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感悟结合实际(文案精选68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24 11:49:09 浏览59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感悟

1、道德经感悟

(1)、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2)、可以这样理解,道,无形无象,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它不受任何意志与力量左右,却又不断地、自然地运动着,无形地推动着宇宙世界的形成,天地万物的生发,万法万事的变化。道,是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造化之枢机,支配着物质世界的变化。道,不仅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总体规律,更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本体。

(3)、我们跟众生不合就说明我们和内在的自己不合,只要自己还有纷争、对立、拉扯那就需要我们重新反思、静观、自省、改正,直至在立缘对境中祥和宁静,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你自己和自己的关系都处理不好,内心不能保持和平,那你走到哪里那里都会是战场。

(4)、这两个,也就是无和有,形势上同出而名字不一样,正所谓好玄啊,好奇妙啊。玄妙好玄妙啊,这正是所有玄妙的法门。所有玄妙的出处。

(5)、它在看不到的地方。在看不到的地方,就是"地平线"一样的边缘。

(6)、房子中间是空的,所以我们才能住进来,如果房子没有“有”的部分,墙、地、棚都没有,那也不叫房子。

(7)、我个人理解为,这两句是上下承接,相辅相承的,两样境界。"常有"与"常无"的奥妙,

(8)、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我坐车轮子的技术已经很高了,尺度把握得十分好,我想将这个传给我的儿子,发现其精妙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所以我知道你读的肯定是古人的糟粕。

(9)、《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很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进取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很多。

(10)、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11)、“无”比“有”多,无是生命的本源,是现象背后的部分,是创造的基石。“有”是物质,是小我的部分,是少数派。

(12)、幽暗深远,叫做”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13)、可能我这么说出来会让一些家人听着有些不舒服,但我认为既然是第一章的开头那就应该把学习的态度先给它端正了,那样的话以后的学习才不至于跑偏。

(14)、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地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助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15)、桓公说圣人已经不在了。老木匠马上就对桓公说你看的肯定是糟粕。

(16)、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的,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尺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17)、其含义为: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老子所言的“道”,能指引迷茫的人找到归途,能引导狂躁的心灵恢复平静,能让失落的人重新燃起希望。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理解道,如何遵从道?

(18)、   这诗已经把道给说的很明白了。道本无名,为了沟通方便,便有了名字“道”。道着重在空上论述。名着重在现象界论述。名可以是名,就跟父母给你起个“张三”,那你便是张父母给你起个名叫“李四”,那你便叫李四一样,非常多的名字,可以用任何的字来起这个名字。这就是“非常名”。

(19)、道形成了,名也有了。用言语来表达的道与名,就已经不是它本真的面目了。无是天地之始,生养万物,孕育万物,故为母。后面的第40章也有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第21章说明道的具象:“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由此可见,道产生了象、物、精、真、信。无与有,无是宇宙的本源,为始;有是天地万物运动生长的规律,为母;它们同出而异名。

(20)、现在去看看你周围都有什么?去伸手抚摸一下它们,去与它们做一次连接,去感应一下那份连接中它给予你的那份既纯粹又虔诚的爱,当你真的能感应到的时候,你会看到万物之爱会迅速的进入到你敞开的生命里,流进你的血管里,这些爱会疗愈你身体的伤痛、会激活你僵硬的细胞、会净化你的磁场、会提升你的能量、会扩容你的内在空间、会帮你破除狭窄的自我认知、同时会激发出你更多的爱出来,当你内在爱的力量如泉水一般喷涌出来的时候,你的生命就真正的被激活了,这时的你无论走到哪里你都会接受到那里所有物质所流出的爱,同时你也会回流你内在爱的能量给到它们,就如同呼吸,你吸进所有的爱,又呼出所有的爱,你是如此的富足,你会发现你自己就是一个承载无限爱的容器,而这个容器就是你的生命本身!

2、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感悟结合实际

(1)、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2)、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3)、但从一个道德经里面的一个成语“无为而治”,变衍生到上能治国,下能管家。

(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6)、“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7)、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8)、“噭”是一种叫声,根据它,可以判断是什么情况。

(9)、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10)、(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经常体会“无”以观照“道”的奥妙、深微、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欲:助动词。

(11)、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12)、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众所周知,“道”是老子极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意思是:人世间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对一事一物一时的看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譬如生活中,一个家庭的道是什么,就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公职人员的道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3)、(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

(14)、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1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6)、对于道德经而言,虽说有官方的解释,但整体的寓意,我认为是个人结合自身与世的关系来理解。整部道德经博大精深,体量庞大。

(17)、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得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18)、纯粹的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除非是要进行考试。

(1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3、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感悟200字

(1)、(3)无,名天地之始:无,可以叫做天地形成的开端。老子提出的“无”的概念,是天地形成之际的一种状态,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状态。

