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概括(文案精选129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1-20 09:28:23 浏览59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意义

1、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内容

(1)、扣扣:2199499055/3328932621

(2)、苏格拉底辩证法就是他在对话中使用的方法,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把它再单独提出来,是希望我们对这个方法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3)、这本哲学史大胆、敏锐而有趣,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读者感到的不是沉闷,而是挑战和惊喜。全书行文不断激发着读者思考,邀请读者参与争论、尝试新观点、回到问题源头,从而成为思考永恒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4)、苏格拉底被判处了死刑,而且是由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的法庭作出的,这留下此后2000多年让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促进相应的法律制度设计、完善:

(5)、苏格拉底认为一切见识,均从疑难中诞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到没有见识,而他又要教授辞人见识。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见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先已经具有的。

(6)、凯瑟琳·M·希金斯(KathleenM.Higgins),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加州大学河畔分校、奥克兰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音乐哲学以及20世纪欧陆哲学。

(7)、柏拉图提出的本原论,是承接了前苏格拉底各学派对世界本原的思考。他接受苏格拉底的看法,认为努斯作为秩序安排者是不动的推动者,推动各质料元素有序地运动起来;努斯作为创造者与原因是善的,它要比质料原因更在先且更好;努斯所要创造的一切皆善,尽量没有恶。他也称努斯为“神”,这使得他的思想也常常被拉近与神学的关系。

(8)、这是苏格拉底教育方法——“助产术”的一部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教育者”应该持有的基本心态。它与“平等”、“对话”、“不终结”共同形成“助产术”的完整结构。

(9)、这个方法及其意涵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前苏格拉底的早期希腊哲学,相信或希望在流变和纯粹现象的世界之外,存在理想的、不变的世界。易言之,它把我们带回到了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那种原始的宇宙论。不过,苏格拉底似乎对他们的观点没有什么兴趣,a他和所有智术师相同,反对任何绝对知识的主张。看来,如果要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超越苏格拉底来到柏拉图。但我们将会发现,问题只会变得更为复杂。

(10)、苏格拉底没有试图按照主题顺序写下他的观念,显然他也没有哲学体系那样的东西。可以说,他在许多方面与《旧约》中的先知处于相同的传统,而且他也常被拿来与耶稣比较。他是圣贤、智者,也是“牛虻”。他亲自在雅典的市场上公开论证自己的哲学,展示自己的德性,因此冒犯了当局。我们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别人的记录,而我们所知道的,也主要是他的“方法”,即探询式对话,他的辩证法。在论证严密的对话中,他驳斥了一个又一个的观点。

(11)、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12)、这些早期的思想家或者智者,这些学生跟老师的关系甚至形成了一个类似宗教教派的关系。

(13)、进入毕达哥拉斯这个门派是要宣誓的,要发毒誓。如果你要是违背誓言,可能会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它是教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的确是带来了一种新的探索问题的,或者发展学问的方式。

(14)、而苏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学生的学费,从未对学生发过脾气的老师。他和孔子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回答,任何人愿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题,他都乐于奉陪。而且他的教学通常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已。 

(15)、他在后世的持久的名声,我觉得主要是依赖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咱们都知道柏拉图在他政治上的努力失败之后,最后办了一个叫做阿卡德米的学院,乃至于阿卡德米(学院)这个词就从那来的。这个学院是西方最早的教育机构。那么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开了亚里士多德的学院,这两个学院存在了一千年。那么你就能想象它的影响之大。那么当然了,所以苏格拉底的名字,或者他的方法,或者他的精神,是通过了这样一套多多少少建制化的方式流程下来的。我特别提到通过建制化的方式,就是想说,这种自由探索的精神和这种建制化的努力,就形成了一种始终有的张力。刚才你曾经两三次提到文字出现之前思想可能昙花一现这个现象,的确是,如果没有这种建制化的努力,我们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昙花一现。也许非常之美好,但是它不易于传播,也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你一旦有了建制化的东西,大家就不能仅仅在问问题了,总要有人去回答问题,甚至建立学说。

