小勤学好思,善于观察。到了其他国家,除了感受自然山川的秀丽美景外,他还虚心求学,潜心研习各国的思想理论。他聪颖天资,走遍周国,却没有找到能辩论过他的才能学识之人。他心性高傲,连楚国的国王发出的邀请他都轻易的拒绝。最后他选择隐居著书。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孜孜不倦,著书十余万字。他把所有的感受,思考都写成文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谷幽兰,芬芳自然,人虽不显却芳名远扬。虽然他清淡为人,隐居山里,在他门下拜师的弟子却越来越多。
(18)、老子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纯粹的,庄子追求的是超脱自然物我两忘。虽然稍有分歧,但他们两者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到了现代社会,这样的思想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生活里也有很大的生存价值。
(19)、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2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道家思想最核心的是
(1)、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 “道”是整个道家学说的基础,抽去了“道”,道家就失去了答案。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之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6)、 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7)、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
(8)、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9)、适度:凡事保持刚刚好,不被物质、名利所累。
(10)、庄子所尊崇的是一种逍遥的人生态度,他喜欢自由无拘无束,不慕名利,同时还非常注重养生之道,做人做事不偏不倚顺其自然,让我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的人很是羡慕啊。他的“逍遥处世”学说给后代留下的印象挺深刻的!
(11)、弘扬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家庭教育,免费公益培训信息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13)、老子、庄子都以“道”为思想核心内容,但是在处理人和道的关系上却有很大差别。老子觉得人这种生物在世间有着无可超越的优点,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生物;而庄子却觉得万事万物都是相同的人也一样,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1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是说重是根本,静是主宰。一个人的言行举指。太过于轻浮,很容易丧失人格。没有人格的人对他人而言是没有威信的。如果一件事的大原则轻易改变,对这件事而言是不稳定的。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会失去信誉。失去信誉,就容易失去了做事的根本。
(15)、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7)、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但其思想的文化渊源则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中的原始平等意识和贵阴重柔、守雌谦下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道家。女性崇拜和生殖崇拜,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与肯定,对道家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和重生主义。道家贵生,重视生命。
(18)、《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19)、列子学说本于黄帝与老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
(2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道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在于
(1)、“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2)、然而庄子的厉害之处在于思想,不在于写作能力。他的祖先曾是国君,因此他骨子里有着高傲的因子。他一生又清贫落魄,可是他一点都没有为名利所诱惑。辞掉官职,悠然自得的游历世界。他自小勤学好思,善于观察。到了其他国家,除了感受自然山川的秀丽美景外,他还虚心求学,潜心研习各国的思想理论。他聪颖天资,走遍周国,却没有找到能辩论过他的才能学识之人。他心性高傲,连楚国的国王发出的邀请他都轻易的拒绝。最后他选择隐居著书。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孜孜不倦,著书十余万字。他把所有的感受,思考都写成文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谷幽兰,芬芳自然,人虽不显却芳名远扬。虽然他清淡为人,隐居山里,在他门下拜师的弟子却越来越多。
(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人总是在自然中,人感情的喜怒哀乐也是与自然运动变迁相辅相成的。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的辉煌,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
(5)、1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7)、专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才能最快实现目标。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9)、道。道是先秦诸子的共同思想。道教常被“一”与“恒”的概念所取代,这不仅是万物的普遍规律,也是万物的本源。它无处不在,复杂多变,难以被识别。
(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2)、他还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这个观点主张万物齐他认为世上的东西都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同时他还觉得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这一观点的辩证法思想挺强的。
(1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4)、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
(15)、 道家思想中有两个核心内容,其一是“道”的概念;其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6)、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兼采百家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
(17)、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1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9)、 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2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
(2)、天性。道家认为万物有其个性,即万物有本性,所以要尊重万物的本性,顺其自然,这样才符合道。
(3)、我们这个社会,无论是物质享受,还是读书做事,都是空前的便利。人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有时候就迷乱了心性;路上的风景太美,就忘记了赶路;人的欲望太多,本来是物养人,就变成为物所累。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6)、 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之‘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形成之"理",即“天”、“人”、“社会”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意志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意志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
(7)、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走向强大。汉武帝崇道,儒家董仲舒又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道家从此开始就遁入民间的潜流,但继续在推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8)、在道家哲人庄子看来,社会上出现的人为物役,包括“以物易性”、“以身殉利”“去性从心”等等社会乱象,关键是没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财货、名利”等有形或无形之“物”的关系。人生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正是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赖以繁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此人类产生许多欲望,比如食欲、物欲、占有欲,并由此派生出诸如金钱、名利、地位、权力、美色,等等。而且当某种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欲望,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是无止境的。
(9)、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10)、从广义上来说,道家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1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12)、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3)、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14)、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