(2)、   “道可道”吗?当然“可道”。而且非常“可道”。

(3)、随手翻起来了书架上的这本《道德经》,经常听孩子诵读,自己对文章的大意却不甚了解。在查找网络资源后,对第一章进行了粗略的了解。现就部分章节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无为“就是合道之为。

(4)、桓公大怒,因为哪有人如此捣毁圣人的,所以对老木匠说你要不说出一个道道来,我就杀了你。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一是指至清至静的先天性体,生化天地万物的虚无妙气,二是指后天有心有念的情欲,天地万物的终成了侥。两者名虽不同,却均由先天虚无的混元无极所生。物之始生之机为妙,物之终成之体为侥;人心静之为性,动之为情。两者同出于宇宙的本源——无极大道。

(6)、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两种状态,把这个事物前一个状态命名为“无”,紧接着的下个状态命名为“有”。

(7)、(4)有,名万物之母:有,可以叫做万物的根源。老子提出的“有”的概念,是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生成的状况。“有”和“无”是对“道”的具体称呼,是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由无形向有形转换的过程。

(8)、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9)、所以,常无,常常站在道的角度来看,从道的角度去感悟天地万物的整个演变过程,体悟它们的奥妙,浩瀚和伟大。还要常常站在有的角度去观察天地的孕化,以至于演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会感觉到大自然造化万物竟然是如此的徼妙,玄妙。

(10)、再比如霍光权倾天下,可以将刘贺扶上皇位也可以将他拉下来。最后呢?

(11)、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的它的边界。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做“玄”。玄而又玄。是一切奥秘的根本门径。

(12)、分析事物可以从无和有的角度去思考。从无的角度去观察它的奥妙,无代表着无限的可能。从有的角度去洞察它的边界,因为有代表着有限。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积极的哲学。

(13)、“道可道”中的前面的“道”是个名词,后一个“道”是个动词,这是一定的,毫无疑问!中间的“可”字就是个支配动词,后面是跟着动词,这只是从语法上理解。“道可道”也可说出来,说明白就是现实社会中的科学理论水平。也是可以走出来,就是人们现实社会中的实践,实践出真知千真万确。

(14)、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5)、有和无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是名称不同。

(16)、王弼在《老子指略》中有“玄者,谓之深也。”之说,指探讨幽深玄远的学说。

(17)、首先,我们应当敬畏道,敬畏遵从道而运作的大自然,敬畏天地间合理存在的万物,静心体会那些不可言说的宇宙奥妙,用心灵去感受世间一切;

(18)、“道”:道教经典《清静经》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见,《老子》所谓“道”,实为阴阳未判之前的混元无极。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他无形无象,无色无臭,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充塞宇宙,遍满十方,不增不减,永恒常存,它本无形而不可名,但却真实存在。老子为了使人承认它、研究它、掌握它、运用它。故以“道”名。

(19)、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仅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20)、  这是《老子》第一章的内容,解读的也是千奇百怪,甚至有人把第一句翻译成:“不可说啊不可说,实在是不可说”,直接把老子翻成老太太了。我觉得这一章还是理解为“第一位的”,直译不大靠谱。

4、道德经第一篇感悟最好的一篇

(1)、我曾经写过一专栏《道德经不是读的而是实践的》,这就是正确打开《道德经》的方式。当然关于《道德经》的专栏不止这些。

(2)、“无”和“有”就是“道”的内函。“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无”不是没有什么,而是孕育着“有”。无中生有,有从无中生这就是道理,引伸出来到现实中,就是人生要努力去创造一切才是道理。无和有就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糸,与“道德经”言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脉相承!

(3)、 总之,大化流行之气是大象无形的,怎么能说清它的道呢?但看不到这一点,又怎能全面理解道呢?人是如此,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老子51章云:“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和德都是大象无形的,如风、如气,但却弥漫天地之间。物、势为形势,是“有”,必与无形之精神相配,方得国之生、之壮大。一国之精神凋零,空守一大堆“有”又安得其妙?

(4)、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究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5)、其次,我们要在纷呈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应当坚守的一些道,不因为恶劣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做到仰俯天地之间而无愧;

(6)、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7)、生命本来就是由一个乐趣又一个乐趣积累而成的,当有一天我们老了去回忆这些的时候,每一个积累都将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拥有了丰富的体验,没有一丝遗憾的时候,等身体这件“衣服”已经破到前面漏胸、后面漏腚的时候,那便洒脱的脱下它在重新去换上另一件新的衣服,去继续走向下一个新的舞台,生命不就是应该这样去真实、洒脱的对待吗?

(8)、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道非道,是道也,名非名,是名也。二者皆是不可说,只可自己悟,我们常说闻道,悟道,你可以自己的认知理解道,但要知道这不是道的全貌。