(16)、每一种感觉只能接受其对应的那种对象的影响,比如视觉只能被颜色影响,听觉只能被声音影响,嗅觉只能被气味影响;理智看起来却似乎可以以所有事物为对象。

(17)、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第德育论。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怎样做人,教人怎样做人,不仅是对成就的关注,更是对道德德行的看重。苏格拉底认为,智慧即德行,他认为道德并非天生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因此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别是非善恶,正确的行事。

(19)、他的理由是: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即使判决结果具有明显的不正义性,但审判程序是合法的,就必须遵守。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20)、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即认为思要以学为基础,否则只能陷入冥思空想。因此他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发挥思考的能力。

2、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概括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或347),对他老师的活动和教义进行了改写。柏拉图是个忠诚的学生,几乎可以算得上忠实的记录者和才华横溢的作家,这让我们(和苏格拉底的声誉)感到非常幸运。在他晚期的著作中,柏拉图开始融入自己的某些看法和观念。确实,我们所知道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苏格拉底,有多少实际上完全是柏拉图,直到今天仍是富有活力却莫衷一是的话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以及历史学家色诺芬和其他作家不那么忠实的描述)中得到苏格拉底的原初形象,我们就能够想象哲学史上最动人的情节必定是这样的:哲学出现在雅典广场(或市场)的街道上,就像去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不是沉闷乏味的哲学研讨会。现在,让我们把苏格拉底的政治立场和死亡置于时代背景,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的学生以及从古至今的许多思想家将他视为“哲学家”。

(2)、用一个字概括苏格拉底的生命内涵,就是“敬”这个字。

(3)、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4)、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5)、其次,在教学的侧重点上,相对来说,孔子强调“学”,苏格拉底侧重“思”。

(6)、2020年,数百名学者签署了一封给美国语言学会的信,要求撤销平克在语言学会的研究员身份。理由是,从2015年到2020年,平克在Twitter上发表了六段话,内容涉及种族主义,且对暴力活动轻描淡写,其中还包括平克对乔治·弗洛伊德(GeorgeFloyd)事件的评论。

(7)、人生来并非是一张白纸,基因和环境对人的塑造,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得多。

(8)、用更简单的说法,就是,我们永远在探索真理的路上。

(9)、教育任务: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思想体系的中心。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了伦理学的伦理问题,这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

(10)、每日一题Day6|孔子的教学方法(简答题)|333背诵口诀

(11)、第二种叫做“表达控制”,就是当你在表达别人期待的样子的时候,态度尽量保持一致,不然别人会觉得你很假。

(12)、正好手边有乔伊·帕尔默主编的《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就决定借由这本书完成基本的梳理工作。虽然这本书不算很专业,但相较于自己去找每一个教育思想家的专著来读,无疑是更便利的。这对于我“了解教育思想史大致脉络”的目的,也足够支撑。所以,开始的阶段,就依托这本书来做梳理的工作。

(13)、(4)最初的论断必须考虑到以上例外并将之精确细腻地表达。在战场上退或进都可以是勇敢行为。

(14)、公元前399年,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由500雅典公民组成的法庭陪审团的多数投票同意处以死刑,最后他不愿逃跑而在狱中服下毒汁而死。当然,苏格拉底的死,是有各方面原因的,包括当时的历史环境、他个人的性格及处事作风、民主法律制度的设计漏洞等。他死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相关系民主法律制度的反思。

(15)、---这大概就是苏格拉底被当作圣哲般推崇的原因!

(16)、每日一题Day11|学校教育制度/课程/课程标准(名词解释)|333背诵口诀|口令|顺口溜

(17)、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它要求学生和师生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答案。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求正确答案。

(18)、然而,事实上,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智术师。相反,他用他们的修辞打败他们。他指责他们急于宣称拥有知识,并批评他们说,作为教师却经不起严格的辩证法考验。苏格拉底为知识设置了很高的标准。因此,他总是认为自己无知,而且他还擅于揭穿他人的无知。他是智术师中的佼佼者。同时,他还相信某些东西。正如命运安排的那样,他也是历史上最好的公众人物。

(19)、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又称“问答法”或者“产婆术”。此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20)、启蒙思想是一种理论建议,并不是一种科学。科学的成果尚可推翻,启蒙思想的科学基础就更可以推翻。

3、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历史价值

(1)、在柏拉图看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像是被关在洞穴中、只能背对洞口的囚徒。

(2)、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一个人或多个人对特定人群的某些符号的表达过程被戈夫曼称作“戏剧实现”。

(3)、当然,苏格拉底“第一哲学家”这个无可置疑的称号,指的不是时间上的在先,而是地位上的居首。实际上,所有在他之前的哲学家(包括德谟克利特,他实际上是比苏格拉底年龄小些的同时代人)被统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即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这种做法就是对苏格拉底在哲学中的独特位置的显著认定。就标准的哲学史而言,他们实际上被归为哲学的史前史。不过,就常常用以把前苏格拉底的人物称作哲学家的主要标准而言,即系统性思考、富有争议的中心论点(最好以某种方式记录了下来)、摆脱了文学性和日常的谈话内容、对宇宙论和宇宙进化论这样的终极问题感兴趣,苏格拉底似乎并不符合标准。

(4)、先天的形式包括各种概念和范畴,后天的质料是感觉的表象和感性直观。

(5)、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6)、所以,这也是在要求教育者要能够“共情”学习者。

(7)、18世纪,康德质疑了洛克的白板说。康德承认,人类大部分知识来源于经验,属于后天才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有一些先天的理解能力。

(8)、苏格拉底的看法涉及到知识从何而来这个深刻的问题。

(9)、真理——就迄今为止人类可以企及的而言——寓于一项看来驳不倒的论断。追求真理,就是发现我们原来差不多认定为是的其实为非。

(1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将疑惑不解,认为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

(11)、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12)、夏骏: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者中,苏格拉底是老师,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又是柏拉图的学生,一般文化常识意义上,把这三个人视为古希腊文明的脊梁,而又因为苏格拉底的老师身份,尽管在具体的思想、著作等方面,后两者的成就显然更大,但苏格拉底的源头意义,或者称之为原创性地位却为一般文化理解上所认知,不少人把苏格拉底类比于中国文化中的孔子,认为“三杰”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在苏格拉底那里已经有了,这种认识有问题吗?

(13)、每日一题Day7|心理发展|333背诵口诀|口令|顺口溜

(14)、夏骏: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是他行为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以死亡来实现了一次观念的引领。这个案件具有特殊的内在冲突性,因为判决的罪名,是因为苏格拉底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15)、 以学术思想力量  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    

(16)、“型式”作为“分离的原因”有其困难。第型式作为分离的原因,造成了重叠计数的问题;第理念论的原理不仅是具有型式的东西,而且是不具有型式的东西,这就毁掉了研究事物本身的目的,出现了问题;第按照型式论原理,不仅仅是“是者”而且是“非是者”,都具有一个模式,这也造成一种矛盾;第型式作为分离的原因与数目是同一的,因此产生数目是否是事物的质料因的问题。型式的分有论也存在着困难。同样,“善型式(理念)”论也存在着困难:善的型式有多种,违反了柏拉图本身的思想逻辑;分离的作为目的的善将在所在领域里被述说,但人们普遍谈论善的方式与之不合;对善的型式的一个研究只需要一种科学就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各个科学领域都存在;在“是”后面加上“是”自身与在“善”后面加上“善”自身,是无意义的、多余的。

(17)、苏格拉底同样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认为人们所以不能发现和追随正当事理的原因仅仅在于没有审慎地思考。因此他在教学中很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正确的结论。通常他并不同现成原理的形式把他认为是真理的东西提示出来,而是先就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他则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反驳,使得学生的答案显出荒谬,或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等到对方明白了得出这个荒谬结论的原因之后,不正确的答案便自行得到修正,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说这是一种较好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19)、任何改良措施都是空话,除非每一个人能够自我教育,能以内在的觉悟,唤醒潜存的真我,能够即知即行、知德合一。

(20)、(1)讥讽: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有可能学习。

4、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苏格拉底的思想具有很好的“可解读性”。他的理论对于理解西方教育哲学,反观我们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2)、不过亚里士多德认为,说理智是纯粹的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说理智是纯粹的也就相当于说在它现实地完成思考以前它其实什么也不是。

(3)、每日一题Day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论述题)|333背诵口诀

(4)、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中,是通过不断追问对话者的判断来推进问题的探讨。基本的方法是:部分认同,继续追问(定义准确性,条件的确定性)。

(5)、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论著可以体现不同的知识表征思想。

(6)、生物学上对基因的认识,以及对心理机能的研究,要到19世纪和20世纪才慢慢成熟。

(7)、比如就像你刚才讲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哲人与法律的关系。这个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天然的觉得一个人是应该服从法律的。但是恰恰我们会想苏格拉底的那种追求真理的方式,他是超乎一切的,真理是高于一切的,那么这个问题它变得非常之尖锐,就是真理是否也应该超越法律?比如像作家索罗,我们都知道美国这个思想家,他提出了非暴力抗法,我们叫做非暴力抵抗,这个非暴力抵抗从根本上简单来说,它抵抗什么呢?就抵抗法律。法律要我交税,但我就不交。所谓非暴力抵抗就指的非暴力抵抗法律。为什么呢?就因为我认识到了更正确的东西。这个话就是从苏格拉底那开始的。

(8)、每日一题Day5|教育制度(名词解释)|333背诵口诀

(9)、你讲到苏格拉底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智慧的助产士理念,这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平等呢?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是。但是这个对后世西方人追求平等,是不是有很大的影响呢?我的直觉是“并不”。我觉得西方人,就西方社会的后来追求平等呢,除了它的社会自身的发展之外,比如说资本主义,第三等级战胜贵族社会,这跟什么观念都没关系,这社会它就发展到那一步了。如果从观念上来讲呢,我觉得还是跟基督教的观念关系更大,影响更明显。跟这个知识论上的平等论关系好像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也许我错了,我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想这个问题,可能就在这方面的材料我就疏漏了,也有可能是。

(10)、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及他们各自哲学认识论上的差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法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11)、苏格拉底对自我的探寻很深入,是这方面的榜样,一个人拥有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什么意义?

(12)、②受教育者必须就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13)、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在实际教学中很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孔子只简单回答,以引起学生的追问和思考,学生一步步追问,孔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深刻。这种答问方式,即有针对性又有启发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善待问”。有时孔子对待学生的提问,则不直接作答,而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出问题,或反问一句,让学生思考并表述自己的意见,最后孔子才对学生的意见加以肯或否定。有时孔子对发问者的问题,好象自己一无所知,“空空如也”,不作正面的答复,而是尽量从问题的正反两面提出问题,启发问者思考,克服疑异,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说明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灵活而生动的。

(14)、启蒙时代的思潮对白板说有需求,这有其时代性,启蒙时代当时也同样需要「自然状态」学说。

(15)、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16)、他生活的时代,雅典的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17)、当一个人的智慧还无法抉择时,最好信从祖先的宗教,遵循城邦的法律。

(18)、苏格拉底表现得最为含糊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我的边界问题。苏格拉底声称有内在的声音,即“精灵”(daemon),使他不至于越界。a这个精灵再三告诉他,有很多事他还不知道,他非常无知,但是,只有知识能够拯救他的灵魂。尽管如此,德尔菲的神谕却告诉苏格拉底,他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这两种声音并置于前,你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智慧用冷酷的现实让你明白,你什么也不知道。相比之下,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同胞公民,尤其是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却以为自己知道很多的民主分子,是十足的笨蛋。他还自作主张去确保他们知道这一点。比如,他通过询问“什么是德性?”“什么是知识?”和“什么是正义?”这样的问题,巧妙地表明哲学问题的困难以及他的民主分子同胞的愚蠢。

(19)、这并不是说对话要永远持续下去,而是说,问题并不终结于任何一次讨论。

(20)、简述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16湖师大)

5、苏格拉底思想的意图

(1)、(2)想象一下这一论断可能是错的,尽管说这话的人充满自信。寻找这一论断可能不对的情境。是否存在在战场上后退的勇士?是否存在坚守阵地而并不勇敢的人?

(2)、社会上的上下级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上级与下级通过一些略带表演性质,对共识符号的互动过程。符号的表达能力可以用来支配他人对于情景的定义,是一种可以支配他人的武器。

(3)、每日一题Day12|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简答/论述)|333背诵口诀|口令|顺口溜

(4)、是法律使他诞生在一个合法组成的家庭,使他成为雅典公民,也使他被父亲抚养长大。他以拒绝离开雅典来证明他对法律的支持,宁可死亡也不愿被放逐。

(5)、只有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

(6)、教育方法: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7)、苏格拉底的教学采用的是饶有兴趣的谈话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哲学。教学中,苏格拉底往往是从日常所见、尽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好比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的“产婆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即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8)、美德即知识(15/16湖师大 15湖南科技大学 17江苏大学)

(9)、理智只是潜在地可思考的,它的对象潜在地就在它之中,“就像一块现实地什么也没有写的写字板上的内容那样”。

(10)、而且,反对白板说一定意味着将走向种族主义吗?意味着不道德吗?

(11)、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1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13)、夏骏:常见的描述中,苏格拉底会经常找人去对话。他的教育或者启蒙的核心方法论,就是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智慧的种子,你去把他唤醒,让它生发出来,就是这种方法,他以一个无知者的形象出现,去发问。这种著名的行为哲学方式,比所有当时的那些哲学家更凸显,而且影响更大,这个应该怎么看?

(14)、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美德就是可教的。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具有完善道德的人。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15)、教育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16)、他不在任何公开场合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抒卓见。

(17)、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晚年最得意的弟子,曾在他身边学习了八年。后来在雅典建立了一所学园,在那里讲学,逐渐形成了柏拉图学园派。柏拉图说过:“过去和现在都不会有柏拉图写的著作。现在以他署名的作品都属于苏格拉底,被美化与恢复本来面目的苏格拉底。”[9]这些话都可以反映出苏格拉底对他的影响之深。从苏格拉底那里他学到了研究从心灵人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基本原则,学到了反对智者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诡辩的基本立场,也学到了以普遍定义为认识目标的对话方法。他不但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且还在深刻理解运用的基础上发展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他的理念论不但确定了心灵的内在原则、定义是什么,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如此的原因。

(18)、苏格拉底: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19)、苏格拉底还强调了善的复要性,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根因,这些观点为后到的唯心主义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方面,苏格拉底不提倡对学生进行灌输,更多的是摘用辩论的方式,这同样为后到的辩论法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20)、我们已经指出,在他们迂回曲折的论证和富有技巧的修辞中,智术师常常会给出深刻的观点。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他们是“骗子”,他们的论证是纯粹的“诡辩”,但事实上,他们有大量要教导的价值。确实,他们声称要教授德性。对此,苏格拉底不同意。他认为,德性不可教。尽管如此,他与其他智术师一样认为德性很重要,并且模仿他们的方法。总之,他们共同针对前苏格拉底哲学抽象的、有时还深奥难懂的困惑,以及常常随之而来的的绝对自信提供了一种健全的矫正方法,具体而言,这种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代表就是巴门尼德和芝诺。反讽的是,“诡辩”向来被用作苏格拉底的对照物,而苏格拉底则被柏拉图塑造为所有哲学家的英雄和智术师们的克星。的确,柏拉图把许多智术师塑造成苏格拉底的受害者、“对话者”和可笑的陪衬者。在对话中,好台词向来只为苏格拉底保留,几乎不会落在智术师身上。

(1)、杰斐逊所说的这个真理,其实并没有「不言自明」,因为很多人都误解了他的意思。

(2)、斯宾诺莎(B.Spinoza,1632—1677)等,

(3)、②问和答的对方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背诵别人的结论。

(4)、我这么说的时候,我在脑子里拿苏格拉底之死跟耶稣之死来做比较。因为耶稣之死呢,对西方的整个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因为基督教几乎是依赖于这一件事。早期的基督教还没有那些多的学说,就是你相信耶稣死了并且复活了,你就是基督徒。这是关于基督教的历史,我们就不去管他。苏格拉底之死呢,是完全没有这样的影响力。苏格拉底之死的影响力,恰恰是在于他的确提供了一个非常内涵丰富的案例,使得我们思索者可以不断的回到这个案例去重新思索。

(5)、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6)、那么,在今天,我们在考虑教育内容的时候,应该如何取境?

(7)、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这影响了苏格拉底对自己教育方法的理解。他把自己在教育和对话中所使用的方法也称为“助产术”。

(8)、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9)、学过教育史的都知道,我们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

(10)、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是在不断深入,且可以继续进一步深入,而不是完全解决。

(11)、这与后世哲人约翰.洛克的白板说是不同的,洛克提出“白板说”是要反对天赋观念论,而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在某种程度上则正是要支持天赋观念论。

(12)、(333加油站独创速记口令):苏(叔)讥助(记住)规(归)定(4个)苏格拉底叔叔把这个规定记住了。

(13)、更加通俗地讲,教育并不是用“一桶水”去分出“一碗水”,更不是填鸭式的塞给知识,而是引领学习者(更像是“与学习者一起”)去发现认知的路径和内容。

(14)、大自然和人的自我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人不单单只是大自然的其中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15)、文字编辑 |和峰   视频图片编辑 | 何苗王彬

(16)、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正在逐步形成,政治上极度动荡,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17)、这是结合苏格拉底作为教育方法论的“助产术”、道德哲学和知识论的基础上得到的判断。

(18)、每日一题Day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简答题)|333背诵口诀

(19)、苏格拉底的出名是因为德尔菲的这个叹词,说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聪明的人。

(20)、接下来,首先应该注意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情结”与他对政治的看法。他对民主制的批评是对苏格拉底的一脉相承,对于柏拉图来说,处死苏格拉底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最大劣迹,表明这种制度的平庸会扼杀高尚与德行;不仅如此,他还认为民主政体甚至是导向僭主制的一个环节,而他也是强烈反对僭主制与寡头制的。

(1)、启发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民主的气氛,师生关系是否谐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象孔子、苏格拉底那样以真诚坦率的态度和毫无掩饰的表现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不轻易给学生以伤害性或压抑性的批评,并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师生关系不但能促进学生深入地学习,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2)、这种“纯真”的基础在于历史,并且从存有深处不期然地涌现出来。

(3)、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继承了他的老师关于德性是政体的优良原则的思想,其师兄欧几里得继承的苏格拉底善是“一”的观点对他也有一定影响。他还吸纳了众多学派的观点,包括赫拉克利特及其后学关于可感事物的观点,即事物是无确定性的、流动的;巴门尼德及其后学关于真理道路的观点;毕达哥拉及其后学菲洛劳斯关于可知事物的观点。另外,还有数学与宗教也对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4)、教学中,孔子或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或采用反诘的方式鼓励、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或与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寻求结论。而且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其教学方式方法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5)、苏格拉底哲学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大苏格拉底派)的影响。

(6)、辩证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7)、简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法”/“产婆术”。(10福师大15广西师大 17鲁东大学 18华南师大 18聊城大学)

(8)、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也没固定的施教场所。

(9)、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扛起复兴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大旗,受“知识即美德”的影响,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口号。但丁认为苏格拉底是伟大而具有美德的前基督教多神论者。拉伯雷把苏格拉底称为“哲学家中当之无愧的功臣”[10]。把他当做是外表丑陋与内心完美相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